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郭英德讲《西游记》(三):《西游记》的社会意义与象征意义

2021-05-08 14:38:33

上周,郭老师讲解了应该如何看待《西游记》的主题。那么,郭老师自己又是如何破解《西游记》的呢?《西游记》究竟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又具有怎样的哲学象征意义?

第三讲:《西游记》的
社会意义与象征意义
           文 / 郭英德
模糊历史
抽象现实

《西游记》有很鲜明的社会指向性,描写了种种世态,也批判了种种现实社会中丑恶的东西。
小说里经常特意点出一些明代的官职建制,比如祭赛国的锦衣卫,锦衣卫是明代才有的特殊组织;比如朱紫国的司礼监和会同馆,这两个机构也是明代才有的;比如灭法国的东城兵马司和巡城总兵;比如唐太宗朝的大学士,其实唐太宗时没有大学士,明代才有;比如宫廷里头有谨身殿,谨身殿这样的建筑在唐朝是没有的,明代才有。诸如此类,作者借以告诉我们,这部小说产生在明代。讲唐代的故事,随手拉来一些明代的建制,这样就打乱了时间的顺序,模糊了时间顺序。

小说作品,只要不是历史小说,往往允许模糊时代的准确性。不能说它是唐代的故事,因为有明代的痕迹;也不能说它是明代的,因为它写的是唐代的事情。在《红楼梦》小说里这个特点也非常明白,它模糊了时代的影子,你看不出是哪个时代的事,它哪个时代都是,又哪个时代都不是。是现实的——抽象的现实,有现实的指向性,只不过是抽象化的。

抽象化到什么程度呢?这正如《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批语所指出的:《西游记》中的神魔都写得“极似世上人情”,“作《西游记》者不过借妖魔来画个影子耳”(第七十六回总批)。也正如鲁迅所说的:《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中国小说史略》)。因为作者的小说创作不能凭空制造,虽然是幻想的、抽象的,但却是根据生活的经验、体验,对身边种种事情进行抽象以后,加到小说里边去,取诸当时世态人情,所以鲁迅说“神魔皆具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中国小说史略》)。

小说往往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丑恶现象信手拈来,涉笔成趣,从而把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脸谱世相和那些可笑可怜的社会现象的面纱轻轻地撩开来,抖露出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笑料,使人在笑声中去体会世情调侃的真实涵义。这样就有了小说的社会意义了。
无道
国王

《西游记》小说中写西行路上经过了许多国家,这些国家虽然写得像是人世间的国度,但带着很浓重的幻想色彩,因为那里都有妖啊、道啊、神佛啊等等。这些国家有个特点,小说中说是“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就是说是混乱的国度。这些国度的国王,不是怯弱昏庸,就是荒淫无道。在他们统治下的王国,大部分都是混乱的社会、,奸佞当权,荼毒百姓。

比丘国的例子大家最熟悉了。比丘国王追求长生不老,有个妖怪变的南极仙翁献了一个很美丽的女子给国王作为王后,他就被封为“国丈”了。而且这位“国丈”还给国王献上一副长生不老的“仙方”,这个“仙方”配法非常独特,要用1111个小儿的心肝熬成汤做药引子,然后炼这副药。于是比丘国王就下令把全国的幼童都抓到宫中来,关在鹅笼子里,等抓满1111个,好同时开腹挖取他们的心肝。这种做法是非常荒淫残暴的。“仙方”的药引子用小儿的心肝,这个描写显然是夸张的,但是这种夸张里有一种本质性的东西,就是荒淫无道、残忍暴虐,那是国王的一种本性。

这种荒淫无道的国王本性无疑有一种鲜明的现实指向性,是用夸张的手法讽刺明代的皇帝。

明代的弘治、嘉靖两个皇帝有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迷信道教,在皇宫里建道教的祭坛,在祭坛上作法,把皇宫里弄得乌烟瘴气,追求长生不老。而且他们很讲究房中术,谁来献房中术的方子,谁就能当大官;谁献的药方吃下去管用,谁的官职就升得快、升得高。两朝的几个大学士都是因为献“仙方”而得到提拔的。大学士有一个职责,就是为皇帝起草青词——就是祭祀上天的那种祷告辞,谁写得好,谁就能当大官,写不好,立刻被贬职。这就是明代皇帝的实际情况。《西游记》小说把这种社会现实抽象了,幻想了,夸张了,成为小说中对迷恋道教的那些国王的夸张描写,因此有了影射现实的特点。
百官
读书人

