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赵秉忠与他的状元卷】近400年后人舍命护卷状元卷被盗又失而复得

2022-02-03 14:04:26

近400年后人舍命护卷


赵秉忠的政绩长期鲜为人知,但他遗留至今的殿试状元卷却蜚声海内外。他的状元卷历经近400年风雨保留至今,除了赵氏后裔的舍命保护外,魏振圣也功不可没,若没有他,状元卷可能至今还在赵氏后裔中当祖传宝贝而秘不示人。


 魏振圣(左)征集状元卷时的照片。


魏振圣(前)终于将状元卷征集到博物馆。


 魏振圣(右)与故宫专家合影。


珍藏400年,后人终于献出状元卷


  原青州市文物管理所所长魏振圣,是一位二等残疾军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从空军部队转业到青州,上级派他到曲阜学习文物管理,回来后一直从事文物征集。自从干上文物工作以后,他穿大街,走小巷,,走村串户,从深山野沟、农家茅舍、古墓荒坟中收集挖掘了一级文物二十多件,二级文物三十多件,三级文物百余件,被青州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82年的秋天,魏振圣在文物考查过程中,了解到郑母村明代状元赵秉忠的后人赵焕彬老人保存着赵秉忠的状元卷,并听说早年赵家的孩子练习写毛笔字,还以状元卷为临帖。开始,他半信半疑——状元卷乃宫廷重要档案,怎么会流落到民间?又一想,人们说收藏者是状元的后代,说不定真有此事。在这之前,魏振圣已从赵秉忠的其他后人手中收集到了赵秉忠画像、赵秉忠夫人画像等。魏振圣想:如能收集到此卷,则为国家征集到一件重要文物。


  只要魏振圣打听到的文物线索,非征集到手不可。正是靠着这股韧劲,很多珍贵文物才被他征集入馆收藏。郑母村出了多个历史名人,历史文物自然不少。加上赵秉忠的后人陆续捐出收藏的珍贵文物,更激励着魏振圣一次又一次地往郑母村跑。


  但对于状元卷,赵焕彬一直守口如瓶,推说丢失。


  1983年初春,魏振圣第24次来到赵焕彬家中。这次,魏振圣没有像前几次那样急于求成,而是诚心诚意地和老人拉家常交朋友,用党的政策来感动老人。那时候,从城里到郑母村没有汽车,魏振圣不会骑自行车,每次去要么步行,要么让老伴骑车送他。40多里的路程,来回一趟80多里,对一个二等残疾军人来说,难度可想而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魏振圣终于感动了赵焕彬。老人从一个旧枕头里取出在家族中传了近400年、用层层旧油布包裹的状元卷,交到魏振圣手里。


舍命保护,


  魏振圣看到状元卷,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赵焕彬手捧状元卷,讲述了近400年来,赵家人历尽沧桑保存的艰辛。他说,赵家人知道祖辈上出了个状元,满门引以为荣,殿试卷更被看作传家之宝,从来秘不示人。一辈辈的赵家后人把状元卷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历经了几个朝代的战乱,都是舍命保护下来的。赵焕彬老先生说,解放前,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即使妻离子散,也要看护好状元卷;闯关东时,赵家后人把状元卷缝在衣服里,走到哪儿带到哪儿,形影不离;虽历尽坎坷,;,赵家的不少遗物被破坏、抄走,唯独这份状元卷,由于精心保护,幸免于难。他把状元卷藏在枕头里,才保留了下来。赵焕彬提出,状元卷能保存下来确实不易,现在交给国家,希望管理部门要妥善保管,不能损坏,更不能丢失,魏振圣满口答应。


  为了进一步证实状元卷的真伪,魏振圣携带状元卷先到山东省博物馆,又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请专家鉴定。1983年7月25日,在故宫博物院,王以坤、冯华两位老专家对殿试卷进行了鉴定,他们在鉴定书上写道:“明赵秉忠殿试卷,真迹。到目前为止,故宫宫廷档案还是空白。目前,我们国家明代殿试卷,发现的只有这一份真迹,可以说是无价宝。”遂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之后,状元卷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复制数份。原件归青州市博物馆收藏,复制件分送故宫、山东省博物馆和赵焕彬老人。


