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一次基于教学内容确定的集体备课札记

2022-07-04 16:18:44

上周,有幸赴云南玉溪这座充满温情的“边城”参加学术会议,顺便观摩来自全国大多数师范院校的107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教育硕士“微课”比赛。这里所谓“微课”,指时间容量上的“微”——一堂课只有12分钟;授课内容上的“微”——针对一个具体的教学点。至于这样设置的目的和意义,有待办赛方的解释,不好揣测。

就个人感受而言,此次比赛最大的不同在于办赛方事先给定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由参赛者设计教学方案。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学设计的难度,毕竟已经给出了攻坚克难的目标,省去了再三斟酌“教什么”的功夫。王荣生教授也在很早之前就提出:我们的语文课程研制只有理念和教材的研制,并没有教学内容的研制,具体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由语文老师确定的。这种状况一方面降低了语文课程内容的质量,另一方面增加了语文老师的负担。此次比赛先给定教学内容,不知是否是一次新的尝试。

我有一位同门参加比赛。在她抽到课题——辨析“李广射虎”的不同表述(《咬文嚼字》)之后,我们师生8人进行了集体备课,私以为期间颇有滋味,故付诸文字,权作留念。

反复斟酌的教学内容“前理解”

所谓“前理解”,大概指的是个人对某一事物的直觉预判。当我们拿到课题“辨析‘李广射虎’的不同表述”之后,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理解“表述”这个概念,先是做了一番“词源”考察——从各种词典上找关于“表述”的解释,大部分的结果是这样的:

但在将词典上对“表述”的释义逐一与《咬文嚼字》中“李广射虎”一例的上下文片段进行比较之后,我们发现,词典释义并不能与原文文意匹配。此时,备课成员之间出现了争议,有人主张严格按照词典的释义来理解“表述”,以确保理解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有人则认为词典的释义和“李广射虎”上下文文意格格不入,必须依据“课题”的意图,结合文本原意,来重新定义“表述”一词在“辨析‘李广射虎’的不同表述”中的含义。我是后一种看法的提出者和拥护者。因为我发现词典中对“表述”的释义,是基于“表述”的动词含义,而课题中的“表述”偏向名词。加之在《咬文嚼字》“李广射虎”一例的上下文中,作者有这样的观点:

“......但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根据原文观点和课题中“表述”的词性,我最终对“表述”做了这样的界定:课题中的“表述”实际上指向“文字表述”,所谓“文字表述”,指的是不同文字的不同排列组合,能够产生不同的文段,并自成不同的语境,进而产生不同的语意,最终呈现出不同的“意味”(这里为“情调、趣味”之意)。经过讨论之后,备课团队认可并采纳了我的观点。并一步依据原文将“表述”拆解成三个不同的层面:一是文段语词的繁简变化。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朱光潜先生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原文片段和王若虚的两个“改文”片段,并将改文与原文做了比较,最终例证了上文提到的观点,且具体指出了原文“意味”的妙处。二是作者提到的文段句式的变化,如原文判断句改为普通陈述句之后,文段“意味”发生了变化。三是语气词的变化,如原文中“矣”蕴藏的情绪在改文中去掉“矣”消失了。

同时,我们对“李广射虎”的三段不同表述做了内容上的理解,现将《史记》原文与王若虚改文摘录如下:

原文:“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改文一:“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改文二:“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通过原文与改文的比照,我们发现,原文文字丰富,改文更加简洁。改文中将“广出猎”这个背景去掉了,“广出猎”的背景被抽离后,原文后续的情节便变得索然无味,甚至逻辑不通。

依据原文,我做了这样的想象和追问:

李广外出打猎的具体情形应该是怎样的?因为要打猎,肯定是内心期待猎物出现,于是便仔细寻觅,甚至弓弦半张,利箭将出未出,依李广目光的扫射而随机瞄准。突然,草丛中闪现出一抹白色,夹杂着灰色条纹。李广的身体已经先于意识做出反应:双臂腾龙,劲弓如月,利箭破空,摧枯拉朽,射中了!这是一头白虎!之后小心翼翼,踱步徘徊趋近,仔细查看,咦!原来是一块石头!白吓老子一跳(紧绷的情绪,松弛下来)!按照常理,此时李广应该离开继续寻找猎物,但他没有,他做了一个很奇怪的举动——盯着那块石头不放了!原来箭镞完全插入了石中,这是我射的吗?我有这样的大的力气吗?难道近日我的武功又有所增进?不行,我得再试试!李广的心里想起了这样的声音。于是(因)“复更射之”,可惜因误认白石为白虎,将自己置身于极端险境而爆发出来的一时勇武,此时已不复存在了,折腾良久,“终不能复入石矣”。一个“矣”字蕴藏了李广多少的沮丧呢?

改文中去掉“广出猎”的背景,这样的意味就无从体会了。至于句式和语气词的细节比较,基本都要依据原文的这种意味,这里不再赘述。

在对教学内容基本形成统一的“前理解”之后,我们做了一次“学情”调查,将“课题”呈现给学生,询问他们对“课题”的理解,最终他们的疑惑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表述”与“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实际上在调查中发现他们将二者混为一谈);二是《咬文嚼字》中“李广射虎”的不同表述有什么意义。特别感谢明确提出这两个问题的同学,因为这两个问题基本上确定了我们教学设计的方向,解决这两个问题,也是教学内容中的应有之义。针对第一个问题,参赛同门采纳了我们之前对“表述”形成的理解,但出于时间的考虑,仅对“表达方式”点到为止,引导学生说出了“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五种表达方式,并未进一步探讨它们和“表述”的区别和关系。同时,我个人对“表达方式”也做了一点“直觉预判”:它们实际上指的是文学写作中的文字发挥的五种功能:描写,议论,说明,抒情,叙述。但我并没有深究下去。

苦苦寻觅的教学目标精准表述

在对教学内容有了充分理解之后,我们开始拟定教学目标,我在心里有一个基本的方向:通过例文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文字的不同表述(排列组合)对语意的影响。提出之后,大家对此产生了质疑:目标没有和《咬文嚼字》的原意以及“李广射虎”一例在原文中的例证作用结合起来,并且太过“学术化”,学生不易理解。经过几轮讨论,我们的灵魂导师李老师最后拍板:采纳我的这个意见,但要和《咬文嚼字》的原意以及“李广射虎”一例在原文中的例证作用联系起来,并最终拟定教学目标:“通过“李广射虎”原文与改文表述的比照,体悟‘咬文嚼字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这一观点”。

在拟定教学目标并寻觅精准表达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恰当的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所在,用精准的语言表达教学目标是一件很能考验语文老师底蕴的事。和以往的备课不同,此次不是以教学目标定内容,而是依据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究竟哪个更好,难以决断,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必定是紧密相连的,教学目标借助教学内容的展开而实现,教学内容借助教学目标的实现而集中展开。二者谁决定谁,谁先于谁,似乎取决于我们教与学的需要。

屡次调整的教学环节结构设置

在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后,我们开始考虑怎样安排教学环节的问题。教学环节以怎样的结构面貌呈现,关系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和教学内容的顺利展开。刚开始,我根据“教学内容结构化、问题化”的原则,提出教学环节以“问题串”的形式进行设置,在参考团队意见后,我大致的设想是这样的:

(一)基于学情的导入

昨天晚上我们围绕“李广射虎”片段的文字表述变化进行了交流,大家对以下两个问题有较大疑问:一是表述、表达方式、叙述方式三者的概念如何区别;二是“李广射虎”片段的文字表述变化对文本的意味有什么影响。现在我们首先对第一个问题中的三个概念做一个简单的梳理,解决大家的疑惑。(其实在词典等资料中对这些概念的辨析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论,老师的理解是:如果我们将“表述”聚焦到“文字表述”上的话,其实就是文字的不同排列组合形式会形成不同的语段,不同的语段会自行营造各自的语境,进而产生不同的语意;“表达方式”其实指的是文学写作中文字表述产生的功能:描写、议论、说明、抒情、说明;叙述方式侧重于记叙一件事物发展过程时切入的角度等等)至于第二个问题,实际上作者已经在文章中给出了结论:“咬文嚼字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接下来我们就通过“李广射虎”片段原文与改文表述的比照,来体悟作者的这种观点。

