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哲学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探索 ——专访梁中和老师

2022-05-03 06:35:51

哲学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探索 

——专访梁中和老师


《学思》2013年5月刊

采访-任舒凡、陈小奇

整理-任舒凡



梁中和

山西省阳泉市人,1981年7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副教授,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古希腊罗马哲学与宗教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古希腊哲学、文艺复兴哲学、伦理学和经学等方面的研究。


社会兼职与荣誉:国际柏拉图协会(IPS)会员,,,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称号获得者,“望江柏拉图学园”创办人。


1

儒家相对来讲是守在根脉上并且继续发扬人文传统的主流思想

Q

您的中华文化课重点讲授儒家哲学,您认为儒家哲学在“中华文化”中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梁中和

古以来,整个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道德生活都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之上的,虽然道教思想在民间也有一些影响,但他们无法给出一套伦常生活的具体准则。因此,,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一个无需争辩的事实。我们要去辩护的是当它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它是否属于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从这方面来讲,我和很多哲学老师都认同儒家是占主导地位的。当然也有一些老师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一些中文系老师可能会把道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之一。这个问题我想可以这样来看,大部分道家代表人物所受的教育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即商周文化后形成的一批诸如五经等经典,部分文献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要根基。而其中保存和诠释得最好的就是儒家,尽管其他诸子百家对经典也有一定的诠释,但或多或少有偏颇之处。而儒家相对来讲是守在根脉上并且继续发扬人文传统的主流思想。

举个例子吧,道家思想是对五经的一种探索思考,其中包含针对儒家思想的反省,从这个方面来讲,它仍是以儒家思想为批判对象,试图和儒家思想形成争辩,因此,它有其重要性,并且也确实影响着中国人的一些价值倾向,比如文人隐士对于人生逍遥的态度等。但是如果你让道家提出一套正面的积极的适用于人类伦常生活的道德体系,它给不出来,因为它发展到最后成了一个宗教性思想,这是它无法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中华文化课上,儒学这一部分肯定绕不开,那么为什么我的哲学篇主要讲儒家思想呢,一方面是基于以上内容的判断,另一方面是因为每个老师之间都有分工。我们有讲佛学等其他学派的老师、有从历史角度来分析的老师,大家能很好地形成互补。至于我,主要是通过导读论语来授课,刚开始是导读前四篇,后来发现太赶,每章解释的力度和范围都不够,后来缩减到两篇。上个学期又发现基本上讲完一篇差不多一个学期就完了,所以讲的篇数越来越少,但是内容上会更加的深入细致。其实我更注重的是教学上的效果,希望同学们对课堂内容有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和启发性的思考,这是我目前对这个课程的想法。


2

对于汉字的良好传承不能沦丧在我们这代人手里

Q

说到深入和细致,您的课堂常常会花大量时间来讲解某个字的意思,甚至从它的甲骨文演变讲起,为什么这么做呢?


梁中和

实我在课堂上也曾经解释过这个事。我并不是研究文字学的,所以这个事情实际上已经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但我为什么仍然要尽力去做呢?我们中国的文字和语言,经过汉字简体化,以及文化与西方接轨后,现在语言规范的学术论文几乎可以一一对应地翻译成任何一种外语,而不存在中国思想中不可翻译的部分。那么我就要问,中国的学术文章真的可以完全翻译吗,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直接用英语、法语写作?我们用汉语写作,汉语能不能给这个文章的思想提供有别于其他语言的东西呢?我觉得中国的语言和思想是有很强的关联的,但是我们并不熟悉我们的语言,不熟悉每个字的意思。我们把每个汉语词都理解为现代科学或社会语境中的某个对应的词,这种在长期潜移默化下下意识的对应,是缺乏思考和反思的,所以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打破大家对汉字的陌生,看同学能不能借此稍稍了解中国汉字的语义演变和传统。我们放弃了这个就相当于放弃整个文化的根脉,我并不是让大家都去研究语言,但是你至少有对文字的一个敏感性,在使用某个汉字的时候,特别小心谨慎,不去扭曲、糟蹋或贬义化,让它枯竭成一个没有生命的语言。

