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从“濒危”降为“易危”,大熊猫真的安全了吗?

2022-02-11 07:34:06




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美国夏威夷宣布:中国“国宝”大熊猫将不再被列为濒危物种,其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


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一时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一部分人认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大熊猫“降级”是好事,证明中国的保护努力有成效;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慎言乐观,“降级”为时过早。


究竟该如何看待大熊猫“降级”事件?大熊猫真的不再濒危了吗?大熊猫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是否意味着大熊猫保护力度可以松懈?

应客观看待大熊猫“降级”事件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大熊猫受威胁等级的调整说明什么?大熊猫真的不再濒危了吗?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对中国大熊猫保护成绩的肯定,也意味着大熊猫离走向灭绝又远了一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指出:。”


长期以来,、退耕还林和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工程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使大熊猫栖息环境得到一定改善,濒危状况得到有效缓解。最新公布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总体呈稳定增长态势,栖息地面积有不同程度增长,栖息地质量总体较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保护管理体系趋于完善,种群和栖息地的保护率不断提高。圈养种群基本实现了自我维持,并正式启动了圈养个体野化培训、放归野外、复壮野外种群的工作。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从2003年第三次调查的1596只上升到2013年第四次调查的1864只。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从164只发展到375只,全国已建立67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使得53.8%的大熊猫栖息地和66.8%的野外大熊猫种群纳入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中。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正是根据中国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的数据,按照其评估标准得出的“降级”判断。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自1963年开始编制,每4年进行一次重要更新,被认为是记录全球动植物物种保护现状最全面的名录。是否脱离濒危,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有关受保护动物状态的表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把物种划分为7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和无危。其科学依据分别是:野生种群成熟个体数是否少于250只;野生种群分布区或占有区是否低于5000平方公里;过去10年或3个世代内野生种群是否出现大幅下降;野生成熟个体大于2500只时,今后10年降幅是否会超过20%;今后5个世代灭绝风险是否超过20%。


熊猫宝宝在林间嬉戏 


事实上,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并非实质性改变。虽然极危、濒危和易危3个等级有一字之差,但都是受威胁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的保护等级降低,原因在于中国对偷猎的打击和栖息地恢复成效显著。大熊猫的野生种群在慢慢恢复,且目前大熊猫种群数量已停止减少,呈现增长趋势。


此次“降级”仅说明大熊猫灭绝的可能性变小,并不代表大熊猫不再受到灭绝的威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醒,大熊猫数量的增长很有可能是昙花一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此次报告中指出:“气候变化仍可能在未来80年中使大熊猫的竹林栖息地减少35%以上,因此预计大熊猫数量会下降,如此将逆转最近20年来所取得的进展。” 


国家林业局中国大熊猫保护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是按照自行评定标准,将大熊猫濒危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但仍属于受威胁的物种,这是一种基于技术理论的判断。在实际保护管理工作中,依据《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简称《公约》),大熊猫作为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公约》附录一物种的保护级别没有变化。也就是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大熊猫濒危状况等级的调整,不会影响到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调整,。中国将继续按照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物种的保护要求,坚持不懈地加强大熊猫保护工作。

大熊猫保护依然任重道远


中国国家林业局作为政府主管部门,不仅多次开展全国性的大熊猫深入调查,搜集了详细的数据,同时也掌握了多年来的管理工作经验和基层第一线的工作信息。通过综合分析保护现状和严峻形势,国家林业局认为大熊猫仍然是濒危物种,仍处于濒危状态。


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十分突出,加之其自身繁殖能力较低等多种原因,这一物种尚未完全摆脱濒危状态,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


一是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仍是威胁其生存的主要因素,部分局域种群仍面临生存风险,大熊猫仅分布于川、陕、甘三省的狭窄地区,由于自然隔离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大熊猫野外种群被分割成33个局域种群。


二是大熊猫种群交流状况有待改善,受栖息地破碎化影响,大熊猫局域种群基因交流受阻,各大熊猫圈养单位圈养个体间的基因交流不足。同时也存在疾病发生的威胁,需进一步加强大熊猫基因交流和疾病防控,以保持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维持种群生存活力。


三是全球气候变化将对大熊猫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竹子在大熊猫的饮食中占到约99%的比例,大熊猫保护工作的成功得益于中国努力重建竹林和栖息地的行动。而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消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80年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竹林中有35%可能会消失。这或将严重影响大熊猫种群复壮。


