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丹水流域漕运

2022-05-03 11:06:30



漕运,就是官方在皇城与产粮地之间,利用水路押运公粮及贡品的过程。

  漕运,始于秦汉,制度于隋唐。

  山南漕运是指:唐朝山南道襄州商州至今湖北地段的漕运路线。(后为山南东道、西道、等)

  唐代延续隋代的做法,把秦代行政隶属京畿、汉代隶属京兆的南大门“上洛”“商”(今商洛市)地域,作为军事第一的建制,转换为以经济第一的“商州”漕运、铸币机制的转运终端,把隶属关系由京城划归至山南道的漕运另一终端,即今日湖北“襄州”管辖(后属汉水流域的“梁州”等)。

  终极:最终;末了;最后。最后的终点。

  漕运终极码头:官方指定的水运终点站。

  陕西商洛市丹水流域,在《商州考古》载:6000年前的人渔猎很发达。发现的鱼钩和今天现代的一样精美。只不过是骨质的;渔网鱼坠和现代的一样,不过是石头的。那是就有船了,连饮水的壶都是船型的。因为6000年前的船,就等于当今的飞机。在唐朝山南道襄州商州至今湖北地段的漕运路线,在山南道“丹霸道是沟通丹江与灞水的通道。唐中宗景龙年间,为把汉江下游的物产运抵长安,崔湜建议:“山南可引丹水通漕至商州,自商巉山出石门,北抵蓝田,可通挽道。”“中宗以湜充使,开大昌关,役徒数万,死者十五。”禁旧道不得过,而新道“每经夏潦,摧压踣陷,行旅艰辛,僵仆相继”。丹、灞两水源头仅隔一个相距几公里的分水岭,是汉江与渭河支流最相接近的地带,此处山势较低。丹江古时通航条件较好,清代大水时可通航至商州,石门至长安可利用灞河水道。崔湜建议疏凿的只是丹、灞部分水道,以及丹江和灞水之间的陆路交通。证明丹江可通航到商县,河流水量较今日丰富得多。”

一张码头的发现照与两城池的关联



(作者所发现洛源驿站码头最早文章的照片被放在百度、搜狐、搜搜百科)



  我在做“洛源驿站初探”时拍了一幅现存的古代“洛源驿站码头”遗址的照片,被放在搜搜、百度等词条里作为名片的标记。所以这张洛源古码头所摄的照片竟成为“发现照”的作品了。

  作为码头,也实在平凡和太俗了。但这张照片却是记载和发现了唐代的官办终极码头转运站。揭示了初唐、中唐、以及明宋、清代官办漕运转运仓库地点名称。还反映出古上洛迁城的诱因之一。

  紫荆文化在山南道漕运最早的终极码头附近,是离古上洛50里的新州城附近。为什麽古上洛没有在紫荆文化较近的州城而在相距50里的寒川佛诞公园下的孝义古城,是因为,春秋时期方国建城的特点,以自然条件的三边环水,一边出路的地形所决定的。而上雒(鄀)本地人叫“雒”“洛”的发音。和下鄀“商密”的地形如出一辙。都是三边环丹水,一边靠山,都“如同一舟”。《古上洛》“加之此地此城被江河水包围,站在商於路和跨江进城的“高桥 ”前望此上洛城,在河床水满时成一岛,如同漂在水上的巨舟。所以古志载此城在洛水之上而得名。”


(百度此图由本作者提供)

  “上雒,在雒水之上”。与史记:“鄀,在鄀水之上”当地发音相同,都发“洛”音。

  《水经注疏》“古商密。。。南乡县北。兴宁未,太守王靡之改筑今城。城北半据在水中,左右夹涧深长。及春夏水涨,望若孤洲矣”

  那么两城相同,地点在雒(当地人“鄀”的发音)水一上一下的两个鄀国之地。史记载:“鄀国在鄀水之上”。


保靖县四方城(此图来源网络)

