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初中简快作文18讲之第6讲:作文的中间

2022-04-17 10:35:05

第六讲:作文的中间

传说有一个诗人给一个富贵人家的老太婆题诗贺寿。劈头一句就是:这个婆娘不是人。诗句一出,在座的人全都大惊失色。诗人笔锋一转写出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大伙听了又不禁转怒为喜。第三句是:儿孙个个都成贼。诗句一出,众人哗然,儿孙震惊。但诗人马上写出第四句:盗得蟠桃庆寿辰。这一下,所有的人都不能不佩服这位诗人变幻莫测的杰出文才了。这位作者在这里采用了兴波澜、生变化的手法。

作文也是这样,假如我们善于有意识地在叙述中安排一个新颖别致的开头或者一环扣一环的情节,或者出人意料的结尾等都能成功地造成波澜波澜是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

常用的制造波澜的方法有:

第一,设悬念,在悬念的逐层解决中兴波澜。

所谓悬念,是指读者对叙述的人物或事件的动态表示关切的心情。因此,凡99增进这一关切心情的手段,均可产生悬念乙前面讲过的倒叙,由于将后果提前,读者不知前因,又急于知道前因,关切的心情陡增,这无疑会产生悬念”o但产生悬念的方法绝非仅止于此。一般地讲,它有三种情况:一是读者对将要发生的事件一点也不知道,急于弄清究竟。二是读者对所述的事件知道得比较粗略,但急于知道更多更详尽的细节。三是读者对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虽然知之甚多,但更急于知道事件的结局。不论是哪一种悬念,不论是对所叙述的事件一无所知,还是知之甚少,,或是只知其始,不知其末,读者最初都是有所不知,最后呢,都应到达无所不知的境界。从有所不知无所不知,读者的悬念由产生到消失时心理状态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便能形成波澜。优秀的小说往往在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的叙述中给读者留下许多悬念,然后一一解决,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有的小说并不在一开始便设下许多悬念,而是在叙述中逐个设置,形成一波方平,一波又起的局面。当事件发展到高潮阶段,作者又往往采用连续设置悬念的方式,形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扣人心弦的场景。中学生作文一般千把字,不可能设置太多的悬念,但是适当使用不但是允许的,而且应该提倡。因为这是加强叙述吸引力的极其有效的方法。

第二,用抑扬,在大起大落中兴波澜。

抑扬,就是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的简称。所谓抑扬就是作者明明要”(即歌颂)某个人或某件事,却故意先”(即贬斥)一番。反之,若要”(即贬斥)某个或某件事,则先”(即歌颂)·番。由于这样大起大落地进行叙述,势必在读者心头引起较剧烈的心理变化,于是,便能达到形成波澜的目的。抑扬严分两种,一种是欲扬先抑,另一种是欲抑先扬,以前者更为常见。

第三,巧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显波澜。

叙事时,如果设置一个对立面,是会使叙述曲折得多,对于所要表现的主旨也能起到更突出的表现作用。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作文:在放学路上碰到了一件需要救助的事,可是自己没有挺身而出,这时,另一位同学毫不犹豫地出力相助,这位同学的行为引起了自己的反思和内疚。这时采用的便是对比映衬写法。如果不用来构成对立面,而直接写那位同学做的事,也不是不行。但不如这样写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为鲜明,对于叙事来说,也更容易形成波澜

方法种种,难以尽叙,只要我们精通其妙,领悟其本,兴起波澜,文章定会迂回曲折,引人人胜。

窃贼

()·康帕尼尔

是的,我是个窃贼,老头伤心地说,可我一辈子只偷过一次。那是一次最奇特的扒窃。我偷了一个装满钱的钱包。

这没有什么稀奇的o”我打断他道。

请让我说下去。当我把偷到的钱包打开装进自己的衣兜时,我身上的钱并没有增加一个子儿o”

那钱包是空的?”