留有遗问,如何流落民间仍是谜


  捐献状元卷之后,作为回报,青州市博物馆给了赵焕彬一部分财物。、思想、文化研究有着很高的价值,特别是对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资料,一时间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媒体将其称为“海内外孤本”、“稀世珍品”。作为孤本,它的史料价值远远超过了状元卷本身。


  这份状元卷如何流落民间,在赵秉忠后人手中代代相传,因无任何历史文字记载,至今仍是一个谜。


  据分析,最大的可能性是赵秉忠利用职务之便携带回家,因为赵秉忠致仕回乡时的官职是礼部尚书。他深知魏忠贤的奸诈狠毒,不会就此罢休,便在回乡时悄悄取出,带回了家乡。


  但赵家的后人不认同此说法,他们认为此说法是对赵秉忠的侮辱,显得赵秉忠有偷窃之嫌。然而他们又解释不出为什么赵秉忠的殿试卷会在家中代代相传。难道是皇帝批准赵秉忠带回家乡的吗?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考证的话题。


状元卷被盗又失而复得


赵秉忠的状元卷一直存放于青州市博物馆,和东汉时期的“宜子孙”玉璧一起被称为镇馆之宝。这两件镇馆之宝先后被当时的工作人员林春涛盗走,拿到胶州销赃,因要价太高没出手。当地公安部门经过8天9夜的追捕之后,终将两件宝贝完璧归赵。


 青州市博物馆外景。孙新生 供图


墙壁上发现脚印 俩宝贝不翼而飞


  赵秉忠的状元卷由赵氏后人捐出后,一直存放于青州市博物馆。状元卷和该馆1982年征集到的一件东汉时期的“宜子孙”玉璧是镇馆之宝。


  1991年8月5日,库房管理人员到一级品库查看保险箱的情况,突然发现两个保险箱被撬,另一个被移动了位置,上面有一只清晰的脚印。抬头向上看发现,正对的石膏天花板被移动了一块,并且破碎了一个小角,附近白色的墙壁上留下了一道蹬踩过的痕迹。可能有盗贼!。


  一接到报案,公安人员立即赶到青州市博物馆进行侦破。一级品库室内,由于门和窗都是用铁板密封的,在300瓦灯泡的照射下,加上雪白的墙壁,里面一片通明,公安人员按照箱内的文物搬运清单,仔细地清查盘点每一件文物。点完两个保险箱时,已接近下午一点钟。这时,还没有发现状元卷失窃,大家暂停工作,先去吃午饭。


  饭后回到一级品库,库房主任指着那个被移到墙角、上面带有脚印的保险箱说,状元卷和“宜子孙”玉璧就在这个里面。保险箱打开后却发现,状元卷和“宜子孙”玉璧两件一级文物都不见了。


  发现状元卷被盗后,。分析认为,博物馆平时防盗措施严密,不仅警卫人员日夜值班,而且还配备两条警犬。可是罪犯在作案时没被值班人员发现,而且设在库房内的报警器没有报警。由此断定:属馆内人员作案或内外勾结作案。


锁定保卫人员 兵分三路查找


  根据以上分析,当天下午5时,公安人员在博物馆迎门大厅召开了全馆人员会,向职工有所保留地通报了案情,希望同志们提供线索,配合公安部门追回文物。


  会议只开了十几分钟,结束后要求女职工可以回家,男职工一律不准回家。


  晚饭后,技术组由刑警队副队长温乐亭带领,继续调查取证。内保科曹科长带人继续清点文物。各调查组立即开始与馆内职工分别谈话,了解情况,询问每个人从8月2日到5日这几天的活动情况。因为8月2日下午保管部和办公室人员还进入过一级品库,统计过柜子并在文物柜子上贴过标签。当时,三个文物柜摆放整齐,没有任何挪动和撬开的痕迹。因此可以确定,罪犯作案时间可能是8月2日下午5时至8月5日上午9时之间。


