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鉴赏诗歌的语言

2022-01-26 08:15:55

 
第一讲:健字撑拄,活字斡旋 —— 炼字与炼意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淡月疏梅,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后句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疏梅。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疏梅。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疏梅。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这就是古代有关 炼字的一段文坛佳话。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
   “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字才恰到好处,与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一、考点展示: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近年高考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字词层面,另一个是语言风格层面。
   
 第一层面语言鉴赏要求: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考题设问模式: 

1、设问型——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探究型——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比较型——给出两种说法,问:你认为哪一种好?
例1:
 (05年福建卷10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解析: ①“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②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③通过拟人手法,表达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 而“别秋江”则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炼字型答题分析: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二、答题步骤与分析的着眼切入点
答题步骤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2:赏析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实际上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分析的着眼切入点
1)着眼于修辞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试分析字的表达效果
    
 

解析:①主动亲近、接近之意。(字义)
    
 ②在清澈平静的江水中,有一轮孤月似乎主动亲近诗人,想慰藉和抚平其寂寞的愁心 。(联想之景)
    
 ③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仅写出了景物的特征,还表现出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意境或情感)

2)着眼于形象
4                                         

 绝句二首之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请分析字的表达作用: 
    
 解析 ,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②突出了满山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 ③而且也表现出山花随风起伏的动态美,使画面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怡人景象,让人流连忘返。

5                                 

 寄水部张员外  白居易

淡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着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①花千片:风吹江水,浪花喷涌,如片片白花。 ②字一行:雁群从青天经过,排成字或字。试分析字的妙处 
   
 解析: ,突出白浪翻腾的情景,恰象花儿千片随风飞舞; ,表现了碧空高远,足以让人们感受到大雁列队飞行,犹似人于青天点上字迹一行。②一,不仅体现出景物动态美,而且也表现出诗人难捺的欣喜心情。

6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解析:①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②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③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7: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养;毒龙,指世俗欲念。
      
这首诗第三联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析:字写出了山泉发出呜咽的声音,”字写出了青松上的日光似乎有点阴冷。泉声怎么会哭呢?太阳怎么会冷呢?这是作者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空有一身本领而报国无门的思想感情。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图,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参考答案: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字义) “”“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表达了作者对恬淡宁静心境的追求。(感情)

三、明确古诗中词语鉴赏主要内容(语不惊人死不休——炼字与炼意)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诗圣杜甫著名的两句诗,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代嬗,“语不惊人死不体”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望凤来仪的一面艺术旗帜。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而“吟安一个字,燃断数茎须”(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赋以一字见工拙”(苏东坡)等等,则是诗人们自道创作辛苦之辞,而熟悉“推敲”这一炼字的经典式佳话的读者,也不妨去读读元代刘秉忠《藏春集》中的《读遗山诗四首》,其中之一写道:“青云高兴入冥收,一字非工未肯休。直到雪消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作者以形象的诗句描绘诗创作中炼字的过程,以及诗人炼得至当至隽的字以后的美好心情。  

古人推敲用字,看重的是选择最准确的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来体现丰富的内涵,这个词往往就是整首诗的“诗眼”。而诗眼乃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性词语。诗歌鉴赏要抓住诗眼,展示意境,感受情趣,领悟主旨。

古诗词的“诗眼”,位置不固定,一般出现在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中,以处于中间位置为多,如王维《新晴野望》(2007年全国2卷)的颈联“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其中的“明”“出”就是全诗的诗眼。诗眼有时也出现在律诗的首联或尾联,如“鸣蝉更乱行人耳”(2007年四川卷)中的“乱”是在尾联。诗眼有时也出现在绝句的首句或尾句,如“独上高楼望帝京”(2005年湖南卷)中的“望”在首句,“带得钟声到还幢”(2006年广东卷)中的“带”在尾句。诗眼也会出现在词的押韵字上,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2004年全国2卷)中的“闹”,“绿水人家绕”(2004年辽宁卷)中的“绕”。

1 炼动词。动词在诗歌里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神奇作用。在勾勒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而诗歌语言的"凝练"特点在动词的应用上,也表现的最为突出。
    
 比如大家熟知的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句中的“生”字,我以前总以为是这个“升”字。细细体味起来,二者的区别还是满大的。“升”只能描述出明月从海平面上由低到高的渐变过程,描述的只是月亮本身。而“生”字就不同,它让我们想到了生产生育的全过程,其中就暗合了胚胎从无到有到生的整个情节。仿佛大海是明月的妈妈,是她孕育了明月,又把明月从肚子里生出来。我们看到这一句诗,似乎是在现场观摩一个孕妇是如何既辛苦又幸福地把一个鲜活的小生命挤出肚皮外一样。一方面我们会联想到明月是怎样的如初生小婴孩般娇嫩可爱,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联想出大海是如何的充满了母性的光辉。读起来感受自然不同了,这就是炼“生”这个动词的曼妙之处。

如林景熙《溪亭》(2007年广东卷):“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据说,王平甫对自己所作《甘露来》诗中的“平地风烟飞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 十分自负, 苏东坡以为精神全见于“卷”字,而“飞”字与之大不相称,在王平甫的要求下易以“横”字,结果使他叹眼不已。由此可见,即使同为动词,也要根据诗的规定情境千锤百炼。