恰恰相反,里面装满了钞票。

我走近那老头,又给他斟了一杯葡萄酒。他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

当时,我乘火车从斯米纳到苏萨尔去。那是个匪盗经常出没的地区。我坐的是三等车。车厢除我而外,就只有一个衣衫褴楼、正在酣睡的汉子。他的左脸颊上有一块明显的伤疤。从相貌到衣着,这家伙看起来都像一个罪犯。我想换一个车厢,可是;酮睡之间没有连通的门,于是,我只好硬着头安单独同这个危险的家伙共处三个小时。火车行使在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荒野,车上的旅客寥寥无几。在这种环境里,要杀死一个人,然后把尸体从车窗扔下去,简直是小事一桩。

外面的天渐渐黑了下来。我两眼死死盯着车里的警报器。可是,后来,我打了一会儿盹儿。我刚睁开眼睛便发出一声惊叫。因为陌生的旅伴正弯腰站在我面前,锐利的双眼盯着我,乱蓬蓬的胡须已经触着我的面颊。我吓得一下子蹦起来,想去拉警报器。可是那人抓住我的手臂,哀求似地看着我,说:您不用害怕。我正要请求您允许我坐在您身边用您的毯子搭一搭我的身子,我感到很冷真的吗?”我松了一口气,歉疚地动了一下身子,让他坐到我身边。

是的,那人说,我多么喜欢做一个小偷啊!我的整个性格,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都注定我特别适合这一职业。可是,我不能去偷。

是什么阻止你去偷呢?”我好奇地问。

长着这样一副相貌,我怎么能够去偷呢?无论我走到哪里,大家都提防着我,要是碰巧有人的东西正好被人偷,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就是我o”

我瞅着他那张窃贼一样的面孔,脑海里闪出了一个鬼主意:我要是试着把这个总不走运的窃贼的钱包偷过来,那将是一个多么精彩的恶作剧啊!眼疾手快,不动声色,上帝保佑!几分钟后,窃贼那鼓鼓的钱包就被放进了我的右边衣袋。火车停下后,我的旅伴竟免了我再劳神去换车厢。他站起来对我说:我到家了。谢谢您,祝您旅行愉快!”

我等他下了车,急忙从衣兜里掏出偷来的钱包。一见那钱包,我顿时目瞪口呆:手里拿的正是我自己的钱包。那家伙趁我听他诉苦的当儿,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我的钱包偷走了。幸好趁他不注意时,我又把它偷了回来。

这是我一辈子惟一的偷窃行为。钱包偷到手了,可我的钱并没有因此而增加一分。你看见了吧,我并没有骗你。

老头的故事讲完了,我就急忙站起来,大方地付过酒钱,转身走了。我这样做,完全是有原因的:在他向我讲述自己偷窃经历时,我用我那训练有素的灵巧的手指,将他的钱包拈过来装进了自己的衣兜。我急切地想知道那钱包里究竟有多少钱。我相信,老头所说的那种巧遇,这次绝不会重演。我肯定不会从自己的衣兜里掏出自己的钱包来,因为我身上从来不带钱包。拐过一个街角,我把手伸进自己的衣袋。天哪!里面什么也没有!这老家伙太鬼了!他第二次偷回了自己的钱包。第二次?谁知道他自己偷了自己多少回呢!

[简评)这个故事发生在三个窃贼身上,内容不复杂,让人回味的东西却很多。

首先,故事具有很强的曲折性,文章的主要人物是那个老窃贼,不知是他幸运,还是倒霉。·一辈子只偷过一次,谁曾想,所偷的对象竟是同行,他偷的钱包是同行刚刚偷到的自己的钱包。同样的遭遇又在我身上发生,情节回旋推进。另外,引人人胜的原因还在于作者创作技巧的使用,如层层设置悬念,先设置偷了一个装满钱的钱包但身上却没增加一个子儿的开头,引起读者的兴趣。接着又用插叙,交待下面的情节,接下来又连着几个悬念.始终吊着读者的胃口,而在文章的最后才推出意料之外的结局。