  一级品库内灯火通明,调查取证工作一直进行到次日凌晨1时30分。侦破人员在一级品库房调查取证时,博物馆保卫人员林春涛多次借故进去观看,表情很不自然,引起了公安人员的警觉,对博物馆领导作了交代:林春涛有重大嫌疑,要特别注意他的行动。


  林春涛,26岁,初中毕业,退伍军人,曾在黑龙江军区当过四年通讯兵,在博物馆担任保卫科干部已数年,熟悉馆内情况。此人平时经常迟到早退,与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多有来往,馆领导曾多次对其提出批评。


  天色微明时,突然有人向馆领导报告说,林春涛不见了。公安人员迅速将其锁定,展开了状元卷失窃案的大追捕。


  专案组兵分三路,分头查找。然而4天4夜过去了,案件仍然没有进展。


抓捕8天9夜 文物完璧归赵


  负责排查林春涛朋友的小组,得到一名职工提供的线索,8月2日至4日,有个叫朱华光的常到博物馆来找林春涛。案件在抓到朱华光以后出现了转机。


  据朱华光交待,8月3日和4日,林春涛去了一趟胶州。林春涛很可能是带了文物去销赃!专案组立即调集人马赶赴胶州。但是,根据有限的线索,在胶州找到林春涛,简直如大海捞针。负责刑侦工作的副局长陈敏祥和刑警队副队长温乐亭带领专案组通过查找林春涛租用过的出租车,排查胶州的文物贩子,查找林春涛在胶州的亲戚关系。


  他们在胶州转了四天四夜,找了十多个村庄,先后抓捕文物贩子6人。在审讯文物贩子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林春涛岳父孙某的线索。


  干警们顺藤摸瓜,来到距胶州50公里的平度兰底镇,在当地民警的带领下,来到镇上一个粮库大院。看门的老头说,孙某已好长时间没来了,但他的女婿林春涛刚来过,当天去青岛买摩托车,估计下午4时左右回来。


  这个消息让专案组大喜,陈敏祥立即指挥民警在屋内隐蔽,等林春涛回来时将其擒获。


,于8月13日将林春涛抓捕归案,状元卷和“宜子孙”完璧归赵。


从三楼滑入  共盗窃三次


  林春涛归案后,态度比较老实,详细交代了作案过程:一共偷了三次。共偷出文物21件。


  林春涛交代,第一次盗窃大约在1991年4月底。文物库房的一楼有两道门,其中一道门的钥匙林春涛有,是之前换门锁时他私自留下的。可仅有一把钥匙是进不去的。


  博物馆规定,保卫人员要轮流值夜班,一个保卫人员带一名临时工。由于只有一把一楼的钥匙,林春涛便经常利用值夜班的机会窥探库房。一天夜里,林春涛发现第二道门的铁栅栏没有上锁,心中暗喜。他支走临时工,拉下报警器的闸,潜进文物库,从一楼沿楼梯顺利到了三楼,顺着立在楼梯旁形同梯子的一辆大木推车爬上去,便触及到石膏天花板。他将石膏板移开,用防火钩钩住吊天花板的框架上了天棚。在手电筒的照明下,他来到一级品库上边,再掀开石膏板,用防火钩钩住天棚,手抓钩柄滑入库内。他用螺丝刀撬开文物柜门,取出“宜子孙”玉璧以及其他几件玉器后,又把文物柜门照样弄好。然后,原路返回三楼楼梯口,盖好楼梯口的天花板,又顺着木推车下来,悄悄地走出库房,简直天衣无缝。


