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今日头条】被遗忘的惠民人——东方朔

2022-03-28 07:17:17

【编者按】现在只要从电脑上输入东方朔三个字一搜,其故乡一多半都会说是陵县,说是惠民的已经越来越少了。陵县说的主要依据就是,唐朝韩思复立在庙里的石碑,其实要是仔细研究碑文,还是说的东方朔故里在古乐陵郡的惠民县,是这些“学者”太粗心吗?还是另有原因,值得思考。

       我县的美术家孙燕群利用业余时间,研究相关历史、查阅大量文献,历经数月考证完成的这部新作,从东方朔的主要贡献、历史地位到经历的历史事件以及地名、故里说的演变进化,洋洋洒洒万言,从留下的大量文献和繁杂的历史事件中理出了一条清晰地脉络,第一次有理有据地证实了东方朔的故里就是我们惠民县,有力地抨击了社会上散布的陵县说,再一次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值得大家仔细阅读并转载、分享与宣传!

 

        被遗忘的惠民人——东方朔

                            作者:孙燕群

中国古代的先贤认为知者智也。就是说有知识的人才最有智慧。从隋朝至清朝实行的科举制,将有知识的人最聪明这一理念,上升到了至高无上的高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智慧高的人也代表着知识渊博是中国古人的普遍认知。出生于惠民的东方朔,就是这样一位受崇拜的圣人。

史记记载东方朔(公元前16193),曼倩,西汉平原厌次人.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爱经术,指的是中国的《易经》等儒家著述及有关术数类学问。中国古代的知识宝库中是没有独立的自然科学知识门类,物理和化学直到民国时期才从西方引入,当时被称为西学。知识分子崇拜的最高学术典籍莫过于味很浓的《易经》。随着台湾教授曾仕强在百家讲坛讲授《易经》,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易经》热,让我们逐渐了解了一些《易经》的奥秘。

易经的研究历来分为象数派和易理派,孔子便是易理派的先驱。为解释易经的爻辞,孔子分别撰写了:《系辞上传》等十篇译文,加在易经中,仿佛给易经插上了翅膀,后人称之为十翼。古人认为:《易经》的爻辞,加上孔子的《十翼》,涵盖了自然界中天文地理、宇宙生命的全部哲理、信息。学懂易经可以通古晓今、预知未来。这也是古代知识分子努力学习的最高目的。孔子对易经“像数”的研究也是非常努力的,因为在他留下来的文章中经常提到爻的伏飞,但是他还是承认了自己“像数”的短相,认为用易经占卜是不准确的,并提出了“善易不卜”的忠告。

孔子去世三百年以后的汉朝,开始了对易经应用的研究,基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水平,以其所理解的道理而推导人事吉凶。先后出现了孟喜、京房、焦延寿等象数派研究的大家。东方朔正是在这一时期加入了易经的研究,虽然没有像其他“像数”大家那样留下著作,但史料记载,他对事物发展推断的准确性、预知性,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这让当时人们认为,其智慧和知识的渊博甚至不亚于孔子,成了半人半仙的智圣。鲁迅的回忆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记载了自己少年时期向教书先生请教,东方朔用酒消除“怪哉”的事情。《西游记》中也有孙悟空在天宫的炼丹炉旁,遇到曼倩一事。

东方朔是怎样从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变成了道教的神仙的呢?

上海大学的黄景春认为,两汉魏晋时期的民间传说对东方朔进行了较多改造,一个迥异于历史原型的东方朔浮现出来。民间传说经过文人加工记录(文本化)以后,今天我们将这些文本称之为小说,包括志人小说、志怪小说、杂史小说等。这些小说既包含了民众的想象和创造,也包含了文人对传说故事的剪裁、整理和增饰。在小说中,东方朔的地位逐渐被抬高,他不但被神仙化,还被说成岁星之精或太白星精。

《列仙传》最早较系统地记录东方朔的传说。该书说:东方朔在吴中做塾师数十年,汉武帝时拜为侍郎;至昭帝时,他时而进忠言,时而作戏语,众人不解他的旨意;至宣帝时他将官帽放在官舍,随风飘然而去,“后见于会稽,卖药五湖,智者疑其岁星精也”。按照这个说法,他先后在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为侍郎,时间将近百年,再加上在吴中做塾师和后来卖药五湖,时间就更长了。这时的东方朔已经被仙人化,进而被“智者”怀疑为岁星之精了。还有多部书说:东方朔在世八十年,天上不见岁星,东方朔死后,岁星复现。应劭的《风俗通义》说:“俗言东方朔太白星精,黄帝时为风后,尧时为务成子,周时为老聃,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皮,言其神圣能兴王霸之业,变化无常。”岁星即木星,太白星即金星,两者都是星空中最明亮的行星,不管用哪一颗来比附东方朔,都是对他的神秘性的高度肯定,而交互用来比况东方朔,更可以看出他在民间传说中被赋予了很高的神格地位。