2、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例如秋思之祖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一句。藤和树两个字给我们的感觉是绿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加一个枯萎字,生机没了,活力死了,颜色也换成黄的了。不仅如此,加一个衰老的老字,连体形都变的我们无法忍受了,沧桑之感顿出。而昏鸦字,不但但是让光明离我们而去,而且思乡之情也渐露端倪,至于后面的断肠,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如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字,再改“过”字,又换“入”“满”字,最后选定“绿”字。再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被认为“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也是经过多次改动。不管是“绿”还是“闹”,都鲜明生动地刻画了春天的蓬勃生机,这就是炼字的效果。

王安石《葛溪驿》(2007年四川卷):“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3、叠音词。叠音词除了生动形象的摹拟声言形态,营造意境,诗文生动更形象外,还起到了舒缓音节,增强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的作用。

如高启《黄氏延绿轩》(2007年天津卷):“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葱葱”“靡靡”写出了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王安石《示长安君》(2007年湖南卷):“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鸥”,郭彦深就说“漠漠阴阴,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之神,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悉在四字中”。

2000年的高考题中王驾写的《晴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中的纷纷二字,就写出了蜂忙蝶乱的状态,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4、数量词。数量词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庚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尽管元遗山慨叹“独恨无人作郑笺”于前,王渔洋表示“一篇锦瑟解人难”于后,“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垦词,在高明的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却是不争的事实。

比如2002年的高考题甲中提到齐己的《早梅》诗的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其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为什么呢?因为字炼得好!不仅暗合题目中的字,而且一枝梅花傲然怒放于皑皑白雪中,愈发显得梅花是那样的清奇,香绝,孤艳,极富意境美。而从感情上,字则能表现出诗人突然发现梅花时那种难以言说的惊喜之情。一个字,看似平常,却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妙传了人物心绪,还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换了字,是决然不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的。

在古诗词中,数词除了指数目之外,大都具有“夸张”色彩。如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数字“万”写出了学识之多,才能之高,而“一”写出了价值之低,作用之小。诗人向往着以自己的学识兼济天下,潜心苦读,满腹经纶却无人欣赏,不能为世所用,从而表达了自己大志难伸的愤懑之情。

5、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古人曾经指出作诗要健字撑拄,活字斡旋。撑拄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 (罗大经《鹤林玉露》)。可见虚字的作用的确不小。

①副词。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把静中之动、寂中之欢,写成了一曲绝唱。去掉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杜甫《登高》中的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字写时间之长,频率之高,由此强化了诗人因遭遇坎坷、长期漂泊而产生的孤苦与悲凉的心境;“独”字,根据对仗的原则,可以理解为“偏偏”之意,诗人却偏偏要在多病之秋登高感怀,这不正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那种忧国忧民、虽九死犹未悔的执着精神的体现吗?

张籍有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一个“复”和“又”字把游子那种复杂而细腻的心理活动充分表现出来了。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杜甫《旅夜书怀》)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尾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

对副词的鉴赏,是新出现的考查内容,一般注重表示动作行为的程度、范围、频率、方式等副词。如元代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2006年江苏卷):“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又”字暗示了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②象声词。象声词是摹拟事物声音的词语,大部分都是重叠的词语,如“关关雎鸠”“呦呦鹿鸣”“唧唧复唧唧”“嘈嘈切切错杂弹”等,也有一些不重叠的词语,如“呕哑啁哳难为听”“船尾跳鱼拨剌鸣”等。如苏轼《东坡》(2006年辽宁卷):“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③语气词。语气词主要用来标示句子的各种语气,在古代散文中较为常见。在讲究含蓄蕴藉的诗词中,恰当地运用语气词,也能显示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如苏轼《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小乔初嫁”暗示出美女配英雄,写出了周瑜年轻有为和英姿勃发的形象,一个“了”字表达了词人的崇仰之情。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也”字表达了词人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的感叹,也暗示了词人的一生即将结束。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炼字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只有做到语意两工,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清朝人沈德潜有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可见,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这样的字,才能使""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四、明确答大致格式与鉴赏技巧

大致格式:引述关键词语+分析用法用意+表达效果

方法归纳:一、确定该词,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运用了何种手法;二、展开联想和想象,以该字的含义为核心描述景象、再现情境或声音;三、分析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百炼为字,千炼为句”对于一文一字的讲究,可以说是文人对自己才华与智慧的一种挑战,一种趣味,或者说是一种责任。但是炼字究竟到什么程度算作最好呢?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古人也是煞费苦心的。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凝练含蓄、准确传神,具体表现在诗歌中有三个方面:

1 描摹物态能抓住景物特征

2 描摹心理能妙传人物心绪

3 描摹情景能让人身临其境

比如2004年全国卷乙卷中对宋祁的《木兰花》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就让读者可以感到成群蜜蜂嗡嗡之声入耳,斑斓蝴蝶翻舞之色入目;杏花朵朵,芬芳之气入鼻;乍暖气候,吹面不寒,和风温气入体。一个“闹”字,有如一团酵母,酿成一派令人陶醉的热烈而富于生机的气氛,而这种气氛,正是春意的美好而充分的体现。