再比如说,第二十九回,写宝象国的百花公主被妖怪抢走了,这个时候国王问满朝文臣武将,谁能救百花公主回来?“连问数声,更无一人敢答”,满朝文武谁也不回答,谁也不敢去救。这是一批“木雕成的武将,泥塑就的文官”,无所作为,碰到国家有难的时候,谁也干不了事情。小说对这些文官武将进行了抽象意义上的批判。

现实社会中也有这样的文官武将,李贽就曾经批评当朝庸臣“只解打恭作揖,终日匡坐,同于泥塑”,“一旦有警,则面面相觑,绝无人色,甚至互相推诿”(《焚书》卷4《因记往事》)。明代的很多武官是进士出身,到了清兵入关大兵压境的时候,居然还有人在忙着读《左传》,注《左传》,而顾不上如何保护城池。

比如第九十三回写猪八戒狼吞虎咽,沙僧告诉他说:你吃东西要斯文点。猪八戒就说:“斯文!斯文!肚里空空!”连一向老实的沙僧也禁不住笑了。古代“斯文”有两个含义,一个指做事要文雅一点,还有一个指文人,文人就是斯文。很少说笑话的沙僧这时就说:“二哥,你不晓得,天下多少‘斯文’,若论起肚子里来,正替你我一般哩。”辛辣地讽刺了天下的秀才,天下的读书人。

《西游记》小说的作者本身应该是个读书人,他讽刺的不是自己,不是哪个朋友,而是对当时一班只知作时文八股的读书人的嘲笑。

所以,《西游记》小说中的这些描写有现实的特点,对现实中的某种不合理现象,某种黑暗现象进行了讽刺,这个讽刺面是很广的。
妖魔
神佛

西天取经路上绝大多数的曲折历程都是和妖魔作斗争。这些妖魔的构成却非常复杂,大致有以下六种类型:

一是天宫里的神仙下凡或者被收伏以后上了天宫修成“正果”的。比如黑松林的黄袍怪,就是天宫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木狼下凡,这是带着神佛身份的妖魔。圣婴大王红孩儿后来成了观音菩萨身边的善财童子。

二是天宫里的神佛无意中走失的坐骑或侍从等。如金兜山的独角犀大王是太上老君的青牛,小雷音寺的黄眉老佛是弥勒佛的童儿,天竺国的假公主是广寒宫的玉兔等。

三是神佛有意纵放的坐骑、侍从等,用来考验唐僧师徒。如乌鸡国全真道人是文殊菩萨坐骑青毛狮子,麒麟山赛太岁是观音的坐骑金毛犼,平顶山莲花洞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看炉童子。

四是与天宫神佛有瓜葛的。如东海龙王敖广的外甥是黑水河的鼋龙,如来佛的舅父是狮驼国的云程万里鹏等。黑水河神被鼋龙强占了水府,由于西海龙王是鼋龙的母舅,所以海内无人受理他的状子。

五是与孙悟空有关系的,如牛魔王是他的结拜兄弟。

六是与天宫无关的土生土长的妖魔,如白骨精,车迟国的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等。

小说中要写的妖魔和神佛的区别并不在于谁是妖魔,谁是神佛,而是在于他们谁是正的,谁是邪的,是一种抽象的精神。这是一方面,要区别神和魔,不在于其身份,而是按其行为,看其精神。另一个方面,实际上书中也写出了邪恶的妖魔和正义神圣的神佛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往往是因为神佛的支持才有了妖魔的作恶。妖魔的作恶不仅仅是阻碍了取经,而且危害一方百姓,荼毒生灵,是恶的势力,但神佛却并没有阻止他们作恶,那么怎么解释神佛和妖魔之间的关系呢?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在社会上是正还是邪,不在于他的身份,更不在于他高贵的出身,而在于他实际的行为和内在的精神。判断一个人的正邪、善恶,要根据他的具体行为和内在精神,他的行为和精神是恶的,他就是恶的。
小说
社会意义


《西游记》小说的社会意义在于:


第一,它能使你看得更清楚,能使你看得更透。
鲁迅写小说大多是按照现实的方式来写的,但是他的某些抽象的小说比如《狂人日记》就不能坐实,狂人不是坐实到某一个人、某一类人,而是坐实到一种智慧,一种人生体验,它写的是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吃人”的社会。你不能说鲁迅这个人好没水平,把古代社会进步的东西全部否定了,都是“吃人”,都是黑暗的,不能这么说。它给人一种智慧,当你再看到尊贵的、神圣的东西的时候,也许在它的背后有污浊的东西,有很卑贱的心理你没看见。那么小说当中就给你举了大量的这些例子,让你能够看得更透。这是一个作用。

第二,《西游记》这种游戏型的、喜剧型的小说,是把世界上没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你看。这种愉悦感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这样的一些事情、这样的一些品质也许是你有的,只是你不想做或不敢做,或想做还没做,或以后也可能敢做,比如贿赂、贪小便宜等等,但是喜剧中撕碎了给你看了以后,你觉得这太可笑了,这种事情不能做,这种品质不能有。这就有一种道德教化的作用,你会觉得那么做太可耻,那种事情是不可做的,你在笑的过程中就提升了自己的精神,提升了自己的道德品质。

另一方面,笑本身也有一种指向性,有一种道德的批判性,当你笑国王、皇帝尊崇道教的这种行为时,笑如来佛贪小便宜这种行为时,实际上你也是对社会上存在的这种行为表示了自己的一种态度。阅读《西游记》小说的读者中应该绝大部分都会笑这种行为,很少人会这么想:怎么能这样写?这是很正常的事,应该这么做。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太滑稽了,觉得这是不应该存在的,那么整个社会就有了一种道德评价,、口碑,大家都会觉得这种行为是可耻的,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重建
理想
人间秩序


《西游记》的思想意义非常丰富,可以有多种的阐释。咱们刚讲了它的社会意义,最后再把《西游记》的象征意义略说几句。


《西游记》的核心故事是英雄寻宝,一僧三徒所寻求的宝物是与宗教联系起来的“真经”;而他们之所以寻求真经,则是因为对现存秩序的不满,想通过寻得真经,以重建理想的秩序。小说中,如来佛总论南赡部洲时说:

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何耶!(第九十八回)

由此可见,现实社会已陷入混乱不堪的无序状态。

小说理想中的秩序,则是封建圣王唐太宗治下的大唐帝国,“一天瑞气,万道祥光。仁风轻淡荡,化日丽非常。……介福千年过舜禹,升平万代赛尧汤”(第十二回)。为了重建这样的秩序,不仅要发扬儒教的忠孝仁义,还要遵,问善缘,援佛入儒,取经救世。正如小说第十三回当众僧议论西行取经的缘由时,三藏所说的:

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对佛说下洪誓大愿,不由我不尽此心。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愿圣主皇图永固。

一僧三徒西行途中的杀伐除恶,既平自然灾害,又除人间患难,其寓意同样是,通过杀伐,通过死亡,通过除恶,企图重建风调雨顺的自然秩序与和谐安乐的人文秩序,这是通过神话故事表现出来的深层的象征意义。

再从局部象征看,《西游记》中的“九九八十一难”大致分为四大类:一类是表现自然力和象征自然力的难,一类是象征社会种种邪恶势力的难,一类是直接来自最高统治者的难,一类是取经人主观错误造成的难。既要扫除自然灾害,又要战胜社会邪恶;既要抵抗外来的磨难,又要克服自身的弱点。小说构成的这种自然与社会、外在与内在的多重象征体系,共同指向人生进取与文明探求这一潜在的哲理寓意。


作者介绍:
郭英德,1954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当代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在古代戏曲小说研究、散文史研究、古典文献学、古代学术史诸方面都有卓越建树。
栏目主持人
谢琰,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章黄国学主编。
《郭英德讲<西游记>》栏目共分十讲:
第一讲:《西游记》的诞生与谜团
第二讲:如何看待《西游记》的主题
第三讲:《西游记》的社会意义与象征意义
第四讲:自在不成人——说孙悟空(上)
第五讲:成人不自在——说孙悟空(下)
第六讲:世俗化的高僧——说唐僧
第七讲:喜感的俗人——说猪八戒(上)
第八讲:食色性也——说猪八戒(下)
第九讲:阅读的难题——说沙和尚
第十讲:《西游记》的游戏笔墨
特别鸣谢
望洲书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蔡若葵 孙雯

美术编辑:张臻 孙雯

专栏画家: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微信ID:zhanghuangguoxue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