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马国相论太极拳的技击要素

2021-10-31 16:31:05


技击是武术的灵魂,是武术的对抗形式。长期以来,武术在宗教及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下,迷信与玄学参入其中,技击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改革开放以来,武术振兴,中华武术开始走出国门,同时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拳道、泰拳等,这些在中华武林中直接或间接派生出的搏击术,开始冲击着古老的中华武术,中华武术能否屹立于世界博击之林,能否经得起外来搏击界的挑战,中国武术界不得不重新认识自己。七十年代初期,国家体委为了破除武术界的迷信、玄学,邀请了武术界资深人士,其中也有知名的太极拳家,就武术界的现状、武术的对抗规律进行了科学论证与研究。并在体育院校进行技击对抗试验,取得了可喜成绩,实践表明,技击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决不是用某个指标或数据来衡量的。我们对古人太极功夫的描述也要采取客观的、全面的、甚至是批判的态度来对待,不能迷信于媒体渲染的神功、绝技!八十年代初,国家体委相继开展了太极推手对抗试验,统一了太极界的认识:在瞬息万变的技击对抗中,要战胜对手,掌握制胜的主动权,表现在有形与无形两个方面:有形的为招法,即外在身体形态,它包括身体姿势、位置、力量、速度、平衡等;无形的为精神、意识、气势、节奏等。按照不同属性和层次,可将太极拳技击概括为:力量、速度、技术、战术、心里五大要素,它是技击能力的综合体现,缺一不可,下面逐一阐释。

一、 力量 
力量在武术运动中是个综合的概念,是技击者绝对力、耐力、意志力的综合体现。技击的实施效果是通过力量体现的,一个没有经过太极拳锻炼的人,身体的力量是散乱的、有限的,据有关科学研究表明,正常健康的男性在十八岁之前力量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十八岁以后力量增加变慢,到二十五岁时达到最大力量。其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通过太极拳锻炼,可以减小力量的衰减,使人体经常保持充沛的体力。太极拳锻炼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在于调动人体的力量潜能,其一为肌肉的潜能,在螺旋缠绕中使肌肉的素质得到改善,弹性得到增强,收缩力明显增大;其二为全身肌肉的协调运动,既全身之力在意念的作用下向同一作用点汇集,从而产生巨大的爆发力,在技击中称之为整劲,整劲练成后既可产生多于常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打击力。 
力量在武术中有不同的层次。通过太极拳锻炼所获得的劲称为内劲,同样是人体的内力,从这一点说,劲与力是一回事。所以《中国武术大字辞典》对劲的解释是:(1)强:有力,(2)犹作“力”。民间劲、力多通用。(3)经柔练之力。武术界一般将经过反复柔练,并与武术技法相融合的肌肉力量称为:“劲”。整劲善于变化,擅集全身之劲于一点,并能与全身技法紧密结合(〈中国武术大辞典〉316页)。“劲”与“气”的密切结合便成为“功”。这是武术力量表现的最高形式,是意气相随的力量境界。 
劲力的大小决定技击的胜负。太极拳属功技拳,阴阳兼备,刚柔互用,试想激烈的技击中拳脚相加、电闪雷鸣,容得你不用力而取胜吗?一味柔弱就意味着被动、挨打。拳经云:“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用刚不可无柔,无柔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催迫不捷”。(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技击中所表现的刚劲是将全身之劲聚于一点霎那间如迅雷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力量,只要具备了这种疾用骤发、迅猛刚实的力量才会掌握技击格斗的主动权,给对方以重创,稳操胜券。 
那么太极拳论提出的“用意不用力”又该作何解释呢?笔者认为: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之说恰恰是为了长力,它是太极拳获取内力的法门。太极拳在行功中,通过放松人静,以意灌注于招招式之中,使周身气血通畅,逐渐产生一种雄浑的内劲,这是太极拳内在的力量。陈发科前辈曾指出:“力与巧是应当结合的,但力是基础,巧是拳法。”洪均生先生也曾说过:“应当承认,力是第一个应当具备的条件。”这两位大家精辟的语言道出了太极拳技击的基本要素-----无力不成拳。 
                 
