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批判性思维的穿透力:假设挖掘和评价

2021-08-08 07:31:04

任何一种批判性思维理论或教科书都必定讨论假设 (assumptions) 。这是因为, 任何思维、行动和话语都有假设, 而假设深刻影响它们的品质。从根本上说, 假设的这种普遍性反映了事物的存在和变化都依赖一定的条件这一普遍规律。所以, 假设代表思想、行动和话语的条件性。但是, 人们常常忽略或忘记了这种条件性, 视假设为理所当然, 隐而不表, 久而久之, 最终完全遗忘了假设及其对思维、行动和话语的制约性。而那些建立在不当假设之上的思维和话语逃脱了审查, 将人们的行动引入歧途。正是基于思维、行动和话语中假设的普遍性和制约性, 批判性思维注重揭示、评估和校正思维特别是论证中的假设。乔治·琼金 (George Junkin) :对导致这场内战的虚妄假设的考察和诡辩推理的反驳》 (1863) , 曝光了很多无根基的假设和虚妄的推理。其中第15、16和20章直接以虚妄假设或无理由假设为标题。在学科层次上, 美国心理学会出版了《关于心理学的批判性思维:隐藏假设与合理替代》 (2005) 。在教科书方面, 布鲁克菲尔德《批判性思维教学:帮助学生质疑自己假设的工具和技术》 (2012) 以揭示、检核和探索替代假设为主轴。另有一些批判性思维教科书设专章讨论假设, 大多集中于论证域的隐含前提。但是, 大多数批判性思维教学, 尤其是教科书, 对假设问题的阐述视野不够开阔, 内容不够丰富, 假设意识和技能的目标不甚明确, 亟待改善。



一、假设的重要性



汉语“假设”一词在汉代出现, 意为“如果”或“假定”。近代以来, “假设”有时也指“假说” (hypothesis) 。现代汉语的“假设”有“姑且认定”和“假说”两个意思。英语中的assumption一词来自中古英语assumpcioun, 后者源于拉丁文assumptio, 意为“取得”、“接收”。从13世纪开始, assumptio意指“圣母升天”, 教会庆祝升天的盛宴, 后来衍生出多个意义:占用、采纳、直言三段论的小前提 (14世纪晚期) 、权利或财产的挪用 (15世纪中期) 、独自采取的行动 (16世纪晚期) 、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物 (17世纪早期) 等。现代英语中assumption的意思有:某人升天、圣母玛利亚升天庆典盛宴、承担、视为理所当然、没有证明而假定某事物、假定、不能得到担保的主张、假定的命题、直言三段论中的小前提 (逻辑学) 、引入一个要考虑的论点, 特别是一个无关的论据 (修辞学中的assumptio) 等。

(一) 批判性思维的假设意识

在批判性思维和论辩理论中, assumption的核心意思是“被视为理所当然而不打算予以证明”。可以将assumption视为一般范畴, 其下有若干相近但有细微区别的概念:1.约定或假定:“为了……的缘故, 让我们假设……”。2.不用证明的基本前提: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和语用―辩证法等论辩理论都认为, 论辩的出发点是论辩双方共同承认的假设, 包括事实、价值和价值位阶、原则、论辩程序等。3.推理或证明的前提:不仅经典逻辑将证明的前提叫做假设, 一些形式论辩理论也有这样的用法。例如, “基于假设的论辩” (assumption-based argumentation) 理论认为, 论证是根据给定演绎系统的规则和假设得到的。[1]14.证明过程引入的假定:逻辑演算系统中定理的证明有时需要引入假设。例如, 命题自然演绎系统有“蕴涵引入规则”。5.推定 (presumption) :法律中与证明责任相联系的假设。例如“无罪推定”。6.预设 (presupposition) :使话语有意义的假设或先决条件。7.含意或隐涵 (implicature) :根据交际的合作原则和准则从话语得出的含义或意义。8.论证中的隐含前提:未陈述的论证前提。另外, 人们还在与事实相对照的意义上谈论假设即不是事实。批判性思维关注2、5、6、7、8诸点。

从批判性思维视角考虑假设, 既涉及关于假设的一般态度或意识, 也涉及揭示、分析、评估和校正假设的技能。前者集中表现在对假设之重要性的认识上, 后者体现为处理假设的具体方法。作为批判性思维态度或心理倾向的“假设意识”至少涵盖以下诸项。

1. 任何思想、行动和话语都有其假设。

谈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话语的完整表述都是:“在Y条件之下, X”。由此可以推断, 任何一门学科、理论、信念―价值观系统等, 都有自己作为出发点的假设。哲学践行 (philosophical practice) 的有力倡导者奥斯卡·博列尼菲 (Oscar Brenifier) 说, 他从老子那里得到的一个重要教诲是:人们说出来的任何语句都会存在问题, 它们都能被问题化。即使“2+2=4”这一命题也假设了“十进制”。这些假设是可质疑的对象。然而, 人们很少思考自己和他人的假设, 忽略了特定思想内容的条件性, 拒绝洞穿自己话语中的问题或不愿将自己的话语问题化。[2]148哲学思考使用的工具包括“分析”和“寻找假设”——辨识背后的命题或未表达出来的基本条件。[3]28-29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强调假设对知识的关键性, 但它走得太远, 认为知识本身总是扎根于无法证明的假设。认识的合理性在于证明。解决认识合理性的“明希豪森三重困境”唯一有希望的路径是选定正当合理的假设。武断与非武断假设的区别在于, 后者有一个非演绎论证在支持。至于在哪个环节上终止, 也不是无缘由的武断。论证的终点总是基本理由 (前提) , 即对听众而言它本身已无可置疑, 因而不再需要支持理由。前提可接受性的“常识基础论”认为, 当前提是有正当理由的假设时, 它就是可接受的;而怀疑它的人有责任履行证明责任——证明它不成立。所以, 论证的终止点不必是武断的, 武断的终止点意味着没有完全尽责履行证明责任。[4]109可见, 解决知识合理性问题的关键之一是作为证明之终极基础的假设是否正当合理。假设给论证设置了终点, 终点是作者和听众共同决定的。

2. 假设可能阻碍问题解决。

在这个意义上, 假设实际是对思考一个问题或话题之方式的某种限制或约束。每当我们思考、推理或争辩时, 就得到某些边界、限制思考的范围或要考虑的解集。发现假设的技术就是考察人们的思维, 设法观察它以什么方式受到限制。搞清假设对解决问题十分重要。比如, 著名的9点连线问题表明, 不恰当假设导致问题不可能解决。[5]103-104假设的寻找是一个横向思维过程, 其中包含的创造性至少和逻辑一样多。在能发现某人的假设之前, 有必要停止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许多突发或意料之外的问题解决困难, 可以根据识别阻塞解决的假设来说明。[6]118-119同样, 假设也可能成为消除分歧的障碍。所谓“常规科学”的工作就是提炼和整合构成一种范式的理论和假设。新范式给科学家提供一种观照世界的新概念模式, 因而按旧范式工作的科学家与按新范式工作的科学家并不共享关于世界的相同假设。人们的意见分歧经常涉及对概念的讨论, 有时难以找到一个解决办法, 这是因为概念的定义往往依赖许多因素, 尤其依赖论证者心中的目标和假设。关于安乐死、计算机能否思维等等的争论, 都涉及到基于不同假设的概念定义。批判性思维的一种著名形式儿童哲学 (以哲学对话为主要特征) , 对儿童进行一种搜寻假设的卓越训练。批判性讨论规则的未表达前提规则也与探测潜在假设的能力有关。[7]869-871新修辞学和语用―辩证法等论辩理论告诉我们, 说服过程总是要以论证者和听众之间的论辩共同出发点即共识为基础。当这个基础不存在的时候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个论证者所提出的任何主张都可能被别人挑战, 陷入潜在的无穷后退。这一状态被非形式逻辑学家福格林 (Robert J.Fogelin) 描述为深层分歧 (deep disagreement) , 即每一个论证者的主张都基于其他论证者拒斥的假设。深层分歧使论辩变成不可能的极限状态。例如, 关于医疗卫生、经济刺激、金融管制等公共讨论似乎越来越频繁而快速地转向关于个人权利和国家角色的根基假设, 基于这些假设的共识似乎是不可能的。[8]180-181