我觉得对于汉字的良好传承不能沦丧在我们这代人手里,除了搞文字研究的学者外,我想可能更需要的是一些教育上的普及,甚至国家应该把繁体字恢复成一门正规的教学用语。我们这代人都是在简体字的教育中长大的,我们现在根本没有办法顺畅地书写繁体字。当我们接触古籍的时候,感到非常的困难,大家一看繁体字,甚至竖排,就觉得很恼火,读起来很不方便,觉得有隔膜。所以对汉字刨根问底,我想算是一种基础教育,同时我也有一个用心,就是希望从文字上入手,慢慢把中华文化的根脉恢复起来,让大家稍微有这么点意识。比如我们说“和谐”这个词,近两年被加了一个新的意义“被删除”,而这个词自古以来都没有这个意思,这种对汉语的改造是潜移默化的,那么将来“和谐”会不会就成为固定的表示“删除”的词语呢?虽然它有可能只是某一个时间段的产物,但是最起码它在这个时间段内让大众接受并广泛运用这个意义,这就会伤害到这个词本身,我想这不是小事情。

Q

学习繁体字可能需要一个大量积累的过程,那么对于初接触繁体字的同学,怎样做到在日常阅读中把它结合起来呢?

梁中和

为我本身是研究柏拉图和西方哲学的,所以平常接触的文献主要是英文、希腊文。我们天天看外文资料,速度一样不会很快,那么在这种低效率下为什么还要去读呢,就是因为我们认为这里面有值得研究的东西。所以大家在看古文时也会有一种亏不亏的价值评判。看一千字古文和一千字洋文哪个比较值,崇洋媚外的心理会让我们认为看了一千字希腊文特别划算,但是看了一千字汉字原典就觉得只不过了解些古代的东西,没有什么特别的。这种崇洋媚外的心态也是近一百多年才形成的,然而事实上你对于希腊文恐怕无法做出更多贡献,只能停留在了解层面,而你对汉语的思考却有可能是创造性的。现在中国经济好一些了,在世界范围内说话分量也重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渐渐被提上了讨论,甚至是意识形态的建构范围之内,这是个好事情。

至于具体在日常阅读中怎么做,我想可以先看一些译注,最好原文是繁体字,注解和翻译是简体字,这样会极大地降低难度,目前有不少出版社都有这样的书。但是最主要我觉得还是态度问题。


3

启发不应该被看做一种教育方式,它其实就是哲学讨论本身

Q

您的课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注重用启发式的方法与同学互动,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呢?

梁中和

是从柏拉图那学来的,他和学生的对话中,常常出现所谓启发式的教育。其实启发不应该被看做一种教育方式,它其实就是哲学讨论本身。在这种启发式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人的特殊性、个体性,个人倾向会慢慢被排开,而他的思想,理性思考则会显露出来,并进入公共领域,也就是大家都可以思考的范围。启发式,或者说问答式有个特点就是在过程中有一个引导者,这个引导者就是教师。问答式具有主导性,所以你如果听过我的课会发现我问问题是有引导性的,不是随便问,也不是顺着对方思路枝枝蔓蔓琐碎地问,一旦我听到想要的一些答案,我会把同学往这个方面去引导,去思考。

所以我觉得从哲学讨论进行启发思考,可以激发大家的兴趣,而这个兴趣在我们人生中或多或少都会发挥一定的作用。这跟个人学历工作背景无关,即便是没有文化的农民,至少在某些瞬间他们也会对生活感叹,迷茫,何况我们的大学生是受高等教育的人,他们对这些所谓形而上学问题的需要也更多。用这种方式是希望在学生心中种下种子,植入问题。这个问题可能在适当的时间地点,人生的某个阶段,遇到某个事件而发芽,教师的作用就是按下这个按钮。人的创造性是非常强的,他能自我更新到什么程度,我们控制不了,但种种子的工作我们必须去做。不做的话,可能从来就没有人严肃地问他这些问题,当他真正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会习以为常地把它忽略过去。

Q

同学对您的这种问答式教育反应如何呢?您如何评价历届选课同学的表现?