二、 速度 
太极拳技击对速度的要求与其他武术项目几乎没有区别,可以说太极拳的锻炼是刻意求快的,技击中只有动作神速才能出奇制胜。为达到“疾迅谁能敌”的技击目的。太极拳采取了独特的锻炼方式-----慢练。因为只有慢练,才能用脑细心体会、分析、领会要领,强化心理意识,增强内功,也便于熟悉劲法径路及其变化,最后使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超乎寻常的应激反应速度。 
速度,指人体的快速运动能力。也就是说在单位时间内,迅速完成某一动作或通过一定距离的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快速通过某段距离的能力,称移位速度;人体快速反应能力,称为反应速度;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称为动作速度。太极拳技击中对速度的要求突出体现在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上。其速度的快慢是取胜的关键因素。 
反应速度,是指从出现刺激到作出应答反应之间的时间。在技击实战中的表现形式为:根据对手情况变化而变化,迅速改变动作的方向、路线、速度、方法等。它要求在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技击中作出快速的反应。反映速度的快慢与神经中枢的机能状态和人体感受器的敏感程度密切相关。人的精神状态好反应速度快。人的感受器(视网膜、耳、皮肤等)越灵敏,接受信息就越快。在太极拳修炼中“虚领顶劲”是锻炼神经中枢的机能。正如拳论所云“精神能提得起乃无迟滞之虞。”太极拳练功中“松静徐缓”,“耳听身后”,“眼神兼顾左右”,太极推手中所采用的“听劲”技术,都是敏感锻炼的有效手段,太极拳高深境界所达到的“一语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级境界,就是对太极拳敏感反应速度的最好注释。 
动作速度与力量、协调、耐力、技术等因素有关。它除了和信息在反射弧各个环节中传导速度快慢有关外,主要取决于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指挥能力。其指挥能力越强,引起肌肉收缩完成的动作速度越快,其中包括拳法、掌法、腿法进攻回收的速度,步法身法的移动、身法闪展腾挪等运动。 
太极拳技击中虽然主张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但制人的先决条件仍是速度。拳论云:“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先动”与“急应”是要因敌而变的,技击中对手出拳如风,迅猛快捷,你不比对手更快又如何“后发先至”、又如何“急应”呢?所以太极拳技击不但要有先发制人的机智,更要具备后发制人的速度,要达到制人而不制于人就必须意速神玄,有备在先,速战速决而不失制胜之本。


三、 技术 
武术技击技术丰富多彩。外家拳在技击中讲究闪展腾挪、窜蹦跳跃,快速勇猛,坚刚摧敌。而太极拳则主张柔中含刚,讲究“皮肉之柔,固如软棉,内气之刚,尤如钢铁”它克敌制胜所采取的战略是:以静制动,顺势借力,避实击虚,后发先至。就是说技击中我要主动迎合粘黏,彼进我退,彼退我进,舍己从人,实现我顺人背出奇制胜。 
太极拳的技击技术,其主要内容是太极十三势,即“八门五步”,八门:  、捋、挤、按、采、 、肘、靠;五步: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八门五步阴阳倒转,周而复始,随机而行,这就是太极拳技击特有的化发技巧。这种技术是通过螺旋运动来实现的,它包含了化打结合的技巧,当遇到进攻时,我必须在保持自身平衡的前提下  接其劲路,阻止其改变我太极体的状态,使其仅仅作用我太极体的表层而不伤内。因我太极体是立体的圆,“无凸凹处”,同时又是运动的圆,“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对方的力加在我的身上,如同碰上飞转的轮子上,打来的力越大,自损的越严重,加之强大而忽隐忽现的内功势能做后盾,就会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效果 。所以说圆运动是太极拳技击技术运用的核心,并可变化出丰富多彩的拳法、腿法、摔法技术。掌握这种螺旋运动的规律,就等于找到了使技用巧的金钥匙。一切技术尽在圆的变化之中。如果我的肩、臂、肘、手被对方所控制,可通过圆转走化达到反控制并打击对方的目的,即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 
在太极拳技击中还要充分运用截、拿、抓、闭的技术,截者,截络;拿者,拿脉;抓者,抓筋,闭者,闭穴。络若被截,血不周流;脉若被拿,气难行走;筋若被抓,身无主宰;穴若被闭,神气顿无。太极拳的技击技术是内外结合的,是要经过长期而正确的太极拳修炼而获得的,掌握了良好的技击技术可以说具备了技击的物质基础。可以说解决了“可以打”的问题,但要达到“会打”的水平,则必须要掌握并运用好技击的战术不可。 
              