那么怎么鉴赏诗中的那些妙字和诗眼呢?我们一般从这样几个角度考虑:

1)辨析词义、词性、用法(修辞手法、语言技巧等),看是否在打破常规后具有了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的特点。比如我们做过张先的《天仙子》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2)分析描摹物态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征,描摹心理传递了什么心绪,描摹情景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看是否能集中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2004年上海高考卷中杜庠《赤壁》诗中颔联的诸葛心中空有汉字,就流露出作者对汉朝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的无限感慨。

又比如杜甫在《旅夜抒怀》中这样描写所看到的景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人为何要用“垂”、“涌”二字来描述星和月呢?原来诗人抓住了“平野阔”这个特点。在此前提下,用此二字才符合视觉规律:仰望天空,因原野空阔,星星近者高,远者低,就像往下掉的样子,故用一“垂”字;平视前方,因原野空阔,月亮从江边升起,给人的感觉就像从江中升出一般,故用一“涌”字;而“涌”又带有一种强烈的动感,不是从江水中浮起,而是“涌”起。

3)品味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看是否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比如南宋梅山寺僧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句中的字,其妙处简直笔墨难以形容。你想啊,那杏花的花瓣带着早上的露珠被吹面不寒的春风吹落成飘飘洒洒的花瓣雨,像淘气的小孩子一样和你嬉戏着:欲湿还舍不得,不湿还不甘心。本来无感情的花瓣似乎对人产生了浓浓的情谊,美不美?

李白在一首表现音乐的诗中写道“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要理解这个“洗”字的妙处,首先就要弄清其用法。在用法上它有被动意义,亦即“流水洗客心”之意。“洗”字与“客心”搭配就充分表现出了音乐涤荡胸中世俗杂念的巨大感染力量,与“流水”搭配又暗取“高山流水”的典故,恰倒好处地表现了诗人与蜀僧的深情厚谊。

四、巩固练习:

1.(湖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案:(1)“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2)“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解析:此题第一问侧重鉴赏诗歌语言,这道题开放性较强,“失”与“阔”两词各有其妙,任选一个都行,但要把妙处说清楚,在审题上,要注意“更”字,也就是说在比较中,你认为更好的那个词。如果仅仅说,哪个字好,或两个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显然不合题意。第二问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道题既要解释诗句意思,又要分析情景关系。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   谭敬昭

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问题:简析诗中字的妙处。
 
鉴赏思路:(1)分析字对前后意象的影响:原是人有意识的动作,而此处用来描述老鹤,可见是把老鹤拟人化了;钟声是抽象无形,本无法,但终于被老鹤去了,可见字又把钟声拟物化了,化无形为有形。
2)分析字是如何联结前后意象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的:老鹤南飞与海幢钟声本来互不相干,但字却使两者有了前因后果的紧密联系,从而使诗歌意境浑然一体。
3)分析字对营造意境所起的作用:老鹤南飞是动态的视觉形象,是实景;钟声是静态听觉感受,是虚写,正是字将动态与静态、视觉与听觉、实写与虚写有机结合,使意境动静相融、视听相合、虚实相生。
   
 【答案】:诗人在此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老鹤与钟声之间本无联系,一个字,把无形的钟声物态化,把老鹤拟人化,不仅写活了老鹤,而且也写活了钟声,从而使整首诗在动与静、听觉与视觉、实写与虚写几方面有机结合,耐人寻味。
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 辽宁卷)
                                   
 东坡    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问题: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案】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4、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江苏卷)

鹧鸪天     []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5、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问题(2006上海卷)

[黄钟] 人月圆 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问题:诗眼倦天涯中的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字可以理解为厌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表达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又为后文表现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主旨作了伏笔。
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福建卷)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问题:此诗无一字,而无处不含。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照应诗题中的字和首句的字,不仅再次渲染了天气之凉,更烘托出心境的的孤寂与凄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或答字。一个字,不仅写出了梧桐枝叶遮掩明月的朦胧之美,也暗示出诗人的失落、遗憾的心情。三、四句景中融情,以景传情,不言字,而句句载愁。

第二讲:语言风格

一、常见的语言特色术语有: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平淡平奇   质朴清新淡雅  词藻华丽

3)语言特点类   
     
 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 、浅显、明快、明白、通畅、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词藻华丽等  
 
 4)风格类

  沉郁顿挫 、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 
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②平淡(自然)。或称质朴,其语言力求朴素,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
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
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③绚丽(工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
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④简洁(洗炼、洗涤)。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纯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人”相携,织出一同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比喻,作者孤高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⑤ 明快(直率)。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

⑥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⑦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意境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⑧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⑨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⑩奔放。直率有气势。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⑾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侧,陆游的悲壮爱国,(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风格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独到之处,每一个诗人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而同一个诗人也可能具有多种风格。

   品味语言风格题的提问方式一般为:“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还有一种提问变体方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语言风格题应注意: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步骤一般是:⑴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⑵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⑶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 例2:赏析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拢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