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特约作家黄家鹏力作《朱门第一人——黄干》 || 二十一、魂归匏牺

2022-04-03 08:45:24


转载文章免责声明

  1、本公共平台发布的文字及图片除部分原创外,其余均摘自网络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我们不对其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负责,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版权属原作者,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作者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合作及商务合作:936620493@qq.com  2、转载本平台原创作品必须获得本平台授权,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二十一、魂归匏牺

 

黄榦完成了《朱文公行状》,像完成了平生的夙愿,不辜负先师对他的冀望,三个月后,嘉定十四年三月,黄榦在城南寓所安然去世,在去世前六日还写信给弟子杨信斋,云论语读得一过,益见圣人之道大老矣,既不可追,悔朋友间不能刻意求进,一得之智,一偏之见,便志满意足。

黄榦素苦痞气,至是发动前属纩之,夕犹诵书,课童孙,晨兴而逝。黄榦为官清正廉洁,无多积蓄,去世的时候,衣衾棺椁皆朋友旧故共成之。黄榦去世安葬的队伍阵容浩大,门人弟子执绋者二百余人,皆衰絰菅履引柩三十余里,至匏牺山间,丧仪如礼,乡人叹息,以为前此未见之。

黄榦去世后133日,其夫人朱兑也随他而去,朱兑不愧是朱熹女儿,生长德门,闺闱仪范,生有淑质,长服家庭之训,事黄榦无违德,始终相夫教子,居清贫中扶育之劳,寒暑补缀针线未尝去手,遇食分肉以饲诸子,每持空羹以对饭,亲闻其语,凛然起敬。十月,黄榦后人将朱兑合葬于匏牺高峰之原。

嘉定十四年十二月,朝廷批准黄榦退休致仕,并转承议郎。朝廷在给黄榦的告词中说:“儒者,而以才显此有用之学,而儒者为贵也。尔闻道甚深,晚方一命,龙舒版筑之功,岿然为淮右重,可谓不负左符之寄矣。幕府谋献不合而去,怅贤业之未究而遽,致其事莫夺汝志,姑进一阶,尚淑后人,以绥多祉。”对黄榦一生给予公正的评价。

宋理宗宝庆三年,黄榦的弟子杨复、陈宓等诸生捐款在福州鳌峰黄榦平日读书讲学的地方嘉福僧舍旧址为黄榦建立祠堂,以纪念黄榦的不平凡的一生。

宋理宗皇帝赐赞:“猗欤黄父、绍述文公,圣学之传,独得其宗;四书三礼,赖所折衷;颜曾比匹,洙泗推功;江淮著绩,幕府策勋;游泳德化,不愧斯文;尊祠享祀,瞻彼德容;佑我邦国,万世聿崇。”并追赠黄榦为朝奉郎,诏谥“文肃”。元裕宗皇帝赠为御书:麟凤龟龙。清康熙皇帝御书:道统斯托。清雍正二年皇帝下旨:宋儒黄文肃公从祀圣庙。解放后,政府将其墓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隆誉之高,乃历史以来闽地文人之首。

黄勉斋为理学传播,渐成独尊之势,确立中国思想界之正统地位立下汗马功勋。黄榦具有“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意识,使得黄榦以传承理学作为己任,文章、道德、气节成为他追求的人生目标。他矢志不渝传承流布朱熹思想,使蕴含其中的求理、求实、忧患、力行、道德、开放等充满生命智慧的学术精神,根深蒂固地嵌入民族文化的传统之中。

后世人评论朱熹门人弟子聪明卓越固不少,然求其始终不渝、老而弥笃者,唯黄榦也。范寿康在《中国哲学史通论》中,称黄榦“是一个有骨有肉的学者”。作为朱熹的门人、女婿,黄榦从学朱熹前后达二十五年之久,随侍左右,在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建构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朱熹逝世后,为朱子学的普及和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榦不仅在传承发扬朱熹理学方面作出卓越贡献,他对朱熹的理学也有新的发展。在朱子学研究上,黄榦最能获得师传,对朱熹理学领悟最深。“具体而微者也”;对于朱熹的著作,“纂集考订之功居多”,“文公早知其足任吾道之托,而先生果能不愧负荷。”

黄榦在讲到自己学习朱熹理学的体会和传承说:“《大学》……且守师言,就本领上看尤为有味也。明德只得如章句所说,然其间亦难看,更以格字、致字、诚字、正字、修字与明字相参见分晓、方理会先生旨意。 (《黄勉斋先生文集》)

“人不知理义,则无以自别于物,周旋百出,自少至老,不过情欲利害之间,甚至三纲沦,九法败,亦将何所不至。” (《黄勉斋先生文集》)