3. 假设体现不同文化。

信念、价值和价值位阶构成文化的核心元素, 它们也是文化的基本假设。在语言上, 一种文化由其关键词加以体现。关键词有两个相互关联的意义:它们在某些活动及其解释方面是重要的、有约束力的词;它们是特定思维形式的重要指示词。关键词的某些用法制约着审视文化和社会的特定方式。[9]不同文化中的人们之间的争议难以解决的根子在于不同的文化假设。文化假设是指由于文化适应而接受的一种往往未经评价的隐含信念, 人们无意识地接纳其视角、价值、信念和实践。关注我们的文化假设, 进而批判地审查它们, 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维度。[10]文化中的价值假设严重影响道德推理。人之天性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成见、自我辩白和自我欺骗的倾向。塑造全部生活的强大的群体中心文化的影响加剧了这些倾向。人自然长成心胸狭窄、自我中心的思维者。考虑冲突视角的能力并不自然而然随年龄而发展。所以, 人们常常不能从一种真正的伦理视角进行推理。[11]38-39人们常常假设社会惯例、宗教戒律、, 这等于假设极为不同的、冲突的社会价值和禁忌被当作普遍的伦理原则, 因而可能引起实际上不合伦理的推理。[12]42-43全盘接受假设的非批判的头脑, 可能系统地扭曲伦理议题背后的事实, 会无意识地按照未说出的准则即假设来确认伦理议题背后的事实:因为我相信、我们相信、我们想要相信它们是这样, 或者相信它们是这样有利于我们的既得利益, 所以存在该事实。理解这些假设如何在无意识水平上起作用, 它们多么有力地影响伦理情境中的思考和行动, 是培养伦理议题的批判性思维者的重要一环。批判的心灵要消除这些假设。[13]37从修辞学角度看, 作为说服策略的气质或品格 (ethos) , 承载着论辩的功能。[14]1604

4. 批判和替代假设可能引发思想解放和重大社会改革。

、否定钳制我们思想的由来已久的假设, 开启了转变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新道路。在任何社会, 领导者的思想解放是关键。奥巴马在一次新闻发布会 (2012.12.19) 上谈到枪击案时说, 再次浮现的有关减少枪支暴力的讨论, , 改变由来已久的立场。[15]而在另一个演说中, :, 假设共和党人不会投到我们这边, 假设富人不关心穷人而穷人不投票, 假设非裔美国人不可能支持白人候选人而白人不可能支持非裔候选人, 黑人和拉丁美洲人不可能团结, 但“今晚在这里我们要说, 这不是我们所相信的美国。”[16]从反面看, 不当假设可能会产生巨大破坏力。在司法领域, 扎根于有缺陷的假设要冒可怕的风险。刑事诉讼法学的新近研究表明, 许多裁决所基于的假设其实并没有确切事实的支持。比如, 鲍曼 (Shima Baradaran Baughman) 所提供的经验证据, 削弱了毒品和暴力之间的关联性, 而法庭习惯于在毒品案中基于这种关联性的假设来证明扩张的警察权是正当合理的。[17]379,382有研究者指出, 在每场灾难中, 几乎都可以发现领导者基于自己的假设做出决策。大多数政府政策制定的一个瑕疵是, 决策者认为他们是在根据事实做事, 而他们其实是在用许多人深深坚持的关于引发事件之原因的假设做事, 因此需要在政策制定领域贯彻一种发现驱动的方法 (discovery-driven approach) :首先明确表述和记录所做出的选择背后的假设;接着搞清那些假设可能会怎样尽可能被低成本和快速地转换成知识;然后在系统阐述一个重大计划之前, 让有不同看法的人就他们如何可能到达下一个关节点有一场坦率的讨论。[18]对待假设的态度甚至可以成为判别领导风格的标尺。比如, 权威主义领导风格与民主型领导风格的区别之一在于领导者给下属所提供的挑战假设的机会的多少。在决策过程中, 假设分析帮助领导者揭示自己和他人的假设并予以挑战。为确保复杂环境中决策的质量, 通过审查决策背后的偏见来检验决策, 其中涉及辨识、分析或挑战某一利益相关者群组所持的假设 (反映他们的愿望、需要和预期等) , 对每一假设的重要性和合情理性予以精准分析, 将最重要和最具不确定性的假设辨识出来, 激励人们挑战、提问和讨论这些假设, 使假设得以清晰地陈述和修改, 根据已被揭示的每一选项背后的假设和相应的意涵, 努力达到一个更好的选择。可以说, 决策过程的多数步骤与假设分析相关。[19]2挑战假设可能直接导致创造性思维。揭示假设, 可以看到一种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 预示新的探索方向即一种新的替代或新视角。假设的改变导致新理论、新学科的出现是一种普遍现象。管理理论中的“X理论”和“Y理论”就有关于人性的不同假设。[5]102最近, 组织行为理论的研究发现, 组织团队多样性研究背后有一个假设:在组织中, 团队成员属性差异的不同程度可能和团队行为效应相联系。但是, 并没有发现支持这个观念的信息和论证。[20]223,229认知心理学也有若干关于道德观念和人的能力的基础性的、很大程度上未经审查的、隐藏的假设, 这些假设 (比如, 动力因、工具理性、个人主义和原子论) 暗中塑造认知心理学。“凸显它们是理解认知心理学的前途和局限以及提出修正和替代选择的第一步。”这些假设隐藏在实践表面之下, 最终与有关人性和人的能力的更大的文化假设密切联系, 导致我们从未考虑质疑它们。学会批判地思考一个学科, 意味着挖掘表面背后, 质疑基础的实践和这些假设。认知心理学要变成更为自我批判的一个学科, 就需要彻底筛选和质疑这些假设。毫无疑问, 这样一个自我审查的搜索过程将很可能导致重塑认知心理学的实践和目标。[21]153,168自然科学也有类似情况。有学者指出, 放射学被基于没有经验基础的假设的范式所左右。著名的线性无阈值 (linear no-threshold) 假设认为, 所有电离辐射都有害, 无论有怎样的放射剂量。自称证实该假设的流行病学研究或者忽略了细胞、组织和有机体水平上的实验和观察发现, 或者只是扭曲地提及它们或不予理会。[22]

5. 假设可能深刻影响个人生活。

假设可能是与日常决定相关的日常假设, 也可能是人们关于知识、生活、人性和存在之本质的更大的假设, 其中有一些构成理论和实践的“智力背景” (intellectual background) , 我们用这样的假设来构建、解释和理解我们的世界。著名批判性思维专家布鲁克菲尔德把批判性思维看成是一种生活方式, 而他本人的经历表明批判性思维对假设的识别、分析和校正, 对克服抑郁症有重要作用。“由于我识别和挑战了我关于抑郁的本质、原因和治疗的一系列假设……因为我能对它批判地思考, 抑郁不再统治我的人生。假如我不能对它批判地思考, 抑郁就会依然压倒我。”[23]2-7批判性思维技能可应用于显著改善学生的情绪健康。专家建议, 要特别注意“核心假设”, 将其识别出来并予以评估。核心假设是一些支持各种语境中的特殊信念的一般陈述。它们可能给特定实践者提供道德规则, 即告诉他应在具体情境下相信什么、做什么和珍视什么。这些一般陈述可能表达我们的态度或者概述一个人的生活哲学, 相当于临床心理学中的“图式”。由于核心假设蕴涵着许多具体陈述, 如果相信它们就可能引起我们的许多情绪, 因而辨识核心假设极为重要。[24]45-46在英国, 以推动哲学咨询、苏格拉底对话和儿童哲学为己任的践行哲学学会 (Society for Philosophy in Practice) 所推行的一个关键概念是“批判哲学” (critical philosophy) , 它是“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运用”, 其形式之一是“哲学治疗” (philosophical therapy) , 帮助个体识别和矫正错误的思维模式, 包括揭示隐含前提。荷兰哲学践行学会 (Dutch Association of Philosophical Practice) 秘书哈特尔 (Peter Harteloh) 博士提出的哲学践行模型, 将哲学作为批判性思维, 他所总结出的哲学咨询师的三个基本能力是提问能力、解释能力和理解能力, 其中解释能力对应的“任务”之一是“使假设明晰化”。[25]40,44美国哲学、咨询和心理治疗学会制定的《品德操守标准》指出, 哲学从业者可能在方法和理论取向上不同, 但都揭露和审查潜在假设和逻辑意涵,, 这是哲学践行的共同活动, 并将该标准阐释为:从业者应该易感受替代的“世界观”和哲学视角, 包括那些基于各种各样的客户群体的文化或性别差异的“世界观”和哲学视角。[27]