因要价太高 销赃没出手


  林春涛将偷来的文物转移到胶州,通过文物贩子之手卖掉几件。由于“宜子孙”玉璧要价太高,一时并未出手。


  第二次行窃是5月初的一个深夜。他用同样的手法,盗出了状元卷和其它一些玉器,仍然没被发现。林春涛携带状元卷跑到胶州,找到文物贩子,要价150万元。胶州的文物贩子一是拿不出这么多钱,二是怀疑这状元卷不是真的,觉得这么本破书怎么值这么多钱,甚至还携带状元卷跑到青州,找人打探虚实。就这样,状元卷没有出手。


  两次作案都没被发觉,林春涛第三次作案竟然在大白天进行。8月3日中午,全馆人员都下班回家了,林春涛值班。他故伎重演,来到一级品库的上方。因为是白天,他手忙脚乱,把天花板踩破了一角,这才露出了马脚。


  最终,。


赵秉忠殿试首提天民说


赵秉忠考中状元的这份殿试卷为19折册页,通高47.6厘米,每折宽14.1厘米,天头8.6厘米,地脚3.3厘米,中间行文35.7厘米。殿试卷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及其上三代的简历,毛笔仿宋体写成,共4折。首折上方钤有篆书“礼部之印”4字方印,末折骑缝处亦钤此印二分之一,这一部分是被弥封的,封条上盖有“弥封关防”的大印。就像如今的高考一样,考试完毕,试卷就会被封起来,成绩出来才会启封。


殿试卷论治国安邦,提倡实心实政


  赵秉忠的殿试卷为15折册页,全文2460字,馆阁体小楷写成,字迹端正,无一误笔。试卷首页右上角顶天头有朱笔御书“第一甲第一名”6个大字,下钤楷书“弥封关防”的4字大印。正文之后是大学士及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礼部右侍郎等9位阅卷官的官职和姓名。


  殿试卷是一篇回答皇帝的策问,赵秉忠的答卷是站在帝王的立场上,叙述如何执政和用什么思想指导执政的问题。他紧紧围绕治国安邦这个主题展开论述,论据充分,见解独到,结构严谨,一气呵成。


  殿试卷开门见山,说帝王治理天下,必须行“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几”,达到天下升平和乐;必须倡率“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达到天下繁荣兴盛。接着,他对这种治国方略进行了详述。


  什么叫做实政?就是建立切实可行的法度政策和典章制度,整理原有的法令制度。将其悬挂在宫廷外的阙门上,写在法令条文之中。首先在朝廷施行,然后推广到各级官署、全国各地及边疆沿海,经天而纬坅。法令要贯彻到全国每个角落。


  什么叫做实心?就是皇帝要以身作则,用善美的思想来教育人。使懒惰懈怠的人精神振作,使精明强干的人更加勤奋勉力。首先从朝廷宫闱做起,再及于各级官府,这样太平祥和之气就会遍及全国。


  随后,赵秉忠阐述了“实政陈”与“实心立”的好处。他说“实政陈”,各级官吏就有了执法的依据,黎民百姓有了可以遵守的法规,治国的方法就更加完善;“实心立”,皇帝以身作则,官吏们心意暗相契合,百姓信服,治国之本就更加牢固。自古以来的帝王,不下厅堂而使教化施设全国风行;不出京城而颁发的法令天下响应,就是遵循了这个道理。


赵秉忠提改革建议,列举官吏腐败


  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万历皇帝开始派出大批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向全国工商进行大肆掠夺。全国“如沸鼎同煎,无一片安乐之地。贫富尽倾,农商交困”。矿监、税使的掠夺,是封建势力对刚刚萌芽并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的一次空前洗劫。从此,社会呈现出恶性循环,已经危及到社稷。


  赵秉忠借对策的机会,“甘冒宸严”,针砭时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他列举了当时官吏们“诞慢成习”的种种腐败表现:越职以逞、言行不一、吏习尚偷、士风尚诡、侵牟穷民、纨绔无谋、民冤不伸、虚冒妄费、赏罚不明,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整顿吏治的九项措施。


