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教育教学>中国古代教育人物考点归纳

2022-07-29 10:08:38

   《学记》被称为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或者称其为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师资格证笔试】

【中国古代教育人物】

    《学记》被称为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或者称其为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和“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含义是教化百姓,使其形成良好的风尚,一定要通过教育,本句中的“民”是指全体国民,化全体国民成“俗”,必然有利于国家建设;“建国军民,教学为先”的含义是治理国家管理人民,首先要通过教育。通过分析,。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臧息相辅”

    第一句的大致含义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学习,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第二句中,“藏”通内脏的“脏”,“息”是指呼吸的气息,人自身的内脏和大气相配合,才能呼吸自如。指教师的在课上的讲解要与个人在课下的理解相结合才能消化知识。因此,这两句都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本句的大致含义是: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因此,本句体现的启发性教学原则。

    4.“学不躐等”和“不凌节而施”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第一句是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能超越次第,要循序渐进;第二句是指不超过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也就是说按照学生接受能力的发展有次序地进行教学。因此,这两句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原文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也”,即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对有些知识还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己努力。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因此,本句体现的是教学相长原则。

    6.“豫时孙摩”

    原文是“禁于未发谓之预,当其可谓之时,不陵节而施谓之孙,相观而善谓之摩。此四者,教之所由也”。即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相互研讨。因此,“豫时孙摩”体现的分别是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集体教育原则。 

【教师资格证笔试】

【中国古代教育人物】

    孔子

    考点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考点二: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君子。

    考点三: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庶”与“富”。

    考点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也是中国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教育家。

    考点五:“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考点六:“温故而知新”反映了教学原则中的巩固性教学原则。

    考点七:“力行而近乎仁”反映了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考点八: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考点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体现了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反思。

试题演练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于()

    A《学记》 B《孟子》 C《论语》 D 《大学》

    解析:C。

    二、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原则。(判断题)

    解析:错误。体现的是巩固性的教学原则。

    三、据《论语》所载,孔子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后《学记》又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这都是强调了教育的()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解析:B。

    

        

【教师资格证笔试】

【中国古代教育人物】

    孟子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孟子提出了以下原则和方法:

    1.自求自得。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也就是君子沿着正确的路子来得到高深的造诣,就是要求他自觉地得到学问。自觉地得到学问,就能牢固地掌握它而不动摇,牢固的掌握它而不动摇,就能积蓄深广,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

    2.循序渐进。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他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尽心上》)。学习也应该像奔涌的泉水一样,注意到每一个知识环节的掌握,注意学习知识的连续性,知道学有所成。因此,不能违背学习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他用宋人拔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循序渐进的道理,告诫人们欲速则不达,主张教学必须一步一步扎实前进,要“不盈科不行”、“盈科而后进”。

    3.专心有恒。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集中精力并专心致志是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保证。孟于用下棋的例子,将专心与不专心分析得很深入。“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 曰:非然也。”(《告子上》) 他同时反对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上》) 对于自暴者,不必再同他讲些什么。对于自弃者,也不必再勉强要求他有什么作为。

    4.因材施教。

    孟子第一个提出了人才教育的思想。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五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的对象和不同的程度,就要施以不同的教导方法。有的如同及时雨滋润万物一般,让他尽量吸收,有的方法着重培养品德,有的方法着重培养人的才能,有的仅在于回答问题,有的则不作具体指导,让他明白道理自己去努力进取。(《尽心上》)。人虽然有同样的善性,但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不同,就产生了才能的差异,教育者要根据个体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区别对待。

【教师资格证笔试】

【中国古代教育人物】

    墨子

    名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受学于儒家,但他特别反对儒家“靡财而贫民”,转而批判儒家,是学术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家的思想家,他创立墨家学派,并使之与儒家对立,真正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墨家主要植根于“农与工肆之人”,与儒家重视传统文化情感不同,墨家更加重视实用技术,为下层人民谋福利。

    1.“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有一次墨子见染丝而颇有感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就是著名的“素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不同的人性全是因为后天不同的环境与教育造就成的,而非先天有善恶之分、智愚差别,所以人人都应该学习和接受教育。

    2.以培养“兼士”为教育目的

    墨家主张建立“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而这一理想需要“兼士”或“贤士”去实现。

    3.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墨家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实行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涉及到自然科学、农、工、商、兵器制造等实用学科,突破了儒家以六艺为传统为教学内容的范畴。墨家在中国古代逻辑学史上首先提出“类”、“故”的概念,提出“察类明故”的命题,要求懂得运用类推和求故的方法。