6. 揭示和质疑假设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技能。

成人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研究专家布鲁克菲尔德和梅茨罗都认为, 对任何事物的批判性思考, 如果没有对其背后假设的考虑, 都不是完整的。梅茨罗的成人学习转化理论认为, 我们的意义结构 (meaning structures) 通过反省而得以转化。当信念不再为我们很好地工作或旧思维方式不再起作用时, 我们就反省自己未经审查的信念假设。我们所面临的一种使人困惑的两难激发了反省。反省包括对假设的批判, 以决定是否通常经由孩提时代的文化同化所获得的信念对作为成人的我们依然起作用。我们依靠批判地审查其起源、本质和后果来完成这种反省。最重要的学习包括对一个人自己前提的批判性反省。[28]223-224布鲁克菲尔德以假设为主轴定义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捕获假设的过程——发现我们和他人持有的假设, 然后进行核查, 以看看这些假设有多大意义。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 (1) 识别或揭示塑造和引导我们的思维、决定、行动和选择的假设; (2) 检核这些假设多大程度上是准确的和有效的; (3) 尽可能从若干不同视角、观点和来源考察这些假设以及我们的创意和决定; (4) 以这些研究过的假设为基础, 采取明智的行动 (informed actions) 。[23]1,24,28,157有许多可以操纵我们的方式, 可能是从外部操纵, 比如社会的大众传媒, 也可以从内部操纵, 利用我们自己的未经质疑的假设和价值。批判理论可以帮助看清我们如何被操纵而接受不平等。[29]14有学者发现, 人们对“选择”的概念不假思索地自动接受。其实, 选择概念尤其在美国语境中是一个具有某些嵌入假设的意识形态概念, 应激励人们审问我们关于选择的假设, 想象诸多可能性而非给予的“选择”。[30]41

布鲁克菲尔德说, 大多数人说批判性思维的主焦点在于辨识和核查假设, 不过, 其具体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何种传统内工作。美国话语中的批判性思维有4个传统:分析哲学传统、自然科学传统、批判理论传统和美国实用主义传统, 这些传统告诉我们如何思考“critical”这个词。[31]3-4保罗模型、恩尼斯模型和“德尔菲报告”模型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清单都包括假设分析技能。在保罗看来, 我们总是在用一种视角滤波器看世界。我们往往未觉察到假设, 因而极少质疑它们。人的思想所出现的许多错误, 都可以在其背后的未经批判或未经审查的假设中找到原因。批判性思维者能够而且确实使自己的假设明晰化, 评价和校正它们。不是说“从不假设”, 而是说“意识到和小心你做出的假设, 情愿审查和批判它们。”关注假设的思维与成为理智上谦逊的人之间存在关联。[32]关于假设的批判性思维原则是:思维只不过与它所基于的假设 (信念) 一样可靠 (sound) 。[33]在保罗的批判性思维认知技能清单中, 审查或评估假设属于“微技能” (microskills) [34]1215种技能中的第13和14种分别是“归属和判断未陈述假设”和“假设地思考”。[35]33“德尔菲报告”6大技能中的“分析”、“评估”、“推论”要求“辨识未陈述假设或预设”“确定一个论证是否依赖虚假或可疑的假设或预设, 然后确定它们如何严重地影响论证的力量”“判断论证的假设对论证的可接受性的证明力, 确定在哪个可能的范围内附加的信息能增强或削弱论证”“判断可用的背景信息有哪些”“断定某些缺失信息对于决定某一观点是否比竞争观点更合理有密切关系”。[5]5-7从最早的到当今最流行的批判性思维测试工具都包括辨识假设的题目。美国国家科学院拟定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要求把科学当作一种探究过程来教授, 指出探究需要辨识假设, 运用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以及考虑替代说明, 也需要说服学生, 模型所做出的假设是合理的。[36]



二、假设的分析和评价



在很多情况下, 人们在没有觉察假设的情况下而无意识地接纳、持有或传送它, 因而常有隐含假设 (implicit assumptions) 、默许假设 (tacit assumptions) 或隐藏假设 (hidden assumptions) 等说法。可以在不同水平上分析和评价假设。不过, 对于辨识和分析假设技能的难易程度有不同认识。有人认为, 最难辨识、质疑的假设是那些深埋在主流意识形态 (如民主、资本主义、白人至上主义、父权制和异性恋主义) 里的假设。[23]24也有人将辨识假设归为基础思维技能, 认为“与分析一个主张或做出推断相比, 辨识假设显然不太困难, 需要较少的认知资源。”[37]一般说来, 辨识论证中的隐含前提这样的假设不太困难, 但辨识其他假设并非易事。

(一) 假设的层次和类型

可以根据假设的影响范围来考虑假设的不同层次。有些假设是关于最根本哲学问题和价值的假设, 如知识是什么、知识如何获取、存在的本质以及构成人们价值系统的信念。人们所做和所信的一切事物背后都有这种假设, 它们内化之后甚至成为人的“第二天性”。[38]我们每个人都有关于世界及其运作方式的“内隐理论” (implicit theories) 。它们是允许我们建构、解释和理解我们世界的未经审查的或无意识的理论, 构成我们的信念系统和个人视角。“内隐理论变成日常经验的透镜和滤器, 指令人们看什么, 如何解释它。”通过引导感知、搜索和存储, 内隐理论成为思考中的一种执行控制结构。它是知识和经验的组织者, 因而能影响人们对情景的理解, 从而也影响批判性思维。[39]16-17

某一领域的理论化或实践都以假设作为出发点。学科假设常常构成某一学科的逻辑起点, 例如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和“利润最大化行为”假设, 否则会导致证明的无穷后退, 不能建立起理论系统。在学术和科学工作领域, 人们有关于什么构成好的学术研究, 研究该如何完成等等的假设。有经济学家说, 经济学中的批判性思维非常受限, 有时并不包含详细审查许多思维所基于的假设。比如, 对于利润最大化行为, 我们从未在教学中让学生回到对它的批判性分析。三年之后再没有人谈论这些假设, 学生视其为理所当然, 然后就到社会上开始做决定。经济学批判性思维应该包含怀疑论、横向思维和创造性这些更广阔的概念, 比如采取相反看法、“框架外思维” (thinking outside the frame) 或“旁路思维” (thinking sideways) 的能力。这样的批判性思维包括对政策的审查和评估, 比如一个模型失灵了或其假设站不住脚。 (不像多数主流经济学) , 从事元批判 (metacritique)。[40]175,180

人们表达一种有理由的观点时, 常常使用论证的背景假设。在回应一个不合意事件 (个人失业或社会不公平) 时, 有些人或许采取这样的立场:政府对解决该问题负有责任;有些人则持相反立场:不是政府分内的事, 政府不该卷入。每一视角都基于关于政府的角色和目标的假设以及有关社会中公民角色和能力的假设。当然, 在论证中尚未陈述出来的前提也是论证的假设。[41]

假设的最低层次是命题假设, 有时与命题中使用的词语有关。比如, “让我们保持X”或“我们要更加X”。前者假设了X这种状态已经存在;后者假设了X是对我们合意的且实现了的状态。从言语行为论来看, 恰当言语行为的“预备条件”表述的是言语行为有意义的假设。当然, 语句的指称预设和命题预设都属于这类假设。

根据内容可以把假设分为范式假设 (paradigmatic assumptions) 、规范假设 (prescriptive assumptions) 和因果假设 (causal assumptions) 。范式假设是我们如何看世界的框架, 是建构性假设, 我们用以安排世界的基本范畴, 通常我们甚至并不承认它们是假设。相反, 我们坚持它们是对实在的客观、有效的描写。对某些范式假设的批判性审查只是在大量抵抗之后, 考虑了重大的反证和证伪经验, 才会而改变它们。它们的挑战和改变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爆炸性的。规范假设是我们认为世界应该如何运作, 人们应该如何行事的假设。它们必定以范式假设为根基, 是它的扩展。假如你相信成人是自我指导的学习者, 那么你就假设最好的教学是激励学生采取控制设计、执行和评估他们自己学习的那种教学。因果假设是关于世界的不同部分如何运作, 在什么条件下可能变化的假设。在所有我们所持的假设中, 因果假设最常见, 约占80%, 也最容易发现。因果假设通常以两种方式陈述:预言性表述和回溯性 (历史性) 表述。[23]17-19

