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手术中需要常规进行动脉内压力监测,但是反映中心主动脉压力且置管并发症最少的最佳动脉置管位置仍不清楚。麻醉科医师通常会选择桡动脉置管,因为对侧尺动脉代偿性血供可减少缺血损伤的风险。
然而,由于远端动脉弹性降低,波频共振放大和水锤效应等问题,桡动脉压力与中心主动脉压力相比可能存在放大效应。此外,心脏手术中血管扩张或桡动脉血管痉挛则可能会导致桡动脉测压偏低。因此,桡动脉压力监测的误差可能会导致心脏手术中错误的血流动力学管理。
相比之下,即使是长时间体外循环的复杂心脏手术,肱动脉压力监测能更准确地反映中心动脉压力。但是,肱动脉是前臂与手部血液供应的最重要来源,肱动脉置管引起的血栓和缺血性并发症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缺血事件。其他潜在的严重并发症包括感染和正中神经损伤。对于糖尿病和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肱动脉置管的风险可能更高。
因此,心脏手术往往会尽量避免肱动脉置管。遗憾的是,肱动脉置管引起的并发症或不良事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其发生率至今也未见明确的报道。
在2017年第6期Anesthesiology杂志上,来自美国克利夫兰诊所心胸麻醉和预后研究小组的Duncan医生等学者评估了2007年至2015年间该医院心脏手术患者中肱动脉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相关影响。
![]()
与桡动脉相比,肱动脉置管能更好地评估主动脉压力,但因缺乏代偿血流而并不常用,以避免发生重大并发症。肱动脉置管究竟会引起何种程度的并发症尚不清楚。因此,作者在一个大型心脏手术的患者队列中评估了肱动脉置管相关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研究在克利夫兰诊所胸外科医师成人心脏手术数据库和围手术期健康记录系统中筛选了2007年至2015年间接受肱动脉置管的患者,并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诊断与手术编码、当前手术命名编码和胸外科医师协会参数记录了患者手术后6月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作者进一步根据电子病历系统来确认所筛选并发症是否确实与肱动脉置管有关。并发症被分为血管性、外周神经损伤或感染等类型。最后,作者还分析了肱动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合并症的相关性,以及其与患者住院时间和院内死亡率的关系。
21597例患者中,777例发生了血管或神经损伤,或局部感染,但是只有41例(发生率0.19%,95%置信区间0.14%~0.26%)可能与肱动脉置管有关。
其中的33例患者,发生了血管并发症(0.15%,95%置信区间0.10%~0.23%)。8例发生了明确的或疑似置管相关的感染(0.04%,0.02%~0.08%)。没有发生明确相关的神经并发症。
外周动脉疾病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升高有关,置管并发症和住院时间延长及院内死亡率相关。
![]()
共发生41例明确或可能与肱动脉置管相关的并发症,根据原因予以分类
心脏手术中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肱动脉置管引起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桡动脉压力监测是目前心脏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主要手段,但其准确性问题是困扰麻醉科医师的一个难题。术中因为桡动脉压力与中心主动脉压力偏差过大而临时进行股动脉穿刺置管的案例屡见不鲜。
肱动脉压力监测能更准确地反映中心主动脉的压力水平,更适用于心脏手术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然而,肱动脉是供应前臂与手的最重要动脉,且缺乏有效代偿血流,一旦发生急性阻塞性并发症,前臂与手将会发生急性缺血性损伤,因此,其临床应用仍受并发症的限制。
本研究得到的直接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0.19% (0.14%~0.26%),而此前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Anesthesiology 2016; 124: 590-597),动脉穿刺置管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0.034% (0.021%~0.051%),其中心脏手术为0.078% (0.040%~0.014%),而桡动脉穿刺置管的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为0.027% (0.015%~0.044%)。
但是,该研究中心脏手术患者肱动脉穿刺比例较低,难以用来直接比较肱动脉与桡动脉穿刺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从表面上看来,本研究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文献中所报道的桡动脉穿刺,但是这两项研究的单位和手术类型等多种因素不同,混杂因素过多而无法直接进行比较。
遗憾的是,本文的作者无法在其单位直接比较桡动脉和肱动脉穿刺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因为他们除了有明确禁忌证或置管困难的患者以外,常规采用肱动脉置管进行有创动脉穿刺。
尽管本研究显示肱动脉穿刺置管并发症与院内死亡率相关,但是此类患者的死亡原因多为心搏骤停、肾衰、多器官衰竭、需要ECMO支持的严重心肺衰竭等,似乎与肱动脉穿刺并无关联。
作者推测,发现此类相关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患者需要更长时间的动脉导管留置时间和更大量的缩血管药物,因而更容易发生肱动脉置管并发症。
综上,该研究的作者认为,对于心脏手术而言,肱动脉置管监测动脉压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直接动脉压监测的合理部位。
原始文献:
Singh A, Bahadorani B, Wakefield BJ, et al. Brachial arterial pressure monitoring during cardiac surgery rarely causes complications. Anesthesiology 2017;126: 1065-1076.
