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论学报编辑加工稿件的几个问题

2022-04-23 08:16:39

论学报编辑加工稿件的几个问题

宋才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是代表学校面向社会,反映学校文科教学和科研状况的学术理论期刊。随着社会科学的日益发展,研究领域的拓宽,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不断涌现,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的学术传播媒介作用,正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强大威力。它对于扩大学校在国内外的声誉和影响,传播新的理论信息,推动学校朝着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方向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办好高校文科学报的基础在于本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关键在编辑。编辑担负着培养和扶植学术人才,筛选和初步鉴定学术成果,加工和审编稿件的艰巨任务。:“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本文将结合自己6年来编辑实践的体验,就编辑加工改稿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请教于同行和专家们。

—、编辑加工是编辑的职责

 我国出版工作暂行条例规定:“对决定采用的书稿,责任编辑要认真做好编辑加工整理工作。”国家赋予了编辑对违背国家现行法律、法令和政策、泄露党和国家机密,以及内容和观点上有疏漏缺陷的论文,有同作者进行磋商、修改直至退稿的权力。因为编辑承担着把最好的精神粮食供给读者的义务和责任。任何一部好作品或惊世之作的出版,除了作者的才能和辛劳外,也凝聚着编辑人员的心血。从编辑工作者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角度上讲,所谓“编辑的权力”,正是我们国家和所处时代赋予编辑工作者的特定的使命。

 学报编辑工作者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战士,而且是学校学术事业的促进者和组织者之一。从他们的人员构成情况看,他们大多数来自教学或科研部门,有的是从研究生或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中挑选而来的,他们一般都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对各种事物具有较为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又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包括他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更新的知识),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至少有一门学科比较熟悉和深入了解),又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再从他们担任的业务工作性质上看,他们承担着把意识形态领域内,尤其是学术理论界的成果进行组织、编辑、整理、公布的责任,他们是积累和总结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队伍。因此,他们同学校的教学和研究人员之间,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编辑工作者的劳动不是所谓“收收发发”的简单劳动,而是比一般普通的教学、科研精密和复杂得多的高级劳动。:“应该重视编辑工作,对于编辑的待遇,各方面都要提高。编辑工作是一种高级创作。因为他们要看作家的作品,鉴别作品,因此这个工作本身就是创作。”所以,任何作者都应当维护编辑人员履行自己的职责,尊重编辑的辛勤劳动。上级主管部门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支持和鼓励学报编辑人员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促使编辑工作者扩大视野,开阔眼界,了解他们所负责的学科的学术动态;要与对待教学、科研人员那样,给编辑工作者提供进修和深造的机会,积极鼓励编辑工作者从事本专业和编辑工作有关的学术研究,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一个连自己都不善于进行学术研究,从来很少发表论文的编辑,如果说他会组织有质量的学术论文,是一个好编辑,那是难以令人信服的。编辑通过自己动手写作,一则他可以融化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二则他也可以通过写作过程的甘苦,在感情上缩短与作者的距离;三则通过写作也能加强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在知识和人才密集的大学校园里,要想当好一个称职的学报编辑,就应当在知识专业化上下功夫,在科研上下功夫,争当某一门学科的行家。

 学报是推动学校教学和科研、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是活跃学术争鸣的园地、孕育学术新生力量的揺篮。国内外学术界往往是通过大学学报了解这所大学的科研动向,洞察其学术优势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论文作者还是学报编辑,把稿件修改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郭沫若同志曾经说过:“我向来主张多写作,多修改,少发表。”笔者理解郭老所说的“少发表”,不是说不要发表,而是说没有修改好的作品不要急于发表,需要反复推敲。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其手稿不知改过多少遍,有些地方几乎改得看不清楚了。无数事实说明,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如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更贴切。仅从这个角度上说,“好文不厌百遍改”确实是经验之谈。当然我们强调论文修改的作用与意义,并不是说编辑人员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删改别人的稿件。根据笔者几年来的切身体验,属于学术思想、论点、考证以及风格的差异,历来不赞同、也从来不随意删改或强求作者去删改,总是竭力尊重作者的原意和原稿的特色。对于确实需要修改的地方,通常是在集中了编辑部的集体智慧和意见之后,谨慎地、用商讨的方式同作者交换意见,由作者自己去琢磨修改。到了发排之前,责任编辑对作者经过反复修改的稿件,仍然要进行必要的文字加工和技术性的修改,或根据版面安排的需要对稿件作必要的删削,促使发表出去的论文比原来更为完美、更实在。

二、修改稿件的基本原则

 人们通常都说,学报编辑修改稿件是在“为人作嫁”,是一种不计名利、甘当无名英雄的工作。笔者认为这是人们对编辑工作的一种客观的评价,尽管不尽全面和科学,但它却言简意明地道出了编辑工作者的人格和基本品格。