四、 战术 
战术是根据交战对方的身体状况、功防特点所作的力量分配、特长发挥所采取的合理有效的计策与行动的总称。太极技击中的战术运用过程是斗智斗勇的过程,包括已形成的计谋、策略与实施计谋与策略两大方面。战术意识是在复杂、多变、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及时准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迅速而正确地决定自己的战术方案,是一种战术思维能力的表现。战术思维反应出技击的预见性、判断的准确性、攻防的主动性、技术的目的性、动作的隐蔽性、配合的一致性、战术的灵活性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技击中每一个战术的正确运用,完全是受战术意识支配的,是根据技击的具体情况,为战胜对手所采取的计谋和方法。 
太极拳技击中常见的战术形式有: 
(1) 以静制动的战术 
太极技击,以心静意专为先决条件,内心镇静方能辨明对方的来龙去脉,才能迅速作出判断,并利用巧妙的战术给以还击。如《用武要言》云:“察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只有“意念专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才能保持自身的稳定、平衡,以不变应万变。太极技击追求随遇平衡,有赖于气沉丹田和两腿虚实转换,同时千方百计去破坏对方心平衡,以逸待劳,劲不虚发,若发必中即为以静制动战术。 
(2) 直取强攻的战术 
当对方有可乘之机时,可进行主动出击,先发制人。《用武要言》云:“击其不备,袭其不意”、“逢击单敌,似巨炮直轰之势”。陈小旺先生也曾指出:“如果对方有可乘之机,或在蓄劲未发之时,要抢先进攻,击其不意,攻其不备,绝非专一引劲落空、以静待动。”(《世传陈氏太极拳》) 
(3) 闪进打顾的战术 
“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用武要言》 
(4) 制长击短战术 
技击中要“察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 (《用武要言》)。制长即采取相应的方法抑制对方的技术长处使其不能正常发挥。击短,即攻击对方的薄弱环节,如《用武要言》云“避实击虚,取本求末”。 
(5) 进攻转换的战术 
进攻转换,当接到对方的劲力后,即采不规律的进攻频率、不断变化进攻方位、运用复合劲立体交叉进攻,或节节串击,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使其防不胜防。《用武要言》云“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膊打、肘打、腿打、头打、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腿步打、截气打、借气打、以及上下百般达法,总要一气相贯。” 
太极拳技击除上述五项外,还有虚实变化战术,消耗体力的战术等等,就不一一赘述了。技击战术可通过“喂招”、模拟、实战等训练方式逐渐得到提高。


五、 心理 
心理素质,是技击实战中一系列心理活动和诸种行为的综合反映。他与攻防技术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技击技术是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心理素质是攻防技术的实施保证。技击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有效的发挥技、战术,掌握技击的主动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击心理包含技击思维、技击胆量、技击意志三个方面,这三项心理机能在技击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1) 技击思维 
技击思维包括战前思维与战中思维。战前思维一般是对已知或未知的技击对象所作的客观分析,如身材的高矮,强弱,技术特点等等,并在知己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了解和掌握其技术实力和心理活动等情况,达到知彼。通过掌握的初级信息在头脑中迅速反应出技术与战术的预见性,从而制定出初步的可变性技击方案。如:是以静待动还是主动进攻;是引诱欺敌还是乘袭而击,只有战前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技击中扬长避短,百战不殆。战中思维是指技击过程中能否通过对方的技击特点,判断出对方技术上的薄弱之处,从而制定出发挥自己与其相克的技术与战术,即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机智多变的调整适应自己的技术与战术的结构布局,使技术与战术得到密切有效的配合。以己心理优势克敌心理不足,所以一名优秀的太极技击手除要具备较好的体魄和技术外,还要具备客观、合理的技击思维。 

(2) 技击胆量 
胆量表现在技击对抗中调整心理平衡,保证情绪稳定的重要心理素质。技击过程中能否做到沉着、冷静、临危不惧。能否将技击技术有效发挥,无不依赖于技击胆量这一心理素质。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胆量要有高超的技术作后盾,技击技术的正常发挥必须有相应的胆量作保证,即使猝然遇敌,也不至惊惶失措,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大敌当前要有与敌争生存的英雄气概,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意要胜人,身要攻人,步要过人,势要欺人,神要逼人,艺要压人,快刀斩乱麻,头撞牙咬,肘打膝顶,拳打脚踢,全线出击,决不留情。”正如拳谚云“不胜必因心胆寒”,技击中“计某施运化,霹雳走精神,心毒称上策,手脚方胜人。”技击的胆量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心理素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 技击意志 
意志是技击者心理素质之本,是技击者走向胜利的精神支柱。技击对抗中坚忍不拔的韧性,顽强的拼搏精神皆依赖于坚强的技击意志,它是一项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战斗篇云:“胆颤心寒者,必不能胜人。”坚强的意志会使技击者在技击最困难的时候爆发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甚至可挽回败局。坚强的技击意志是相信自己的力量,对所面临的各种困境能产生高度的适应性,而不会产生灰心、失望、放任等软柔的心理障碍。坚强的意志不仅在技击对抗中体现它的威力,同时也是技战术正常发挥的可靠保证。 
技击的心理素质,是经过推手、散手训练中逐渐磨练和培养的,是经验、技术、耐力的有机结合。只有不断学习,刻苦训练,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在各种技击环境中探索、磨练,才能造就出全面而过硬的心理素质。



学拳咨询、交流投稿、广告宣传

请加微信号bjsanfengtang

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好友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与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太极文化”公众号立场无关部分文章与图片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