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太极世传杨家九杰

2022-04-23 07:24:00

杨家太极拳的历史与传奇,其入史范围有14人,皆为杨家直系血亲,为杨露禅的孙以上,共四代。

一凤三兆


“一凤三兆”,指杨家第二代侯字辈的长子杨凤侯和第三代兆字辈的杨兆林、杨兆鹏、杨兆元。

杨凤侯,名锜,字凤侯。生卒年无确考,然其去世较早是确定的,因此事迹流传较少,大量拳书凡提到他,均以“早亡”二字一笔带过。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的两个亲弟杨班侯和杨健侯二人太杰出了,弟弟的光辉掩盖了后人对早亡哥哥的关注。

然在永年广府民间记忆和记载里,还是有关于杨凤侯的点滴记录。比如说凤侯向父亲露禅学拳更早,且功夫也是很深。此外,随着考证的加深,在国内也有太极拳史书对凤侯小有记述,说凤侯天性聪明,性情温和,得父真传,功夫扎实,惜其早亡。在世时,凤侯也擅长太极十三杆,因其性格和善,前来学艺者众多,名重当时。其中县城北教卷村的姨表弟教莲堂得其要。一次,教莲堂想试一试杨凤侯身手,在练习时脱手将杆子冲凤侯面部戳去。杨凤侯手腕一抖,杆子飞出数丈。事后,杨凤侯跟二弟班侯说起此事,杨班侯很气愤,打算陪教莲堂过过手。教莲堂早知班侯性烈手狠,从此很长时间不敢再来……。

杨兆林,字振远,杨凤侯之子,生卒年不详,当地人称“杨老振”。兆林拳多为二叔父杨班侯亲授,也得到三叔杨健侯的传授。

清道光年间,杨露禅到北京教拳后,其后人多居住北京,在原藉教拳的只有杨兆林,外界知之者少,但永年当地杨式太极拳之传承与普及却颇赖其力。杨澄甫著作《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版,书前所列一传系表,上有兆林之名。另据董英杰所著《太极拳释义》一书传系表中,也有兆林之名。当代太极拳名家邢台王志恩先生文章《王式太极拳渊源和发展》,其中有这样的记载:“……刘瀛洲老先生晚年也开始推崇太极拳而与太极名宿杨兆林成为挚友,交往甚密,刘之弟子们后又大多拜杨为师,学习杨家太极拳。王其和先生在广府城期间还受到杨兆林、杨兆元指教,受益匪浅。”

杨兆林虽未到过北京,却为家乡及周边地区的太极拳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清末民初,广府城内人习练的多为武式太极拳,而广府南关及城周边区域人习练的多为杨兆林传授的杨式太极拳,人们习称“杨架”,并相继传入邢台地区农村。杨兆林经南和县著名拳师冀贵林的引荐到南和县贾宋教拳,后又应任县刘瀛洲的邀请,北上任县、尧山、隆平(后合并为隆尧县)等县农村教拳。刘瀛洲先生还让其子刘东汉、弟子李宝玉、王其和等人拜杨兆林为师。此外,杨兆林在永年县还有弟子翟文章等人。杨澄甫宗师的著名弟子董英杰,也曾师从过杨兆林的拳势。

杨兆林在邢台南和县,还有弟子程振芳、程德芳,两兄弟是其门下佼佼者。目前,这一支仍保持着原传拳架风貌,其特点是架势特别低,步幅大,拳势紧凑,步法灵活,发劲冷脆。杨兆林最后在尧山一代授拳,逝于该地。

杨兆鹏。字凌霄(18921938),杨班侯之遗腹子。其从学于堂兄杨澄甫,先在家乡传拳,后随杨澄甫南下助教。其间,杨澄甫曾叫他管教和带领杨振基、杨振铎、杨振国三兄弟练拳。杨兆鹏和其父杨班侯一样,性情暴躁,对振基兄弟练拳要求十分严格,动辄出重手打他们。杨振基后来在《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中曾写到:“老爷子(杨澄甫)手重,不好打,叫兆鹏叔叔管我们。”