这个故事由始至终令人兴味无穷,而作者运用技巧的创作过程是非常娴熟的。

使我茫然的一件事

李靖

夕阳西沉,暮色笼罩了一切。我迎着秋风走过一条又一条路,索然无味地寻找早已搬迁得不知踪影的车站,任凭零落的枯叶被我踩得吱吱直响。忽然,一阵狂风夹着细沙扑面打来,我不禁打了一个寒噤,深秋的一切都让人感到惆怅。

我好不容易走到延安西路,这里残秋的夜景却繁华依旧。商店门口招牌上的霓虹灯忽闪忽闪的,煞是好看。人行道上匆匆赶路的行人还是不少。马路上一辆接一辆的汽车带着寒风的呼啸远去。但是,我所注意到的,既不是霓虹灯的变幻无穷,也不是那些西装革履打扮人时的人们,更不是穿梭不息、来来往往的汽车,而是一个不起眼的瑟缩着身子的老太太。

她的身材又瘦又小,头上包着一块黑色头巾。灰色的外套已经泛黄,小小的脚上套着一双老式布鞋。一阵风吹过,老人抖得更厉害,衣衫的波动也更大了。她的头低低地沉着,几乎埋进黑色头巾里。无论灯光有多亮,我也看不清她的脸,只看到她的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眼镜,颤颤地发抖。

或许她视力太差,或许她步伐太缓。正当老人小心翼翼地盯着地面过马路时,一辆自行车从她左侧疾驶而来,不偏不倚,正好撞在她的身上。一声,老人应声倒地。人行道上霎时围拢了许多人,个个都带着一抹惊奇的神色。自行车横在地上,车轮飞快地转着。肇事者竟是一个穿着笔挺西装的年青人。他环顾左右,满脸不耐烦地对着老人喊:起来!起来!”

老太太伏在地上,头垂得更低,仿佛没有听见四周杂乱的声音,两只手在地上不停地摸索着。路边的灯光柔和地洒在了她的身上,虽然看不清她的脸,但她那干枯的手在灯光下更显得脉络分明,僵直如枯树枝一般。

忽然,人群里有人喊起来:眼镜,眼镜。我望了望四周,啊!眼镜,。我刚想一步上前拾起眼镜,又一辆自行车擦身而过,车轮恰好从眼镜上辗过。可是,骑车人头也不回就扬长而去。眼镜,哪能不碎?

我望着地上眼镜的碎片,低低地叹了一口气,却听见老人低语:眼镜,我的眼镜……”我不顾众人惊诧的目光,过去扶她起来,又把她搀到人行道上。这时,人们渐渐散去,只留下一阵阵嘲讽的讥笑声,肇事者也若无其事地推起车走了。只有老人仍在梦呓般地喃喃道:眼镜……”

我拾起眼镜框架交给他,她一下子呆住了,半晌说不出话。我依然看不清她的脸,但是我猜想她这时的表情一定很木然。

过了一会儿,她悄悄地推开了我扶她的手。幸好,她被车撞的伤不太重。她慢慢地,蹒跚地,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她确实老了,老得无力了。可是却没人肯帮助她、关心她。她,就像是残秋里的落叶。

延安路上耀眼的灯光早已远离了我们。现在我们正面对的是一条黑洞洞的,深不见底的窄弄堂。老人头也不回径直走了进去,推开了一扇漆黑的门……

树上又飘下了一些树叶,一阵风起,一片片枯叶漫天飞舞。在这深秋之夜,我的心情十分茫然。社会上至今犹存的这种现象为什么不能像残秋那样一扫而过呢?人与人之间能不能多一点道德,多、声理解,多一点温暖,多一点爱呢?

