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双创大赛对“路径创造”的双层包络

2022-03-14 15:47:12

引言


顺应“互联网+”形势之变化,,科学把握运用政府主导作用与市场配置方法,有效搭建双创大赛(广东赛区)平台,以企业、项目、团队的竞合,成功突破物理时空约束,不断拓展经济时空的外延与内涵,从而释放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广东赛区基于全国双创大赛背景,尤显特色和活力,大量来自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参赛主体,在较短时间内,集聚在双创大赛平台,它们相互之间通过交流、碰撞,其创新效应不断扩散和延展;以知识共享、加工、创造、发现,在互动的信息高速公路上,实现研发链、产业链和市场链的衔接,加速初创企业或团队的契合,促进价值创造与交易实现。


高“风险”下的创新创业


创新理论与交易实践的整合为创新创业从构念提出、尝试推进,到发展提高,提供了无限想象空间。因时势而变且对既有格局和项目进行改良或带来冲击的创新,催生了将一种潜在生产力通过创业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业是创新的“惊人一跳”。虽然创业是创新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明确界线,创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经过创新构念、反复试错、成果总结,以及转换设置和企业创建活动,并落脚于新产品、服务生产和供给,以获得商业潜力和“创新盈利”实现的过程。眼下,整个国家处在从要素为主驱动到创新为主驱动的历史进程中,给创新创业主体带来挑战与机遇,特别是那些已经处在这个进程之中的与高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和团队。


创新遇到了高科技,它的天然秉性暴露的一览无余,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最大特征在于,一是把先期投资的不确定性没有做过充分的预算;二是当它迈过一定的技术创新的阀值之后,对与之相关的项目创建会有强烈的诉求。创新创业的两个阶段,包含着两种相互独立的风险,这种特性决定了化解风险的路径有不同种方法。权衡创新创业主体体量,也许“各行其是”不失是一种路径安排,但对于参加大赛的主体而言,在双创氛围的熏陶下,更多的主体将创新创业串联、叠加在一起,这无疑加大了对每一个创新创业企业或团队的考验。释放风险则是它们需要努力做到的事情,以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理念借助市场力量,是普遍选择的路径,可以说,没有资本市场上的“赢者通吃”的放大效应,对主体创新创业行为牵引就难以奏效,但出乎预料的是,参赛企业虽然有了技术创新,而它们在股权转让、债权分配等方面受制于“路径依赖”,突破现有治理结构的动力明显不足。在对2013年至2015年参赛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后看到,融资、拟出让股权比例对这些参赛企业的影响力较小。


创新创业的基础是技术创新,参赛企业和团队在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方面,连续三年对主成分的平均贡献率达到45%,数据一方面说明,参赛主体在技术创新方面有所注重,做出了应有努力;而另一方面说明,其技术含量徘徊在一个尚未抵达较高水准的通道内,这也就不难解释它们对融资或股权出让积极性不高的原由了;除此,数据显示一个基本事项,即参赛企业和团队三年技术创新的贡献率呈现缓慢递减趋势,但与此同时,它们对注册资本、运营成本等方面更为关注,此消彼长的现象耐人寻味。


创新是手段,创业是目的,如何将创业投资的不可逆性,技术延续的相关性,以及创办企业的规模经济性等方面要求达到满足,则需要在不同要素市场进行物理时空层面的对接与整合。在对创业企业的实际考察中看到,参赛企业的技术创新在递增报酬“温水”中,放慢脚步,甚至止步于此,导致无意识“锁定”。集聚在有限空间位势上的企业,其创新过程充满相互攀比与制衡,其资金耗费和高技术人力投入数目不低,在这种情况下,单个主体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创新领域的变更,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果能够借助平台的力量,则对既有沉没成本考虑,以及转换成本的担忧,就可以通过交易,实现华丽转身。


一般而言,企业和团队不仅不会轻易转变方向,相反会在实践中产生的正反馈和自强化效应,让自身被“锁定”在低效率的状态之中。破解这种低水平均衡状态,自然需要外在有力量的机构或平台,而双创大赛正是可以起到这一功能性作用的平台。


创新创业大赛的“路径创造”


