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睹史拓:古琴收藏及其他(一)《乐器杂志》

2022-06-29 07:00:25




静心 | 音乐 | 承古 | 融今 

古琴中国网   


© 点击上方绿标,聆听最美音乐

编者按:王东网名“睹史陀”,他是京城知名的古琴收藏家。工作之余,他对古琴的收藏历史、断代及其他都有 较为深入的研究。前不久,本刊记者采访了睹史陀先生。就有关古琴的一些问题,睹史陀做了深入的解答


记者:听说您酷爱收藏古琴,您能谈谈中国古琴收藏的历史从什么年代就开始了?

睹史陀:古琴的收藏历史久远,以常理推之,老琴的收藏历史应该与古琴产生的年代相仿,是最早开始的、有意识的收藏活动。老琴的收藏自宋代大兴。 但是,如说自宋代始则未必。即使如郑珉中先生所说唐之前是靠木漆,那么唐之前的老琴存世百年以上, 音韵还是会有明显老味,甚或更加松透。更何况其文物价值、人文情趣,古人不会不重视。齐桓公之“号钟”、楚庄王之“绕梁”,同时代的人或者后世如汉代人得到,岂有不重视、不收藏的道理?!文王、周公想必是抚琴的,其所常用之琴,或殉葬或传世,若传世岂有不珍视它、不收藏它的道理?!



记者:据文献记载,北宋由于复古、好古的风气,金 石收藏与研究大兴,欧阳修就痴迷古琴收藏。请您谈谈欧阳修与古琴的故事。


睹史陀:欧阳修是金石学大家,他的一千卷巨著《集古录》又是最早的金石学著作。然而少有知道,也少见人论及欧阳修的“琴缘”。在其《六一居士传》 中说道:“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因此自号“六一居士”。读书治学、抚琴饮酒,表达了欧阳修文人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说是一种文人理想。然而,欧阳修的琴缘不止于此。


他讲述自己的藏 琴说:“吾家三琴,其一传为张越琴,其一传为楼则琴,其一传为雷氏琴,其制作皆精而有法,然皆不知是否,要在其声如何,不问其古今何人作也。琴面皆有横纹如蛇腹,世之识琴者以此为古琴,盖其漆过百年始有断文,用以为验尔。其一金晖,其一石晖,其一玉晖。金晖者,张越琴也;石晖者,楼则琴也;玉晖者,雷氏琴也。金晖,其声畅而远;石晖,其声清实而缓;玉晖,其声和而有余。今人有其一已足宝,而余兼有之。”所藏三琴皆是唐代名斫,诚如他所说,“有其一已足宝”。



睹史陀藏北宋“松风”,原杨宗稷旧藏


收藏水平之高已经不是眼光、财力的问题,而是缘份了。而关于唐代老琴、 雷琴、张琴的最早断代文献,也是出自他手。除上述《三琴记》外,还有《杂书琴事》所载:“余家有琴,其面皆作蛇蚹纹,其上池铭云:‘开元十年造, 雅州灵关村。’其下池铭云:‘雷家记八日合。’不晓其‘八日合’为何等语也?其岳不容指,而弦不㪇,此最琴之妙,而雷琴独然。求其法不可得,乃破其所藏雷琴求之。琴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此最不传之妙。”这一记载对今天辨识雷琴是极重要的文献资料。北宋陈伯葵记载了欧阳修的一段鉴定故事:“余家自国初时得唐琴一张于关南巡检李汉超家。汉超武人,务能尚勇不喜正声。


一日与余曾祖父射弓,余祖幸胜而获焉。龙池中旧题雷颜石磬。嘉祐中,欧阳永叔范希文过余,因此出琴示永叔。尝闻蜀中士大夫言雷会之父观其制作曲极其妙,谅非后世子孙所能及, 然昔之名琴者,有曰金钟,有曰玉磬,有曰玉鹤,有曰玉雁,其类不可既举,而此琴特谓之石磬者,古人非不能温美耶,恶其名过于实耳。此琴虽古而规模制制雅合当今,所尚琴材坚实温润。”欧阳修以“琴虽 古而规模制制雅合当今”,委婉地以形制不合古制而合于今制否定了一张“祖传”老琴。这段文字可以说是最早的以形制来断代的记载。欧阳修对古琴断代的贡献实在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记者:有人研究过中国古琴的收藏历史吗?