多数批判性思维理论常常将假设挖掘和评价作为论证重建的一个主题, 这时就会牵涉修辞学、语用学和逻辑学 (主要是非形式逻辑) 相关的论证分析原则和技术。

(二) 论证重建中的假设分析

从语用学和修辞学视角看, 论证的假设在交际或说服活动中不可或缺。考虑到说服的核心——听众, 任何论证都得将某些假设设定为论证的出发点。这可以避免论证的无穷后退, 亦可让说服效果尽早显现。说者或作者可能为了以下目的而不会花气力完全明确表达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内容:第一, 节省受众多余的努力, 因为这些内容对他们是已知的。第二, 节省受众不必要的努力, 因为内容可以在不损害对信息理解的情况下用较小的注意力予以加工。第三, 防止受众完整地注意该内容的所有部分, 以免他们可能挑战并拒斥它。这种隐含性削弱批判性反应的倾向。[42]165廷德尔指出, 论辩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 许多经验细节使我们的认知环境相重叠。听众被期待用这种假设填补所表述的推理中的空白, 这是修辞论辩的邀约本性 (invitational nature) 的一部分。认知环境像视界, 指示充满观念、“事实”和假设的环绕我们的心理空间。[43]190,193

1. 论证的交际情景假设。

论证是一种言语行为, 某些交流的共同原则构成解释论证过程中处理隐含前提的一般原则。著名非形式逻辑 (修辞) 学家格罗尓克和廷德尔合作撰写的著名教科书《好推理诸事!》提出三条交流原则, 要求把一个论证解释成有意义、匹配其语境、符合所包括的明确成分的可理解的言语行为。[44]52,60论辩的语用―辩证法理论也提出控制交际的一般规则以取代格赖斯 (方式、质、量和关系) 准则:在没有相反证据的情况下, 分析家必须假设话语中的一个参与者说有意义的话, 其所言与他们达到的言语活动的阶段相关, 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彼此适当地相关, 与整体和局部的互动目标相关。[45]474,550,552-553不过, 公共论证 (public argument) 和专业论证有所区别。比如, 在语境上, 二者的差异是:公共论证常常是一对多。论证者是已知的, 但听众是一大群, 甚至可能是匿名的。因此, 论证者不可能决定听众的观点, 对它们做出具体回应。相反, 论证者必须就被归属于而非实际上来自听众的那些前提做出判断。这些判断可能是错误的 (对手常常会准备好坚持他们是错的) 。如果他们错了, 论证就不会说服公众, 但论证者通过打好论证主题内容和机敏观察听众文化的基础, 来提高做出正确判断的机会。[8]5-6

2. 论证中假设的具体形式。

抛却论证中不是充当论证之直接构成要素的背景假设, 论证中的假设主要有4种具体形式:隐含前提 (implicit premises) 、预设 (presupposition) 、推定 (presumption) 和含意或隐涵 (implicature) 。

隐含前提是在论证中没有被陈述出来的前提, 但该前提对于结论的得出不可或缺, 因而有时也被称为论证的必要假设。有隐含前提或结论的论证常称为省略式论证 (enthymemes) 或不完全论证 (incomplete argument) 。

预设在神学研究中被看作是人们推理或形成看法过程中的一种基本假设, 也是在人们的信念框架的最基本水平上所坚持的一种个人承诺。预设在人们的思维中有最大的权威, 是可协商余地最小的信念, 具有对修正的最高免疫力。[46]52不过, 预设的概念主要在哲学和语言学中讨论。需要区别日常用法的预设和技术性的预设概念, 后者限于某些语用推理或假设, 它们至少成为语言表达的一部分, 可以用具体的语言学测试分离出来。[47]1461一个预设大致是这样一个命题, 它的假使得一个命题不真不假, 或使一个提问在某种意义上没有意义。一个“为什么X?”问题的预设就是X。[48]62,84-85可见, 论证中的预设实际上处于构成论证前提或结论的命题层次。

推定一词有更强的推论性含义, 它既在法律领域使用也在一般论辩领域使用。例如在法律领域, 按照死亡的推定, 一个人失踪 (未被听闻到) 某一固定期限 (在刑法和民法中有所不同) , 就可被推定死亡, 假如对他的消失不存在基于证据的其他解释。“推定是一个标准化的实践, 据此对某些事实在有关其证明其他事实的效果方面作一致的处理。”[49]推定是“证据法中使用的一种策略, 能使一个命题被视为一个证据, 即使支持该命题的论证并不强到足以满足所要求的举证责任。”推定是一种特殊类型推论的结果或结论。某个事实前提与某个条件句或像规则一样的前提组合起来, 经过推论生成一个推定。一个主张的推定地位是可废止的。[50]95-96跳出法律领域, 推定是事件的当前状态 (status quo) , 是正确的假设, 除非证明是别的情况。它是辩论的基础或出发点, 被视为理所当然。一场辩论从这样的基础开始, 所给出的当前的系统 (现状) 是可接受的, 直到肯定性证明是别的情况。[51]与法律推定有所不同, 日常推定好像更多是随案例的详情而不同的个别判断。按照新对话理论, 推定用于帮助一个对话前行, 是依靠所使用的论辩达到其目标的极为普通的策略。通常, 证明责任要件要求为每个提出的主张提供支持理由。在许多实例中, 要用令人信服的理由支持每一个论证, 可能在时间和气力上极为昂贵, 甚至如此的重负会耽搁或完全阻塞对话继续前行。推定的功能就是解除这一潜在的阻塞, 让对话从论辩阶段的特定点前行。在实践中, 推定的功能是节约交流的时间、金钱和气力。推定作为一种言语行为, 其目标是获得暂时的同意, 先决条件是在缺乏证明时要继续前行的实践需要, 可定义为使言说者承诺拥有一个并不为假的命题, 负担是表明该命题不假的否定性责任, 效果是回应者必须在当下予以接受, 除非他能表明其不真实。[52]因而推定属于一种无知论证 (arguments in ignorance) , 要将举证责任 (evidential burden) 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 这样的转移影响在对话开始阶段设定的说服责任 (burden of persuasion) 。[53]21-22推定与论证的前提可接受性有关。弗里曼提出可接受的一个准则:一个陈述是可接受的, 仅当存在一个有利的推定。陈述类别和4个推定的条件构成判定前提可接受性的认识决疑法。[54]不同对话语境形成推定有许多理由, 常见论辩语境中有6类形成推定的正当理由:有利于进一步行动的临时假设、被接受的 (做事成功的) 程序、专家意见、 (做事的) 时尚和习惯、世俗意见、合作和礼貌。[55]

会话含意或隐涵也是假设。会话含意是一个听者不得不归属于一个说者的假设, 为了保持说者在遵守会话准则的推定。[43]105含意是一个言说者所说的一个特殊句子的推论。按照格赖斯的观点, 一个人所说的东西需要在言说者所属的共同体的期望和推定的背景下加以考虑。他将收集到的这些推定和期望构想为交际规范或推定的一般范畴。假如一个话语表面上看来不符合言说者恰当地言说的推定——他是合作的, 真诚的, 提供消息的, 切题的, 清楚的等等, 那么听者就会尝试为该语句重建一个新的非规约意义来说明这一失效。这些推定被构想为一般的、语境独立的交际原则, 也被其他学者简化为关联原则并应用于一些交际形式。含意或隐涵隐藏着旨在解释推定不一致的复杂推理模式, 它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 其推定的意义不同于意图意义。会话含意被对话的和认识的推定的冲突所触发, 这种冲突用最佳解释过程得以解决, 这种解释基于论辩型式, 比如导致最佳解释的推论、实践推理、根据迹象的论证、诉诸怜悯和类比。这些推论被模型化为知识缺口的交际策略, 假如对话中的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 就得承担转移来的举证责任。这些推论的原则基于结构化的对话背景 (参与者轮流提出和响应言语行为) 中参与者所共享的关于事情的常规经过的共同知识。[56]203