 编辑工作者最主要的是要有认真、仔细、严格、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求实的作风。编辑对任何稿件的内容、材料、文字、语法、标点等所有方面,在编发的过程中都给予足够的注意,丝毫不马虎从事。笔者认为,如果对上述问题视而不见、大而化小,对来稿照发不误,与其说是尊重作者的劳动,不如说是对本职工作的极端不负责任。当一个合格的责任编辑,除了必备的学识和工作能力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自信力。没有一定的自信力和判断力,永远只能请别人(即专家)审稿,甘当一辈子“第二编辑”,这样的人应当说是不适宜于做编辑工作的。当然,笔者这里所说的“自信力”,仅仅指的是责任编辑的必备能力,决非是指编辑可以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武断专横。那么,从学报编辑的特殊性出发,修改稿件是否有共同的规律性?是否有其必须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呢?回答是必然的也是肯定的,笔者认为如下几个方面是值得同行们认真考虑的。

 第一,尊重作者原意。编辑改稿要尊重事实,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不能犯主观武断和唯心主义的错误。要尊重作者,尊重作者的劳动。任何一篇学术论文,无论长短也无论是出自专家权威之手,还是来自一般学者或学生的处女作,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都要一视同仁。不管这篇论文是否符合编辑工作者的口味,编辑人员都要热情欢迎。对于决定刊用发表的稿件,编辑人员在编辑过程中只能加工,不能加料。任何塞进私货或者在没有经过作者同意,又没有经过周密地调查研究,就任意修改作者原意的作法,是违背职业道德的,也是绝对不能允许的。编辑人员在改稿中碰到疑难问题是常有的事,编辑必须虚心向有关专家请教或与作者商量,以求问题清楚明白,万万不能凭意气或相信自己的记忆、凭一知半解就妄加判断或妄动笔墨。只要不是不通、不真、不精、不妥的字句,一般不宜作修改或少作修改,以保证作者的文字特色和表达方式。编辑在审处稿件的过程中,不仅要有眼力做到慧眼识珍珠,成为诸多论文的鉴赏者和评论者,而且要秉公办事、不徇私情。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叫做“编辑地位不高,但权力很大”。这句话尽管不太科学,但的确反映了整个编辑界的事实。人们所说的“权”,就是指稿件的选用权。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就是决定稿件取舍的“法官”,也是稿件的“辩护律师”。对于名家权威的“大作”一般是沿途开放绿灯,问题要害是如何对待大量无名小卒投来的稿件。曾彦修同志曾经说过:“这同科举时代的阅卷官差不多。所以,编辑具有稿件的选拔权,也就是具有间接向社会推荐人才的大权。”这是政府和人民对编辑的信任,每一位编辑都要自觉地做到自尊自爱,谨慎用好手中的权力,要秉公办事不谋私利,千万不能滥用权力。

 第二,尊重作者的风格。久文必成风格。秦牧在《鲜花百态与艺术风格》一文中说过,一个作家的思想感情、个性、选择的题材、运用文字语言的习惯和特色,生活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这一切总汇起来就构成了他的风格。无论是文学艺术家还是思想理论家,经常写作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路、表现手法乃至个人的写作特色,最终成为有别于他人的风格。即使是初学写作的人,也有自己构思的方法和行文方式,当其特点充分流露出来的时候,也就产生了他的风格。因此,编辑在修改稿件时,一定要尊重作者原作的风格,保留作者原作的艺术特色。任何学科的编辑都应当有宽宏大量的胸怀,容纳并鼓励多种多样的写作形式和风格,提倡“百家争鸣”,不能单凭编辑的喜好厌恶,随意乱砍乱改,甚至把编辑自己的个人嗜好和习惯强加于人,编辑人员必须注意自身的思想意识和作风修养。但是,如果作者的某些风格,已经使人不能理解所说明的论点,或使人产生误解和歧义时,作为编辑对于这种情况有责任提出来,请作者进行修改。总之,“百花齐放”本身就包含着承认不同风格,鼓励出现不同风格的意思,我们要从这个高度来认识风格问题,尊重作者的行文习惯和风格。

