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互联网+老渔民”系列一:扒一扒李彦宏+百度的皮,和一般他们不告诉你的那些事儿

2021-12-28 09:57:09

今天想云给大家带来的分析报告是:「“互联网+老渔民”系列之一:扒一扒李彦宏+Baidu公司的皮,和一般他不告诉你的那些事儿」。想阅读持续的报道?……别忘记订阅我们的公众账号哦……请记住“订阅我们的公众号”哦。

告诉你:网络营销的本质、和啥叫互联网+


先上干货。给大家一张图表,锻炼一下“读图”的能力……后面再做详细讲解……

网络营销是互联网+最火热的话题,原因很简单,三个字概括:
离钱近!
这已然形成了一个最重要的互联网细分领域。这个细分是最容易出“大师”和“概念”的领域,层出不穷的培训和各种“秘籍”充斥着互联网,新概念几乎每月(甚至每周)更新。但是很少有人去研究网络营销的最核心的本质,假设我们清空一切我们脑海中的关于网络营销的印象,从最根本出发,反而变得很简单了,也没有那么多概念和秘籍,可以用三个词来抽象概括:信息、流量,(再)分发


先从信息开始分析。如果我们追述分析互联网的本质,可能每个互联网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提到“信息”这个词。没错,不论从任何角度来看,信息都是互联网的本质核心:不论是直接的上网查找资料,还是看新闻、聊天、看视频、看图片,甚至玩游戏。各种互联网的概念、应用、创新,离不开的都是信息的分享和传递。最早互联网的出现,也是为了解决人们信息共享的快捷性和便利性这一需求。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20多年的发展,也许我们早已经忘记的其最早的形态,但是“随时、随地、用任何设备,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信息”,这一比尔盖茨在他写的《未来之路》一书中的预言却已成现实。


信息是需要有人消费的,而消费信息的人的访问就构成了网络“流量”。每个用户每天上特定网络应用的消费,对于每个应用来说,就是一个IP流量。比如我们使用了一次百度搜索,就贡献给百度一个IP流量,在百度搜索到网站a,点击打开,就又给网站a贡献了一个IP流量。(这里忽略PV或者其他…等更细微的差别指标,简化到最基本模型。)


互联网是一个网状的链接,我们总是从一个信息的消费跳转到另一个信息的消费,而这种消费流量的跳转,就是“分发”(再)分发的过程。还是按照刚才的例子举例,我们从网站A看到一个链接,打开转到了网站B,就又贡献了一个IP的流量给网站B,网站A就充当了“再分发”的角色。同样,网站A的流量也是百度“再分发”的结果。简单的说,再分发的概念就是从A到B的过程,从一个网站到另一个网站的过程。


直接流量再分发流量,加上信息的消费,构建了互联网的最基础的模型,也是互联网的核心与本质。而互联网经济的核心模型也可以以此推导出来:信息可以带来直接的变现模式(虚拟消费,例如游戏、小说),间接的变现模式(和传统行业相结合,例如电商)和再分发过程中的价值(广告),构成了中国互联网主流的经济形态。换句话说,信息的分享,通过不同的方式变现,成为了互联网经济的模型。


所以我们可以把互联网抽象成:信息的消费 = 直接流量+再分发流量。而这种最简单的从一个网站到另一个网站的流量“再分发”的过程,其实就是网络营销。而网络营销的本质,也就是流量聚集和再分发的过程。


“网络营销大师”们的套路(或称门派)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的互联网产业:流量聚集再分发或者说网络营销资源,有明显的垄断性:和任何行业一样,垄断最基础的资源后,就可以往上挤压增值服务部分的利润;而增值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会更加催生基础资源的价值。陷入循环,从而召唤出马太效应(这个大BOSS)。这也导致了互联网流量的价格逐渐升高。另一个因素是流量变现手段的优化和利润的不断攀升,也倒推了流量的成本投入,让流量价格升高(想想地产开发商们是怎么联手上下游产业炒房子的……?就很容易理解百度们是怎么联手上下游炒高它的流量价格的!)。


对于网络营销来说,价格的升高意味着网络所有的信息流量资源都可以变成钱,只要把流量分发出去,让营销的目标用户获取流量。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是通过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积累获取流量后再分发,另一些是纯粹的流量二道贩子,直接通过手段把流量再分发。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都是,都需要是流量采购,和再分发两个过程。


不同点是,前者有一个增值环节,后者仅仅是再分发。举个简单的例子,前者相当于购买原材料,加工成产品,再卖出去。而后者,仅仅是通过一些渠道低价购买来一些产品,再高价卖出,并不做二次加工。例如,微博大号的广告营销就属于前者,用各种特色的内容来吸引用户的关注,当然自己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甚至购买一些流量推广获取新粉丝,最后一旦成为大号,再去分发流量获取利润,在这个过程中关键在于其内容的增值;而比如SEO营销就属于后者,通过各种SEO技术让网站自然排名提高,从而获取搜索引擎的自然流量,引导到目标网站。