  一上三处“方国”(商密无图片)城的特点一致,说明春秋年代“方国”建城的特点。是先军路线,以军事为第一要务的天然条件优先的城池。

  而商州城,是由于在秦、汉开始,大批的贡船停靠在离旱路和转运最近的地方,就是州城这片丹水淤地船靠岸集中的码头。而不在古上洛城停靠,因为古上洛三边环水,在旱路的丹水南岸,古上洛城军事防卫极佳,但运输极为不便,驿站、亭就设在州城,久之,因漕运而搬迁。直至唐公元710年崔湜丹霸路的终极码头,就应设州城在南门。

  什么时间终极码头由州城迁至洛源驿站,就是距崔湜丹霸路七十年后,即唐德宗公元780年宰相杨炎洛源码头事件前后。说明水已退至该地。


商州南门码头 本图片来自《商州往事》

为什麽说这两个码头是唐代此道的终极码头?

  这是因为唐代近300年丹水流量的变化而形成的。

  首先,在1963年的时候,该商州城南门有河堤和简易的码头,停有两条四米左右长的小船。平时床河水面窄至7-80米宽时,水有半人1.2米深,而如今2014年相差51年后,河床缩减10倍多,在水面7-80米宽时水约0.1米深。

  那么,在唐代漕运《三省边防备览》卷5《水道》称:丹江“为汉、唐时荆、扬漕运关中之一道”。《旧唐书》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年)“授湜襄州刺史(辖商州,国伟注)。未几,入为尚书左丞。韦庶人临朝,复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睿宗即位,出为华州刺史,俄又拜太子詹事。初,湜景龙中献策开南山新路,以通商州水陆之运,役...”

  说明公元6-710年间终极码头在商州州城南门。

  “《金石萃编》卷71《大唐朝议大夫光禄少卿虢县开国子□□姚府君神道之碑》记载:唐玄宗开元初年(712年-715年),姚彝“乃拜邓州(豫、鄂、陕中间—福凸注)刺史,并检校商州运漕”。丹江流经邓州境注入汉江,姚彝以邓州刺史身份兼管商州漕运事务,说明当时丹江沿流的商州、邓州、均州间有频繁的漕运活动。”

  说明(712年-715年)终极码头仍在商州州城南门。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四月,杨炎因附从元载,被贬为道州司马〔2〕,路出武关,在商州以南丹江岸边的洛源驿,路逢道州司户参军李全方“挽运入秦”〔3〕。道州在湘江上游,说明江南一带的贡赋,有一部分是通过湘江进入长江,再转入汉水、丹江,然后通过蓝田•武关道陆转至长安。”


  杨炎在商州州城不停留,却在离州城50里的“洛源驿站”码头地停留,与参军李全方押漕运“挽运入秦”也在洛源驿站码头地停留说明,相隔70年后,朝廷的终极码头已设在洛源驿站码头上岸和下船了。洛源驿站也是洛源码头的代名词了。并且在复职后将李全方兼“洛源钱监”,说明此地作为运、铸钱料的终点站和铸币地。

  “[唐]裴庭裕:《东观奏记》——卢甚 : 京兆府参军卢甚升进士第,入官,甚孤贫,有文学。京兆尹遣巡舘驿,左补阙崔瑄婚姻回,与甚长亭相遇,争厅。甚以官虽卑,乃公行,略不让瑄。瑄责其不逊,遂相诋诃。甚来,下御史台按问,吏云:「当服白衫。」甚曰:「非国恤,不素服。」上闻之,以甚言涉大不敬,除籍为民,投之岭表。行至洛源驿,赐死。”

  说明:卢甚没有在州城停留,而是停留在州城50里的洛源驿,是因为这里是码头转运驿站,是水陆转运节点的歇息处被赐死。

  从《旧唐书》“建中元年九月,户部侍郎韩洄上言:‘...今商州有红崖冶出铜益多,又有洛源监,久废不理。请增工凿山以取铜,兴洛源钱监,置十炉铸之,岁计出钱七万二千贯,度工用转送之费,贯计钱九百,则利浮本也。...”

