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吴歌研究的回顾前瞻

2022-06-24 14:54:38



吴歌,又称“吴歈”、“吴愉”、“吴吟”、“吴聲”、“蘇州山歌“等,是吴地的民间歌谣,用吴语歌唱,语言通俗,或徒歌清唱,或合乐歌唱。吴歌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爱情生活和吴地民俗风情,甚至还反映了吴人对时政的怨怼,预示社会的兴衰和国运的吉凶,表达了吴地人民的情感和心声,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吴歌,是吴文化中一种极为重要的表现形态,吴歌研究是吴文化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分支。笔者是地道的吴人,长期在吴地生活工作,从事诗学研究,非常关注民间歌谣,特别是吴歌的研究动态,随手积累相关的资料信息,努力做好吴歌研究的资料准备和理论酝酿,着手撰写一部研究吴歌的专著,为吴文化研究尽一份绵力。


吴歌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激发起我撰写专著的强烈愿望和浓厚兴趣,陈徐陵《玉台新咏》首次选入《近代吴歌》九首,但数量尚少。到了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开始大量收集民间歌谣,其中有不少吴歌,吴歌也就受到愈来愈多的学者关注。明人冯梦龙收集了三百余首吴地民歌,辑成《山歌》十卷,继郭氏之后,采集宋、元以至明代中叶的许多吴歌。到了五四时期,在现代学者刘复顾颉刚的倡导和带领下,吴歌进入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全新阶段,尤其是著名历史学家,苏州人硕颉刚,搜集、整理研究吴歌,编成《吴歌甲集》、《吴歌全集》,撰写《吴歌小史》,对吴歌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数量众多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展开大规模的吴歌采集、整理工作,多次开展吴歌演唱活动和吴歌研讨会,完成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歌谣集》的编写任务,各地也陆续出版了《白茆山歌集》、《河阳山歌集》、《芦墟山歌集》等,将吴歌的蕴藏现状,用文字固定下来,为吴歌演唱者、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文体,提供了最为可贵的基础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吴歌歌手,如陆阿妹,蒋连生、赵永明、万祖祥、陆瑞英、陆巧英、张元元、马祥宝等人;优秀的吴歌研究工作者金熙、张舫澜、马汉民、徐文初、吕大安、虞永良等人,为吴歌的发掘、采集、整理、编写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吴歌研究的迅猛发展和重大成就,给人们带来了不断的惊喜,也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创作欲望,我愿为吴歌研究的深入化、系统化、理论化,奉献自己的一点微力。


尽管如此,当今的吴歌研究,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许多尚可商兑、探讨的问题。概言之,有如下四个问题。

首先,是个“正名“的问题。究竟什么是“吴歌”,我们应该对吴歌作质的界定,要将吴歌与文人诗歌、吴歌与多种民间文学样式、吴歌与其他地区民间歌谣的联系与区别,作出科学的分析。否则,概念模糊,研究对象不明确,容易造成混肴。这种现象,在当代的吴歌研究中确实存在。

历代文人喜用民歌的名称,写作叙事抒情诗,如宋人范成大用其题作诗;清人蔡云作《吴歈百绝》,咏唱吴地岁时民俗。这些诗,虽有吴歌之名,却是文人诗,应该严格区分开来。刘健生先生《浅析宋代<行乐歌>与明代<白茆夫>探索白茆山歌之源》,文戴(《第二届百茆山歌艺术节白茆民间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文,将文人顾细二写作的七言歌行体《行乐歌》和龚元本写作的七言歌行体《白茆夫》,当作白茆山歌,作者将吴歌与文人诗歌混为一谈。又如当代出版的多种文学史,将冯梦龙辑集的《山歌》和《桂枝儿》,都称为吴歌,这就是将吴歌与俗曲混为一谈。吴歌与其他地区的民歌也容易混淆。白居易《江楼偶宴增同座》:“山歌听竹枝”,乐天此诗作于长安到江州的途中,此为楚地山歌,不是吴歌。宋王禹称《小畜集》卷五《唱山歌》(载《全宋诗》卷六十一)这首山歌实际上也是楚地山歌。宋代文莹记录一则很有趣的故事,讲五代钱镠受封吴越王后,衣锦还乡,大张乡饮,以飨父老,唱歌以见志。《湘山野录》卷中:

锣起,执爵于席,自唱《还乡歌》以娱宾,曰:“三节还乡兮挂锦衣,吴越一王驷马归,临安道上列旌旗,碧天明明兮爱日辉。父老远近来相随,家山乡眷兮会时稀,斗牛光起兮天无欺。”(止)时父老虽闻歌进酒,都不之晓,武肃觉其欢意不甚爽洽。再酌酒,高揭吴喉唱山歌以见意,词曰:“你辈见侬底欢喜(吴人谓侬为我),别是一般滋味子,(呼‘味’为‘寐’)永在我侬心子里。”(上)歌阙,合声庚赞,叫笑振席,欢感闾里,今山民尚能歌者。

这段记载,生动地、真切地反映出文人诗与吴歌的区别。

其次,现当代的吴歌研究,较为重视现实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却忽视历史资料的钩稽、甄辩和摘录。吴歌的发展历史甚为悠久,存档的数量相当可观,大都散见于史书、诗歌总别集、说部笔记等文献中。《晋书·羊祜传》:“时吴有童谣曰:‘阿童复阿童,御刀浮渡江。不畏岸上虎,但畏水中龙。’牯闻之曰:‘此必水军有功,但当思应其名者耳。’益州刺史王睿征为大司农,牯知其可任,睿又小字阿童,因表请监益州诸军事,加龙骧将军。”这是载于史籍之吴歌。苏轼《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五《陌上花》三首,序云:“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不归跪安,王以书贻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隽永,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辛弃疾《减字木兰花·宿僧房有作》:我到亡何,却听侬家陌上歌。”这是诗人别集中记载的吴歌。张紫琳《红兰逸乘》卷二引《菽园杂记》云:“吴中乡村说唱山歌,大率男女情致而已,惟一歌云:‘南山脚下一缸油,姊妹两个合梳头。大头梳做盘龙髻,小个梳做黄篮投。’”《宋诗纪事》卷一百引《云麓漫纱》云:“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此两句乃吴中舟师之歌,每于更阑月夜,操舟万桨,抑遏其声而歌之,声甚凄怨。’这是说部笔记中记载的吴歌。总而言之,将散见于各类典籍中的吴歌,钩稽、编纂出来,映照出历代吴歌发展的历史面貌。它们与现实搜集的吴歌,汇合成吴地歌谣洪荒,是吴文化中的瑰宝。

其三,回顾以往的吴歌研究,资料收集工作做的比较好,基础研究成绩斐然,但还嫌深度研究不够,理论升华有待强化,有很多理论问题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1936年,顾颉刚先生撰写《吴歌小史》,探索吴歌发展的历史轨迹,虽说简略,却能启迪后人思路,开创之功巨大。解放初期,钱静人先生撰写《江苏南部歌谣简论》,对苏南民歌即吴歌,作了恰当的评论。近年来,有分量的吴歌理论著述很少见。其实,吴歌研究中有很多问题,是很值得、也必须加以深入探讨的。吴歌的源头究竟在哪里。《诗经》十五国风中为什么没有吴歌?除了《乐府诗集》、冯梦龙《山歌》已经著录的吴歌以外,春秋战国时代,经汉魏六朝,直到明清时代,我国的吴歌究竟有多少?只有在摸清吴歌存留的基础上,才能对它进行纵向研究阐述它的发展轨迹,写出详尽的《吴歌史》。又比如,吴歌与江南音乐文化的联系;吴歌与其他地区民间歌谣的联系与区别;吴歌与其他民间文艺样式的联系与区别;吴歌与文人诗的联系与区别,都应作出精当的理论阐述。又如吴歌创作中的许多理论问题,象吴歌的艺术特征,长篇叙事吴歌的传承,吴歌中的佛道宗教信仰、尊神观点、性描写等,都必须给予理性总结和理论阐发,在丰硕的资料基础上,让吴歌研究进入全方位、多层面深化的可喜局面。