后来杨澄甫请陈微明介绍杨兆鹏到广西教拳,客逝他乡。杨振基的弟子严翰秀先生近年调查,发现杨兆鹏在广西的几个再传弟子,了解到当时一些情况,寻找杨兆鹏墓地没有结果。

杨兆元,字仲侯,生年不详。各种太极拳书与史书对他记载极少,原因一是他在太极拳的造就上无超父兄之处,更重要的原因也是去世较早。在能查到的太极拳资料中,有如下记载:“杨兆元,杨式太极拳家。杨健侯次子。早殁。得家传太极拳,在广府教授传播,王其和等拳家均得到过他的指点。其女杨聪嫁给赵树堂。其外孙赵斌亦为太极拳名家,为西北地区杨式太极拳的重要传播者。”

有关杨兆元的记载,能见到更多的是在多种杨式太极拳书的传系表中,然除“早殁”二字外,更多也不得而知。经考证,拳史上能够发现他的行迹之处,大约有两个方向:一是他曾在广府教拳,并指导过如太极拳重要名家王其和等人。王其和是上了杨澄甫43传人表之人,民间传说他功夫极深,这样的名家曾受过杨兆元的指点,足见兆元家传深厚,非一般拳家可比。二是杨兆元虽无子,却因生有二女而令其英名远播,这恐怕是兆元本人始料未及的。

据太极名家赵斌先生长子赵小宾文载:“杨兆元颇有其二伯班侯遗风,性格暴烈,虎食狂饮,又因只生二女,郁闷不乐,后得绞肠痧而英年早逝,所遗长女杨聪,次女杨敏。”“1904年,杨聪17岁,嫁到赵家”,此时,“杨兆元已病故一年”。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杨兆元的卒年,应该是1903年。赵小宾是杨兆元的重外孙,所记应为信史。兆元本人在杨家太极拳史上,比起他的父兄虽默默无闻,然其外孙赵斌和外孙女婿傅钟文,却在中国和世界太极拳史上威名赫赫,后人伟业光宗耀祖,兆元泉下有知,当无遗憾矣!

 

杨家五公子

“杨家五公子”是指杨家第四代振字辈的杨振声、杨振铭、杨振基、杨振铎和杨振国。

杨振声18781939。杨澄甫的《太极拳使用法》在1931年刊出时,传人表中就有他的名字。然因振声子辈未学拳,故他这一支在杨家虽子嗣兴旺,在拳史上却默默无闻。近年,叶大密的传人金仁霖出书,书中明确记录:“杨少侯传给其子杨振声。”也就是说,杨振声是得到他父亲少侯和三叔澄甫二人传授,足见其太极拳家学深厚。

除此之外,有关杨振声事迹的资料还有一处,记述真实却小有不雅。就是前文已提到的赵小宾文:“一代太极名宿——赵斌与杨澄甫的亲缘拳情。”文中有这样的记载:“随着杨澄甫南下,其长兄少侯、少侯之子振声及杨班侯之子兆鹏,都相继南下。兆鹏、振声都跟着杨澄甫,赵斌和他们都打过交道。家父说,杨兆鹏,杨少侯及其子振声,都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振声多次缠着赵斌要给他在部队谋个排长当当,赵斌知道他吃不了当兵的苦,就一次给他伍拾银元,一双牛皮长靴,打发他到外地去做生意。听说杨振声去了云南,其后代都不错。”

经考,振声儿孙们至今定居云南昆明、徐州等地,发展很好。杨振基《杨澄甫式太极拳》书中“杨家世系表”所列杨家几代亲族人58位,仅杨振声一支就占18人。其中振声有三个儿子,五个孙子和曾孙。比起他的四个堂弟,人丁要兴旺的多。遗憾的是,虽然人丁兴旺,却将太极拳断传,家有瑰宝,却无人承继。所幸40年后,杨振声的孙辈终于又有人将家拳操起,长孙杨永于上世纪80年代受教于三堂叔杨振基,至今艺耕不缀,杨家太极在振声这一支又得以薪火相传。