  说明:洛源铸币钱官地设在商州洛源,是因为有朝廷官运码头在此,便于漕运以及本地铜料、铸币辅料的运输集结和调动,以及到达铸币秘密铸炉场地近便。


  到了“明朝中后期(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关陇商人利用丹江航道便捷的特点,向襄阳、汉口运输物资。《天下水陆路程》卷之五第十记载:“汉口换船,至小江口又换小船,仅装七、八石,五日至湖村起陆。路皆由山中而去,至蓝田始平无山”。《徐霞客游记》卷一下《游太华山记》记载,商州道上,“马骡商货,不让潼关道中。溪下板船可胜五石舟。(丹)水自商州西至此(龙驹寨),经武关之南,历湖村至小江口(今湖北丹江口市)入汉(江)者也。遂觅舟……过武关……出蜀西楼(又名梳洗楼)……三十里过湖村,东南去均州,上太和,盖一百三十里云。

  《徐霞客游记》原文

  初五日行二十里,出石门,山始开。又七里,折而东南,入隔凡峪。西南二十里,即洛南县峪。东南三里,越岭,行峪中。十里、出山,则洛水自西而东,即河南所渡之上流也。渡洛复上岭,曰田家原。五里,下峪中,有水自南来入洛。溯之入,十五里,为景村。山复开,始见稻畦。过此仍溯流入南峪,南行五里,至草(chao)树沟。山空日暮,借宿山家。

  自岳庙至木柸,俱西南行,过华阳川则东南矣。华阳而南,溪渐大,山渐开,然对面之峰峥峥高峻挺拔也。下秦岭,至杨氏城。两崖忽开忽合,一时互见,又不比木柸峪中,两崖壁立,有回曲无开合也。

  初六日越岭两重,凡二十五里,饭坞底岔。其西行道,即向洛南者。又东南十里,入商州界,去洛南七十余里矣。又二十五里,上仓龙岭。蜿蜒行岭上,两溪屈曲夹之。五里,下岭,两溪适合。随溪行老君峪中,十里,暮雨忽至,投宿于峪口。

  初七日行五里,出峪。大溪自西注于东,循之行十里,龙驹寨。寨东去武关九十里,西向商州,即陕省间道偏僻之捷路,马骡商货,不让潼关道中意即不比潼关道中少。溪下板船,可胜五石舟。水自商州西至此,经武关之南,历胡村。至小江口入汉者也。遂趋觅舟。甫定,雨大注,终日不休,舟不行。

  初八日舟子以贩盐故,久乃行,雨后,怒溪如奔马,两山夹之,曲折萦回,轰雷入地之险,与建溪无异。已而雨复至。午抵影石滩,雨大作,遂泊于小影石滩。

  初九日行四十里,过龙关。五十里,北一溪来注,则武关之流也。其地北去武关四十里,盖商州南境矣。时浮云已尽,丽日乘空,山岚重叠竞秀。怒流送舟,两岸浓桃艳李,泛光欲舞,出坐船头,不觉欲仙也。又八十里,日才下午,榜人摇船的人以所带盐化迁柴竹,屡止不进。夜宿于山涯之下。

  初十日五十里,下莲滩。大浪扑入舟中,倾囊倒箧,无不沾濡。二十里,过百姓滩,有峰突立溪右,崖为水所摧,岌岌欲堕。出蜀西楼,山峡少开,已入南阳淅川境,为秦、豫界。三十里,过胡村。四十里,抵石庙湾,登涯投店。东南去均州,上太和,盖一百三十里云。”

  至此、全面记述了徐霞客、由入商州到出商州的全部历程。

  另从明代在龙驹寨建立多处船帮会馆、马帮会馆来看,明代中后期丹江航运甚为活跃。”


  而“据《续修商县志》卷8《交通志》记载,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关中西安、凤翔二府遭饥荒,将襄阳仓存米20万石由汉江转丹江运至商州,再陆转西安减价粜出济民。此次灾粮运输,是由学士德珠、楚都抚丁思孔、襄镇殷化行等经办。为使灾粮能及时运抵关中,曾做了一番“造舟浚流”的准备工作。于该年农历二月六日自襄阳装船启行,三月梢到达龙驹寨,立即起陆转运。四月初抵西安府开粜。此时适逢新麦登场,粮价骤平,逃荒的饥民纷纷回归,灾粮运输停止。