在魏晋时期的《博物志》、《搜神记》、《洞冥记》、《拾遗记》、《幽明录》、《异苑》、《小说》等志怪小说中,东方朔被进一步神仙化。他来自仙界,自然也就熟悉很多神仙,因为他曾经跟他们是邻居或朋友。《汉武故事》载:

东郡送一短人,长七寸,衣冠具足。上疑其山精,常令在案上行,召东方朔问。朔至,呼短人曰:巨灵,汝何忽叛来,阿母还未?短人不对,因指朔谓上曰:王母种桃,三千年一作子,此儿不良,已三过偷之矣,遂失王母意,故被谪来此。


东方朔一眼就认出这个七寸矮人就是巨灵神;巨灵对他也不客气,竟然揭老底说他三次偷盗仙桃被西王母谪贬到人间。《博物志》在写西王母降临汉宫,赐给汉武帝仙桃之后,忽然发现东方朔在窗口偷窥,于是她回头对汉武帝说:“此窥牖小儿,尝三来盗吾此桃。”小说通过这样的描写来揭示他的谪仙身份。

东方朔跟巨灵神十分熟悉,不过,巨灵神的形象比较混乱,《汉武故事》把他描写成七寸矮人,而《洞冥记》则把他描写成年轻漂亮的女子:

唯有一女人爱悦于帝,名曰巨灵。帝傍有青珉唾壶,巨灵乍出入其中,或戏笑帝前。东方朔望见巨灵,乃目之,巨灵因而飞去。望见化成青雀。因其飞去,帝乃起青雀台,时见青雀来,则不见巨灵也。

东方朔递个眼色,巨灵就化成青雀飞去,看来东方朔不但跟她熟悉,对她的影响力也不小。有的小说还描述他曾私携女仙逃往人间,并生儿育女:

《东方朔内传》云:秦并六国,太白星窃织女侍儿梁玉清、卫承庄,逃入卫城少仙洞,四十六日不出。天帝怒,命五岳搜捕焉。太白归位,卫承庄逃焉。梁玉清有子名休,玉清谪于北斗下,常舂;其子乃配于河伯,骖乘行雨。子休每至少仙洞,耻其母淫奔之所,辄迴驭,故此地常少雨焉。

东方朔不但与仙女私奔,还一下子拐走了两位仙女,其中一个还给他生下儿子,休儿长大后负责行雨,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出生地,造成了当地的干旱。难怪天帝会震怒,命令五岳神到人间搜捕他们。不管是偷桃、偷窥王母,还是拐走织女的侍儿,东方朔总是不守规矩,他被从天上贬谪到人间也就不让人感到意外了。当然,这个不守规矩的谪仙,也就是历史上那个“言不纯师,行不纯德”的东方朔在仙界的翻版。

隋朝实行佛道并重政策,隋文帝使用道教名词开皇作为开国年号,苏元朗开启了内丹学说,隋朝是道教发展的转折时期。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唐高祖规定道大佛小,先老后释。全国各地为东方朔修建智圣庙,或在庙中修建智圣殿,是极为普遍的事情了。惠民县也是曾经有过东方朔庙的,虽早已不知毁于何时,但在相距东方朔墓“风台”五公里左右的县城内留下一条街,叫做“朔(方言读shūo)庙街”。

东方朔尽管才华出众,但由于种种原因,未受到汉武帝的重用,。他晚年回到故乡,爱扶贫济困,设粥棚,发衣食。他还精通中医,义务为人看病,赈济残疾人。时逢家乡遭受大面积瘟疫,东方朔用大锅熬制汤药,在水井中投放药草,控制了瘟疫的蔓延。民众感激他的恩德,麦收时自发组织为他家收割小麦。不成想此事被恶人告到了朝廷,说东方朔欺压百姓,强迫农民为其收麦。皇帝便下令明察。弄清事实以后,皇帝觉得东方朔应该受到嘉奖,于是题写了“民风可亲”的匾额,并将东方朔的故乡,更名为钦风。东方朔去世以后,坟墓堆起了高大的土台,这就是位于惠民县何坊镇钦风街的风台。