3. 隐含前提的分析与填补。

有修辞学家认为, 补充前提不需要什么理论, 而是要看修辞语境。就阅读实际论辩而论, 人为地将论证重述为前提―结论的省略式方法弊大于利, 因为它导致忽略论证的修辞语境。[57]论辩理论家也承认, 从经验讲, 补充隐含前提没有什么困难, 但从理论上阐明却不那么容易。不过, 补充隐含前提是一个需要创造性和想象的任务, 无机械方法可用, 但需要详细阐述可能的、不完善的经验法则。[58]29-30隐含前提分析需要认识到几个先决问题。第一, 使用怎样的论证概念?沃尔顿建议放弃省略式 (enthymemes) 这一术语而代之以不完全论证 (incomplete argument) , 因为省略式的论证定义太狭窄, 仅仅把论证理解为3个成分:命题集、从前提到结论的推论和结论。而“不完全论证”除了这3个成分而外还要考虑9个因素, 涉及论证链、提供克服怀疑之证据的言语行为、假定前提成立、论证承担举证责任、论证受攻击的3种基本方式、论证双方轮换实施言语行为、论证有不同的形式 (论证型式) 以及除推理核 (reasoning core) 而外的辩证层 (dialectical level) 等。[59]91-92第二, 论证中的假设都是论证的隐含前提吗?换言之, 哪些假设是论证的必要假设?根据是否在论证中直接作为前提起作用, 有必要区分背景假设或作为一种潜在的、背后信念的假设与论证中的实际前提特别是隐含前提。[60]100例如, 某命题p为真可能是一个论证中的陈述s为真的必要条件, 或者是s中的一个词项有指称的一个必要条件, 等等, 但这并不使p成为该论证的一个必要假设, 因为p并不被作为一个整体的论证所假设而成为论证的一个必要假设。要成为论证的必要假设, 一个命题必须是构成该论证的推理结构之整体所必需, 而非只是在论证之内做出的一个主张。同样, 合理性的某个一般预设也不是论证的必要假设。比如, 即使假定“应该蕴涵能够”, 有可能做X并不是应该做X这样的论证的一个必要假设。人所公认的“应该蕴涵能够”这个概念上的真理, 是比任何特殊论证更大的东西即合理性本身的一个预设 (除非这样的东西是该论证的主题) 。与此类似, 也不该认为诸如肯定前件推论的一般规则是一个例示肯定前件之论证的必要假设, 倘若如此, 我们就堕入了无穷后退。所以, 一个必要假设不是一般合理性的预设, 也不是论证的命题性元素。[61]42,44这样可以避免论证中假设追溯的无穷后退。第三, 隐含前提分析采取哪种路向?以论证为中心还是以论证者为中心?这种区分也是“逻辑的” (logical) 与“心理的” (psychological) 分析方法, 也即恩尼斯 (1982) 所需的假设 (needed assumption) 和所用的假设 (used assumption) , 希契柯克 (1985) 论证的假设 (argument's assumption) 和论证者的假设 (arguer's assumption) 的区分。前者将假设看作是好论证要求满足的附加前提, 后者则是论证者就其论证和听众所设定的假设。批判性思维关于假设的测试题都聚焦于论证而非论证者。

4. 慈善原则 (principle of charity) 。

这是从语言哲学借用的概念。该原则指导“解释者”在解释他人话语的过程中, 给予“被解释者”疑罪从无:对于那些由于某种原因规避直接的、毫不含糊的解释的表达式, 相信这些表达式的最理性 (真诚、连贯、逻辑有效性) 的解释。[62]404非形式逻辑的开拓者都曾提议运用一种“指南态度” (attitude-guide) ——慈善原则。按照斯克里文 (1976) 的表述, 慈善原则要求我们设法做出对所研究的材料最好的而非最坏的可能的解释。但人们普遍认为, 这种“慈善”是一种“强慈善”, 容易让人们更怜悯地考察材料, 以便生成一个更好的论证。然而在选定隐藏前提时, 我们不是在说那个论证是好论证, 只是说这个隐藏前提足以说明它组成的推论。[44]63-64此时, 我们是充当发掘论证的考古学家, 而不是实际上设计或建造论证的建筑师或工程师。[60]102我们不想总是按照这样一种强方式解释, 要求一个弱论证或谬误论证的最有利的、合乎逻辑的解释, 通过填补缺失部分使其成为具有基于确凿证据之前提的有效论证。[59]64-65人们建议, 解释论证时应该尽一切努力对论证者公平, 不该附加使其更不可信的材料或删除使其更可信的材料来使论证变坏。过火的慈善可能让我们脱离准确性。所以, 戈维尔建议用“适度慈善” (modest charity) 来替代强慈善。一般而言, 可以假定, 正在陈述论证的人, 回应彼此论证的人, 都在力图交流信息、可接受的看法和合理的信念, 设法给出他们真诚相信的主张的好理由。很多时候, 人们至少设法提供好论证, 其中的前提以某种合理的方式导向结论。解释别人的论证时, 应该在心中承受这一点:不把论证描绘为有缺陷的或难以置信的, 除非检查后确信有这样做的好理由。我们将避免把放任的推理和难以置信的主张归属于一个论证者, 除非在提出的言说或写作中有好证据这样做。[63]51-52,55一个段落的语境、话语和自然逻辑顺序暗示缺失或未陈述的前提, 因而应参照相关的话语和背景知识辩护对前提的补充, 这就需要图尔敏所谓的“支援” (backing) 、恩尼斯的“后援” (back-ups) 或斯克里文的“最优假设” (optimal assumptions) ;防止论证的重建者走得离所陈述的文本太远, 把要分析的论证变成重建者自己的论证。所以, 补充缺失前提要满足下述条件。 (1) 在陈述出的论证中有一个逻辑缺口。 (2) 这个逻辑缺口可以插入一个附加前提来填补。 (3) 这个附加前提或者是论证者接受, 或者是论证者承诺的东西。论证者接受一个主张的证据可能是:在围绕文本的话语所指示的承诺中发现的;基于该主张是共同知识或信念这一事实。 (4) 填补的前提应该尽可能合情理, 与在先的条件一致。[63]43-46,56

关于慈善原则的辩论有三个主要结果。第一, 在论证分析和评估中, 某种基本的慈善是必要而不可避免的;第二, 强慈善 (如斯克里文表述的) 在方法论和实践上不能成立;第三, 应该采用某种受限的、适度的或节制的慈善。[62]408但是, 当我们在批判性讨论框架中考察慈善原则时, 就会发现一种“慈善悖论”:在涉及观点争议或冲突的讨论中, 论证分析家以慈善的方式表述一方的观点相当于用不慈善的方式表述对立的观点。这个悖论只有在密切审视语境的情况下, 应用一种最小限度的慈善原则才能解决。[62]423当然, 彻底转换一种视角来看不完全论证, 有可能看到比慈善原则更根本的东西。有学者使用“节俭” (parsimony) 概念处理不完全论证。节俭是按照一个主体的目标最优化资源消耗的倾向。对节俭的考虑影响解释者凭借重建过程理解言说者的不完全 (省略式) 论证。从言说者接收一个不完全论证的听者, 因合作的本性把该论证当作是合乎情理的, 但需要以合理代价从可利用来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因而在节俭和慈善之间存在一种张力, 前者是一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的非社会约束, 而后者意味着一种亲社会态度。节俭原则在不完全论证分析中起主导作用。言说者和解释者在其论辩实践中都面临最优化贫乏资源消耗的问题, 这个共同压力决定了省略式的频率和成功。在这种基于节俭的省略式理论中, “熟悉” (familiarity) 这个概念有重大作用。节俭的机制首先在刺激解释者关注和致力于理解一个省略式的资源方面起作用, 之后在解释者选择某种重建类型即他所最大化的语义性熟悉 (semantic familiarity) 和推论性熟悉 (inferential familiarity) 方面起作用。解释者在努力理解论证者的省略式时依据这样一个推定:这个省略式表达一个融贯的思想, 只要予以适当的解释, 其内容至少有成真的机会。语义性熟悉早已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被刻画为省略式的特性, 推论性熟悉对于驱动省略式重建至关重要。在重建中, 合适的推论型式 (inferential schemes) 的作用, 不是使省略式演绎有效, 也不是最大化它的归纳强度或增大它的似真性 (plausibility) , 而是起着解释框架的作用, 它们是解释者在那种特殊对话语境中最现成、最速效的推论模式。论辩是自由市场, 省略式繁荣是因为它们以合理的价格 (既对言说者―卖者, 也对解释者―买者) 提供了有价值的商品。我们相信在彼此的省略式中发现的意义, 不是出自社会的慈善, 而是出于彼此自利的节俭。[64]461-462,490,498-499这种“熟悉”可以进一步与框架 (frame) 、脚本 (script) 或图式 (scheme) 联系起来, 它们成为填补缺失部分的可选素材[65]

5. 不同论证类型的隐含前提。

在语用―辩证法看来, 未表达前提的重建在两个水平上发生:相关推理的形式有效性的逻辑水平和论辩所服从的交际规则的语用水平。前提重建的“逻辑最小化” (logical minimum) 即原则上加上一个使论证有效的前提并不够, 因为这个重建或许并不是语用上合适的。加上“语用最优化” (pragmatic optimum) 才能使论辩中实施的复合言语行为完全与交际规则相一致。在原则上, 这样的重建会使一个辨识出的补充前提成为清晰的 (清晰性规则) 、简洁的 (高效规则) 和切题的 (相干性规则) , 而没有将任何承诺归属于本不该对它负责的论证者 (义务规则) 。论辩在其中发展的交际语境和产生可利用信息的认识背景是导致语用化的决定性因素。当然, 在简单情形下, 重建中的逻辑最小化依赖一阶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就够了, 但对于处理更为复杂的情况, 有时使用演绎逻辑的其他类型或非演绎逻辑更合适, 可能要辨识论辩所使用的论证型式, 并对论证发生于其中的语境予以必要的说明。比如根据语境, 在“巴特会坚持到底, 他是个耐性极强的人”这样的省略论证中, 起作用的论证型式可能要重建为征兆论证 (坚持是耐性极强之人的特征) , 因果论证 (能坚持是耐性极强的人的结果) , 或者是类比论证 (就如一个耐性极强的人跑步竞赛一样, 他会坚持完成这个任务) 。[45]531-534