这两种的方式,大多数时候也没有那么绝对,很多时候都是彼此结合的。但是如果为了让大家理解的清晰一些,可以把这两种方式对应的互联网营销分成两种不同的套路(或门派),我们称之为:“用户派”和“技术派”。


用户派(套路):
讲究的是以用户为中心,利用信任红利和欺骗的艺术。用户派一般寄存在一些大平台之中,尽可能的获取信任的红利,利用欺骗的艺术和用户心理,把流量的增值发挥到极致。比如典型的微商的营销,借助微信朋友圈的展示,各种包装各种话术,获取信任红利,让流量大大增值;再比如,百度上随处可见的暴利单页营销,大量精美的产品展示和不符合广告法的夸张的话术宣传,把成本几块钱的东西卖到几百元;另外,用户派讲究全方位、立体式的包装,例如各种软文,各种PR文章,各种新闻,在问答类应用或者知识分享社区自问自答,利用各种水军捧场,全访问的营销氛围,获取用户的信任,欺骗用户对信息的认知。


技术派(套路):

讲究的是以技术为核心,利用技术手段获取低成本的流量来源。技术派一般会利用大的平台的规则,用各种工具和技术创新,以极其低的成本获取有价值的流量资源,并再次分发出去。比如典型的SEO,利用搜索引擎的排序规则,通过各种手法把排名做到前面,获取自然优质的百度流量,而由于一系列和搜索引擎安全策略的竞争中,各种黑帽SEO手法层出不穷,比如说典型的黑链,利用黑客技术用攻克网站挂上隐藏的外链,用极低成本快速获取高排名;另外,技术派讲究是量大,比如说批量的站群获取流量,或者批量注册邮箱后发送垃圾邮箱,批量的用机器人发送垃圾信息、批量的微信号营销、批量的微信订阅号的互推、利用社工库进行批量的精准数据营销,等等。


黑洞:

传统企业挺进“大别山”(挺近互联网)时,或初级互联网创业者们……为啥会驶进这块“充满暗礁”的黑海(或称黑洞)?!


不论“用户派”还是“技术派”,在逐步的发展中都开始走偏。用户派过于追求的信任红利和过往包装,慢慢的完全成为了欺骗或者说是欺诈。。而技术派又过于追求低成本,慢慢的开始利用各种黑客技巧和手段,堕入“力的黑暗面”(完整演绎见《黑客帝国》或《星球大战》等片),无孔不入。最可怕的是,这两者还不是完全分开的,大多数时候都结合在一起。把对用户心理把握的极致的过渡营销,再和黑客级技术结合在一起,慢慢的走出了一条MATRIX之路(通俗的称为:流量再分发的地下产业链)。


这种地下产业链构建了一个极高的门槛,让外行和内行的信息非常不对等,从而获取暴利。网络营销也因为地下产业链的存在,变得极其复杂和水深,有时候懂行的人流量的获取成本非常的低,但有时候却又高的吓人。真实流量和虚假流量很难分清楚,让网络营销也变成了一个热门而又邪乎的行业。就如一个黑洞一般,不断的侵蚀掉互联网上所有的信息,攻占所有的流量积聚场所,变成营销的需要。从而让用户看到所有的信息都变成“有目的”的营销信息。这些信息有时候成本很高,有时候却很低,成本的高低并不是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的,更多的是在地下产业链中的联合定价


最终,地下产业链的联合定价,让网络营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互联网产业除了 互联网技术(之外) 的第二门槛(Last but not least!第二不是说重要性居次哦),俗称互联网+运营能力。这个门槛也就是这个“人人都在互联网创业”的行业的入场券,也是互联网行业创新和创业抛开“梦想和故事”以后在执行层面成败的关键(所以重要的事再说一遍:最后出现的,但绝非重要性最末)。


外行的人会这样考虑:只要我们的产品足够优秀,把握住用户的核心需求,对用户有价值,肯定就有市场。找风投,进行市场营销,一轮轮获取用户。我们的同类产品在海外有xxx用户,在国内有xxx用户,这是一个xxx亿的市场,潜在用户数xxx,只要我们能抓住x%,我们就是一个xxx亿的独角兽生意。简单的说,外行的人据算不出来的网络营销的成本,只能凭着自己对互联网的理解进行主观的「臆想」,盲目的试水,没有认可预期性。


内行的人(或互联网行内高手)却会这样考虑:每一种产品在细分流域都有一定的流量分发规则,这种规则下的成本是多少,市场价是多少。如果用成本价进行网络营销,用市场价进行估值,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证明这个行业还处于一个“水很深的阶段”,这种不对等信息导致的差异才是一个细分行业有没有机会的关键。更聪明的内行人,就如投资一样,但是投资目的并不是下一轮的博傻,而是低价格的行业流量分发资源,等待市场的轮换进行包装成创业的机会。简单的说,内行的人是通过成本来估算价值,用一种生意人的思维在理智的判断创新的机会。