东方朔精通六艺,特别对《周易》造诣更深。回故里后,间空教盲人弹弦说唱,算卦维持生计,故盲人们称他为祖师。东方朔于武帝太始四年逝世。此后,每到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盲人们便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赶到钦风街西北角的风台前,跪拜祭祀,弹琴说唱,以祷念这位多才多艺、乐善好施的恩人宗师。也祈求祖师让自己的卜技更精准。这种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1961年。

晋朝的夏侯湛 (公元243~291年),是最崇拜东方朔的古代文人之一。为探望自己在乐陵郡做太守的父亲夏侯庄。从西安来到惠民,并参观了东方朔家的祠堂,写下了历史上著名的文章《东方朔画像赞》全文如下:
  大夫讳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魏建安中,分厌次以为乐陵郡,故又为郡人焉。事汉武帝,汉书具载其事。
 先生瑰玮博达,思周变通,以为浊世不可以富乐也,故薄游以取位;苟出不可以直道也,故颉抗(即颉颃xié háng,倔强,傲慢)以傲世。傲世不可以垂训,故正谏以明节。明节不可以久安也,故谈谐以取容。洁其道而秽其迹,清其质而浊其文。驰张而不为邪,进退而 不离群。若乃远心旷度,赡智宏材。倜傥博物,触类多能。合变以明筭(算),幽赞以知来。自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阴阳图纬之学,百家众流之论,周给敏捷 之辨,枝离覆逆之数,经脉药石之艺,射御书计之术,乃研精而究其理,不习而尽其巧,经目而讽於口,过耳而暗於心。夫其明济开豁,苞含弘大,陵轢卿相,嘲唅 (嘲笑)豪桀,(笼罩靡前,跆籍贵势,出不休显,贱不忧戚),戏万乘若寮友,视俦列如草芥。雄节迈伦,高气盖世可谓拔乎其萃,游方之外者也。
  谈者又以先生嘘吸冲和,吐故纳新;蝉蜕龙变,弃俗登仙;神交造化,灵为星辰。此又奇怪恍惚,不可备论者也。
  大人来守此国,仆自京都言归定省,睹先生之县邑,想先生之高风;徘徊路寝,见先生之遗像;逍遥城郭,观先生之祠宇。慨然有怀,乃作颂曰。其辞曰:
 矫矫先生,肥遁居贞。退弗终否,进亦避荣。临世濯足,希古振缨。涅而无滓,既浊能清。无滓伊何,高明克柔。能清伊何,视污若浮。乐在必行,处俭冈忧。跨 世淩时,远蹈独游。瞻望往代,爰想遐踪。邈邈先生,其道犹龙。染迹朝隐,和而不同。栖迟下位,聊以从容。我来自东,言适兹邑。敬问墟坟,企伫原隰。墟墓徒 存,精灵永戢。民思其轨,祠宇斯立。徘徊寺寝,遗像在图。周游祠宇,庭序荒芜。榱栋倾落,草莱弗除。肃肃先生,岂焉是居。是居弗刑,悠悠我情。昔在有德, 冈不遗灵。天秩有礼,神监孔明。仿佛风尘,用垂颂声。