把单个主体外生路径转换成内生性突破,是基于生态系统观的内生性路径创新研究的新发现。“路径创造”是指在更大范围里将资源整合和拼接、项目创新和突破有机结合在一起,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目标函数实现与否,受制于约束条件,尤其是与初始状态高度关联,但随着互联网深入推进,“时空”资源的调配和重组破解了初始条件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关键性的转换在创新创业的复杂过程中,它让外部环境的支撑条件显得越发重要。创新主体在新形势下,呈现出的巨大能动性,因势而动的双创大赛平台为这些主体提供了较好的机会,参赛主体的非线性动力因平台而呈现出整体性的涌现。


Xuan Pham提出的路径创造五条准则值得借鉴。(1)技术决定准则,即现有技术能力是基础。从实证的结论看到,参赛主体其拥有的技术相对偏弱,纯粹依靠主体单方面不容易实现突破,借船过海或拼接整合不失是一种选择,那谁来帮助解决这一现实困惑?(2)思维正偏离准则,即对路径创造抱有积极的态度。这是参赛主体可圈可点的地方,它们抱定了“学之可用,用之即成”信念,问题是什么载体能够承担这一功能?(3)实时影响准则,即所有的行为都会对路径产生实时影响。参赛主体参赛目的包括获得政府政策支持、争取大赛优胜荣誉、寻求学习体验与交流、探求股权与债权融资机会,以及自我宣传和展示等。根据2013-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参赛企业中,为获得政府政策支持和探求股权融资机会等企业占比达到年平均每年有35.4%和26.1%。参赛企业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诉求,从供应侧方面是否改变着企业融进主流和加快社会化进程的决心?(4)相互依存准则,即利益相关者对路径会产生影响。这同样需要基于平台并从参赛企业社会资本拥有量去考察,看它们是否占据重要结构洞位置。(5)误解最小化准则,即信息沟通与共享的准确性对路径会产生影响。这正是互联网所带来的挑战,以及能否形成整体上的合理的导向的关键准则?


上述准则的每一条款,都实实在在的指向路径创造对参赛主体核心能力构建和市场开拓的重要性。正视这种事实,就是将企业主体的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整合在一个平台的框架之中,共同演化成包括路径生成、路径趋衡和路径分化等阶段,并使大赛平台所起到的促进过程充分得到显示。双创大赛的成功举办,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技术创新和创业易“锁定”情况存在的一次更高层次上的消解与否定,它以完全开放的生态系统包容了参赛主体,使之主体在环境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动性方面实现了自身跨越。


通过双创大赛进行消解与跨越的途径可分为:突破、跃迁、飞越、移出。对此,本文选择历次参赛主体中的不同个案加以说明(出于对所有参赛主体一视同仁,这里仅用字母表示),首先是路径突破的个案,A公司,2013年参加双创大赛,得到荣誉、相关政策补贴和外部资金的注入,依靠平台力量,打破原有的无人问津的“锁定状态”,在同业竞争中,因新技术而拥有较大优势。其次是路径跃迁的个案,B企业,依靠内生性创新力量获得收益的边际增量,但这样的好景未能持续较长时期,便出现衰减。2014年参赛,借助大赛平台,对原始创新成果进行拓展、更新和完善。更具高效的技术呈现,促进其商业模式、产品结构与功能创新,使B企业路径跃入到新层次。而对于路径飞跃的个案,最好的注释就是C企业,C企业做到了自身创新力量强,又实现与原始创新成果无关联的跨界性创新,这项新技术的发明,通过大赛平台,形成了新材料的合成、新产品的生产,以及新市场的开拓。除此之外,还有主动否定之否定的路径移出,我们发现D企业,就是在大赛之后,主动调整原始创新方向和主攻阵地,并产生出一种替代性的创新成果。


以上的选择仅仅作为众多参赛主体的代表,它们或独立推进、奋力转向,或以叠加和交互的方式推进自身“消解与跨越”,而这一切的实现,无不与大赛平台的制度安排相互关联。独立确定游离现有技术方向和应对资金、研发投入风险,是得益于大赛的科技展示和融资方式多样化;转向开发新客户、新融资、新渠道等,是得益于大赛的市场集聚效应而节约搜寻成本、降低了交易费用;叠加和交互则是得益于大赛要求企业做出适应性的学习、增加新的规则和结构,以及整个系统性的与外界复杂联系,由此将锻造主体实力和利用外部发展有机连接,在互动性中,为原始路径打开“机会之窗”,主动改变生产方式、资源组合方式,实现路径创造。