睹史陀:研究历史离不开文献、考古这两项。考古发掘出土的琴,除了几张战国琴,也仅明代鲁荒王墓的那张“天风海涛”。研究古琴尚觉资料太少,更别说研究古琴收藏史了。而古琴或者古琴收藏,若能作为史料被记录,在笔记野史尚不流行的时代也颇不容易。因为一件器物被记入历史是要有人的历史故事才成。


记者:每张老琴背后都会有故事,很多人收藏古琴其实是在收藏一段历史记忆,收藏一个故事。古人与今人在收藏理念上是否相通?


睹史陀:我觉得,有些人虽然收藏了老琴,而这琴没有发生历史性的故事,也无所谓形成“历史记录”。 我看到过比较早的记录,一是南朝刘宋时,太祖赐萧思话以弓、琴,“手敕曰:‘前得此琴,云是旧物, 亦有名京邑,今以相借。因是戴颙意于弹抚,响韵殊胜,直尔嘉也。’”从这段文字看,此琴之所以被珍视、收藏,大约是三个原因:“旧物”“有名”和 “响韵殊胜”。跟当代的收藏理念竟然相通!



二是蔡邕“焦尾”琴一条:“仲雄善弹琴,当时新绝。江左有蔡邕焦尾琴,在主衣库,上敕五日一给仲雄。仲雄于御前鼓琴作《懊侬曲歌》曰:‘常叹负情侬,郎今果行许!’帝愈猜愧。”此事当是南齐明帝即位后不久的事,距离蔡邕去世300多年。当时,蔡邕所斫 “焦尾”琴还在内府库中,而且还能让明帝想起来用于安抚权臣,可见对此琴是极重视的。这些算是有文献证据的最早的收藏记载。


其实,汉代是由战国雅乐琴形制向后世(也是今天)古琴形制(与战国琴相区别,汉代新形制古琴基本与今天的古琴相像,可称“今制”)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期间有了徽,变 成通体共鸣,固定为七弦等等。那么早期雅乐琴失去实用价值,而“今制”因为其实用性成为收藏主流是很自然的事情。特别是,老辈琴家说,蔡邕“焦尾” 琴实为“交尾”,面、底板交合于尾部之简称。这样说来,也许“今制”文人琴的收藏始见于南北朝文献是很合理的。



记者:现在在世最早的琴是盛唐时期古琴,为什么不见更早期如初唐、隋、魏晋等年代的古琴?


睹史陀:郑珉中先生认为唐之前多为靠木漆,所以难以传世。可是,晋人纸质作品如“平复帖”都可以传世至今,古琴就算是靠木漆总比纸坚固耐久!而且, 盛唐时期古琴的灰胎极精良,不可能琴一开始有灰胎就臻此极致,初唐时期的早期有灰胎古琴,依郑珉中先生所说,也应该存世啊。其实,与“今制”琴收藏始于南北朝的原因类似,古琴制作、音韵审美在盛唐发生一大变化,使得“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白居易诗)成为主要原因。


记者:请您谈谈古琴当代的收藏状况。


睹史陀:当代收藏,比较特殊。1949年至改革开放初期,少有人作为单纯的艺术品收藏看待古琴收藏,更多的是视为其优异卓越的乐器,因此,古琴多数是集中在老一辈琴家手中。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琴学不兴,古琴少人问津,老琴家手中流出的琴,除了分散在大陆一些琴人手中,相当一批流往香港。这一时期集中而系统地收藏老琴的,当推香港唐健垣、沈兴顺两位琴家。而此前港澳台的藏琴情况,可由唐健垣先生主编《琴府》一书观其大概。,古琴收藏传统保持较好。近来有朋友访台,称数位藏家收藏数量都在数十张之多,让人羡慕。 2000年以来,古琴热渐兴,古琴的收藏颇受重视。老辈琴家的收藏逐渐出现在市场上,虽然现在古琴收藏的机遇很好,新一辈收藏家却似乎还不成气候。由于古琴断代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断代、鉴赏的知识有待普及推广,现今收藏的水平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记者:不知道鉴藏古琴都有什么标准?


