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众议监测数据准确性(二)|监测数据准确怎么保障?

2021-12-22 14:50:16

点击上方“中国环境新闻” 可以订阅哦!


队伍和人才是确保数据准确的关键

陈文艺(福建省南安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各级财政投入大量的资金购置大型监测仪器设备,进行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但与硬件设施的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实施环境监测并决定监测数据是否准确的主体——环境监测队伍的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环保部门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关系到监测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有监测仪器设备、测试工作环境、采用的分析方法以及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验技能等。笔者认为,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验技能是确保数据准确的决定因素。


不管是环境质量还是企业排放污染物监测,每个监测数据的产生,都必须经过仪器设备检定和校准,采样器皿选择和清洗,采样点位设置和频次确定,样品固定、运输和贮存,分析方法选择和实验室工作环境调节,直至样品分析、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等一整套科学、严密、完整的程序。只有程序中的每一个环节均处于受控状态,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稍有缺失或纰漏,都可能导致监测分析结果与实际大相径庭。


而确保这一过程完整无误的关键因素,在于建立一支经验丰富、分工协作、互相配合的专业环境监测队伍,以及一批具备扎实环境监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正确熟练掌握环境监测操作技术和质量控制程序,熟知有关环境监测管理法规、标准和规定的专业环境监测分析人员。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日益关注,环境监测逐步得到重视。各级财政投入大量的资金购置大型监测仪器设备,进行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的原子吸收光度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国产、进口先进设备成了一些市级甚至县级环境监测站的标配。


与硬件设施的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实施环境监测并决定监测数据是否准确的主体——环境监测队伍的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基层环境监测站普遍存在编制未随着业务量增长而扩大、技术岗位职数无法突破、编制内人员外借(调)、非专业人员占编、主要监测工作由临时聘用人员承担等现象,致使监测队伍不稳定,人员与工作量不匹配,业务素质难以得到提升。


因人员不足,部分监测站未设内审员、质量监督员或虽有设置但未能有效开展质量监督活动,导致监测全过程缺少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个别监测人员为完成工作任务,未按规范进行布点、采样。采样频次按规范应为两小时一次的,擅自降低为一小时一次。样品该添加保存剂或冷藏的,未按规范添加相应的保存剂或进行冷藏处理。实验室检测过程中,未按规定进行空白试验、平行双样分析,更未采取分样送检、用不同原理的分析方法比对及样品比例稀释测定等措施来核对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原始记录信息不全、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也普遍存在。


同时,由于每个人承担的检测项目很多,导致业务泛而不精,对检测过程出现的异常情况不能进行深入分析,难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核对监测结果的准确度。因精力、水平有限,难以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结构、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对操作技能进行反复练习,致使大型仪器无法发挥应有作用,甚至闲置。一言以蔽之,一些地方监测队伍建设存在的种种弊端,导致监测数据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


当前,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垂管制度改革以后,基层环境监测站职能调整为执法监测,其出具的监测数据将可能成为“呈堂证供”,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律师、。这将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给基层环境监测站带来更大的压力和考验。当前,亟待规范和加强环境监测机构建设,下大力气引进和培养专业监测技术人才和质控管理人员,全面提升监测队伍素质水平。环境监测站应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监测质量管理,使环境监测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每一个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完整性。


借鉴国外经验完善监测制度

岳小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在环境监测技术方面,监测手段、监测设备的先进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在环境监测制度方面,完善的制度对于开展环境监测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早,在监测技术、监测制度体系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在环境监测技术方面,监测手段、监测设备的先进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如,德国建立了包括卫星、飞机、雷达、地面和水下传感系统在内的立体式的监测布局,对其国内的空气质量、土壤状况、污水及废弃物处理等可进行实时监测。其获得的实时监测数据对公众开放,社会组织及公众都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等工具随时查看各种数据,为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奠定了基础条件。


再如,美国规定了严格的监测质量保证程序,对监测技术体系建设做了明确规定,包括形成适用于水质、大气、放射性物质等不同物质的环境监测标准分析方法,建立对新监测分析方法的验证登记程序,编写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手册和指南等。


日本也一直重视对环境监测的精准化管理,在监测方法、监测标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以日本工业标准(JIS)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为依据及时更新所采用的环境监测方法及仪器校对方法,建立完善的标准物质开发、制作、供应及监测体系。此外,从1975年以来日本就开展“环境测定分析统一精度管理调查”,以不断提高环境监测的精准度。


在环境监测制度方面,完善的制度对于开展环境监测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如,美国很早就开始了环境监测工作,尤其在水环境监测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如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工作程序及运行方式,,。建立完善的第三方监测及公众参与制度,可避免环境监测活动受到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环保部门在监测过程中主要起整体监督的作用。


在环境监测人员培训方面,注重对技术及法规的培训。如,美国环境保护部门自1970年以来定期组织对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培训的时间往往为3~10天,根据实际情况在各地举行。培训内容主要是运用环境监测所涉及到的化学、统计学、工程等方面知识,开展现场监测、实验室数据分析、监测数据统计等。


日本则通过编制各种操作手册、指南的方式提升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如,日本环境厅和化学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编写了《分析业务技术和管理》《公害计测技术指导书》《环境计测器手册》《日本环境污染标准分析法手册》《环境分析的方法和评价》等。这些手册对监测点布局、采样程序、分析方法选择、仪器设备校准及保养、监测数据处理等做了详细的规定。

用好现有资源提升数据准确性

刘四建(北京市丰台区环保局)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只能是盲人摸象,只见其一不知其二,难有作为。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只能是盲人摸象,只见其一不知其二,难有作为。笔者长期从事机动车污染防治相关工作,谨以机动车污染数据监测为例,谈谈对环境监测的一点想法。


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已严重影响城市空气质量,而控制和减少机动车排放污染又有一定难度。机动车基数大、流动性强、排放情况复杂,依靠执法人员上路检查、入户检查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机动车排放污染问题,。


近年来,,机动车尾气排放遥感监测技术被推广使用。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投入少、。收集和整理遥感监测数据并进行科学分析,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可以帮助相关部门科学制定城市机动车发展规划,由被动治理变主动控制;二是有助于筛选出真正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高排放车辆,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治理工作,由被动应对变主动作为;三是有助于找到超标排放几率较高的车型,要求厂家改进技术召回治理,。


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是不断改进监测技术。目前一些地方使用机动车尾气排放遥感监测系统进行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受风速、风向、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在监测技术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正因如此,在一些城市,。,要加强科研攻关。


二是进一步改进监测手段。要注意到,不同的区域因地理位置、发展程度不同,机动车对空气的污染程度也不同。因此,在选取机动车尾气排放遥感监测站点时,要做好调研工作,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保证监测点位的数据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能够客观反映所在地区的机动车排放污染的现状和程度。发挥利用好遥感监测数据的作用,需要各个区域相互之间主动沟通,形成合力。


三是用好现有行政资源。城市交警在交通执法管理方面早已实现信息化和科学化,技术和管理日趋成熟。可以看到,除重大活动外,路面已很少见到交警现场执法。环保部门要主动加强与交通等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学习和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开发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遥感监测平台。用好政府现有行政资源,可以实现用较少投入短时间内快速提升遥感监测能力的目的,从而能够从基础能力建设上有效保证遥感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莫生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苹果版

安卓版



中国环境新闻投稿zghjxw001@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