我带着满腔的同情和满腹的疑问游荡在残秋的大街上。

[简评]自行车撞倒老太太,肇事者却视而不见,逃之天天,此类现象在街头巷尾偶有发生,但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中提炼出一个重大的社会主题: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要多一点道德,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温暖,多一点爱,对危害社会公德的悖逆行为要像秋风扫落叶

这篇习作采用了散文的笔法——托物言志。即借助于对某一景物的记叙、描写,通过抒情、议论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文章先叙后议,结尾借飘下了一些树叶来衬托十分茫然的心情,接着运用议论、抒情的笔触来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

写作练习

1.以记一件刻骨铭心的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这类作文多以真情见长,行文时我们应当设置并渲染典型环境,力求用环境来烘托气氛;叙事时,切忌平铺直叙,应适当地采取倒叙或插叙的方式为文章增色;情节发展的过程中,要设置矛盾冲突或障碍,·使读者心情跟着文章情节回旋,达到引起读者共鸣的目的。取材不在于大,越小其表现力或许越强,给人的感觉也越真实。

2.请以风波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风波是指纠纷或乱子。我们写文章时经常用官来称呼那些纠扯不清或变化多端的事件。这类事情有三类:意外偶然事件。自己本以为没有事由于一点失误或误会或不满引起别人不满o矛盾冲突事件。一件小事双方发生矛盾,影响极大,引起轩然大波。惊险新奇事件。由于人们猎奇的心理,一种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想,往往会引起人们轰动,也是风波。

根据风波的产生及类型,我们在选材时,力求能给人惊喜,要么平中出奇;在情节处理时要设置矛盾,造成悬念,调动读者阅读兴趣。用词选语力求能达到暗示或铺垫的作用。

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叙事要波澜起伏,再通过阅读分析,使学生初步获得对几种兴波澜的方法的认识。然后通过当场操练,让学生初步具备构思波澜的能力,最后独立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让学生构思能力得以提高。

引用作家们的论述:(让学生朗读材料亦可)

1.文似看山不喜平;

2.作诗要波澜开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3.平静的湖面固然能给人以美感,而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则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

4.平铺直叙、见头知尾、则索然寡味。

5.情节曲折,波澜迭起。则吸引读者。

技巧点拔:

1取材聚集于一点:

析例《我的叔叔于勒》:恨于勒----盼于勒----躲于勒。

2组材巧用的方法:简介常见方法、并举例文简析。

常见的兴波澜的方法:

1)情节突转法;(2)设悬解悬法;

3)误会掀澜法;4)情感起伏法;

5)巧合兴波法;(6)思想反复法;

课堂训练:

将以下某一种情景整理为一篇文章,要求叙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能现出一定的波澜。

情景:

.下晚自习后,我们看到办公室里的灯都熄了,于是打开了教室里的电视机。刚看得起劲时,突然看到班主任站在教室门口……

.我和一个女同学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看到女同学的母亲迎面向我们走来……

.晚自习后,我和李明从陈家山回家,突然看到前方有三个人从不同方向朝我们走来,我们正要转身往回走,又看到后面也走过来两个人……

.放学回家,我在楼梯口听到楼上传来摔打声,急忙跑上楼,只见家门口有一滩血,这时,家里的灯也熄了……

.上课铃响了,李义慌慌张张地往楼上跑,却跑到别班教室喊报告!”…

布置作业:

自拟题目或从下边的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要求叙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能现出一定的波澜。

1、使我_____(难忘、气愤、惊异)的一件事。

2、出人意料的一件事。

3、疙瘩是怎样解开的。

4、重逢。

5、迷失的小孩。

小孩人在大街上玩,不知不觉迷失了方向,怎么也找不到家,便大大声哭起来。警察过来说:好孩子,你哭什么,回家去吧!小女孩哭着说:我迷路了,找不到家。

你家在什么地方?”“在楼上。”“你爸爸叫什么?”“亲爱的!”“你妈妈叫什么?”“宝贝!”“你家里还有谁?”“还有我。”“你叫什么?”“我叫乖乖!