从论证为中心的视角来看, 不完全论证是个 (形式上) 无效的论证, 补充隐含前提或假设就是要尽可能使其成为有效的。不过, 对假设可能采取包容性解释即断定:只要加上某个假设结论就能得出, 同时允许替代假设;也可能采用排他性解释即断言:只有加上某个特定假设结论才能得出, 没有替代假设是可接受的。有一种所谓的负检验 (negative test) 或反向检验 (reverse test) 用来排除或淘汰替代假设。对于一个无效论证, 一个假设是正确的假设要满足: (1) 它使无效论证变成有效论证; (2) 论证的结论并不是从假设独自可推出的; (3) 将这个假设的否定加到原初的理由上可以推出原结论的否定。不过, (3) 允许结论的否定从假设的否定独自推导出来会让论证原初的理由在负检验的这个部分成为多余, 所以有必要加上 (4) :结论的否定不可从假设的否定独自推导出来。[66]558,563-568

演绎论证可以省却任何一个前提, 非演绎论证却不然。一般说来, 事实前提或观察性陈述在非演绎论证中不可省略, 省略的往往是一般性陈述。例如, 归纳类比可以略而不表的是“大多数有特性x, y, z的事物有特性f”, “先验类比”也类此。[67]141,144恩尼斯指出, 当我们进行归纳论证, 得出可靠结论, 对其进行判断, 甚至决定它们的支持证据时, 要依靠大量有关事物发生方式的一系列辅助假设 (auxiliary assumptions) 。大多数合情理的方式都需要大多数人会同意的辅助假设。[68]84非演绎论证需补充的省略信息常常涉及约束条件和辅助假说。约束条件是事实性环境, 有助于排除其他竞争结论。辅助假说是相关专业知识, 可能是一个概括、科学规律、作为推论规则的常理或论证者用于得出一个结论而临时坚持的陈述, 它有助于表明, 在给定约束条件下, 证据如何能够合理地导向一个假设性结论。例如, X发烧, 看来虚弱, 脸上遍布小红点。因此, 他可能在出麻疹。在这里, 没有明说的约束条件是X未得过麻疹;辅助假说是相关医学知识。[69]

作为根据常理推理的合情论证即论证型式, 省略的前提往往就是“常理”, 如“专家往往是对的”, “证人通常说真话”等。当然, 由于通常只是表达出论证型式的基本元素, 那些与论证型式的制约条件相应的批判性问题隐藏在背后, 相当于假设或例外, 需要分析、评估者将它们揭示出来, 并判断是否这些批判性问题得到满意回答。

(三) 评价假设

假设本身有真假对错。但需注意, 假设的对错或恰当与否取决于语境——围绕假设的时空条件。尤其是大多数因果假设, 并不总是在某种绝对或普遍意义上是对是错, 它们的恰当性或多或少取决于特定时间的情境。例如, 在领导工作场所常常听到的这样一个假设:对工作得好的人加以称赞刺激接受这种称赞的人将来更卖劲工作。它以行为增强 (behavioral reinforcement) 理论为基础:你通过奖赏你喜欢看到的行为而不是惩罚你希望消除的行为来塑造行为的观念。但是, 这个假设在有些情景中不相干, 或者实际上有害。例如, 过度公开的表扬。对于那些在集体主义文化中成长的人, 个人身份必然与集体成员联系在一起, 被选出来加以表扬令人为难。倘若如此, 那么某人因某事做得好而受到公开表扬, 会使其决定在未来不要那么做。所以, 评价假设正确性的方法之一就是设法从多元视角考察它们。[23]21-25

论辩理论家提出一种“假定的谬误” (presuppositional fallaciousness) 。一个自然语言论证的结论之所以不能从前提得出, 可能是假设之一是虚假的。在这个语境中, 这个虚假性意味着什么呢?它其实相当于在该语境中, 存在某个 (正确的) 可构成的论证, 其结论是所设定的假设的否定。甚至这样一个假定的无据可依会给原来的论证造成麻烦, 只要人们给出语境上正确的论证来表明似乎没有好理由断定所考虑的假设。约翰斯通曾批评弥尔假设自己对功利主义的论证中两次出现的“可想望的”是同义的, 但事实上混淆了“可想望的”和“值得想望的”两个概念, 是违反三段论规则的“四词项”谬误。[58]135,290在论证谬误中, 乞题 (fallacy of begging question) 、同语反复和循环推理都属于假设谬误。乞题谬误假设了要证的结论。如果论证者在未经证实的或比结论更可疑的理由之上得出结论, 就犯了“预期理由”的谬误。图尔敏曾分析过一种乞题的形容词 (短语) , 如天真的乐观主义者、软心肠的自由主义者、危险的无神论者、怯懦的和平主义者、莽撞的激进分子、无头脑的原教旨主义者。也许在罕见的情形下, 这些形容词完全是有关个体的贴切描述。但是, 把这些形容词逐渐当作属于相应名词所指称的集团的普遍性质却是一个危险的习惯。[70]同语反复指论证的前提与结论相同, 即前提与结论的可疑性等同。通常在语言表达形式上, 二者尚有所差异, 但实质含义一样。循环推理是指在论证的某个推理步骤上, 结论又成为某一前提的理由。在实际论辩中, 循环链越长, 谬误的隐蔽性越强。有一种诡辩手法——不正当假设, 用“大家知道……”、“众所周知……”或“人们知道……”来表示某陈述是听众承诺集中的陈述、公共知识或其可接受性显而易见, 以此来躲避对该陈述的辩护责任;甚至利用“圈套问题”:“有理智的人都知道……”、“聪明人明白……”来打击听众的自信而预防对该陈述可接受性的挑战。

从批判性讨论的行为规范来看, 违反理性讨论规则5与论证中的隐含前提有关。人们可以将一个隐而不表的前提归属于某个论辩者。不过, 假如一个重建或补充的未表达前提实际是隐含前提的夸大之词, 或者拒绝本来承诺的一个未表达前提, 就违反了未表达前提规则。夸张一个未表达前提是稻草人谬误的特例, 对正确重构的未表达前提予以否认则是逃避证明责任的特例。[45]562,569

错误假设还表现为认知偏差、偏见和先入之见。有一些经验研究证明, 人们的认知和情感偏见以各种不同形式顽固抵抗批判性思维, 因而使批判性思维技能教学似乎没有产生很好的结果。甚至批判性思维包括积极教人们不要受偏见影响的时候, 效果也不如人们所期待的。最新的研究认为, 纯粹的认知除偏策略 (cognitive debiasing strategies) 即直接寻求改善人们推理的方式, 应该用语境的除偏策略 (contextual debiasing strategies) 补充。按照语境主义者方法, 心理外的 (或环境的) 装置比批判性思维独自反对偏见更为有效, 它们依赖外部约束和社会结构, 消解偏见固执的主要来源——人们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的偏见、认知局限, 缺少除偏的动机和不充分的校正。[71]1凯尼恩和博拉克 (2014) 提出除偏策略的4层次分类, 范围涉及从最个人化的到最语境化的, 认为只有语境的除偏策略有显著效果。[72]350, 352



三、假设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法



在看待和处理假设方面, 批判性思维教学主要包括两大任务:帮助学生确立假设意识;掌握挖掘假设、评价假设以及寻找替代假设的基本技能。当然, 批判性思维教师还应该了解处理假设的批判性思维标准, 以便判断学生在处理假设方面是否达到了批判性思维倾向和技能的标准。