  此次漕运灾粮,自襄阳府城溯汉江而上,经谷城、光化至均州的小江口(今丹江口市),计水程280里。入小江口经河南内乡县西南境至淅川县城(老城)160里。又105里至淅川县属的荆紫关镇;又115里入陕西省商南县境的徐家店;又110里至竹林关;又110里至龙驹寨。自襄阳至龙驹寨水路共计880余里。由龙驹寨至西安城,陆程计460里。

  襄阳至小江口利用民船,大者可载百数十石。入小江口后概用扒河船,间用鳅子船,载重量由20石递减至徐家店后,每船仅载8~9石。因不断由大船换小船,运费酌量付给,襄阳至龙驹寨,总计每石水脚银5钱。”

  说明:从777年至1693年的中的800-900年后,大船高水位已退至百里外的龙驹寨码头。朝廷的转运站设在龙驹寨。


  “另外,清乾隆年间,陕西省铸局亦利用丹江水道,在汉口采购铸钱原料铅块,经襄阳府水运至龙驹寨,再陆转各铸地。《续修商县志》记载知州罗文思对此事的禀奏稿,反映出当时丹江水运中官铅与船行、船户的矛盾情况及其对策:“敬禀者陕西鼓铸钱文,每年委员赴楚采买铅点,自汉口运至襄阳,挽鳅船载至龙驹寨,雇骡运省,向来官铅、客货两无阻碍。近年襄阳船户、行家,借运铅名色,将船藏匿数十里外,勒增客商船价。铅船每只装铅八十四块,官价八两上下;货船须至十六七两不等,客民阴受其累,而铅运仍难迅速。查陕省每年赴楚采买白铅约二十九万斤,黑铅约四万五千五百斤,点锡约一万四千斤以上,三项共约三十五万斤。铅点每块约三十余斤不等,共约一千一百四十三块,每船一只装铅八十四块,止需船一百四十四只。历年官船运载到寨,迟早不等,雇脚驮运,自正月起直至八九月间,始得完成。卑职即现在之情形详筹熟虑,襄阳船只每月至寨约有二百号,若每船带铅十块,一月可运二千块,不过六月,全数运完。至运铅船价,仍照每只装载八十四块,官价八两上下之数,每块给价银一钱。如此变通,既不亏于船户,又不累于客商,而于铅运更得迅速,官民两便。可否仰恳大人移咨湖广抚宪转襄阳县,责令船行、客户人等,一体遵行。如行户舞弊,不带及带不足数,办铅委员原有家人在寨收铅,即同过载,行查报卑州移关襄阳县究治,自无贻误”

  说明:自洛源铸钱料运输的码头转移至龙驹寨了。

那处是山南漕运最终极码头


  因水流量较大,水运的发展,也是最初选择移寒川佛诞公园下孝义古上洛城至此地建新城的原因之一,就是漕运、广、湖、襄部分贡运的转运码头就在离古上洛50里的地方。(孝义古上洛城的停船栓船通道在古城门两侧,约600-700米长,在随前汉、秦、战国、春秋方国时期的码头)。


  隋、唐初山南漕运应在州城。这也符合朝廷管制的初衷。其码头就在州城南门,成为隋唐此道的终极码头。集货物转运、仓储、看管、歇息都在城中进行。崔湜看水可以至秦岭更近的距离,所以提出和实施了大唐出名的沟通丹、灞水道的工程。

  至此:从遗迹看,商州在春秋战国秦汉时的码头在孝义古上洛城(唐属洛源驿站辖地)

  商州在三国、隋唐初时期终极码头是商州城

  商州在唐代时期终极码头是洛源驿站码头。

  商州在明清、民国时期终极码头是今丹凤龙驹寨。

  如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最远的终极码头,只有是洛源码头了。因为州城改造再也没有码头的痕迹。

来源:商州宣传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网络或原作者,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是一种鼓励 | 分享传递快乐


陕西丹凤最大的本地生活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订阅与联系

本页标题下方,猛戳陕西丹凤”迅速订阅(推荐)

搜号码:“danfengluntan 或搜公众号“陕西丹凤

QQ:2755318016(搜索添加好友)

分享朋友圈:点击右上角,分享给小伙伴!

❺ 免费广告:请将您需要发布的文字,图片等发送到2755318016@qq.com我们为您免费推广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