警察怎样才能将这位小女孩送回家,请展开想象,以送迷失的女孩回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事性文章。要求:

1、故事要有波澜;

2.情节合情合理;

3、以给出文段为文章的开头。

述要:

无论侧重写人的记叙文,还是侧重写事的记叙文,都少不了写事件。对于事件的叙述如果一泻无余,那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从头看到底,读来没有情趣;叙事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要写好情节曲折的记叙文,除了具备对客观事件的正确认识和严密清晰的表达思路以外,关键还在于写作技巧的运用,在于如何组织材料。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景致可谓幽深奇巧了,可是人们一进大门,看到里面的却是一带翠嶂挡在面前,看不到里面的景色。贾政解释得好: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尽入目中,更有何趣?宝玉的题词也妙:曲径通幽。这给我们启示:文章的结构布局同园林的布局一样大有讲究,即不可太直太露。

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呢?方法很多,如巧合法误会法悬念法张弛法虚实法翻转法因果法照应法断续法等。下面重点向同学们介绍四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悬念法

悬念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对用奇谋孔明借箭这一节一定不会忘怀,就是因为作者叙事时设下了一个个悬念:周瑜有意刁难、陷害诸葛亮,限令他在短时间内造箭十万,一向精明的诸葛亮这一回似乎很糊涂,竟然当众立下军令状,三天后江边搬箭;并莫明其妙地向鲁肃借用船只、军士、布幔草束……一连串的悬念使情节的发展峰回路转,变化莫测,不能不叫人产生悬念和期待。假若作者在叙述这一事件时,采取竹筒倒豆子的方法,一下子就兜底翻出,说孔明早就定下巧计,如何如何去向曹操借箭,尽管周瑜一再刁难,他仍稳如泰山等等,这们读来就索然无味了。

()、误会法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误会法是通过偶然反映必然的一种构思方法。《醉人的春夜》写陈静自行车出了毛病,恰遇一个小伙子路过,不但不相助,还似乎有点幸灾乐祸。小伙子告诉她修车地点,陈静以为他是个流氓,在玩手段诱她上当。修好车子,小伙子要5元钱,陈静以为是敲诈。其实小伙子没有反常动作,也不要修车费,这一连串的误会,就把简单的情节叙述得摇曳生姿,使文章顿生波澜。

()、翻转法

所谓翻转,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使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对菲利普朝思暮想、渴盼兄弟荣归故乡的心情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时,情节突然翻转:他在游船上遇到潦倒落魄的于勒时像逃避瘟神似的摆脱了于勒。这令读者不胜惊愕,感情骤然跌落,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当时那个社会的人际关系。

()、张弛法

许多古今中外的名著,无论是鸿篇巨著,还是短篇杰作,那富有起伏的情节,时而骇浪滔天,时而风平浪静,令读者时而凝神屏息,时而舒眉吐气,始终牢牢地扣住读者的心弦。其重要原因就是作者们善于安排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使紧张部分和平缓部分有机交叉,做到有张有弛,欲张故弛,张弛有度。《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用张弛法结构情节的典型例子。故事开端用欲张故弛的笔法,写林教头沧州遇旧知,善良安分,这是,接着写陆虞侯密谋害林冲,林冲怒不可遏买刀寻敌,这是,读者的心悬了起来。接着写林冲三五日未见消耗自心下慢,不久又接管草料场,苟且偷安的故态复萌,情节又趋平缓,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下来,这就又形成一个。陆谦火烧草料场,林冲忍无可忍,手刃仇敌,这又是一个。奸贼受惩,英雄雪恨,读者为之扬眉吐气。整个情节就是这样一张一弛,疏密有致,紧紧攫住了读者的心。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脂砚斋语)中国园林的妙处全在曲径通幽,让你不时感到一阵意外的别有洞天的欢欣。中国的文学也素来讲究曲折。《今古奇观》《聊斋志异》以及古代大量章回小说中的故事,哪个不是逶迤跌宕、扣人心弦的?同学们要把自已的作文写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不可不重视上面所述的兴波之法,也不可不汲取优秀文学作品的成功经验和营养。当然,我们对于文章的曲折生动性的追求,也要以如何有助于达到作品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刻性为依据,切不可单纯为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故作惊人之笔。