(一) 假设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任务

批判性思维的假设观念或对待假设的心理倾向, 是批判性思维精神或态度的一种具体表现。假设是思想和行动的前提条件。任何提问或断言都有假设。假设的重要性在于, 错误的假设导致问题没有可能的解决, 提问没有可能的答案;意见分歧可能追溯到基本价值或价值位阶 (价值假设) 的深层分歧;对基本假设的突破, 可能导致思想或行动的革命性变革;基于同一证据, 从不同假设可以导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从范围看, 假设可能是背景假设, 亦可能是一个论证的隐含前提;从功能看, 假设可能是影响一个提问或断言是否有意义的预设, 也可能是促进对话的共享知识;从内容看, 假设可能是关于事实的或关于价值的, 等等;从论证评估的角度看, 假设可能是确保论证充分或有效所需的隐含前提, 也可能是论证所用的假设 (与论证者的情况有关) ;与论证类型相关联, 演绎论证、归纳论证和合情论证有各具特色的假设。假设可能有正当理由, 也可能没有, 甚至是偏见。假设分析与一种重要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思想开放密切联系。假设的分析和评价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揭示假设并无机械程序可循, 但有一些路径可以尝试。首先, 牢记假设是思想和行动的先决条件, 揭示假设就是寻找思想和行动赖以成立的必要条件。其次, 看看当下的思想和行动需要何种层次的假设作为其基础。接着, 看看支持这些思想和行动的推理或论证还有哪些缺口, 而填补这些缺口的正是隐含假设。需要认识到, 挖掘假设是一个艰苦的思考过程, 不能幻想一眼就看穿某种思想和行动的假设。布鲁克菲尔德要求人们关注两种假设。首先, 学生探究某个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就该领域合法性知识的生成和进步所坚守的假设。其次, 探究学生自己的假设以及这些假设塑造他们自己的思维和行动的方式。批判地思考要求我们通过评价支持这些假设的证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从多元视角考虑思想和行动, 来检核我们与别人所坚守的假设。[23]160问题化、批判、对立争论都可以暴露假设, 因为它们都凸显不同视角。

评价假设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 发现明示的话语与要得出的意义或推断之间的“差距”或“空隙”, 或者从某种不合意的结果逆推前提条件而发现 (错误) 假设。思考某个假设是否有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资格, 是否至少有证据支持。区分正当的假设和不正当的假设, 特别是以刻板印象、先入之见、偏见等形式所体现的假设。新近发展起来的实验哲学 (experimental philosophy) 的任务之一, 就是要分析和验证哲学假设。比如, 托比亚 (Kevin Patrick Tobia) 认为, “直觉”概念是哲学方法的一部分, 直觉是我们受邀同意的特种哲学假设, 不是由纯粹推论过程形成的前提, 常常可能在哲学论证中发挥一种独立功能。对一些哲学案例的研究表明, 实验哲学提供影响哲学直觉地位的证据, 是一种更宽广的探询路线——假设分析的一部分。[73]575,591对思维的“系统1”和“系统2”的研究也涉及许多心理直觉假设的检验。恰当的假设应该是清晰的、一致的、正当的。第二, 预见某个假设可能引起的思想或行动的后果。从两个角度设想:假设成立会导出怎样的进一步结果;假设不成立会对思想和行动有怎样的影响。前者可能导致消解假设, 因为如果假设所导致的结果成问题的话, 假设本身就可疑了。作为先决条件的假设若有薄弱之处, 基于它的思想和行动就不再牢固。第三, 检查假设是不是我们的先入之见、偏见或自我中心、群体中心之心态或思维方式的表现。做到这一点往往很难, 因为“对内部假设的批判性思考非常令人害怕。”[74]因而, 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偏见”或“除偏”也构成假设分析和评价的重要任务。

假设评价的否定性结果之后自然是对现有假设的可能修改或寻找替代假设。这也许是一种思考视角的重大转变, 甚至导致思想革命。在这里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考虑替代假设不仅允许人们在评估假设之后修改它们, 而且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假设。群体讨论和对话是发现替代假设的重要途径。由于假设改变可能导致结论改变, 命题的真假改变, 因而一种假设性思考就很重要, 它的一般形式是:“X是Y。但假使Z, 又会怎么样呢?”这种思考格式应成为批判性思维课堂的“思维惯例”。[75]

(二) 批判性思维的假设教学法

批判性思维的注入法 (infusion) 教学鼓励学生在科目学习中进行批判性思维, 对学习内容批判地思考。著名批判性思维专家斯沃茨 (Robert J.Swartz) 发现, 注入法是把思维教学引入初等教育课堂的“最自然、最正宗的方式”。恩尼斯也认为, 注入法不仅使一般批判性思维倾向和能力的原则被明确展示出来, 让学生更好地记住学科的内容, 也促进批判性思维迁移到其他语境。按照注入法教学结构, 揭示和评估假设的教学可在4种语境下进行。第一, 学习内容里的真实或虚构人物的所言所行蕴涵着假设。第二, 所学的相关理论依赖假设。第三, 学会的原则或实践依赖假设。第四, 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误解常常建立在某种假设之上。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含4大步骤。1.介绍课程内容和思维技能或过程。老师从自己的经验切入, 联系学生的日常经验, 说明日常生活中假设的普遍性。可以利用学生个人叙事、讨论等活动来完成, 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揭示和评价假设这类思维是重要的, 让他们用自己的经验证实这种思维的重要性, 证明在采取基于某个假设的行动之前检核该假设的必要性, 提出一些帮助他们注意自己可能做出假设的种种问题。2.思维活动。在学生学习科目内容的概念、事实和技能的过程中, 老师使用明晰的提示手段——言语提示 (常常是提问) 和图表, 引导学生开展揭示和评估假设的思维活动。例如, (故事中的) 某个人的什么行动、信念或结论可能基于假设?此人在实施其行动、接受信念或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把什么当作理所当然?有何种理由认为这些可能的假设是理所当然的?这些理由是什么?这些假设有充分根据吗?解释一下。可以将这些问题及其回答填入固定格式的表格中, 张贴在墙上。在学生参与的活动中, 老师引导他们体验所教思维类型的熟练执行。在课程的这一部分, 教授内容和教授思维技能是组合在一起的。3.对思维进行思考。这是注入法的元认知部分。老师提问一些反省性问题, 帮助学生开始注意他们在如何思考, 并发展一个娴熟思考的计划。学生明确勾勒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评论该过程的难易程度, 提出改善它的办法, 反思这种思维过程是不是思考这类议题的有效方式, 规划他们未来将如何进行这类思维。概括起来, 元认知涉及3个主要问题:你所进行的是哪一类思维?你是如何完成的?你的方式是从事这类思维的有效方式吗?对于假设, 老师可以提问:我们刚刚进行的那种思维叫什么? (揭示假设, 发现你的假设) 当进行这种思维时, 我们问了怎样的问题?通过指点发现假设的思维导图或再次将它们写在黑板上来强化。这是揭示假设的好主意吗?为什么是或不是?下一次你必须找出某人的假设时, 你会怎么做?我们所使用的那些图示有帮助吗?你会用它做什么?4.应用思维。老师帮助学生把课堂上所教的思维技能或过程应用于其他情景。这些迁移活动应在之前三步完成之后很快进行, 在其他学习活动中加以强化。“近迁移”和“远迁移”的实例都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机会。例如, 将假设分析和评估用到另一个故事中人物的活动上, 这是近迁移。人们常常由于在电视广告上看到某东西而去购买它。你认为他们这样做时有可能假设了什么?你能查明他们的假设是好假设吗?这是远迁移。[76]

可以通过多种活动训练学生的相关技能, 比如“情景分析” (scenario analysis) 、“批判性会话协议” (critical conversation protocol) 等。在情景分析中, 某个虚构人物面临的情景是他必须采取行动, 可以向学生提出3个关于虚构人物行动的问题:1.你认为该人物在此情景中使用了哪些假设 (明确的或隐含的) ?2.在你所列举的假设中, 哪一个可以由该人物通过简单研究和探询来检核?他是如何做的?3.给出该情节的一个替代解释, 即发生了与所描述事件相一致的事, 但你认为该人物将不同意或没有注意到。这3个问题聚焦于挖掘和检核假设, 揭示学生所能提出的多种替代视角。当然也可以要求参与者给虚构人物提出建议。不过, 3个问题的重点是研究和探询, 而不是马上提供解决办法。情景分析的意图是让学生明白, 任何建议的质量都与人们能够多么好地辨识假设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一个问题密切相关。行动也许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但只有该行动起自对情景的良好理解, 它才是知情的行动。[23]88-89

