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深读 入印文字选择的影响因素(下)

2021-07-03 06:11:31

【深读】


当代篆刻与过去相比,印人创作的目的也有了很大变化,这也是入印文字选择的因素之一。其中大家探讨得最多的,是实用和艺术的分野。汉印是偏向于实用的,但其艺术性却无与伦比,这二者并不矛盾。书法也是如此,比如手札和墓志,都是既有内容又有艺术美感。非此即彼的观念让很多判断标准变得绝对化、狭隘化。实用和艺术就好比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不可分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背离实用,反而会减少了艺术的应用面。书法形制的萎缩就是一个例证,匾额、刻碑、书札、摩崖等多元的形制最终只剩下规整的宣纸作品。


印章现今也出现了“分裂”:纯粹实用的公章全部用电脑处理,丧失了艺术性,只保留象征意义。所谓的纯艺术的印章主要是展厅这一块。印章比不上书法作品的面积,天生只适合“近距离”赏玩。一味为了满足展厅要求,使印章作品出现与存在“无因性”——作品的出现和存在没有现实缘由,就是一种“专门的作品”,实际上变成了另一种“应酬”。专门记事的印章太少了。所谓纯粹抒情,对文字可以任意选择,毫无限制。而明清大家的印谱,则多见以印记事的印章。所谓的“实用”,包括“应用”,也包括“无用之用”,不能完全切割开来。实用和艺术没有固定的比例,实用中有艺术,艺术中有实用。恰恰因实用而增加了艺术价值,比如瓦当和铜镜上的文字,莫不如此。因为实用,才会考虑到文字的含义,相互配合,由此具有内涵寓意以及美的魅力。单纯的所谓的纯艺术,往往是苍白的,一些作品在展览之后便被束之高阁即是此因。相较而言,古人作品是“立体化”的,今人则是“平面化”的,仅仅只是一个印面。很多持“纯粹艺术”观点的目的说穿了已经不在印章本身,而在于功利目的,不择手段地吸引人的眼球,以出位来获取名利。


虽然整个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印人主体自身的变化,创作目的、取法资源乃至展示方式等的变化,都会对入印文字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还应想到,入印文字选择所必需的书法功力要求、审美要求以及技法要求都不曾改变,仍然要归结到印人的综合修养这一问题上来。书写无疑是入印文字选取的最主要来源,要培养对文字的亲近感。个人入印文字系统的建立与个人审美意识的培养是同步进行的,两者相辅相成。如果说书法的锤炼是对入印文字的第一次选择,审美取舍则是第二次选择,而通过技法成功印化进入印面则是第三次选择。个人风格则是所有选择的总和。现试分而述之。

第一次选择:书法的锤炼是刻印之初的功力积累阶段。在理清篆书发展变化历史的基础上,对于文字的演变规律、风格取向、审美趣味、历史定位,要有系统而广泛的认识。不管临与不临,是否动手实践,都要了解,不能东鳞西爪、一知半解。唯有如此,才能掌握文字总的变化规律,做到见多识广,应变能力强,在使用某个文字时才会有来源、有出处。这种积淀只有通过个人的临池实践和理论研究并举来完成,为书印风格的统一打好基础。书印当然不是仅仅靠苦练就能成功的,但少了苦练是绝对不行的,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持之以恒。书法文字功力愈深,入印文字才能运用自如,与篆刻相辅相成。清代以来的篆刻大家无一不是篆书大家。印人在刻印之初不练书法,可能无法入门;而有了一定的书法基础,懂得设计技巧,也可以刻印,聪明一点的可能会像模像样,甚至眩人耳目,但终不能达到最高境界。篆书成就不高,是今人无法和古人相抗衡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选择:审美取舍选择,属于整合阶段。印人有各自的喜好,不能强求,也不必定于一尊。这可以大致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必须学的,如《散氏盘》《毛公鼎》《袁安碑》等;其次是可选的,以某一家篆书为突破口,工稳或写意、端庄或率意,甚至在某一段时间内出现喜好变化,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切忌喜新厌旧,浮光掠影。一本经典书帖要真正深入进去,绝非易事。如果消化不良,就成了“夹生饭”,影响后面的持续发展。

第三次选择:印化。有了明确的个人审美理念,书法功力又足够了,能够充分印化,说明个人的技法系统逐步成熟,是应用能力的提升阶段。技法系统是指使印面达到预期效果的总的手法。篆字需要印化,但一开始难免生硬别扭,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书法从临摹过渡到创作,通常是先从集字开始。印章创作往往是从“偷梁换柱”开始的,将一方汉代四字印章更换一个字,如果所更换的字最终能协调,做到“四字如一字”,说明功夫渐渐到家了。有些印人不写篆书,每逢刻印,临时翻阅《金石大字典》选几个字放到印面中,东拼西凑,最终貌合神离。原因在哪里?因为《金石大字典》中的字例搜集很多,来源复杂,如果印人对于这些文字的出处没有全面的了解,容易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说白了,文字不经过个人大脑,不付出心血,不亲自从碑刻中选出来,那不过是一个个死字。只有在文字中注入个人的理解,才能使之具有活力,这才是可以有效利用的资源。