译文:东方朔先生,字曼倩。是平原厌次人,三国时期,厌次又分为乐陵郡,所以东方朔家乡是乐陵郡。他是汉武帝的侍臣,汉代书籍均有记载。

先生身材伟岸,胸襟博大;思维灵活变通而严谨周密。他认为在浊世中不可以争取富贵,所以稍事游历而致力于取得地位。苟且取得了地位也不能行正 直之道,所以采取一种灵活曲折的处世态度而傲视权贵;傲世这种态度是不能当作经验传给后世的,所以给皇帝提出正确的建言来表明节操;坚守节操是不能长久平安的,所以出语诙谐以取得朝庭的容纳。因此可以说,先生的理论和学说是高洁的;而行为事迹显得有些污秽;本质上是纯洁无瑕的,外在形象有点浑浊了。虽然驰张失度但是并不作邪恶之事,进退失据而并不离开公道人心。 至于说到远大而豁达的心胸,才华毕露而不拘小节,触类旁通而且多才多艺,以巧妙的变化适应事态变局,通过深刻的推究而予知未来。自黄帝流传下来的经典: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利用阴阳图纬的学说来卜算未来,诸子百家九流三教之论;周密而对应敏捷的出色辩才,通过对事物的精辟分析来予测未来定数;经络脉象诊病 处方投以药石的技艺,都通过精到的研究而深明其理,不必经常复习而尽得奥妙。过眼不忘而熟诵于口,听到一遍就明白其中道理且烂熟于心。 还有明达事理解决问题的才能,敢于超越卿相豪杰、践踏贵戚的气势;得势时决不炫耀,贫贱时决不忧戚;戏弄万乘之尊如同同僚朋友,视那些同列朝堂的大臣如同 杂草种子。雄大的气节远远超越同辈,精神修养神游社会常规之外了。评论家们又认为先生之元气达到冲和的程度,可以自由的吐故纳新,象神龙那样变化自如,精神与造物完全合而为一。也有说他根本就是太白金星变化而成。这些都属于奇怪蒙胧,不可详细完备的加以论述的了。我的父亲到这里来担任乐陵郡太守,我自京都,说定来向二老问候请安,有幸亲眼看见了先生的县邑,想起了先生的贞亮高风,在先生的陵寝这里俳徊,见先生之遗象;悠闲从容地游览你的城郭,观看先生的祠堂。心中有了深深感慨,于是为你作了这一篇赞颂的辞章:

精神高扬的先生,隐居在朝堂上却保持了崇高的节操;被黜既不会最后隐退,得志也决不趾高气扬。象孟夫子说的那样,处世能够与俗同流,却又能做到并不合污;遵循孔圣的教导,身处浊世而能保持自身清白。 以高亢明爽的性格,善于用柔和的态度来克服刚直;先生清高的境界,能做到把用污辱态度对待自己的,一律看作是对方轻浮。先生乐趣在于有言必行,处在沦落的地位而不忧伤;先生高扬的精神跨朝越代,如天马之行空。我想起令人神往的汉武时代,想起你业已远去的踪迹;踪迹似有若无的先生,你的道义就象一条龙那样清晰神奇。自称隐居朝堂上,善于和各色人等相处而不与他们苟同,做到孔子说的和而不同;仰慕你的大名鼎鼎,我愿意停留下来,从从容容的瞻仰。(栖迟:停留。典出诗经)我从东方过来,说定了到任所来问候高堂父母,同时以尊敬的态度来拜谒你的住所,久久的站立在低洼潮湿的坟场;高高的坟墓,把先生的神灵永远收藏在里面,百姓怀念你的风范,于是为你修了这座坟墓。我走进你的墓前享堂,只见你的遗像居中高挂;在院中徘徊,你的祠宇却是这样破败荒芜;屋檩歪斜,杂草丛生,无人清除。如此庄严的先生,怎么好住在这里? 虽然住得这样不成样子;并不妨碍我久远的怀念。 自古以来,有德的人,都留下了神灵,天的秩序被称为礼;神的监督纤毫洞明;我面对你的神灵映照下的风尘,写下这篇赞美诗来加以歌颂。

三国时期惠民县属于厌次的乐陵郡(中国古代地图册),晋朝改称乐陵国,北魏至隋朝又改回乐陵郡(同时期的德州则为安德国、安德郡)。应该说通过夏侯湛的记载,更进一步确定了东方朔属于乐陵郡(惠民)人。

由于这篇《东方所画像赞》写得好,在晋朝时期就被文人广泛传抄,“王敬仁,善隶,求右军书,乃写《东方朔画像赞》与之” 。此文被王羲之抄写以后,更成为习文练字的样本,以至于传说王羲之抄本真迹被皇帝收藏,并带入墓中。

过了600百年以后唐朝时期,紧靠乐安郡(原乐陵郡)的平原郡来了一位太守,大书法家——颜真卿。他是楷书颜体的创始人。将夏侯湛的《东方朔画像赞》又抄写了一遍。唐画赞碑阴(天宝十三年)载:“右《画赞》碑阴,唐颜真卿撰并书。湛赞,开元八年德州刺史韩思复刻于庙”。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庙”根本不是夏侯湛参观过的祠堂。中国古代对祠堂和神庙的区别是相当严格的。祠堂是供奉祖先的地方,里面有牌位和画像,。祠堂的所在地,也不能随便迁移至本族居住地以外的地方。尤其是《画像赞》中提到的“寺寝”一词非常重要,夏侯湛就是在“寺寝”里看到了东方朔的画像。首先排除是道士的寝室。“寺”当然指的是官署,“寝”指的是睡觉,但这里是供奉先人的地方,也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安息”,直译的意思应该是“官人安息的处所”,对神仙是不能称呼安息或休息。庙宇或道观内的神像各自都有自己居住的大殿,如:三清殿、玉皇殿、王母殿等等,不会提供神灵睡觉的集体宿舍。由此可以看出夏侯湛去的是供有祖先牌位,悬挂祖先画像的祭祖祠堂。夏侯湛参观的时间距离东方朔去世时间较短,祠堂应该存在。由于“东方”一姓是由汉武帝所赐,现在也无法确定就是东方家族建造。

