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农村普惠金融现状分析报告》:可得性不足和缺乏金融知识仍是阻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主因

2021-02-16 13:04:03

8月25日,中国-拉美微型金融高峰论坛在京开幕。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综合了2016年上半年在广西、福建、河北、甘肃和吉林五省区13个县2677份农户问卷,从中整理出信贷、储蓄、支付、保险和数字化普惠金融等相关指标,分析了农村普惠金融的现状,并在会上隆重发布《农村普及金融现状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8月25日,中国-拉美微型金融高峰论坛在京开幕。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综合了2016年上半年在广西、福建、河北、甘肃和吉林五省区13个县2677份农户问卷,从中整理出信贷、储蓄、支付、保险和数字化普惠金融等相关指标,分析了农村普惠金融的现状,并在会上隆重发布《农村普及金融现状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认为农村金融机构改制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兴起快速,但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仍面临贷款来源不足且渠道单一、银行账号拥有率不高、数字化支付手段使用率低、农村保险普及率低等问题,可得性不足和缺乏金融知识是阻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主因。

《报告》称,对于农村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纷纷采用不同的应对措施。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统计,到2015年末,全国经过改造的县(市)级法人农村信用社1299家,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859家,农村合作银行71家。于此同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银监会政策刺激下迅速兴起。数据显示,依银监会政策设立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2015年增长到11893家,年均增长110%。总体来说,农村居民可以获得贷款渠道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传统银行,占贷款总得的74%,其余的26%由小额信贷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提供。

尽管最近几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增长猛进,然而具体到一乡一村,可获得贷款的来源非常单调。大多数信贷来源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有时候小贷机构也为农民提供服务,但目前来看仅为少数。在这种情况下,农户需要从亲友、钱庄、赊销等渠道获得信贷支持。实际上,在样本之一的广西,民间借贷数量远远超过了机构借贷,超过该地区农户贷款总额的2/3。类似地区还有吉林省,在吉林省有高达89.52%的农户从民间渠道获得借款,而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农户仅占40.19%。

《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广西和吉林两省区农村存折、储蓄卡和信用卡拥有率分别是57.57%、50.55%和5.06%。也就是说,约有43.4%的成年人没有获得任何银行服务。更不用说,现代的数字化支付手段普及率更低,网银、手机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使用率分别为6.9%、7.2%和11.2%。

挑战与机遇并存。电子化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普及率低从另一方面反映出电子化、数字化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潜力巨大。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化技术将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引擎,数字化普惠金融在解决农户普惠金融可得性方面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农户使用银行卡的态度调查中,有54%的农户是因为没有钱、21%的农户因为不会操作、另有7.6%的农户因为不了解银行卡的用途而不使用银行卡。由此可见,农村普惠金融知识缺乏是阻碍银行卡使用的重要原因。

上述调查结果初步表明,虽然最近几年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新型农村金融数量快速增长,但是可得性不足和缺乏金融知识仍然是阻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两个问题具体表现为“最后一公里”问题。对此,贝多广对本刊记者表示,提高金融可得性最迫切的任务是要解决金融产品和服务与金融消费者之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普惠金融真正地惠及各类社会人群,一方面要因地制宜,考虑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从消费者、提供者和金融基础设施三个角度入手,积极发挥各类主体的作用,提升社会整体的金融知识和金融素养,加强金融的普及教育。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业杂志

作者:王慧梅

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