杨振铭(
19101985,字守中,杨澄甫长子。杨家太极拳第四代最重要的传人之一。8岁始习拳,14岁时即精通拳理、拳经,成为其父传拳助教。其架式酷似父亲,推手尤见功夫,据《永年太极拳志》记载:“1925年,杨澄甫长子杨振铭,助父辗转于沪、浙、闽、粤等地教拳。杨澄甫逝世后,杨振铭肩负重任,继承家业。1949年定居香港,闭门授拳。50年耕耘,桃李满天下。”“1934年,广州军政界组织太极拳同学会,委托陈微明代为敦聘(陈微明1925年在上海创办“致柔拳社”,后在广州等地设立分社,广泛邀请太极拳名家授课),杨澄甫携杨振铭等到广州教拳” 

振铭从19岁(1929年)起便独当一面,被父亲派往安徽、江苏等地授拳。后又随澄甫辗转于上海、广东、浙江等地。正如杨振铭所著《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一书所自述:“余八岁习拳,年十四解悟拳经,通晓刀、剑、枪各法,并为先父之助教。年十九只身赴晥,应芜湖电灯厂厂长之聘,授拳年余;,此后随先父仆仆于沪、浙、闵、粤间,或为团体之教授,或为私人之导师,积教拳三十余年之经验。”                                                             

另据董英杰著《太极拳释义》一书中,董弟子李琪佳云:“杨师(澄甫)应广州之聘。吾师随太老师南来。又得恭侍左右。(董英杰)时已随杨师十年。。留粤宣传太极拳术。”

杨振基所著《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中说:“大哥自幼随父学拳,经父严格训练,得其真传,操拳终生,是我杨式第四代的代表人物。我父晚年教拳只是口授,很少示范,都由大哥代父示范教拳,他一直不离我父左右,逢有赛技比武的场合,也多由我大哥出马,因此,我大哥早就扬名南方。我父逝世后由我大哥挑大梁,在广州等地授拳。”

杨振铭随杨澄甫学拳传艺18年,从亲缘关系到学拳时间之久,其所学拳艺之全之精,其他传人无法相比。

杨振铭对杨家太极拳的贡献有三

一是全面继承家学,功夫精湛。据他的学生张世贤记载:“杨师家学渊源,功夫深湛。其手之重,其足之稳,逾于常人。而其身体各部,均可任人拳击;惟人所击之处,即系其发劲之点;跌人于寻丈之外,实属易事。至其与人搏击,则出手之快,变化之多,更不同凡响。是以国内外从其学者,不可胜计。”凭着这身功夫,振铭在父亲杨澄甫身边有如杨班候在父亲杨露禅身边一样,大仗小仗打了不少,从未有过败绩。

二是长期传拳在南方,后来定居香港,传人很多。尤其是三个女儿(杨帝儿、玛利、伊利)均承其真传。还有弟子和资深门人几十名。其中传向海外者大有人在,为太极拳传向世界做出了大贡献。在国外影响较大者有英国、美国、欧洲诸国,还有东南亚。

三是振铭文武兼备,于太极拳理法有重要建树。振铭在香港将父亲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重新刊印,并再版三次,流传世界各地。”从而打开了杨家人走向世界的通道,其意义非同一般。

振铭在传播杨家太极拳中另一个重大贡献,是他著述了旨在“拳贵实用”的《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一书。此书价值极大,是振铭深得家传和精湛武功而无私奉献社会的力作,是杨家第四代传人对太极武术理论的巨大贡献。

美中不足的是,振铭一生不爱社交,1980,到香港后几十年未与内地交往。影响到他的3个女儿,即便改革开放几十年中,亦未参与过全国的太极拳交流。这在感情上让太极拳界难以平静,也是全国太极拳运动的一个大损失。


杨振基(19222007
杨澄甫次子。杨家五公子的第三位,杨家太极拳重要传人。

①少年学拳。杨振基从五岁起学拳。1930年代末,随父亲到上海。父亲见他长的机灵、结实,开始注意教他架式,并让堂叔杨兆鹏带领监督他与振铎、振国三兄弟练拳,并严加管教,从此奠定了扎实的武术根基。