梁中和

第一次教学时只有三四十个人,从那一届开始就一直用这种方法,我个人认为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每一届都有非人文专业的学生在课后向我提问,时间可能会长达一个小时,每一届,每一个班都有,说明他们也在对人生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我认为对这些人来讲,问答式教育是成功的。从我收到的反馈调查来看,我的课去年得分是 98.8,也就是说不满意的人相对较少,大部分觉得效果比较好,总体上来讲,我还是会坚持这种方式。

唯一的麻烦是中华文化课人太多了,即便我再努力也记不住两百多号人名字,这样的话,我没有办法针对某个人进行特别深入的讨论。其次,大部分同学之间的交流是关闭的,我发现有人发言时,很多同学根本不在乎发言人的观点,认为自己是来听老师讲课的,你的观点和我没有关系。现在已经很难想象一个人能全身心投入地听同龄人的观点,总觉得大家都差不多,你的观点能有多高明呢。我们对同龄人总有一种蔑视,但是对权威、年长的人却有不自觉的价值判断上的优待。如果小班化了,我想这个问题可能相对好解决,但是小班又要考虑师资问题,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折中处理。


4

任何经济学模式的参与对教育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Q

有学生评价您给分较严格,您如何看待打分这回事?


梁中和

实在大学我们特别容易把它看成一种经济学模式,就是交换。我觉得任何经济学模式的参与对教育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大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一个非常单纯的探讨的平台,如果它被摧毁,我们还有什么空间可以真诚地对非功利的问题进行讨论呢?所以我会尽量反对这种交换,不管你是以哪种形式包裹起来的交换。比如有些学生不去上课,他从其他同学口中询问这节课的内容,然后在邮件谈自己的想法,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讨好老师,一举两得。其实老师都不是傻子,能够看得出来,这种状况不但不会加分,而且会严重扣分,因为它关系到老师对一个学生人品的判断。所以最后我在评卷中会有一些拿捏,那些平时上了课的,在卷面上必然会体现出他们的思考。而那些平时不上课,只按照要求死板回答的,我就会在成绩上有考量。

我并不是通过硬性的考勤等要求来限制,我觉得这没法强求,有来学,无往教。如果课堂没有价值,学生不愿意听,这是老师的问题,和考勤没有关系。但是他们想要交换我是绝对不会答应的,因为你的答卷只值这个分数。更何况我已经放宽了要求,我每年的不及格率只有 5% 左右,考虑到这是一门公共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尽量宽松,只要你对中华文化有个大体上的理解,就能让你及格。

Q

很多同学面对广博的中华文化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对于初学中华文化的同学,您在学习方法上什么建议吗?

梁中和

该有一个入门的书籍,最好是选十三经当中的一部分,特别是五经和《论语》。你想从研读庄子开始当然可以,但是当其中提到颜回、孔子的时候,你一样要回到《论语》中去求证。与其这样,不如一开始就从一些根本的经典开始,慢慢往后了解,这样你就会有一个相对比较正的思维结构和思想倾向,不会流于某一家的偏颇。儒家的经典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本身有价值,而不是我们赋予了它价值。

Q

您发起望江柏拉图学园的目的是什么?

梁中和

个学院是在 2010 年我刚回川大的时候发起的。我主要是研究柏拉图的,所以想搞这么一个活动和大家一起读书。一方面促进自己读书,一方面带动一些年轻人一起读书思考。在这里我实践问答法最多,我发现最大的益处就是,学园里的同学们没有功利的目的,因为没有学分,不拿工资,大家都是靠着兴趣,凭着对生活的理解,谈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没有遮遮掩掩,没有交易,是非常真诚纯粹的交流。在那里面,很多同学,甚至已经在社会上工作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种活的哲学的魅力。但它不是一个所谓的文化普及场所,是要深入到个人对生命,对思想的理解,这个深度就决定了它的人群一定是比较小众的,它的门槛是相对比较高的。一般人可能比较难以理解,但是一旦你能循序渐进地进入讨论,对你个人一定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同时这个学园在推动学术上也有一定作用,比如从学园出去的学生,留在川大继续读哲学,研究柏拉图。他们通过学园将柏拉图作为一个进入哲学的门径,对其产生了兴趣,想去钻研。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便是本科读哲学的同学,在短短四年中想让他去倾心、去决定将来研究什么,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有那么多的选择和诱惑。