“其为学也,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居敬者所以成始成终也。其为道也,有太极而阴阳分,有阴阳而五行具。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则太极之理各具其中。天所赋为命,人所受为性,感于物为情,统性情为心,根于性则为仁义礼智之德,发于情则为恻隐羞恶辞逊是非之端,形于身则为手足耳目口鼻之用,见于事则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常,求诸人则人之理不异于己,参诸物则物之理不异于人。”(《黄勉斋先生文集》)

黄榦为学最守师说,每每称:“具持师说”,“先师言之详矣”等等。黄榦忠实朱熹的思想,最得朱熹理学的真谛。

黄榦继承和发扬朱熹的理学,提出“有体有用论”“认识论”“有体有用论”“人性论”的哲学观点。

朱熹的理学中,太极是哲学的主要范畴,黄干把太极看成宇宙的本体。“有太极分阴分阳,有阴阳而五行具,太极二五妙合人物生。” (《黄勉斋先生文集》)

黄榦虽然固守师说,但对朱熹思想有所发挥,他认为,道之体不是一,而是二。黄榦指出,先有太极然后分出阴阳二气,有阴阳二气就产生出金、木、水、火、土。太极、阴阳、五行结合产生人与物。即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万物。道(即太极、理)之本体是二,不是在二之前加上一个一,这是对理学的一个创新,也是对朱熹理学的一个发展。

“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则老氏之所谓道也,非吾儒之所谓道也。……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何尝在一之先?而又何尝有一而后有道哉。易有太极,易即阴阳也,太极何尝在阴阳之先?。……尝窃谓太极不可名状,因阴阳而后见。一静一动,一昼一夜,以至于以一生一死,一呼一吸,无往而非二也。因阴阳之二而反求之太极,所以为阴阳者,亦不出乎二也。如是则二者,道之本体也。非其本体之二,何以使末流无往不二哉。” (《黄勉斋先生文集》)

黄榦基于这种“非其本体之二,何以使末流无往不二哉。”的思想,坚持并发展了朱熹的一分为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黄榦指出;“天下之物无独必有二,若只生一,则是独也。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何尝在一之先?而又何尝有一而后有道哉。易有太极,易即阴阳也,太极何尝在阴阳之先?是生二仪。何尝生一而后生二?” (《黄勉斋先生文集》)

黄榦提出;“天下的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没有只有一而没有二的,道就是一阴一阳,是一分为二的运动。太极中包涵有阴阳两方面,所以能生出两仪。其它诸如一动一静、一昼一夜、一生一死、一呼一吸等都是一分为二的表现。”因而总括世界的“道”也是一分为二的。正因为事物都有二,所以“物各有始终,未有始而无终,有终而无始者,”“无物不变。”

黄榦还具体分析了太极、阴阳、五行相结合而产生人和万物的情况。

“万物统体一太极,此天下无性外之物也,一物各具一太极,此性无不在也。……自性观之万物只是一样,自道观之一物各是一样。” (《黄勉斋先生文集》)

在黄榦看来,万物本体上说只是一太极,此太极就是性,因此天下无性外之物;万物都是一样。黄干和朱熹一样,都认为太极体现为万物,一物有一太极,一物有一性,所以万物又不一样,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事物。太极就是性。那么性是什么呢?

“性即理也。自理而言则属乎天,以人所受而言则属乎人矣。属乎人者,本乎天也,故曰万物统体一太极,天下无性外之物,属乎天也;一物各具一太极,性无不在,属乎人者也。” (《黄勉斋先生文集》)

黄榦把万物之性、人之性都看作是“理”,人和万物都离不开理,是理产生的,都体现了理,而理由属于天,所以又叫作“天理”,而万物之理又在人性中,所以又属于人,一切归于天理,这就是道学家的共同点,黄干的哲学体系和朱熹一样,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黄榦也讲有物有则,则是人伦理道德关系。“有物有则,有物者,就人身上有耳、有目、有手、有足、有君臣、有父子之类而言也。有此等物便有此当然之则,如耳聪、目明、手恭、足重、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之类是也。然此当然之则,固无物不体而此理之妙,实根于人性之本然,惟人之生各禀此有常之性,所以因事接物皆此美德而不容已也。所谓美德,即所谓物之则也。” (《黄勉斋先生文集》)

不仅如此,黄榦还用道之体用关系来说明朱熹的理一分殊的原理。“道之在天下,一体一用而已。体则一本,用则万殊。一本者,天命之性;万殊者,率性之道。天命之性,即大德之敦化;率性之道,即小德之川流。……语大莫能载,是万物统体一太极也;语小莫能破,是一物各具一太极也。” (《黄勉斋先生文集》)