钥匙

我转学时间不长,已经感到压力了。这里的同学都很注重成绩:学得好的受人尊敬,相反,就抬起头来。我很努力,语文不错,可数学成绩却比较差。我很着急。

眼看就要期末考试了。班主任老师让我请同桌、班上数学最棒的同学帮助我复习。她的语文不怎么好,我们俩正可以互相帮助。我跟同学们还不太熟,可对她印象挺深。她白白净净,很文雅。她有个习惯——爱笑,笑得厉害了,就要流泪,尤其是听我说笑话的时候。

放了学,我马上把老师的意思告诉她。她听了,微微一笑,低头想了想。

行啊,不过,这两天我的事挺多……”

那,怎么办呢?要复习也就在这两天了。我不想让她为难。听说她考试前总要列一个详尽的复习提纲,我就说:

这样吧,先借给我你整理的复习提纲吧,我明天就还你。一边把我整理的语文复习要点给了她。

行啊,她笑着接过我的《要点》,可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你看……”

没关系,我跟你取一趟吧。

我家可远呢!

不怕,我有月票。

……好吧。

我们上车了。大概是两个人就伴儿的缘故吧,说说笑笑的就到了。估计不过是五六站的路。

这里是一片新建的住宅区,一栋栋高大的楼房挺立着,真神气。我忍不住问:你家在哪栋楼?

她朝前边示意了一下,我顺着看过去,有好几栋呢,到底是哪个呀?

嗯,从这儿数,第四栋。那是一栋六层大楼,楼身略带粉红色,真好看。你住几层?

她又微微一笑。你猜猜?

一层?……二层?……嗯,四层?……怎么还不对呀?

六层。她说。

那,是哪扇窗子?我望着六层上的那些窗户,是那扇摆着花的吗?她笑着摇摇头,是那扇开着玻璃窗的吗?她还是摇头。哦,我知道了,是那扇挂着黄色窗纱的吧!她含笑默认了。

我高兴地说:多漂亮的黄色呀!是你自己选的吧?

嗯,不过,那种颜色叫鹅黄,是黄色里很淡雅的一种。

哦,原来一种颜色还分好多样哪。看看那窗纱,又看看她,我不禁拉着她的手,上楼——倒像我是主人了。

我们说笑着上了六楼,到了左边的门前,她停下了,打开书包找什么东西。

我问:怎么啦?

她又翻了翻书包后面的夹层,终于抬起头来,苦笑着说:真对不起,我忘带钥匙了。

我真有点失望,要走;可一想她得等她家人下班回来才能进去,一定很寂寞,就想陪她一会儿。她半急半笑着让我走,我不肯。

我忽然想起个笑话来,就讲给她听:四个旅客赶了很多的路,好不容易回到旅社,可是电梯坏了。只得一层一层地爬。她们住在第四十层。为了减轻疲劳,规定每人讲一个故事。等轮到最后一个人讲了,他们也上到了第四十层。大家就要这个人讲一个最简短而又最悲伤的故事。那人把眼一瞪说:我把咱们房门钥匙落在楼下的汽车里了。

她听了,捂着嘴咯咯地笑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流眼泪了。她赶快从兜儿里掏出手绢儿——“当啷,一个发亮的东西蹦出来,掉在地上。天色暗了,那个东西却更刺眼。她愣着,刚才那一丝笑纹却僵在嘴角上。