另一方面就是对社会上学术系统外的人的影响,他们通过参与讨论,知道了还有一个能说真话的,能够进行严肃学术讨论的地方,我觉得这对带动整个成都文化的深度是有作用的。除此之外,在全国也还是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前段时间去北京开会,也见到一些学界同仁的赞扬,其实他们都想做一个像这样自由讨论的哲学活动,但是基于精力等原因而没有做。也有一些媒体采访过,主要是对通识教育的探索。当今的通识教育是在高校中,在一些学院范围内推行,比如说川大的吴玉章学院,这类型的通识教育毕竟都是在高校体制之内的教授方式,而我的学园是体制之外的,官方性质比较淡,以自由讨论模式为主,这种模式目前来讲,国内能坚持下来规范的、有一定深度的讨论班少。所以这也是我这么坚持的一个理由。


| 望江柏拉图学园活动现场|


5

哲学能够给我们带来的一定不只是知

Q

柏拉图学园明训中提到一句话“真正的哲学首先不是饶舌、不是修辞、不是逻辑论证,而是生活,是生命的亮光。 ”为什么这么说?接触哲学至今,您从中收获了什么?

梁中和

个是柏拉图主义的一个说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自柏拉图、毕达哥斯拉以来,哲学从来就不是一个专门的、技术性的、应用型的学科,它从来都不是为人生计而谋划的,它是为了让人们反省、思考生活本身的。而柏拉图主义的思想有个特点就是它不会单纯地陷入到一种逻辑的论证或者思维的游戏,而特别重视和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和道德生活、。也就是说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古代非常受重视,很少有言行思想不一致的人,你有什么样的观点就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比方说古代犬儒学派的人,他们的观点就是过简洁的生活,去除多余的欲望,凯撒去问第欧根尼说,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吗?第欧根尼说,你走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这时候的哲人都是言行一致的。但是到了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哲学呈现出了一种在个人生活当中的分裂。,但是深层次的原因是进行了所谓的认识论转向之后,人们偏向于单纯的思辨,思辨哲学变得非常的单调,缺乏了生命的光彩。所以这个时候尼采才会显得那么的珍贵和有魅力,因为他的语言、修辞、思想,他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是统一的,虽然他自己最后疯掉了,但是他展示的是一个哲学问题本身造成的影响。所以哲学能够给我们带来的一定不只是知识,如果你只是想获得一些知识,那你直接去看哲学史,每个哲学家的观点就一清二楚了。关键是获得对生活的理解,对意义的探索,这些才是学哲学最重要的。但凡有一定钻研和深入的,他一定会对自己的问题、生活有非常敏感的意识,它会影响你的生活方式,比如价值取向,如何安排时间,以及对金钱的态度。如果一个人学了哲学之后,他的时间、金钱的花费仍然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那就意味着他没有学好哲学,他受到的还是世俗的价值观念的影响。

有一部分人,学了哲学后变得癫狂,把自己心理上的虚荣错误地嫁接在对哲学知识的把握上,由此形成了一种优越感 : 我是懂哲学的,而你们这些人就是一些精神上的小人、末流。那么哲学在他身上仍然是满足心理需要的一种工具,这种人也应该警惕。学完哲学后不应该成为一个极其狂妄的人,而应该成为一个冷静、客观的人,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

教授中华文化课程不是逼着同学们去进行专业领域的探索,但是至少在大家生命中增加了一个精神维度。在我看来今天很多人是没有精神生活的,他们基本上过的是一种消费性的生活,包括对自己感官、金钱的、时间的、情感的消费,都是在耗损,耗损意味着烧完了就没了,它不会转化,不会提炼,不会提升,不会再创造,大多数人是这样的。但是如果你学了哲学后能对什么是值得做的,什么是不值得做的有一个判定的话,你就会主动去发现那些更能激发你生活热诚的事物。


6

我觉得我本人倾向于文青和学青的掺杂

Q

最后我们聊点题外话吧,不谈中华文化课程,不谈哲学。我去您的豆瓣主页看过,给我一个感觉就是您挺文艺的,您怎么看待文艺青年这回事儿?