不但父亲和叔叔管他们,深明大义的母亲侯助清也对他们毫不骄惯,对他们兄弟说:“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吃苦的,不受苦中苦,难得甜上甜,杨家的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老一辈人和你父亲都是苦练基本功,练累了,蹲不下站不起,在铺上一靠睡了,一醒又练,终日不分寒暑,他们真是苦不堪言。他们只有这样下功夫才有今天的杨家;他们不苦不累,就很难在那个社会生存,武术就是这样。”

②代兄授拳。杨振基1948年到广州,与大哥杨振铭统一拳架,共同教拳。哥哥派他去广州中山县石岐镇代替自己教拳。中山县第一中学给他发了聘书:“敦聘杨振基先生为本校国术专任导师,时间:民国三十八年八月一日至三十九年一月三十一日止。校长林伟延。”后来他又兼教世光小学国术,课余时间教当地求学的人。解放后回到永年老家。

在广州和中山县的一年多,是杨振基学拳教拳的转折点。振基后来说,父亲在世时,我年纪还小,太极拳的很多东西是从哥那里学来的。

③高层传拳。1950,专司教授华北局及河北省委高层领导同志。,他一直在上海、天津、北京、北戴河等地授拳,有时领导外出视察,他也跟随一起,有空教他们练拳。当时教这些领导干部都有一定的保密性,可以说他从事的是一种特殊工作。这也是他太极人生的一段重要经历。

④技惊“三浦”。1966年杨振基回到邯郸,在体育场工作担任门卫。,观众中不乏顽劣青年。时有小青年没票想往里闯,杨振基将双手分开挡住,十几个人硬是挤不动,闯不进。其中有不服者,他伸臂作太极掤式,让其中一个吊上去,双脚离地,振基的手臂纹丝不动,使他们大惊失色。打那以后,这些人再也不敢靠近大门,为此他被称为“活门神”。

19811月,全日本太极拳访华团一行十多人到永年“寻根”,团长是全日本太极拳协会理事长三浦英夫。杨振基向他们介绍了杨式太极拳的情况及知识。其间,三浦英夫要求与杨振基推手,二人在宾馆大厅里搭手,推“定步四正”。两个来回,振基就将双手敷在他腕和臂上,对方用劲,全被振基吞吐住,不丢不顶,让对方欲进不能,欲退不敢,动弹不得。三浦英夫马上明白了杨振基的杨家功夫非同小可,非常吃惊。他立即做出决定,改变在邯郸的一些行程,用三天时间向杨振基学拳。回国后,他在《太极》杂志上介绍了杨振基的情况,并刊登了他的照片,给予极高评价。

⑤追求纯粹。改革开放后,太极拳运动在全国广泛开展,风起云涌。杨振基秉承祖训,用真诚传拳的行动为民造福。他执着传统,淡泊名利,先后主持举办过邯郸地区20多期太极拳骨干培训班。之后的20多年间,奔波于全国各地,先后在北京、天津、济南、南宁、大连等地,举办太极拳培训班一百三十余期,学生数以万计,却从不收费。他不以宗师的身份自居,在社会上义务传授各阶层人士,不论对方贫富高低,不辞辛苦,倾囊而授。为此,在民间口碑非常好。

他默默地在太极拳的天地里耕耘,不愿出名,但这并不妨碍他有数万名学生、116位入室弟子;他不愿对拳架有丝毫的改动,以维护传统杨式太极拳技术的准确性和纯洁性;他提倡“死练拳、练死拳”,为习拳者指出了一条真正的成功“捷径”;他提出“腰拉、腰转、腰脚手” 等一系列传统练法,从而点破了当世多少人的练拳误区;他拳不自秘,将杨家祖传秘籍“三十二目”公之于众,填补了杨式太极理论的一大空白;他总结自己几十年的传拳心得,出版专著《杨澄甫式太极拳》,为世界太极百花园添上了一朵奇葩;即使他在2005年因病卧床后,依然牵挂着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传播与发展,逐式口授讲解,指导夫人裴秀荣携弟子将家传练拳心得整理成口决,编写出《杨澄甫式太极拳歌决详解》一书,为传统太极拳留下十分宝贵的家传技术资料和理论遗产;他一生清白,不入俗流,被太极拳史家公允地评价为“纯粹武术家”。