睹史陀:在古琴收藏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古琴的交易有两个明显不同的圈子:一个是古董行,多是做家具木器、杂项的,他们手上经常有各种渠道淘来的老琴,买琴则基本出于交易或投资的目的;另一个是琴人的圈子,出让老琴多出于改善生活或是后代无人继承琴学等原因,而买琴者多是自用或收藏。古董行与琴人圈在看待、评价古琴上区别还是很明显的,这二套标准在古琴鉴赏方面可称古董派、琴人派。

古董派看重的要素依次是:外观、题识、十友 (冰弦、玉轸、轸函、玉足、绒剅、琴荐、锦囊、 琴床、琴匣、替指)、传承。


记者:古董派对古琴的断代一定很有经验吧?


睹史陀:古董派对琴的形制方面的断代能力稍差, 多数是一些感觉或模糊的概念。如琴圈里讲“唐圆宋扁”。唐琴的外形浑厚饱满,宋琴秀气劲挺。但是,“唐圆宋扁”还涉及槽腹制度等,也仅是一个要点,不能完全仅靠这一点断代。到了古董派眼 里,大而化之。像王世襄旧藏中唐时期古琴“大圣遗音”,也很扁啊,怎么定为唐琴?好多古董派的行家怀疑断代准确性,偏向于把“大圣遗音”定为宋琴。而北宋早期的,如杨时百旧藏北宋琴“松风”、查阜西旧藏北宋琴“霜镛”等,因为是北宋偏早些的风格,琴体宽大,也给人厚重、饱满的感觉,好些类似的北宋琴,修过的就被古董派看成明琴,原漆灰基本未动过手的则看成唐琴。是否修过,古董派偏重于表面的老旧感觉和断纹。断纹当然是越多、 越丰富越好。这一点倒是与琴人派相同。漆面出了断纹,古董派多数会原谅“动过手”这个毛病。孰不知,很多老琴因为材质老旧,新修后一两年内重新出断纹是常见的现象。



记者:古琴上面的题识是否直接关系到它的身价?


睹史陀:题识,在古董派眼里是说辞或故事,有无题识对估价影响的确很大。由于对形制、声音等方面的断代方法掌握不够, 使得古董派通常把题识作为断代的重要依据,因而一些没有题识或题识湮灭的老琴往往不被古董派重视。 而在原汁原味很重要的逻辑下,一些伪腹款却很被古董派看重。


如2010年北京某拍卖行有一张有“朱致远”款的清琴,估价90万上下。我向某古董行买家指出从腹款书法风格、布局等要素看均非真款,且琴不是清琴。该行家的看法颇具代表性:琴是老琴没问题,未经剖腹修过,腹款不是你写的,也不是我写的,是老款,又写的是“朱致远”,有什么问题?! 他认为还是值得买的好琴。此琴竞买过程确实激烈, 记得是160多万落槌。相反的,一些无款,或者仅有 后刻琴名的宋琴,拍卖公司定为明琴,多数以明琴甚至低于明琴的价格成交。而去年秋拍无款、通体梅花断纹、声音极好的宋琴,竟然以380万的估价流拍。



其实自古以来,大家都重视题识。一方面提供传承、 断代信息,一方面也是体现了文人情趣,好的题识还是精美的书法、雕刻作品,确有重要意义。款识对琴人派来说是颇富人文趣味的东西,可以为古琴增光添彩。题识多的琴,还可以用来做拓片,琴的雅韵与金石趣味相结合,既可以自赏,又可赠人,是很风雅的事。另外,琴名也是琴人比较在意的。古人给琴命名,多数依据琴的音韵特征,有些则用典故。老琴琴名是很值得玩味的。


(未完待续)


友 情 赞 赏

随喜赞赏 感恩支持

长按二维码 赞赏主编


七弦推荐

《轮回》巫娜:繁华世界,不过一掬细沙


《白雪》伏见无家:凛然清洁,雪竹琳琅


《龙翔操》张子谦:肃穆逍遥,无我有我



今 日 古 琴

琴曲 | 琴讯 | 日更 | 采编

古琴中国网 日更公众号

爱琴人,都在看

长按此码 留住善缘

一次相遇 需要缘分

二次相遇 需要关注

小编微信:luqixian007

 点这里,进入微店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