大赛的创新创业建模


广东集群的创新创业局限于地理空间和时间维度分离,与不期而遇的互联网模式难以同步而行,致使主体转型升级进程变得缓慢。这样的背景下,大赛为持续激发企业或团队创新创业行为,以及“消解与跨越”主体遇到突破瓶颈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它实现了物理时空和经济时空的高度契合,从而使参赛主体有能力克服沉没成本、转换成本和运营成本的忧虑;有能力阶段性放下递增报酬追求,积极应对外生性环境扰动,在平台上展现出适应性的市场行为,完成其主体自身的路径创造。


如何将外部环境扰动、参赛主体、其他企业、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的力量统一起来,使之生态化、规范化,用以推动企业突破创新创业瓶颈,促进参赛主体适应性行为,应该说,是大赛平台应有之义。从大赛的第一层级即大赛的包络来说,就是把外生性解决方案在生态的视角下,形成了更多内生化方案选择。


一是外部力量的介入。通过平台与伙伴企业建立战略联盟、请求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监督与支持、寻求管理咨询机构的服务、诉诸法律程序进行技术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等。


二是形成支点性事件。所谓“支点性事件”,是指可以起到杠杆作用的关键外部事件。大赛平台可以对创新创业主体提供某些补充性技术植入与配套、主导设计与技术标准,以及新方法应用和公共政策诱导等。


三是新的生产要素整合和配置。平台基于企业活力的研究正向纵深两个方向发展。整合行业优势,是大赛一以贯之的坚守,用市场的方法,配置新的生产要素,比如向企业注入新管理者、新知识、新资金,促成创业合作伙伴加入,建立健全制度和文化氛围等等。


从大赛的第二层级来说,参赛企业和团队作为创新主体,有着主体主动性、目标取向性的特点;在适应性行为中能够与环境进行交互,从而有目的、有方向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结构。同时创新创业系统的整体性、非线性、层次性和涌现性又与复杂系统的特征相契合,因此以大赛平台作为包络来确定内生性解决方案。


第一,重视多样化双创主体建设。已参加和未参加的主体适应性联系行为,在具有不同主体多样化的非线性乘数效应作用下,其差别会被进一步放大,分形分化而形成不同的企业市场位势,进而产生路径突破、跃迁、飞跃和移出等各种路径创造行为。参赛的创新创业主体多样化是大赛发展并提升层次的源泉,它所呈现的结构和模式影响着社会创新创业的微观基础。


第二,增强大赛平台的创新创业主体的“多流”汇聚特性。聚集在平台上的多样化创新创业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它们的流速、流量、方向性、可解释性都直接影响着适应性行为的效果。因此,可以尝试在平台内部建立起子信息共享平台、子管理信息系统和定期不定期沟通机制等方式,以相对闭环的形态来增强大赛平台内“多流”的可预见性、可识别性。


第三,构建大赛参赛主体积分机制。参赛主体创新创业过程包括着许多环节,其中参赛仅是一种即时演示,不足以代表这复杂系统的全部构件。参赛主体的静态积分是由人才、资本、知识、制度、信息等所组合而成,各种要素相互独立、相互作用。参赛主体的适应性行为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们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形成不同的企业结构和交易秩序构成了其动态积分。建立在静态和动态积分机制之下的参赛主体,资源的约束会不断减少,创新创业的动力会不断增强,借以平台提供的不同交叉重组,与外界环境刺激达成同步应激反应,依此产生美第奇效应。


讨论与结论


以大赛平台为依托的创新创业行为研究,有助于参赛主体理清创新创业主体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寻求“消解与跨越”方法,实现路径创造。


使用大赛平台的包络和大赛主体两个层面,说明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理论,将初始条件、外部环境的扰动和主体的适应性融为一体模型,探讨三者之间更为复杂的内生化关系,为路径创造和“消解与跨越”提供分析框架和解决思路。


运用双层气泡理论,解决了创新创业内生化的问题。从大赛平台的包络层面,提出三种力量,外生环境扰动力量、支点力量和整合配置力量;从创新创业主体层面,提出参赛主体多样性、多流特性和积分机制三个微观机制。针对两个层次的理论框架,分析创新创业活动的复杂适应性,以便更好地为大赛平台成果涌现做出理论与实践铺垫。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共建项目(GD12XGL07)

作者单位:徐军、刘立华为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吴刚为广东金融学院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