黄榦提出:道有体用两个方面。体者一本,是万殊之本,盛大而无所不包,是统体万物之太极,没有比它更大的东西,用着万殊,是体之分,太极体现在万物之中,成为万物之理,好像千支万派的川河,尽管在哪里流行。如果说,在朱熹哪里是强调理(即太极)如何演化万物世界的图式,偏重抽象理论的论证,那么在黄榦哪里,则是强调用“力行”伦理道德的修炼来体现理,偏重于理的应用方面,这也是黄干对朱熹理学的重要发展。

 

在黄榦的宇宙观中,关于鬼神的解释也是继承朱熹的,而朱熹是继承张载的。黄榦和朱熹一样,用“气”的散开流行来解释所谓鬼神,包涵了某些唯物主义的因素。

“祭祀鬼神,……祖考之气虽散,而所以为祖考之气,未尝不流行于天地之间。祖考之精神虽亡,而吾之所受之精神,即祖考之精神,而交于所以为祖考之气。神气交感,则洋洋然在其上在其左右者,盖有必然而不能无者也。” (《黄勉斋先生文集》)

    黄榦基于他的理的体用思想,认为日用常行,到处都是理。黄干更偏重于道的应用方面,他认为理的本体要体现在用上,这样才不会使体用割裂。他说;“形而上则超乎事物之表,专指事物之理而言也。洒扫应对事虽至粗,然其所以然者,便是至精至理。……不但大之事方有形而上之理,虽至小之事亦有之理,故曰理无大小也。”(《黄勉斋先生文集》)

因为理体现在日用常行中,本来一些高深难解释的哲学范畴,黄榦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去解释,就十分明白了。“无妄之谓诚,不欺其次矣。无妄便是诚者之天道,不欺便是诚者人之道。”“人之所以至于仁,则以为无私而皆当理也。” (《黄勉斋先生文集》)

从思孟学派以至程朱,一般都把诚理解为万物的本体,黄榦则解释为无妄、不欺,即不假、不偏。忠诚老实叫做诚。黄榦把“仁”说成是“无私而皆当理”。

黄榦认为道有大道小道,大道即三纲五常,小道,指农圃医卜等人对于具体事物的知识,亦即具体事物之理。“小道之不可致远者。圣人之道,自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于夫参天地、赞化育无适而不通也。农圃医卜之属之道,施之目前浅近不为无益,然求如其圣人之道无所不通,则不可也。” (《黄勉斋先生文集》)

在认识论上,黄首先提出“物格知至”的命题。黄榦认为“物格”是指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都能够推想得明白透澈;“知至”是指人们的知识富足,没有什么不知的。人们的认识达到这样程度,则“此心之理,炯然不昧”,因为“心便是性,性便是心”。又由于性即理,心中具有万事万物之理,“物格知至”,就能达到心中之理全然明白。其次,黄榦提出“穷理致知”的命题,黄榦认为,认识的对象不是了解整个世界事物之理,穷理就是要穷尽天下万事万物。但是,天下事物之理多至不可胜数,尽我们毕身精力也不能件件都穷得,因而必须用致知功夫才行。致知是指从已知之理推及未知之理,只要已知之理积累很多,就可以穷尽未知之理。

“万物之理各是一样,故须穷理致知而万事万物之理方始贯通。”

人们的知识的确有许多是从推理得来的。黄榦的这种思想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其次,黄榦提出“主敬致知两事相为经纬”的原理。“致知持敬,两事相发。人心如火,遇木即焚,遇事即应。惟于世间厉害得丧,及一切好乐见得分明,则此心亦自然不为之动,而所为持守者始易为力。若利欲为此心之主,则虽是强加控制,此心随所动而发,恐亦不易遏也。便使强制得下,病根不除,如以石草,石去而草复生矣。此不可不察也。”

在黄榦看来,致知能更好持敬,持敬也能更好地致知。致知于持敬不能相互分离,他们是统一的、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黄榦在认识论和道德修养结合在一起了。致知是见理,持敬是存心。

“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自性观之,万物只是一样;自道观之,一物各是一样。惟其只是一样,故但存此心而万事万物之理无不完具。惟其各是一样,故须穷理致知而万事万物之理方始贯通。以此推之,圣贤言语更相发明只是一义,岂不自搏而反约哉。”

由此可见,黄榦的认识论不是建立在社会实践上,而是讲体察圣贤言语。第三,黄榦提出“默认实体”的修养认识原则。“致知非易事,须要默认实体,方见端的。不然,则只是讲说文字,终日譊譊,而真实体段不能识。故其说易差,而其见不实;动静表里,有未能合一。”

黄榦认为,人的感觉器官容易受外界事物蒙蔽,因而闻见之知不可靠,而只有义理为心之主才可靠,需要人们存天理去人欲,用义理之心去默识体认天理,方才对万事万物的理有所认识。若是一知半解,专从文字上去认识圣贤书上所讲的天理,终日高谈阔论,而真实体段原不曾识;其见不实,其说易差,于动静表里未能合一者,皆谈不上致知。