 第三,以改好为原则。责任编辑修改稿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集中注意力,对作者的论文切实负责。即使出自名家之手或者是权威人士的推荐之作,编辑在发稿前同样要结合编稿认真地审读。如果怯懦于名家权威,该改的地方而没有改,这不但有损于学报的质量和水平,一旦出了问题造成不良社会后果,责任编辑同样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审稿,要对稿件做出取舍的判断,需要编辑有较高的水平和素养;加工、整理稿件,同样要具有较高的水平和素养。审稿与编辑中的加工、整理,是一个完整编辑程序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审稿中肯定的优点,要在加工、整理中进一步完善;审稿中发现的缺点,要在加工、整理中一一予以改正。通常说来加工、整理稿件,是进一步发现稿子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并且加以修改、补充、提高稿子质量的过程。此外,编辑又是处在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人,也是文章问世之前,最后一个有权和有机会来审查并纠正原稿中错误的人。编辑工作者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对即将公布于世的论文质量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鉴于上述情况,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编辑人员都不能把自己的职责范围,局限于仅仅对稿件进行个别文字加工或修正标点符号上,而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脉搏,深刻地探究文章的实质问题。尤其是搞政、经、史、哲的学报责任编辑,不但要有处理稿件的实际业务能力,,具有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有勇气和决心,不让任何一篇不该急于发表和有严重错误的文章在学报上刊登出来。

三、修改稿件的基本要求

 根据大学学报的工作特点,编辑对作者原稿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加工,使之更准确、鲜明和生动地体现理论性和学术性,消灭一切可以避免的差错,是编辑全部工作的核心问题。修改稿件有哪些基本要求呢?笔者认为如下几点是编辑在审稿和改稿过程中必须注意的。

 第一,。,编辑不应当只是考虑到使刊物不出错误,。学术论文既要考虑到贯彻“双百方针”,强调文责自负;同时,。,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尤其是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学学报,尽管是学术理论刊物,但它有一点与普通报刊杂志是相同的,这就是要以服从党的宣传纪律为前提,,以符合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对于任何一篇即将与读者见面的文章,必须保证其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观点正确、,还要注意不泄漏机密等。所有这些,都是需要编辑在审稿、选稿、编稿中必须谨慎从事的。对于有立场、观点错误的文章,责任编辑要有敢于冒犯权威的大无畏精神,协同副主编或主编严格把好发排前的最后一道防线。

 第二,切实把好主题(亦称中心)关。主题是作者在稿件中所要阐述和论证的主要问题,是决定稿子质量的内在要素。编辑在改稿时首先要弄清稿子的内容实质,掌握其主要论点;其次要看稿子有无新鲜见解,真正有多少新东西;再次是要在理论上分析其论点、论据是否站得住脚,材料是否有根据。总之,编辑要帮助作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反复琢磨,删去那些与突出文章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太大、前后论述不一、材料堆砌、甚至自相矛盾的句子和段落,使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明确完美,观点鲜明集中,与党的宣传口径相吻合。但有些应急的或因特殊情况非发表不可的文章,但内容又过繁过广,虽不是全部与主题无关,但显然是主题不突出或论述不深刻的文章,责任编辑有责任胆大心细地协助作者,进行内容删削、结构调整乃至重新改写的工作,使稿子达到或基本达到发表水平,万万不能因情面或其他缘故而马虎过关。由于期刊杂志出版周期短,所论及的问题新,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作者在写作时往往考察时效性较多,进行反复推敲不够,因而论文中常有文字不顺、举例失当、史实错讹、前后重复等毛病。在这种情况下,编辑修改稿子实在是一件义不容辞的事情。

 第三,努力把好辞章关。责任编辑在改稿子时要注意文字修饰,力求使稿子中所有的用词遣句都文理通顺,合乎逻辑。具体地说,就是编辑在修改稿件时,既要从宏观上仔细地研究稿件中的布局、谋篇,调整文章中的不合理的结构,处理好章、节、层次关系;又要从微观上认真审查稿件中所用到的史料、引文、数字、人名、地名、时间、职称、年龄、性别等有无错讹。一定要消灭其差错,力求准确无误。同时,编辑还要帮助作者校正稿件中的错别字,生僻的词,改正病句,订正用得不妥当的标点符号。如果原稿发排出去以后,仍留下不少错别字和病句之类,在付印清样时还未能发现,这不但是编辑工作上遗留下来的污点,而且是责任编辑的一种羞辱。,稿子中常常引用了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及党和国家的文件或重要的讲话,凡从原著中直接引用的,一定要加带引号,注意准确性和完整性;从革命导师的传记和回忆录中引用革命导师的论述,一般不带引号。对作者引用的原文最好要查对原著,防止错讹和个别作者断章取义,随意贴标签、为我所用。要反对“抄录主义”和引用庸俗化。因此,帮助作者核准引文,同样是编辑加工整理稿件中的一部分。这个看起来极为简单的工作,其实也需要责任编辑有相当的素养和认真负责的精神才行。