印化的本质实质上就是“人化”,按照个人的审美喜好和需求来取舍。即使把一些名碑刻文字直接搬到印面中,也要考虑到彼此是否协调,要尽力凸显原碑文字的韵味。写《散氏盘》的高手,未必就能将《散氏盘》文字安稳地放到印面中。文字从纸面到印面存在从篆书向篆法的转变。篆书可以区分为主系统和次系统,但篆书的主系统未必就是印章文字的主系统,两者之间有交叉。就书法而言,金文、小篆、清篆是主系统,碑额和志盖等属于次系统;就印章而言,缪篆文字则是主系统。也有一些特殊的文字来源:一是代表性的碑刻,在篆法、刀法两方面对刻印有非常大的启示,如《天发神谶碑》和《祀三公山碑》,实际上仍属缪篆,因其个性面目极为突出而单独列出来。二是仍从缪篆所获取的启示,对隶书、简书甚至有隶意的楷书也可加以关注,如《好大王》《大开通》等。“浙派”印人实际上就是用隶书刻印。清代邓石如擅长以隶书刻印,准确地说,不是应用“蚕头燕尾”的隶书,而是借用隶书体式。而后世能够继承邓氏衣钵而有出蓝之誉的首推来楚生。清代与民国时期的很多印人篆隶兼善,互通互化,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突破口,成就一家之面目。

篆刻的技法并不神秘,要多推敲、多尝试,切忌故弄玄虚。民国中,高拜石拜见吴昌硕时,缶庐对高说,他从不知道什么刀法,只知道用力往前冲。他说的是实话。印章刻多了之后,有了一些经验,加上一些偶得,积累到一定程度,印人就能够有意识地去运用这些,于是变成了个人的方法。与此同时,力戒将一种技法过度运用,以免形成习气。要学会变化,而这种变化要顺其自然,做到整体统一。

即使技法成熟了,想要独树一帜,仍非易事。因为很多人都是挤在一条道上,大家都在强调“印宗秦汉”,学习资料和方法都已经是公开的了,而且也没有权力阻止别人的模仿。有的模仿者甚至将被模仿者弄得筋疲力尽,无路可走。因此,印人一方面要更加勤奋,在技法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在思路和学识上下功夫;再一方面,要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上做足功夫。三管齐下,才有可能实现突破。

但目前有一些篆刻“技法”已经达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现在写印稿有一种达到非常逼真的办法:将需要临摹的印稿,通过软件翻转处理,变成反字,再按照需要的尺寸打印出来,而后在印面上涂上女性化妆所用的指甲油或洗甲水,进而将印稿打印件覆盖上印面,打印件上的炭粉会被粘在印面上。如此操作,不仅文字丝毫不差,而且成本很低,速度极快。这看起来省心省力,实际上篆刻关键的步骤被忽略了。因为已经不需要写书上石、构思印稿,再加强对比、用心揣摩了。更主要的是,这丧失了篆刻应有的趣味。因为没有差异,不必寻找落差,这样的临作也许有一定的水平,但创作很容易变得死板。印章具有一定的工艺性,不能完全以技术来取代艺术因素。入印文字只有通过人的构思、选择和融合,才能寄寓人的情感和思想。这个过程无法省略,所以吴昌硕说:“技拾人者则易,创造者则难,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拾者至多半年,可得皮毛也。”

印人最终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达到成熟阶段。有的印人过早结壳,有的则始终没有统一的风格,二者都谈不上成熟。风格是功力、技法、审美等因素的有机统一。文字是载体,如果印章没有具备个人特征的文字体系做支撑,就谈不上风格,只是花样,徒有其表。偶然可能有一方印章水平尚可,却没有整体的“形象”。如前所述,学书印不能单纯地靠苦练。有的印人只知道埋头苦干,从不思考为什么,永远得不到提升。积累到了相当的程度,不断进行反思,再加上偶然的顿悟或渐悟,可以变得豁然开朗。风格可遇而不可求,乃水到渠成之事。不管如何吸收各类文字入印,最终要符合印章本身的规律就必须回到印章本身,关注印章自身的属性。建立适应印章属性的文字系统。所谓的书印风格统一,就是个人成熟的篆书在印面中的适应性,获得最终的和谐。

顺便说一下,肖形印亦是如此。秦汉时代的印工们具备精湛的写实技巧、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丰富深厚的生活积淀,最终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洗练传神的笔触、严谨和自由兼备的构图,在方寸之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纳须弥于芥子”。这到了来楚生手中,他有过人的印化本领,吸收各种民间体裁,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空前绝后,故而有“负翁出、肖形亡”一说。但无论如何变化,他的创作始终符合印章的审美属性。而时下的一些肖形印已经变成了邮票、小版画,特别是人物肖形,甚至变成了写真照片,宛如实用印戳,这无疑背离了印章本身的属性。书画印密切相关,但毕竟是三种不同的形式,各有规则,各行其道。过于写实,势必使意趣丧失殆尽。印章要有个人创意,更要有人文内涵和历史底蕴。

若将篆刻史稍稍梳理,即可以看出入印文字从古到今不断发展变化的脉络。清代之前,入印文字总的发展趋势是单向的,故而特定时代的印人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如今文字资源已相对恒定,文字不变,印人要学会因时而化,把握潮流。印人不但要懂得以不变应万变,同时也要做到以变应万变。文字是有灵性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灵”,通而能灵。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印人的身份角色如何变化,印章的基本属性不会变,入印文字的规范性要求不会变,经典作品的评价标准、印章淘汰的规律都不会变。在入印文字可供选择的资源愈加丰富、观念变化极其剧烈的当下,印人要把握准确性、时代性、个性等三大宗旨。文字不是以风格为唯一前提,而是以准确为基本前提,时代特征为其次,最后才能谈到个性。说白了,成熟的入印文字个性就是印人的个性,即所谓“印如其人”。



月雅书画中国网编辑整理推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