![]()
![]()
“麻海新知”系列回顾:
点击标题,温故知新
糖皮质激素的围手术期管理:当前的最新临床证据
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功能状态与术后心肌损伤的关系
血制品储存时间对肝胰肠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结局的影响
The Lancet 重磅:不能预防老年患者大手术后的谵妄
接受腹部大手术的患者,术中尿量维持多少才满意?
择期非心脏手术的衰弱患者收治数量,体现医院的真正水平
椎旁神经阻滞在儿科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脑卒中患者接受急诊手术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到底有多大?
JAMA重磅:高敏肌钙蛋白T升高与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30天死亡率密切相关
剖宫产术后镇痛:腹横肌平面阻滞还是切口局部浸润?
胸腔镜手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更低吗?
两种窒息氧合新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院内心搏骤停成年患者气管插管与生存率的关系
病态肥胖患者饮用口服补液后胃内液体容积的变化
雾化吸入,效果怎么样?
使用Sellick手法压迫环状软骨,男女大不同
JAMA重磅:肺保护性通气复合强化或中度肺泡复张策略对心脏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筛查与围术期管理
应用超声技术确定深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并排除气胸
儿童气管插管套囊,注入什么更好:空气、盐水或碱化利多卡因?
邓小明:加强普及现代技术,快速提高我国麻醉安全与质量
附加示例的ASA体格状态分级,可提高患者评估的准确率
围手术期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风险因素和临床结局
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的技术:“三叉戟”和“三叶草”,孰优孰劣
麻醉前胃部超声可鉴别外科饱胃患者
以智能手机为基础的行为干预可以减少麻醉诱导期儿童患者的焦虑
围手术期质量改进项目显著降低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
奇特的苏醒:异氟烷麻醉期间给予亚麻醉剂量会诱发大鼠的爆发抑制但加速苏醒恢复
氨甲环酸能减少脊柱大手术的出血量
局部使用右美托咪定可增强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来自循证医学的证据
脊髓神经技术相关感染并发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实践建议:美国ASA2017最新指南解读
术后谵妄防治的证据指南和共识指南:欧洲麻醉学会最新指南解读
贫血与铁缺乏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国际共识(2017)
患者围手术期吸烟管理:法国、日本最新指南解读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麻醉医师可以做什么
β受体阻滞剂对血管及腔内血管手术围术期结局的影响
择期非心脏手术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安全性:来自循证医学的证据
甲强龙对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和谵妄的影响
外周神经阻滞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地塞米松会增加患者术后感染风险并改变预后吗?
氨磺必利:一种极具前景的术后恶心呕吐预防用药
心脏术后血管麻痹性休克,怎么选择血管收缩药?
深度肌松,能改善肥胖患者腹腔镜下的手术条件吗?
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会降低女性生育能力
美国FDA最新发布有关小儿麻醉的警告
《柳叶刀》重磅研究 | 一岁以下婴儿全身麻醉,放喉罩安全吗?
脑损伤患者,为什么会气管拔管失败?
欧洲麻醉学委员会:安全用药指南(2017 更新版)
妇科开腹术后镇痛:连续双侧肋缘下TAP阻滞
AAGBI 2017版《麻醉知情同意指南》:如何进行麻醉风险告知?
术中低血压与术后肾损伤、心肌损伤:到底是个啥关系?
重磅 | 2016版最新国际脓毒性休克指南,这些精华你要知道
外周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都与哪些因素相关?
咀嚼口香糖治疗术后恶心呕吐?你真的没看错!
低血压+低BIS电子报警,能改善患者麻醉管理和预后吗?
大量输血方案:麻醉科医师应该怎么做?
你还坚持术前8小时禁食?赶紧学习2017ASA指南吧!
麻醉方式真的影响手术患者预后吗?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如何影响面罩通气效果?
高血压患者术前需要停用ACEI/ARB药物?
![]()
![]()
声明:本平台刊载文章不代表个人观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文章来源于网络,欢迎投稿。如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