与情景分析相比, 批判性会话协议属于复杂水平的活动, 学生需要做好相应的充分准备, 而老师在邀请学生进行该活动之前向他们演示该过程看来是怎样的。批判性会话从4个方面帮助人们。1.开始关注人们所使用的假设。2.审查这些假设是否有充分理由。3.从不同视角审视人们的推理和行动。4.思考该会话对人们未来行动和思维的意义。在构建批判性会话的过程中, 参与者要考虑扮演3个可能角色——讲故事者、侦探和裁判。讲故事者愿意首先描述自己的思维、实践或经验, 使自己成为批判性会话的焦点。侦探帮助讲故事者更为完整地获知对塑造其思维、实践或经验的假设和行动的理解。裁判则承担监控会话的责任, 保障各方遵循会话规则, 确保小组在该活动的各个阶段不偏离焦点。所有参与者在不同的时间扮演所有三种角色。活动由5个阶段组成。1.讲故事者说故事 (10分钟) 。尽可能具体、明确地描述在他的学习过程中因某个理由而成为一个难题的事件。比如, 在自然科学中, 莫名其妙地出了大错的一个实验;在社会科学里, 学生不能理解的一个理论范式, 或者曾经理解但现在似乎不适用于想要解释的内容;一个护士或教师所面对的似乎没有明显解决办法的两难困境。讲述者用自己的话描述事件, 过程中没有任何质疑或打断。侦探是有目的的聆听者, 非常仔细关注讲述, 设法辨识讲述者所持的明确和隐含的假设, 而这些假设是理解他所披露的难题的正确方式, 与讲述者做出的选择和采取的行动有关。侦探要倾听讲述者所坚持的什么算作合法知识的假设和占支配地位的假设。他也要设想自己是故事中的一员, 尝试以自己眼光审视该事件, 甚至对故事的合情理替代解释做出书面记录。2.侦探提问有关事件的问题 (10分钟) 。讲述结束后, 侦探就讲述的事件开始提问。他要寻找帮助揭示讲述者持有的假设的任何信息, 也寻找讲述中没有提供的故事细节, 帮讲述者或其他相关参与者从不同视角来理解这些事件。当然, 提出问题时必须遵守一些基本规则:只能问请求信息的问题而不问下判断的问题, 只问为了澄清发生事件之细节的问题;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即使这些看法多么有益;一次只问一个问题, 避免问伪装成需求单个信息的多重问题, 也不给出讲述者本该如何行动的忠告。讲述者听到侦探的问题时, 尽可能完整而诚实地回答。当然, 他也有机会问侦探为什么提出某个特定问题。裁判基本上是讲述者的盟友, 不让讲述者感觉到遭受攻击。他监督侦探遵守提问规则, 敦促侦探注意自己的语气、肢体语言和字眼。3.侦探报告从讲述者的描述所听到的假设 (10分钟) 。侦探的所有问题得到回答后, 会话进入报告假设阶段。侦探基于讲述者的故事及其对提问的回答, 告诉讲述者, 他们认为讲述者所持的假设是什么。同样, 侦探仅仅寻求清楚地陈述他们认为讲述者的假设是什么, 不判断它的对与错, 也不给出忠告。一次陈述一个假设。当侦探想要用判断性的话语报告假设时, 裁判就应出面干涉。4.侦探给出所描述事件的替代解释 (10分钟) 。这些替代解释必须与讲述者所描述的事实相一致, 合情理。在适当的时候, 侦探应该指明这些不同的替代解释是多么有力或具有主导地位。同样, 给出的解释同样是描述而非判断, 描述事件中的其他人会如何看, 而不是说这些认知是否正确。在这里同样不该给出任何忠告。讲述者聆听这些替代解释时, 有权要求陈述尽可能充分的情况。在侦探描述了从其他参与者视角或不同理智视角考察该情景的方式之后, 允许讲述者接着给出对这些解释产生怀疑的任何附加信息, 也允许他要求侦探详细说明为什么他们的解释具有令人迷惑的诸方面。讲述者不一定同意侦探提供的解释。5.参与者进行经验性审核 (10分钟) 。最后, 前述基本规则不再有效, 侦探可以给出他们希望的任何忠告。讲述者和侦探陈述他们从这种会话学到了什么, 意识到何种新洞见, 他们曾错失了怎样的假设, 需要进一步探索什么假设。结果, 通过这样的会话, 他们有了不同理解和对未来行动的反省手段。这时, 裁判对参与者作为礼貌的聆听者和谈论者的能力给出总体概述, 同时表明他对该故事的看法。[23]120-126

苏格拉底提问也是教授假设分析技能的常用方法, 它涉及的基本问题是:在这个情景中, 什么被当作理所当然?哪个信念或价值塑造了这些假设?假设对该情景中的问题有何贡献或作用?怎样的基本原理或证据支持这些假设?如果取消我的假设会怎么样?更具体的问题如:在此情形下, 作者所操作的假设之一是什么?那个假设看来在这里适合吗?这个研究或实验背后好像有3个可能的假设是……, 其中哪个对你似乎是最可能的?在这个工作中, 你发现的最准确的假设是什么?你认为作者或研究者在这里做出的最明显的假设是什么?你认为作者使用的什么语词、短语或概念指示他所持有的假设?23]198-199

假设辨识和评估技能的培养可以结合更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例如, 物理批判性思维教学中的假设辨识和评估。当学生使用简单的数学模型就一个情景进行量化推理时, 他们往往并不考虑他们自己做出了怎样的隐含假设, 因而并不评估这些假设是否在相关的问题任务中是可接受的。为了向学生表明意识到所做出的假设及其所导致的判断质量的重要性, 物理老师设计了一种“预见—观察—说明”的主动学习序列。比如, (1) 学生观察电子天平上的10个弹球的质量测量; (2) 预见未来7个和12个弹球的天平读数;明确地要求他们 (3) 陈述他们为了预见读数而做出的所有假设, (4) 提出一种方法验证假设的可接受性。在他们看了实际读数之后, 要他们说明差异, 验证他们的说明。这让学生明白他们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所使用的数学运算知识蕴含着关于物理对象和过程的某些假设, 这里的错误假设就是:所有弹球都有同样的质量。其实, 弹球虽然外观上似乎大小相同, 但有不同的质量。[77]19,24

在假设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中, 还应该注意日常话语假设常态这种情况。任何事物都依据一定的条件而存在和变化, 所以谈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话语的完整表述, 都是条件句“如果……那么……”, 或者“在假设Y的条件下, X”。由于日常话语假设了常态, 因而条件句的提示条件部分往往被略而不表, 这就有可能造成一种潜在危险:人们把常态绝对化, 忘记了常态之外有例外, 因而就忽视了话语的假设。比如, 大量使用的概称句 (“鸟会飞”, “人是有思想的”等等) , 都是假定了常态的、典型的、正规的对象。否则, 人际交流会引入其他大量假设, 甚至是无穷的假设, 导致交流缓慢或崩溃。另外, 我们的言说涉及看问题的不同视角, 这等于规定了常态条件, 引入了相应的假设。各种各样的理论命题或“定理”是“如果……那么……”语句, 表征复杂事态中的事实或实质关系。当我们使它们一般化时, “其他条件不变” (ceteris paribus) 即“其他条件均同”这些条件没有在“如果”部分清晰地表达, 而是作为常态情景 (normal situation) 的一部分进入条件句。我们所有的诀窍和知识都受制于一种“常态情形”的假设。[78]

(三) 批判地思考假设的能力标准

具有批判性思维态度和能力的学生设法清晰理解他们所做出的假设以及别人思维背后的假设, 能区别语境中可证明的假设与不能证明的假设。他们认识到, 假设一般在无意识或潜意识思想层次上发挥作用, 因而思维者往往并没有进行批判性审查;假设常常包括偏见、刻板印象、偏差和歪曲。他们常常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假设, 以决定那些假设是否基于证据。根据埃尔德和保罗[33]34以及其他批判性思维专家对假设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标准 (关于辨识和评价假设的批判性思维标准) 的论述, 学生做到了以下12个方面, 才算在“假设”方面达到了批判性思维的标准 (学习目标或成果) 。1.理解假设在无意识或潜意识思考水平上发挥作用。2.认识到为了保持其信念系统或追求的私利目标, 心灵自然设法隐藏不正当的假设。3.准确辨识自己和别人的假设。4.准确辨识科目、学科和文本中的假设。5.辨识嵌入到自己所用概念和所学理论之中的假设。6.找出自己思维中形成的不正当的、并通过天然自我中心倾向 (隐藏在无意识思考层次上) 而得以保持的假设。7.注意到人们在其推理中使用刻板印象、先入之见、偏见和歪曲的天然倾向, 常常鉴别这种倾向所引起的对某种思维的曲解。8.按照情境和证据做出合情理的和正当的假设。9.做出与别的假设相一致的假设。10.准确陈述自己或他人所做的推断背后的假设, 并准确评价那些假设的可证性。11.时常尝试替代视角和假设, 保持思想开放。12.将假设意识和技能内化。

参考文献(略)

(本文刊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作者系延安大学21世纪新逻辑研究院教授)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