愣了好久,我俯下身去,捏起那枚发亮的东西,放进她有些颤抖的手上。她开了门,刚跨进去,,猛地把门碰上了。我呆呆地站着,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这篇文章情节很完整也很曲折。文章刻画的班上数学最棒的,但心地狭窄,唯恐人家超过自己,因此当向她借复习提纲时,她先以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我家远着呢作托辞,最后竟以忘带钥匙来假托,不肯借。情节屡次转折,较能吸引读者。(1)文章用翻转法来构思情节,钥匙的出现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在结构上形成了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它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2)用伏笔和照应的手法写她的流泪,这是显示作品内容的连续性、完整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使行文曲折的有效方法。(3)在高潮来临前,作者不惜笔墨、不厌其烦地描写问楼、认房、上楼、讲笑话等内容,为情节的高潮蓄势,不断强化读者的期待心理,使矛盾爆发情节突转时具有飞瀑流泉从天降的艺术效果,造成读者心灵的强烈震撼。(4)运用了误会法。文章中的对她的屡次托辞,不仅不生疑,反而信以为真,使情节步步发展,层层铺垫,引人入胜。

升格:(一)待升格作文

拐角处的眼神

我在篮球场上摔伤了膝盖,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带我回去吧,我实在痛得走不动了!

老爸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的伤口,盯了几秒,皱了皱眉说:这点小伤算什么,要打球就得付出代价,自己走回家!

我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很自觉的往车上坐。不料老爸把我推开,自顾自地,飞快地骑走了,远远抛下一句话:

自己走回家!

自己走回家?我心里又是气愤又是委屈,虎毒还不食子呢!我------不走了。不过一想,万一不马上清洗,伤口发炎怎么办?苦的还不是自己,干嘛和自己过不去呢!于是我憋了一肚子的气一瘸一拐往家走。

然而就在几分钟后,我便在马路的拐角处又看到了老爸的身影,那臃肿的显得笨拙的身影,那习惯性皱着眉的脸,还有那双正盯着我的充满关爱的眼睛……在马路的拐角处,在与我对视的那一刹那,他立刻转过身,跨上自行车消失在人群中,再也没有回头。但我还是认出了那眼神,我再熟悉不过的眼神。顿时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流遍了全身。我想起了他曾对我说过:人生的路很长,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都牵着你走,自己学走路时难免要摔交,但是你从哪里摔倒了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有麻烦也要学着自己解决,不能总是依赖父母。

这时,我开始觉得伤口已不那么疼了。爸爸在看我伤口时的那种惊讶的神情和随后的那个习惯性的皱眉,都是我所熟悉的,然而他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更感到熟悉。

一肚子的气消了,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在路上我这负伤的人是那么抢眼,有好心人说,小兄弟,不要紧吧。”“要不要我送你回家?都被我用老爸的名言婉言谢绝了,我能行,我能自己走回家!

(二)升格意见:《拐角处的眼神》不能说文笔有多美,但是作者用朴素平实的语言叙述了父亲在我受伤以后的行为态度,较好地表现了父爱的那一份深沉和独特,情节也有一定的起伏变化。不过,同学们仔细读读,会发现文中尚有须作修改,方能更好地写出事件的波澜。比如:

文章开头可用因果倒叙法设置悬念,由父亲在拐角处的独特眼神来引出一段父子之情,使读者看了开头就产生一种悬想和期待。

文中还可以增加一些照应,如文中在拐角处看到老爸的身影后,会怎么想?为什么会有一种暖流流遍全身的感觉?交待老爸特别的行动及其所蕴含的感情,同时写出的感情的变化,这也能使文章产生波澜。

结尾可用翻转法,写父亲为我准备疗伤药品等细节凸现父爱,使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强化父爱的深沉和浓烈。

原文内容比较单薄,可以用断续法在文中穿插一件凸现父爱的童年往事。文字不要太长,但是对表现父爱能起补充烘托的作用。可用眼神串联穿插的文字,使行文细密严谨摇曳多姿。

(三)升格后作文

拐角处的眼神

那臃肿的显得笨拙的身影,那习惯性皱着眉的脸,还有那双正盯着我的充满关爱的眼睛……在马路的拐角处,在与我对视的那一刹那,他立刻转过身,跨上自行车消失在人群中,再也没有回头。但我还是认出了那眼神,我再熟悉不过的眼神。顿时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流遍了全身---

几分钟前,我在篮球场上摔伤了膝盖,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带我回去吧,我实在痛得走不动了!