四是大熊猫保护管理能力仍需加强。部分大熊猫分布区存在保护经费投入不足、一线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偏低等情况,严重制约了大熊猫保护成效,保护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国家林业局中国大熊猫保护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全国大熊猫第四次调查结果来看,大熊猫数量较10年前有所上升,栖息地范围增大,质量有所提高,仅仅是就大熊猫保护的总体情况而言的。我们也从调查中发现,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形势十分严重,野外大熊猫种群遗传交流受阻,长期下去对大熊猫种群的延续和发展十分不利。特别是被自然和干扰因素分隔出来的33个局域种群中,个体数量小于30只,具有灭绝风险的种群有22个,其中个体数量少于10只,具有高度灭绝的风险的局域种群有18个。同时,栖息地存在大型干扰,包括水电站319个,道路总里程1339公里,高压输电线268.7公里,常驻人口50人以上的居住区984个,矿山479处,景区25个。其他如放牧、交通、采药、耕种、用火等一般性干扰更为常见。干扰强度整体下降,但局部地区有所增加,新的干扰形式不断出现(如驴友登山等),导致种群分布区缩减和消失,种群隔离程度进一步加剧。这些情况都说明大熊猫保护形式仍然严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降级”判断是从理论数据出发,但从实际情况看,大熊猫的生存境遇仍处于濒危状况。


为此,国家林业局发表声明表示,中国不会降低对大熊猫的保护力度。如果降低其保护等级,保护工作出现怠慢和松懈,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都将遭到不可逆的损失和破坏,已取得的保护成就会很快丧失,特别是部分局域小种群随时可能灭绝。因此,继续强调大熊猫的濒危性并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做好大熊猫保护工作


针对大熊猫“降级”事件,中国国家林业局第一时间发表声明: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仍需加大保护力度。


三只小熊


中国对大熊猫的多年保护实践证明,大熊猫保护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也是一场必然要进行的大战。作为旗舰物种,大熊猫保护不但保护了大熊猫本身,也同时保护了生活在大熊猫栖息地上的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及自然生态系统,成为全世界自然保护的成功案例。所以,保护大熊猫是保护物种多样性的需要,是保护生活在大熊猫栖息地上的众多野生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人类关爱野生动物的情感所系,更是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


为此,中国计划开展大熊猫及栖息地保护工程建设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等工作,继续开展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加强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促进野生种群复壮,提升大熊猫保护管理水平,推动大熊猫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开展新一轮大熊猫保护工程建设。基于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考虑大熊猫分布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对大熊猫可能的影响,尽快修编并实施新的大熊猫保护工程规划,全面提高大熊猫保护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大熊猫保护成效。


二是继续加强大熊猫就地保护工作。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管理。加强大熊猫保护的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保护政策。对没有纳入保护体系且面积较大的栖息地通过新建自然保护区或扩建周边已建自然保护区,将其纳入保护区范围。加强大熊猫栖息地斑块间的廊道建设,加快栖息地斑块的连接和融合。对栖息地破碎严重的关键区域进行更详细的评估,通过改变和优化道路走向、修建动物通道、人工辅助等措施改善和恢复栖息地。严格执行生态和环境评价制度,控制大熊猫重要栖息地内的建设项目,防止大熊猫栖息地进一步破碎化。加强大熊猫基础种群的保护,促进种群间的交流和扩散,确保大熊猫基础种群的稳定增长和种群安全。


三是深入推进大熊猫迁地保护和野外放归工作。继续加强圈养种群的人工繁育工作和遗传管理,提高圈养大熊猫繁育质量,促进中国大熊猫人工繁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就地保护成效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加大科研力度,加快人工放归速度,根据生存风险程度对多个局域小种群实施人工放归和种群复壮项目;探寻更为科学、有效的大熊猫野化培训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完善“人工繁育—野化训练—放归复壮野生种群”的机制,扩大培训个体数量,为野生大熊猫种群的复壮提供个体、技术和经验保障。


四是建立完善的巡护监测体系。建立巡护监测体系,制定科学的标准,规范大熊猫监测数据的收集、管理和使用,将大熊猫日常监测数据作为掌握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动态变化的重要依据,改变依靠10年一次的全国调查来掌握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动态的状况,使大熊猫监测常态化、制度化,提高保护管理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五是加强能力建设和科研宣教。制定保护能力建设规划,重视保护队伍建设,丰富专业技能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为提高保护成效提供充足、优质的人力资源。围绕服务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这一目标,优先选择和实施与保护工程密切相关的应用科学、基础科学项目,开展相关研究。推动政府职能部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学术机构、非政府组织等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扩大技术支持机构,建立大熊猫保护工作技术咨询制度,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提高公众认识和参与度,建设大熊猫保护教育体系,加大相关文化设施和文化产品的建设与开发进程,推进大熊猫生态文化建设。


刚出生的大熊猫宝宝


文章源于 |《读者报》

图片源于 | 网络



  听成都“熊猫妈妈”聊大熊猫保护的崭新局面

  图话滚滚 | 滚滚,摄影界的“宠儿”

  猫熊宝宝偷亲饲育员,拍照时一个动作融化人心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