“庙”则是供奉神灵的地方,里面一般都是雕塑的神像,并非画像,香客也是各姓都有。如今网络文章认为:晋代夏侯湛参观的地方与唐代韩思复立碑处同属一地是错误的,因为,祠堂和庙宇合二为一的建筑是不可能存在的,不可能让香客去祭拜别人的祖先。神庙是可以接受施舍的,古代官员向庙里捐赠字画、碑刻是常有的事情。随着道教的兴起,供奉东方朔的神庙在全国各地,保留到现在的还有很多。所以“韩思复刻于庙”就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


        事件

年代

                     相关大事记录

上古时代

伏羲氏发明了八卦,用于记年计时,指导农业生产

周朝(前12311135年)

周文王姬昌被囚于羑里,在狱中从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64挂,用于预测事物的发展,后人记录了占卜经验,逐渐添加了爻辞,形成了《易经》。

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孔子对《易经》的易理进行研究,创立了易理派,并为解释爻辞,撰写了易经当中的《十翼》。

秦朝(221-206年)

秦置厌次县,属齐郡。秦始皇以东南有天子气,乃东巡以厌 ( 厌读压 ) 之,次舍于此,故名。县治在今山东惠民县桑落墅北。

汉朝(202—220年)

掀起《易经》应用高潮,出现了孟喜、京房、焦延寿等象数派研究的大家。东方朔更是《易经》预测的高人,以致民间将其传为,半人、半仙的神人。将秦厌次细分,汉高祖刘邦设置安德县

(今滨州市惠民县)

(今德州市陵县)

乐安郡富平县

平原郡安德县

三国(220年-280年)

乐陵郡厌次县

平原郡安德县

晋朝(265—420年)

乐陵国,后改为陵郡,乐陵太守夏侯庄的儿子夏侯湛,考察东方朔的祠堂后,写下了《东方朔画像赞》,记载东方朔为乐陵郡人。晋书法家王羲之抄录,成为国宝。

安德公国后改为平原郡

 

南北朝(420—589年)

乐陵郡冀州

平原郡安德县

隋朝(581-619年)

渤海郡厌次县

德州郡安德县

唐朝(618-907年)

乐安郡厌次县,后改棣州郡厌次县

恢复德州郡为平原郡,唐平原太守颜真卿书《东方朔画像赞》,由“韩思复刻于庙

宋朝(960-1279年)

棣州郡厌次县

平原郡陵州

元朝(1206- 1402年)

棣州郡厌次县

德州郡陵县

明朝(1368-1662年)

棣州郡厌次县,朱高煦叛乱后改为乐安州,后改武定州

德州郡陵县

清朝(1636-1840年)

武定州改为武定府

德州郡陵县。

2010

东方朔墓地“风台”,被龙马重工征收为工厂用地。胡集书会走向衰落。

陵县新建了东方公园,立起了东方朔塑像,搞起了东方朔书会。

既然《画像赞》为晋人所作,东方朔的家乡应当追溯到晋朝的乐陵郡。如今一些网上的文章,为将东方朔的家乡搬到本地,故意不提夏侯湛记载的更精准的“乐陵郡”一说,重新回到史记所载的“平原厌次”这一更广大和宽泛的地区范围。混淆了“平原厌次”和“平原郡”的概念,也模糊了“祠堂”和“寺庙”的概念。不管网络作家的说法有几种,八十年代以前的大部分书籍是无法更改的。九十年代以后的书籍和网络文章,由于商品利益的驱动,其严谨性大打折扣。

虽然东方朔的故事,随着年代的久远渐渐地淡出了惠民人的视野,但其故乡是无法变更的。正如夏侯湛所说“肃肃先生,岂焉是居。是居弗刑,悠悠我情。昔在有德,冈不遗灵。天秩有礼,神监孔明”。先生的神明将永存于他的故土。

                 本文由郭克勤老师指导完成   2016.5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