梁中和

倒不觉得文艺青年有什么特殊的价值,在我看来,文艺青年是一个阶段。文艺青年还有两种并列的状态,一种叫愤青,一种叫学青(学术青年),愤青就是那些愤愤不平,对社会不满,充满抱怨的人,其实他们都是对自己的生活不满,寻找一些支撑他们不满的理由并要求他人来负责,而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是不负责任的。而文艺青年呢,大部分家境相对优越,他们有这个资本和精力去思考一些风花雪月的事情,这一部分人好的地方在于他们的心态是平和的,他们的兴趣可以被极大的鼓励,有条件去追求艺术,写诗,他们是在探索自己的兴趣,探索一种自己真正想要过的生活。因此他们就更有可能真诚地面对生活中一些非常宝贵的东西。生命短暂,环境的日益恶化,人自身的局限,各种有限性已经让我们非常压抑,在这种情况下什么能让我们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文学青年提供了这样一种途径,哪怕是一些无聊空虚的负面情绪,但是空虚也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对存在感的要求,意识到了空虚带给自己的焦虑,这种焦虑感是有价值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空虚已经没有焦虑感了,这才是可怕的。所以文艺青年在这方面更有可能走上一种真正的对生命的探索。但是文艺青年也有可能沉溺于某种情绪,把自己和人群割裂开,过分相信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实际上无非也就是那个样子,你真让他谈点什么,他也未必能说得出来。所以他们能不能从这种固化的自我、自怜的状况走出来,这是关键。还有一种青年是学术青年,他们一来就已经被严格的学术规范训练,一般这种人会有一个特点就是智力崇拜。如果文艺青年是感受第一,生命经验第一,热血第一的话,那么学术青年就是理智第一,知识崇拜第一。这批人会非常实际地去钻研某一门学问,通过知识的充实,让自己成为在某一方面有权威感,有存在感的人。学术青年一大部分会成为未来学者的储备,另一部分则会积极入世,参政。

我觉得这三种人中最应该警惕的是愤青,如果一个人自小的成长环境比较恶劣,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成长成一个健全的人格,这种情况是非常宝贵的,这部分人应该加以更好的引导。文艺青年相对来讲是可上可下的,如果要往差里发展,文艺青年有可能成为玩世不恭的,随波逐流的,自闭的一种状态,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倾向,几乎也是不可救药的,因为他对自己和对社会都是无用的。但他的好处就是有可能真正发现生命中热诚的事物并且投入进去。而学术青年的优点则在于相对理智,客观,所以他可能撑起社会上一些该负责任的岗位。但是学术青年也有可能因为对理智的崇拜而让他们变得冷血和漠然,他们对于人的生死、对社会的不义,对亲人朋友的遭遇是完全漠视的,他们唯一崇拜的就是理智,谁知识多我就崇拜谁,这也会造成一种非常重大的扭曲,对生命完全没有任何感性的理解,这种人会增加社会间以理性和客观为理由的冷漠。

总体上来讲,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单纯的文青或愤青,更多的是三者的掺杂,我觉得我本人就倾向于文青和学青的掺杂,我意识到自己天生的细腻敏感和感知力,你看我说话的习惯是“我觉得”,所以我会尽量克制自己,尽量往理智方面去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我选了哲学,就是因为我认为自己文艺青年的气质太重,所以要用学哲学的方式来进行平衡,现在看来还是有功效的。但是文艺青年气质会影响到你对学术的探索,这个影响说好也好,说坏也坏,他对影响到你对逻辑推论的兴趣,而好处就是他让我们对自己的生命不那么封闭,不那么单调,愿意接触新事物,我会比其他学术青年看起来跟进程度要大一些,像动漫、电影我都比较愿意去了解。所以对于文艺青年,我觉得需要提醒的是不要堕落成一个自怨自艾的,自命清高的不负责任的文艺青年。



江安柏拉图学社



 欢迎关注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