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不理性的决策

2022-02-06 12:18:40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假如某一天,你的朋友走到你面前,问你,“嗨,你昨天看的那部电影怎么样?”你会怎么回答呢?



也许你会拿出一张纸,列出所有你喜欢的条目和不喜欢的条目,倘若喜欢的条目多,你就会说喜欢;说不定你会更严谨,给每一项都附上权重,比如不喜欢的条目中“中间电影院里有些嘈杂”的权重也许就低于喜欢中的“演员的演技很好”。

然而现实中我们很少这么练习,毕竟我们需要尽快告诉她我们的想法,那我们是如何进行判断的呢?



倘若不能使用我们的控制化思维,那么就到了自动化思维大显神威的时候了。通常我们会使用一种叫启发式的方法来进行决策。所谓启发式,就是指基于经验的技巧,用于解决问题、学习和探索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种常见的启发式吧。



简单思考一个问题,你觉得英语中,字母K是第一个字母的单词多,还是K是第三个字母的多?

你回答的是第一个吗?然而K是第三个字母的单词是第一个字母的单词的两倍呢。如果你答错了,这没什么,毕竟超过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这么回答的呢,其中不乏有英语母语的语言学教授。而造成这一错误的,正是我们所说的第一个启发式的强大魔力。



可得性启发式,指的是我们会根据大脑中某种事物的可提取的难度来进行决策判断。想想你是怎么思考刚刚那个问题的,“K开头的话:kill,kilometers,Kaiser,key,kid等。K在第三个的:like,lake…似乎想不到了。那么一定是第一个多。”是这样的吗?

试想有一天,你去参加了一个试验,在试验前主试告诉你,他要先做一个人格的测试,让你在纸上写出你的五个优点。在写完后,他要让你给自己打一个分,认为自己很好,就打的高一些。而在隔壁,有一个人在做和你一摸一样的事情,唯一不同的是,他要写出十个优点。

你们两个谁会认为自己更好呢?在了解了可得性启发式后,你应该能想到,自然是你自己。十个优点可不是那么好想的,所以我们会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可写了。”而五个,相对于十个可简单不少,你可能还觉得不够写呢。



考场上,我们经常会觉得选择题事后千万不要改了,改了以后特别容易错。真的是这样吗?经过研究,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51%都是将错误改成正确,24%是从错误改成另一个错误,而剩下25%才是把正确改成错误。但为什么我们都形成了这样的认知呢?因为我们将错误改成正确的印象远远弱于把正确的改错的印象。想想自己改错以后的懊恼,甚至反复向所有人提及,而改对了只不过微微一笑。那么哪个更容易提取便不言而喻了。

游戏抽卡的玄学也是一样,我们用了某方法可能十次都失败了,但某一次成功的喜悦太强了,给我们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所以我们便信任了玄学,哪怕十次只会成功一次。



可得到启发式在生活中太常见了,而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启发式。回到最初的问题,评价某部电影时,你倘若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印象是“嘈杂的环境”,那么你就极有可能做出否定的评价,因为我们的大脑最擅长的就是自我说服。当我们给定第一印象后,我们便很难改变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说第一印象很重要的缘故了。)



最后想一想,你准备出去吃饭,上次去的餐厅饭很好吃,但旁边一桌一直在大声喧哗。“到底去不去他家呢?”倘若你大脑最先提取出来的是那大声喧哗的话。



大脑:环境太吵了,所以体验极差。不去。

理智:但食物很不错。

大脑:可是环境吵吃的就很不开心。

理智:人家服务态度也很好。

大脑:服务态度给的好心情完全被环境破坏了。

理智:饭菜也不贵。

大脑:但环境是餐厅的灵魂,没有他味如嚼蜡。

理智:人家又不是天天吵

大脑:你怎么知道这次去就会好。

理智:好吧,换一家餐厅。


当然这个看上去很夸张,但你的大脑正是这样慢慢说服了你自己。

以前,我们都认为人是理智的动物,然而近年来发现,不是的。我们的决策受到了太多事物的影响,就算看内在也一样。

可得性启发式太重要了,整整用了一篇文章去说。下次,镜咏会带大家去了解其他的启发式以及启发式的意义。这种“误导”我们决策的思维,为什么没有在进化中淘汰而是保留了下来。我们又如何或者说是否需要避免启发式对我们的影响呢?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深思熟虑(当重大决策的时候)启发式对我们的影响是否就没有了呢?下次再见吧。




我是saber镜咏,喜欢心理学,也喜欢这个世界。如果你喜欢我的视角,请点击关注,每个周末,镜咏都会以我的视角,带你们重新领略世界的魅力。(ID:saber990813)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