(二)组织教学

    环节一:

活动1.分组讨论:“李广射虎”片段的文字表述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各组抽取一人来回答,师总结并重点强调:文字表述由繁到简)

活动2.分组讨论:“李广射虎”片段的文字表述由繁到简,文段的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提示1:原文中的“广出猎,见草中石”一句,第一处改文和第二处改文均将其省略,这种省略造成的文意变化是什么?抽取一个小组的一个人来回答,其他人补充。

师提示2:原文“因复更射之”在第一处改文处换为“因更复射”,省略了“之”,这种省略造成的文意变化是什么?抽取一个小组的一个人来回答,其他人补充。并追问细节:李广为什么要多次射石?)

活动3.分组讨论:还能找出原文与改文中体现繁简变化的地方吗?试举例说明。

(改文去掉了三个“石”)

师总结:原文从李广的角度,把李广射虎过程中的心理写活了,更突出射虎中的紧张、专注、决断。为什么后来就射不进去了?射箭技术没变、专注没变,变的是“境”。王若虚只是叙出了射虎这件事的过程,《史记》中是要突出李广的勇武。王若虚和再改的,就无此意了。

环节二:拓展思考

前面我们重点就大家提及的文字表述由“繁”到“简”的变化对文本意味的影响一起做了探讨,现在请大家再谈一谈前面我们共同发现的“语气词的变化”、“句式的变化”对文本意味有什么影响?

(请2-3位同学回答,老师做简评)

环节三:小结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环节四:课堂作业

经过大家商讨之后,认为我设置的环节过于繁复,不能在12分钟内充分展开,而且呈现的结构也不够清晰,偏向意识层面的“内隐”,而比赛恰恰需要形式层面的“外显”。因此我的设想可以作为参赛同门精讲内容的参考,但教学环节的具体呈现面貌还得调整。经过备课团队一番艰苦卓绝的设计,我们最终得出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一)基于学情的导入

   1.呈现“学情”调查概况:目的有三,一是回应学情,二是呈现教学目标,三是营造问题情境。

   2.自然引入新课内容。

(二)默读体味,选一选

让学生从对“李广射虎”的三种不同表述中选出自己喜欢的文段,并说明理由。

(三)咬文嚼字,辨一辨

在肯定学生选择的同时,师生一起来辨析“李广射虎”的三种不同表述到底哪一种好,好在哪里。这一部分是这一堂课的核心内容,老师精讲、启发、支持,学生精学、体验、展示。

(四)拓展练习,品一品

在教师小结之后,安排当堂小练习,体味另一种表述形式:诗歌。我们让学生诵读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并谈一谈诗歌这一样一种特殊的表述形式和原文散文的表述形式相比,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五)总结并板书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设计的板书非常简洁,所有的创意均来自李老师,只有四个字:咬文嚼字,然后用一个心形图案把这四个字包裹其中,形式简约而意丰、意达。

整个教学设计圆满完成的背后还有强大的技术团队支持,比如精美课件的排版,“微助教”APP的应用,统计图表的制作,均由一群可爱的姑娘完成。没有她们的辛勤劳动,我们团队成员的想法也无法变成现实。

当然,比赛最终的成功离不开富有主见、表现卓越的那位同门,她为我们抱回了“特等奖”的荣誉。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祝贺她!祝贺我们的团结友爱的团队!

一点小反思

静下心来,我个人对此次的集体备课还有一些小小的反思:从教学设想到教学设计成形,再到付诸课堂实践,老师什么都亲力亲为,绝对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智力消耗战,但成长和收获是显而易见的。表面上看起来,一个完形的教学设计可能其貌不扬,一堂中规中矩的教学可能波澜不惊,但实际上它们实实在在地考验着老师的教学信念、教学能力和教学知识。不得不承认,教与学,永远在路上!



期待与您交流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