其四,在我国传统文化研究中,“考辩“之法,是不可或缺的,必须运用考订和论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订原始资料的准确性,辨别真伪,为论述提供最为精确的论据。而以往的吴歌研究,比较多地停留在资料记录、事实上述和艺术阐说上,却忽视了学术研究中考辩文献资料这个重要环节,以致造成许多错误。将吴歌与文人诗、吴歌与其他文学样式混淆起来,都是因为没有做好考辩工作的缘故。笔者这里举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苏州文学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说:“古吴还有两首联结着吴县洞庭山,具有远古浓郁神话色彩的歌谣,就由于文献的记载而流传了下来。”一首是《童谣》,一首是《包山谣》。这两首吴地童谣是伪作,现考辩如下:

《童谣》、《包山谣》,逯钦立《光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卷三均收录。先说《童谣》,文献出处有三:一为《古微书·河图绛象》,二为《云笈七签》卷三《灵宝要略记》,三为《诗纪》前集卷三。《诗纪》,又名《古诗纪》,明人冯惟讷编,他著录这首《童谣》乃依据《河图绛象》。而《古微书》的编著为明人的孙榖,他将《河图绛象》编入书中,《童谣》便是据此书记录下来的。由此可见,一切记载都出自《河图绛象》。《河图绛象》是一种谶緯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便将它编入“谶緯”类中。按我国谶緯之学,是谶书和緯书的合称,起于秦而盛于东汉,刘勰《文心雕龙·正缘》“肖命自天,乃称符箴,而八十一篇皆托于孔子。”刘氏认为符命、图纎都是上天降下的,不是人类造作的。缘书托于孔子,不可信。《河图绛象》正是附会孔子闻见关于包山的童谣,是不可信从的。

再从这首童谣本身考察,也可知是合人伪作的。这首童谣八句七言诗,这种诗歌体式在春秋战国时代不可能出现。中国古诗有一个从简约到繁复的发展过程,先秦以前的诗歌,以四言体为主,汉人古诗以五言为基本体式,汉武帝时出现柏梁台体,每人一句七言,连缀成篇,很少见。孔子是《诗经》的删订者,在他生活的时代,岂能出现八句七言的诗体:最后,我们从语言特征考察,古代吴歌,句式简短,语言质朴,春秋战国以前的《弹歌》,二言四句;吴王夫差时代的《吴宫谣》,三言两句,其真正符合远古吴歌的语言特征,而《童谣》却云:“吴王出游观震湖,龙威上人名隐居。北上包山入灵墟,乃造洞庭窥禹书。”完全失却童谣流畅明白的神韵。据以上考辩,完全可以断定,《童谣》乃后人伪作。应该排除在远古吴歌以外。再说《包山谣》,亦是伪作,理由同上。

回顾吴歌研究的历史,既要看到已有的成绩,可以鼓舞大家从事该项工作的积极性;又要看到存在问题,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找出方向。事实上,吴歌研究的学术空间,非常广阔,广大吴歌研究工作者,可以大有作为,继续努力,开创吴歌研究的新局面。

瞻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我们殷切的期望各地吴歌演唱、吴歌研究的活动常态化,让吴歌长期活跃在人民群众的口头和心上;让吴歌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发挥卓有成效的社会作用;让更多的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能喜爱吴歌、咏唱吴歌,传承吴歌的人文精神。我们更殷切的期待吴歌的历史资料辑集成编,阐述吴歌发展轨迹的吴歌史早日向世,探讨吴歌各方面问题的理论专著,不断涌现。愿吴歌永葆青春!


(来源:吴企明 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声明

本微信所刊载的图文,仅供阅读分享,并不代表微信公众号(中华吴文化经济研究总会)的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本微信公众号不连带法律责任,部分未能注明作者,如涉及版权,敬请指出,以便于删除或妥善处理。


欢迎关注和分享吴文化经济阅读:

1、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分享本文。
2、搜索微信公众微信号:“zhwjyzh”并关注。
3、点击文章标题蓝色:“中华吴文化经济研究总会”并关注。
4、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并关注。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zhwjyzh
•投稿推广合作:2859887959@qq.com 0591-87888217
•商业合作请联系,QQ: 3242085770, 添加时请注名“吴文化经济。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