当然,还有一些打着各种旗号,各种理念的网络营销的方法论、工具、秘诀等等。原理和城乡结合部书摊销量很高的“致富十大秘诀”一样,不说也罢了。


“几乎所有的用户,看到的所有信息,都在一定程度上是营销的需要。”Bob和阿甘是营销高手,低调且在行业内很有话语权,这样对我们想云的分析师说。“每个信息都需要进行成本的定价,但是这种定价并不是我们营销成本决定的,更多的就是骗外行。比如,客户希望我们推广一个行业门户网站,要一个月之内日IP过万,我们报价50万块,客户欣然接受,其实也就是随便虚拟流量刷刷再搞点舆情刷下aleax几千块搞定。”


“到了移动营销,价格更没谱了。什么app的营销推广,数据造假太容易,根本看不出来真假。有时候一款app从创始人到投资人,都完全不知道真实的数据如何,都能做出来。而营销只要能在市场上闹出来一点动静,客户就得按照我的报价付款。别看这些人都是搞互联网的,其实都是傻x,真正的这一行的核心资源,几乎没有多少人知晓。特别是价格成本,更是行业秘密。”


“除了BAT大的流量平台,国内的互联网流量分发的定价权,几乎在我们手上。不夸张的说,什么投资,什么创新,在我们看来都是给我们打工”,Bob嚣张的说,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却不无道理。


那真正的隐藏在背后的成本和流量分布,大概又是什么情况呢?我们进行一个地下流量分发的概要性分析:


黑海中的“暗礁”:


地下产业链的互联网营销大概可以分成8个部分:
1、搜索引擎流量与分发;
2、腾讯生态流量与分发;
3、微信生态流量与分发;
4、广告联盟与流量再分发;
5、网络内容与信息推广营销;
6、安卓流量分发;
7、微博等社交应用流量;
8、病毒木马与盗版软件。


目前来看,地下产业链中流量来源主要还是来自搜索引擎生态。而安卓、微博、微信三大移动生态占据了几乎10%的流量来源。由于在移动端变现远远不如在PC端流量变现成熟,所以10%的比例已经非常可观了。这也说明地下产业链的流量市场,也消耗掉了一部分资本的推力。



从流量的价格来分析,又完全是另外一种情景了,我们可以从下图看出不同的流量来源由于附带的信任红利不同,流量的用途不同,CPM价格也有较大的差异性(CPC价格结构雷同,略)。



搜索引擎带来的流量,由于其目标客户的准确性,和信任红利,当之无愧的处于最高的价格上。腾讯生态下的流量,由于信封号和各种引流的存在,加上微信、QQ的粘度和附带的社交属性,价格也比平均高出不少。而安卓流量由于各种暗扣和再分发的成熟,以及资本市场对移动概念的追捧,也拉高了CPM价格。而目前火热的微信生态流量,并没有想到的那么火热,由于微信安全性的限制,在2013年后期禁止了微信浏览器对安卓app的直接下载,导致了CPM的价格也降低到了3.6,这个价格也是在地下产业链变现中一个合理的价格。其他的流量来源也在整体环境的影响下,低于平均水平。


地下产业链中的流量来源分布和价格对比,与主流渠道非常类似。在主流产业链中因为资本原因而推升流量,地下产业链中也同样有着高居不下的价格,消化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的推势。例如目前火热的p2p金融行业,在地下产业链中的价格,和主渠道的价格对比如下:(灰色部分为地下渠道,同样都是cpc的价格,地下渠道只统计了:弹窗广告联盟、黑链流量、盗版软件流量、和流量再分发类app广告。)


从,(与)2012年(比)CPC价格大概翻了5倍,到2017年的几乎一样的价格(上下浮动,趋于稳定)。p2p金融的火热也同样带动了相关的地下流量。毕竟,对于针对于最终用户即是客户的p2p金融来说,地下流量和主渠道流量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如果再加上地下流量的损耗,其实意味着地下流量更受欢迎网络营销的欢迎。


专业用户需要地下产业链流量分发专业详细分析洞察,可订阅我们 想云的公众号收看专业版报告:《中国互联网+MATRIX矩阵地下产业链分析白皮书》


请问您是否得出了结论?


任何学科都有其运行的核心规律,这些规律是进步发展的关键。如果所有创新者都对这些规律都没有兴趣,不去潜心研究,最终的结果就会变成一场浮华的游戏。这是游戏规则制定者最喜欢看的的结果,而当一个行业的游戏规则进入到地下层面,这场游戏就变成了异常虚无。也许,这也是很多人能感知到互联网泡沫的原因。


互联网的整体就像一首交响乐:任何个人或者组织的行为或表现,脱离了其他人的行为和表现都不能得到很好的理解,甚至公平的推断,更不用说合理的分析了。我们不能去掉弦乐(乐器)或者吹奏乐(乐器)来单独分析钢琴的旋律,也不能脱离整首作品的单独的前后意境来单独评判小提琴的独奏。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凡事都有相互影响作用的。虽然交响乐是一种艺术,而互联网却是一门学科,更需要的认真对待。


对我的文章感兴趣吗?可以扫描并添加我的微信(新鼎云)获取专业版的互联网+调研报告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