黄榦提出“致知力行”的认识原则。

“君子之中庸,小人之反中庸,皆生于气禀之清浊,物欲之多寡而有异也。故必知之明,行之力,而终之以勇,而后禀物欲不能以累其固有而无不善也。”“天下之理无不实欲人实用其力以全天理之实。”

黄榦认为,只讲致知不行,而要力行,而且力行要勇往直前,才能确实体会到天下万事万物之理,才能成全天命所赋于人的善性。黄榦的认识论的道德实践论,他的认识的目的是完善人的道德品质。不过,黄榦所讲的致知离不开力行,而且要勇往直前的力行,是有合理因素的。由此可见,在黄干看来,人的认识对象是天理所赋予的善性,认识的途径是内心体认善性,认识的方法是持敬。

黄榦人性论是和认识论联系在一起的。“性即理也,自理而言则属乎天,以人所受而言则属乎人矣,属乎人者本乎天也。”

在黄榦看来,理提现于物叫物理,提现于人叫人性。人性是天命所给,是上天以阴阳五行的理,交付于人。人得此理,修成仁、义、礼、智、信的美德,就是性。所以善是人之所固有的,人所固有而无不善,即性就是心,“心之明便是性之明”。心性不能分为二物,“心便是性,性便是心”,“心之能为性情主宰者,以其虚灵知觉也。”

黄榦把人性区别为人心与道心。“人心发于形气之私,道心发于性命之正。……虽上知不能无人心,……以喜怒哀乐为人心者,以其发于形气之私也;以仁义礼智为道心者,以其原于性命之正也。人心道心相对而言,犹《易》之言器于道,孟子之言气于义也。人心既危而易陷,道心复微而难明,故当精以察之,则喜怒哀乐之间皆见其有当然之则,有当一以守之,使之无一念而不合乎当然之则,然后信守其中而不失也。”

黄榦认为,人心是人身上发出来的,虽圣人不能无人心,如圣人也有喜怒哀乐,饥食渴饮之类;道心是纯粹的天命之性发出来的,虽小人不能无道心,如小人亦有仁义礼智之类。道心是至善的,而人心可善可不善。道心易受形气之私所蒙蔽,故微妙而难显现。人心易受形气之私支配,若放任自流,必定危害社会和自身安全,所以人心易危而易陷。因此,人们要当心,使喜怒哀乐适得其中,即符合仁义礼智。那么如何保持人性之善呢,黄干认为,首先要戒惧慎独,时时刻刻小心谨慎于善,“防其所未然而察其所以然”。其次要知仁勇。知善力行,见善勇往直前。因为善于不善“皆生于气禀之清浊,物欲之多寡,而有异也。故必知之明,行之力,而终之于勇,而后气禀物欲不能以累其固有而无不善也”。要诚,即事事真实无妄依理而行。

一般说来,初传朱子学大都出于黄榦之门。清人黄百家说:“黄勉斋干得朱子之正统,其门人一传金华何北山基,以递传之于王鲁斋柏,金仁山履祥,许白云谦,又于江右传饶双峰鲁,其后遂有吴草庐澄上接朱子之经学。可谓盛矣。”(《宋元学案》)

在朱熹殁后的若干年中,学者都尊黄榦为道统的继承者,使之居于朱学学派领袖地位达二十一年子久。黄震说:朱熹“门人号高弟者,遍于闽、浙和江东,独勉斋先生刚毅自立,足任负荷。同门有误解,勉斋一一辨明。”

黄榦一生著述颇丰,著作有《周易系词传解》,《续仪礼经传通解》39卷,在《四库全书》经部礼类、《西京清麓丛书》中有此书。《孝经本义》一卷,《论语通释》十卷,《勉斋先生讲义》一卷,《勉斋诗钞》一卷,在《宋诗钞补》中。《黄勉斋文集》八卷,《晦翁先生语续录》。现在可考的黄榦专著有《五经讲义》《四书纪闻》《诲鉴衙》《朱子行状》等。其所著有《书说》十卷、《六经讲义》三十卷等,已佚。清《四库全书》录有元刊本《勉斋先生黄文肃公集》四十卷,其《闽学渊源》篇录有黄勉斋先生事迹。





作者介绍



黄家鹏,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会员,建阳考亭文学书画研究院研究员,。武夷山市成长女子国学院理事长兼朱子后学馆馆长,武夷山女子书院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出版发表作品100多万字,先后出版发表长篇历史小说《朱熹传奇》,学术专著《朱子后学》,同时在《福建日报》、《福建理论学习》、《武夷文化研究》、《朱子文化》、《福建商报》、《福建汽车运输报》、《闽北日报》、《武夷山文学》、、《生活创造》、达观天下》微信公众平台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等。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