    此外,对于知识的理解,墨子认为,人的知识的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闻知”“说知”。

    4.主动、创造的教学方法

    墨家强调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提倡积极的说教和劝教,忽视了学习的主动性。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家还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他十分注意在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

    

【教师资格证笔试】

【中国古代教育人物】

    墨子考点: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1.(    )提出“素丝说”来论述教育对人的作用。

A.韩非子  B.老子  

C.墨子    D.荀子

2.春秋战国之际,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在教育问题上,墨家不同于儒家的主张是(   )
A.重视道德教育
B.重视文史教育
C.重视礼乐教育
D.重视科技教育


3.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4.墨家以(  )为教。

A. “弃圣绝智”
B. “兼爱”和“非攻”
C. “弃仁绝义”
D. “克己复礼”

5.墨子提出:“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
A.量力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6.墨家倡导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墨家在这方面主要的教材是(   )

A.《墨经》   B.《商君书》

C.《道德经》 D.《学记》

7.  与其它各家相比,(   )是墨子教育思想中最有特色的部分。

A. 科学技术教育

B.
C. 行为准则教育

D. 知识教育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8.从发展动因上,墨子的“素丝说”体现了身心发展的()

  B.外烁论

C.多因素论  D.内外因交互作用论

9.认为人的知识的获得有三种途径,即“亲知”“闻知”“说知”,这是(  )的思想。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10.墨子熟悉儒家,但终于否定了儒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无差别的“兼爱”,否定了儒家有等级的“仁爱”。他认为,儒家的爱,有厚薄,有区别,有层次,集中表现在自己的家庭,家庭里又有亲疏差异,其实最后的标准是看与自己关系的远近,因此核心还是自己。这样的爱,是自私之爱。他主张“兼爱”,也就是祛除自私之心,爱他人就像爱自己。这段文字说明(   )

A.墨子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先驱

B.墨学站在更高的角度对统治阶级提出了“兼爱”的要求,实用性更强

C.墨子主张打破等级森严的封建宗法观念而去追求一个虚幻的平等社会

D.等级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


答案及解析:1.C 2.D 3.B 4.B 5.A 6.A 7.A 8.B 9.B 10.C

解析一下你们可能会错的三题:

4.B【解析】A“弃圣绝智”C“弃仁绝义”是道家的思想,D“克己复礼”是儒家的思想,所以答案选B。

5.A【解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的意思是聪明的人,按自己的力量达到的最大能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这体现了量力性的教学原则。

10.C【解析】根据“儒家的爱,有厚薄,有区别,有层次”可以推出,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不应平等对待,社会应该存在等级差别,而墨子的“兼爱”祛除了“有厚薄,有别,有层次”和“家庭里又有亲疏差异”的自私之心,认为“爱他人就像爱自己”,可见墨子主张对待任何人都要平等,社会不应该存在等级差别。A、B、D三项均不能从材料中推出,故本题选择C。


【教师资格证笔试】

【中国古代教育人物】

庄子

学习方式:多样性、经验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一)有言之教与“不言之教”

    人生而即有模仿的本能。《庄子·外物》中即有“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说的是婴儿出生后之所以能咿呀学语,皆因与会说话的人长期相处,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结果。

    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重视“身教”——用自己的行为、举止去感染人、影响人,继而教育人。这些都可以看出庄子认为学习无需拘泥于形式、地点、时间,学习是灵活的。

    (二)善于探索与追求卓越

    庄子喜用典故,不止是成就了《庄子》行文的一种风格,还传达出他善于向古人、典籍、历史学习,不拘泥于学习对象的特点。像是“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庄子·达生》)

    这类善于自我学习、不断完善,意在教导人们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的例子在《庄子》中随处可见。

学习目标:技能、精神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一)精神通达

    “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天下奋様而不与之偕,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

    (二)学习自主

    《庄子·达生》中列举的粘蝉典故,详尽描绘了佝偻者粘蝉技艺精进的全过程、《庄子·知北游》中锻打腰带钩分毫不差的八十翁、《庄子·养生主》中刀功高超的庖丁无需目视即可解牛……他们虽身体、年龄、职业状况各异,但却有一些相像甚至共同之处:他们无不专注并专精于自己的事情;无不反复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并寻找规律。