老爸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的伤口,盯了几秒,皱了皱眉说:这点小伤算什么,要打球就得付出代价,自己走回家!

我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很自觉的往车上坐。不料老爸把我推开,自顾自地,飞快地骑走了,远远抛下一句话:自己走回家!

我是父母的宠儿,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但我从来没有想到,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爸爸居然冷漠地抛下了我。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又看了看自己血肉模糊的膝盖,一阵凉风吹过又是一阵钻心的疼痛……

自己走回家?我心里又是气愤又是委屈,虎毒还不食子呢!我------不走了。不过一想,万一不马上清洗,伤口发炎怎么办?苦的还不是自己,干嘛和自己过不去呢!于是我憋了一肚子的气一瘸一拐往家走。

然而就在几分钟后,我便在马路的拐角处又看到了老爸的身影------

飞快骑走的老爸其实并没有骑出多远,离我不远的某个角落,他用他的眼神守护着我,就因为老爸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似乎立刻明白了先前老爸那句话中的另一层意义,明白了他那一份深藏的爱。我也想起了他曾对我说过:人生的路很长,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都牵着你走,自己学走路时难免要摔交,但是你从哪里摔倒了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有麻烦也要学着自己解决,不能总是依赖父母。

这时,我开始觉得伤口已不那么疼了。爸爸在看我伤口时的那种惊讶的神情和随后的那个习惯性的皱眉,都是我所熟悉的,然而他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更感到熟悉。那眼神牵起了一串往事。

小学三年级时我刚学游泳,老爸把连狗刨都没练熟的我往深水区一扔,任由我自生自灭,当我在水中挣扎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他的眼神,充满希望和关爱地追随着我。当他把我从水中拖出来时,他又是帮我捶背又是哄我说为我买好吃的。我当时只知道害怕的哭,然后是傻傻地笑,现在想起来又是另一番滋味。

这样想着,一肚子的气也消了,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在路上我这负伤的人是那么抢眼,有好心人说,小兄弟,不要紧吧。”“要不要我送你回家?都被我用老爸的名言婉言谢绝了,我能行,我能自己走回家!

推开大门,我一眼便看见了桌上的二个棕色小瓶——一瓶是双氧水,一瓶是紫药水。书房里,只看到老爸一个背影——他正在看报。他的肩膀似乎是动了一下,但还是没有起来:

自己擦药吧。

五、小结:文似看山不喜平,中国的传统章回小说中人物命运,忽而山穷水尽,忽而柳暗花明;内容忽而金戈铁马,忽而风花雪月。引得读者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悲忽喜。人们把这种起伏变化用一种形象化的比喻叫做波澜

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说: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的确,平静的湖面固然能给人以美感,而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沉浮,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能灵活地运用一些生波澜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让人读后不忍弃去。

六、练习:1、把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小组,每组分别以夜深了下雨了上学路上车站为情境性话头,在第二课堂开展说话接龙活动,要求说得连贯,说出故事,说出波澜。(略)

2、门,我们每天进进出出,人的一生也会进进出出各种各样的。但我们有时却入不了,有时又出不了;有时摸不着,有时打不开;有时希望关着门,有时又渴望敞开门------门里门外、门前门后不知发生过多少故事,给我们带来多少喜悦、多少烦恼、多少启迪、多少警策。

请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题材、篇幅不限,叙事要有波澜。

(材料整理自网络,供学习交流用。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