    杨振基夫人裴秀荣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太极拳专家,为杨家第四代传人。裴秀荣随丈夫南来北往几十年教拳,是杨振基的得力助教。其拳艺功夫可属上乘。且夫唱妇随,对杨振基生活上关怀备至。特别在丈夫卧床不能自理后,以己古稀之龄,几年间昼夜看护,尽了最大的力量,百般辛苦,令人感动,受到大家人的赞叹。对此,杨振国老师曾说:“我嫂子伺候我二哥十分尽心,就此来讲,她是我们杨家的功臣。”


杨振铎(1926—)
出生北京,现居太原,虽耄耋高龄,仍红光满面、步履轻盈、传拳不辍。

《永年县太极拳志》载:“三子振铎自幼随父兄习拳学艺。1960年代初到山西后,利用工作之余推广普及太极拳。1982年,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成立,任会长。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山西省各地、市县发展成立杨式太极拳协会和分会数十个,会员逾万人。1984年在武汉曾被授予‘太极十三名家’称号。先后数次赴美国、法国、新加坡传艺,从而使杨式太极拳走出国门并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在巴黎期间,曾有瑞士、德国、卢森堡等16个国家的太极拳爱好者前往学艺。促进了太极拳国际交流。1988年著有英文版《杨式太极拳》,1992年著《杨式太极拳、剑、刀》出版发行。”

杨振铎为五兄弟中佼佼者,在当世影响最大。他头脑聪明,性格豁达,传拳有方,组织能力强。他为人和蔼可亲,从不摆名家架子,与社会各方关系融洽,与政府和武术组织通力合作。他于19852004年间,奔走于美国、欧洲、东南亚十几国,培训各国学员5000余人,国内弟子和学生数万。

杨振铎的家族传人有长孙杨军和次孙杨斌,为振铎直接传人,按家族传系为杨氏太极拳第六代嫡传名师,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


杨振国(1928—)
生于北京,住邯郸国棉二厂生活区,常年教拳。《永年县太极拳志》载:“四子振国,少年时父亲去世,随兄学习而继承家传,一直同二哥振基在天津、邯郸授拳,不计名利,口碑甚佳。他总结了多年的练拳经验,创编了‘杨式太极拳精简37式表演套路’并逐步推广。”

振国为人平和、性情通达,数十年默默练拳、传拳。对太极拳的社会功能有深刻的了解,秉承杨家的传统,以传拳造福社会为己任,有较深的研究能力,在杨家太极拳的普及方面有新的建树。创编著述了《杨氏太极拳三十七式》和“五十五式”。特别是“三十七式”,一经推出,便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该套路编排合理,既不失传统,又有“短、全、顺”三大优点:将八十五式套路中所有重复式子去掉,保留三十七个不重复动作,将套路大大缩短;将保留下的三十七个式子,以最合理的结构编排起来,尽量保留八十五式拳架的套路顺序,使三十七式太极拳套路非常顺畅,易学易练。在练法上,其手、眼、身、法、步,则谨遵杨澄甫的“太极拳术十要”和《太极拳体用全书》,未有任何更改。将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地统一起来,遂使《三十七式太极拳》成为杨家拳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弟子于2001年在海南岛全国太极拳健康大会上集体表演三十七式后,受到了国家体育部门的极高评价,表演被授予“特等奖”。振国先生本人在2000年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上作首场名家表演,展示了自己创编的杨家“五十五式”太极拳,受到了国内外与会者的好评和赞许。之后,多次被邀赴台湾、香港、南宁、郑州等地传拳献艺,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杨振国先生另一重要贡献是培养了次子杨志芳,为杨家族系第五代重要传人和代表。志芳八岁始随家父学家传杨式太极拳,稍长即随二伯父杨振基、三伯父杨振铎学拳、械、推手、散手。潜心练拳四十余载,深通拳理拳法,技击功夫精湛,是全国杨式太极五代传人的领军人物。本文来源:太极故乡明月禅寺的博客


关注永年故事,了解永年人文历史,领略永年太极文化,品味永年美食故事!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