 编辑在加工、整理稿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从内容到形式,从论文的论点、论据到文字、标点以及规格的统一。根据大学学报学术性极强的特点,所有引文和重要的引述资料,都必须要求作者在夹注或尾注中注明资料的来源出处,即按顺序注明作者姓名、篇名、书名、卷数、版本和页码;转引的要注明报刊名称、日期或期刊期数、页码;意引的要注意出处的权威性、可靠性和内容的准确性。在同一篇文章中所用的数字及表达方式必须前后一致,不要一时用中国叙数词,一时又用阿拉伯字叙数。编发隔年的稿件要特别注意时间的推移,稍不留意就会出现“去年”变“今年”之类的错误。因此,不细心必然出现疏漏,产生缺点和错误。在通常的情况下,遇到繁杂的工作容易失去耐心,导致忙中出错。因而要细心,就要有耐心和安心本职工作做基础。懒散也容易出错。由于在一段时间里工作不太紧张,加之手里稿件的质量都较高,往往又容易使人漫不经心,该看出来的问题反而被忽略过去了。所以,编辑在编稿、改稿、加工稿件的时候,一定要防止各种不应有的差错的出现。

在校对稿件的过程中,责任编辑必须字迹清楚,勾划明晰;切意草率,乱涂乱画。

四、修改稿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凡决定在学报上刊用的论文,需要动“大手术”的,都应当由责任编辑或编辑部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请作者本人去解决。编辑人员直接动手修改的,一般应当是偏重于解决思想表达不够完善、材料选用尚欠精当,文字表达不甚准确之类的毛病。要提倡编辑人员“三思而后改”,心中有数再下笔。笔者以为学报编辑修改稿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修整。修整在这里指的是修改工程量不大的文章,编辑修改、加工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字、词、句的修饰润色,纠正作者某些疏忽之处。它的改动不在删繁就简,更不在增补,只是就其论文改文章,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整容”。

 第二,压缩。学术理论文章一般因为要论述一个完整的问题,篇幅大多比较冗长。但是,文章长要长得适度,短也要短得有份量,否则都不适宜。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人才脱颖而出的今天,为了让更多的科研成果从我们的期刊上同读者见面,为更多的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发表科研成果的机会,学报编辑部就应当鼓励并提倡作者写言简意明的短文,编辑部要优先发表短小精悍的论文,实行稿酬从优。对其内容不精、繁琐冗长的文章,编辑将其臃肿的句子和段落毫不吝惜地删去,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能认为编辑这样做就是不尊重作者的劳动,就说“编辑未必比作者高明”。勿庸讳言,大量活生生的事例证明,一个合格的编辑,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作者;而一个很好的作者,不一定就能当好一位合格的编辑。笔者这样看问题,并不是吹嘘编辑如何了不得,可以好为人师。只是想说明编辑加工整理工作,对于任何作家、任何稿件,都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有句妇孺皆知的格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篇长达万言甚至更长的学术论著,从内容到文字、到标点符号,任何人都不大可能弄得完美无暇,达到炉火纯青、不可动一字的地步,即使是大作家、名理论家也概不例外。因此,编辑人员应当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竭力将稿件中可有可无的内容删去,力争达到使读者感到文章材料翔实而没有掺水的地方。

 第三,摘要与综合。常常碰到这样一些稿件,全文发表又欠妥当,弃之不发又觉得太可惜。对这样的论文,我们在改稿时曾采用摘要的形式,选取其中精华部分予以发表。搞论文摘登的关键,在于编辑人员要反复审读原稿,吃透文章的精神实质,捕捉其中最有新意、最精彩的部分。编辑要舍得花时间多“抠一抠”,抠出其思想性、抠出主题、抠出实在的内容、抠出优美的文字,去掉一切芜杂的东西和水分。精益求精对编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求实作风。也有些稿件的前一篇和后一篇(同一位作者来的两篇稿件)内容大体相似,单篇发表又不合要求,把类似的综合起来正好互相补充、恰到好处。对于这样的稿子我们曾在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择其各自的精华部分,经过编辑的精心加工,使两篇或多篇文章融为一体,组成一篇意思完整、富有时代精神的新作。譬如,有一位作者一连投了三篇关于某一特定内容的调查研究文章,但由于这是属于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文章还很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编辑部的编辑与作者一块讨论修改方案,将三篇合为一篇,并请作者再次下去调查,补充和核准某些材料,最后形成了一篇有质量的论文,发表在我们学报1984年的第4期上。结果这篇论文以其翔实的调查材料,论证了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意义和发展前景,荣获了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论文荣誉证书和奖金。许多这样的事例说明,精心摘编和高度综合的能力,也是学报编辑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载《编辑学刊》1987年第2期

此文获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1990年优秀编辑学论著一等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