  赵秉忠在答卷的最后,再提他所提到的“实心”“实政”,他诚恳地建议皇上:“难咸而易毁者,此实政也;难操而易合者,此实心也。”因此,治国的方略确定以后,全国上下的大小官吏都要自觉维护和推行,不能有丝毫懈怠和麻痹。不管在谁的思想上,只要有一种符合天理的想法萌生了,就要尽快行动;一种错误欲望出现了,就要尽快灭绝殆尽。如果大家都能这样做,人们所盼望的“雍熙之化,不难致矣”。


“天民说”抬高百姓,体现爱民思想


  著名的“天民说”是赵秉忠在殿试卷中最突出的闪光点。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把自己打扮成“天子”。赵秉忠在推崇皇上就是天的同时,提出了著名的“天民说”。在殿试卷中,赵秉忠是这样写的:


  “臣闻:人君一天也。天有覆育之恩,而不能自理天上,故所寄其责者,付之人君。君有统理之权,而实有所承受,故所经其事者,法之昊天。用是所居之位,则曰天位。所司之职,则曰天职。所治之民,则曰天民。所都之邑,则曰天邑。故兴理致治,要必求端于天。”


  意思就是说,皇上就是天,天有覆盖养育大地之思,但上天又不能自理天下,故寄托给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就是皇上。因此,皇上的位置就叫天位,所掌管的职责就叫天职,所统领的百姓就叫天民,所居住的城市就叫天邑。皇上的一切权力都是上天授予的。赵秉忠认为,皇帝“所司之职,则曰天职;所治之民,则曰天民”。既是“天职”,皇帝就应尽职;百姓既是“天民”,皇帝对百姓就应爱护;否则,就是违背了天意。这样,就在上天的统一之下,把老百姓的位置提高了。因为,历来的统治者都把老百姓称为“草民”、“贱民”和“刁民”,说得好听点儿的也不过是黎民、庶民、平民、子民而已,从来没有“天民”的提法。赵秉忠的“天民”说法,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充分反映了他的爱民思想。



◎相关链接


状元卷中所提 整顿九项措施


  ●国家不仅要严格选拔各级官吏,而且要根据职责严格考核。


  ●不能让耻辱的言行招摇过市。


  ●要加强巡查,广开言路,严格官吏举荐条件。


  ●要培养一批懂教育的官吏,抓好教育。


  ●要加重对污吏的惩罚,罚得他们倾家荡产。天下的穷苦百姓,十室九空。百姓穷困不堪但又状告无门,是因为污吏阻隔了朝廷对他们恩德的传布。必须加重对污吏的惩处并清查其支出的账目。


  ●要加强军队建设,严格军人的遴选条件。边境地区经常遭到外族的侵扰,应付了东边又应付西边。主要是因为执掌军权的那些富家出身的纨绔子弟,没有用兵御敌的谋略和才干。朝廷花费了大量军费养着他们,却“不得其用”。为何不严格军人的遴选条件,广开选兵途径呢!


  ●要公正办案,消除民众的积冤,安定民心。因为百姓的积冤得不到伸张,抑郁之气得不到表白,关系到天地之和,吉祥世道。因此,要特别注意刑法的准确性。在审理案件时,对那些把案情审清楚、能让蒙冤的人起死回生的官员,应该给予重奖;而对那些的官员,必须严惩不贷。这样才能做到“冤无所积矣”。


  ●要大力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天下的财产是为国家所用的,对那些连竹头、木屑都积攒和爱惜的人,对财务收支有节制的人,应该表彰他们富国裕民的忠心;而对那些虚报冒领,贪污浪费者,要坚决治罪无赦。


  ●要明辨功过,奖罚分明,就能与唐尧,虞舜时代相媲美了。


  本期部分资料来源于房永江、王华庆所编《状元赵秉忠》(图片署名除外)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