    (三)个性发展

    例如《庄子·养生主》中“神刀”解牛的庖丁、强调“应从特定个人的个性发展来着眼”,每个人的学习道路各不相同,其个性发展的需要也不一样。 要执著但不要固执,要变通但不要变化无常,把坚持与变通结合得恰到好处,适应变化的世界,求得各人自己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教师资格证笔试】

【中国古代教育人物】

补充:

    王充

    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他还以竹木经过雕琢刻削可以成为器用,低下的土地可由人的“埤增”而成为高地作比喻,说明教育的可能性和人的可塑性;以“孔门弟子七十二徒,皆任卿相之用”说明教育的重要性。在王充看来,天下没有不可改变之性,没有不可教育之人。只要“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就是像尧的不肖之子丹朱那样的人,也是可以勉于为善的。

    颜之推

    颜之推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撰写的《颜氏家训》是中国第一本论述家庭教育的课本。他从实际出发,认为国家大约需要六种人才:,二是有修养的理论家和学者,三是有勇有谋卓绝善战的军事家,四是称职清白的地方官吏,五是出使不辱君命的外交官,六是精通兴建事业的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专家。

    颜之推认为教育子女是做父母的重要而严肃的课题。他把儒家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他主张从“胎教”开始,并对“胎教”提出严格的要求。“胎教”之法是否科学有待研究,但他重视幼儿教育是对的。他认为一般人家没有条件进行“胎教”,也要从婴儿期进行教育。他主张“父以教为事”,但反对一味溺爱“姿其所欲”,把孩子娇惯成家庭的暴君。“少成若天性”,以后再教育就困难了,就是打死也无济于事。

    韩愈

    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韩愈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韩愈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学所以为道”,道即“先王之教”,主要是儒家仁义道德。教育任务和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德育,包括仁义道德等整套儒家伦理;二是智育,有“诗、书、易、春秋”;,包含礼、乐、刑、政等。

    第一,要善于识别人材、培养人材。第二,提倡勤奋刻苦、独立思考。“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这是他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教训的总结。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生动活泼。第四,重视师道和学无常师。

    胡瑷

    胡瑷是我国北宋初期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胡瑷终生从事教育,对教育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他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胡瑷讲究教学艺术,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1)认真备课,以身作则。(2)热爱学生,因材施教。(3)注意直观教学,注意讲清要点,注意联系实际。(4)注重实地考察。

    王安石

,也是我国中世纪的教育改革家。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关键在于人才,有了人才,就可以“变更天下之弊法”。欲有足够的人才,必须由国家实行统一的“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的教育制度。他把教、养、取、任四者联系起来,在四者之中以教为根本,养是教的继续,取和任是教和养的目的。他针对时病,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以改革教育制度,使之为新法服务:即自京师至地方皆设学校严选教官,教以“礼乐政刑”等为国所需之事;保证士子的物质生活,约之以礼,裁之以法,朝廷力行提倡,以形成新风气;推选贤能,审其德才,试以事功,然后给予适当的爵禄;处之久而任之专,使得行其志意,以达成功。

    朱熹

    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1)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朱熹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则》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他认为只有从小打下基础,学成技能,长大以后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在小学的基础上,他还主张对学子进行高深的教育,即大学。

    (2)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是朱熹教育思想的又一特点。①他首先注重学习目的教育,认为一个人要求学,必须先“立志”,“立志不定,如何读书”。②教学中他注意穷理与笃行。穷理就是从理论上认真研究学问;笃行就是“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的实践功夫。穷理与笃行并提,就是知行结合。③在教学中,他首倡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④朱熹还明确提出教师的任务是指引学生读书。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他主张严格要求,明细规定,多从积极方面教导,少从消极方面防止。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王守仁

    王守仁是明中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他主张从“致良知”入手,通过教育,把个人的私欲灭掉,保存各人固有的天理“良知”,养成封建道德品性。教育就是要陶冶人格。

    王守仁从“致良知”出发,在教学原则上提出许多值得重视的见解:

    (1)重视躬行实践。认为真知必须行,应在行动中学习,以求真知;

    (2)重视独立思考。认为教学是要引导学者“各得其心”,学习贵于“自求”“自得”;

    (3)主张循序渐进。他认为学习必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4)主张因材施教。认为教师教人如医生治病,要辨症施治,“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

在这里购买教材图书,不仅便宜,还能挣钱~


备考 资料 干货  

欢迎加关注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