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一万年以来射阳湖地理环境的变迁

2021-08-10 14:41:12

请点击上方蓝色字【行摄冲冲】关注公众号

一万年以来射阳湖

地理环境的变迁

凌申

射阳湖地处江苏里下河平原区的腹地,在今苏北里运河与串场河之间,跨扬州、淮安、泰州、盐城四市。射阳湖,古称射陂,俗作谢阳湖,历史时期是江淮间著名的大湖,古为江苏五湖之一。历史上因气候变化、海面波动、人类活动等多种原因,该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历史上受黄河夺淮的影响,湖区淤积严重,加之人类不断地屯垦开发,使其经历了由大变小,由“巨浸”演变为沼泽型湖泊,甚至近于消亡的过程。本文通过野外实地考察,结合资料的研究,对射阳湖1万年来地理环境的演变模式进行相关的研究。

全新世海侵与古潟湖的形成

射阳湖,在构造上属苏北拗陷区。第四纪时期多次遭受海侵,接受了巨厚的沉积,沉积层厚度一般在175~225米左右。区内在全新世高海面时期,由于气候回暖,海面上升,苏北平原海侵西界可达高邮—盱眙维桥—泗阳—沭阳一线。射阳湖区地处江淮之间,根据阜宁、建湖、盐城西部全新统沉积物特征及古生物化石等分析,本区在距今七千年之前曾一度成为古浅水海湾一部分。距今约七千年前以后,长江、淮河挟带泥沙在此淤积,区内河口砂坝及贝壳砂堤极为发育。距今五六千年前左右,淮河南岸砂坝、长江北岸砂坝及苏北中部最大的南北向岸外砂堤相继出露水面”,海岸线东迁至阜宁羊寨至盐城大冈一线的西冈沿线附近。西冈北起阜宁羊寨,向南经喻口、龙冈、大冈至东台市境内,与长江北岸砂坝相接。冈身完整阔长,主要由褐黄中细砂、贝壳碎片组成。根据西冈两合附近地下3.5米处牡蛎壳C-14测年为距今5677±75年。西冈形成后,其西侧则成为较封闭的潟湖区,古射阳湖所在地区也渐由高海面初期的浅水海湾演变为古潟湖环境。根据淮安青莲岗、阜宁陆庄、海安青墩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大量文物考证,淮河南岸砂坝、西冈、长江北岸砂坝不但距今六千年前已露出水面,而且已有先民在此带砂堤上生活(表1)。

表1 距今五六千年前射阳湖区古砂堤

图1 射阳湖区部分浅钻柱状图

图2 一千年前的古射阳湖

本区全新统沉积属海陆过渡相。上部为褐灰、灰黄、灰黑等色淤泥亚黏土,局部夹淤泥,产有孔虫Ammonia becarüNonion sp.介形虫Sinocytherid ea longasNyocypris Sp.等化石,属海陆过渡相沉积。下部则是灰色、青灰色或褐灰色粉砂质亚黏土、粉沙或细粉砂与亚黏土互层,未见海相生物化石,属河湖相沉积。据建湖县原五七农场、盐都县西冈西侧、兴化市西部(图1)等4米浅钻柱状剖面揭示,晚全新统地层本区潟湖相沉积发育(表2)。在晚全新统地层中,发现有大量牡蛎化石的潟湖相瓣鳃类化石。在兴化城西地表以下2米处有海相生物蛏子,建湖县原五七农场及兴化垛田一带分布有潟湖型泥炭层,是本区曾为古潟湖环境的有力佐证。西冈形成以后,古潟湖经过两千冲刷,水体明显淡化。所以在晚全新统地层中有许多生活在淡化潟湖中的瓣腮类化石。曾昭璇等研究也认为,距今两千五百年前里下河低地还是个微咸水湖(即潟湖),这个古潟湖是在战国以后才被河水泥沙逐渐淤积。

表2 射阳湖区晚全新世岩性、岩相

距今三千年前至一千年前的古射阳湖

距今三千年前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相对寒冷期,气温比之现今低1~2℃。晚全新世以来,由于气候的波动,海平面亦有振荡,但总的趋势是下降,海岸东迁,滨海平原不断增长,对射阳湖区地理环境的影响颇大。首先,因晚全新世以来海面下降,本区潟湖水面略高于外域海平面,湖区内咸水可由庙湾口、喻口、石(石达)口、草堰口、海道口等出水道外泄入海,促进了本区的排卤作用。其次,海面下降及海岸线东迁,使原潟湖区受海洋潮汐、海流、波浪影响渐小,而受区内河流影响增强,加强了潟湖区的排卤淡化,也可使区内始终保持一定的水量,促使淡水湖泊的形成,并使区内水面高程保持比海平面略高的大势,使排卤淡化作用连续不断。第三,因海面下降,内水常年外泄,促进了射阳河等天然河道的形成。第四,里下河古潟湖形成以后,由于西冈等岸外砂堤将泻湖区与外域海水隔开,海水对本区的影响逐渐减弱。潟湖区内的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形如“锅底”,南部长江、北部淮河及西部高地来水汇集区内,河流冲淡作用增强。

距今一千年前,黄河尚未大规模夺淮,河流堆积于本区的泥沙量有限,淤塞速度不快,其时,射阳湖具有如下特点:

(1)湖区宽广,水域辽阔: 距今一千年以前射阳湖的面积很大,史籍载:“射阳湖,江淮间巨浸也。南通樊梁湖、博芝湖,以承邗沟之江水;北通夹耶湖,由末口达淮,汉建安中更西通白马湖。自春秋以迄汴宋,千有余年,为南北馈运之孔道。”光绪《阜宁县志》卷一载;“尔时射阳等湖,洲渚间阻,烟水弥漫,其广狭浅深相悬绝”。以上只是形象的描绘,据载,射阳湖“春秋时已达邗江,周回三百里,跨宝、淮、盐、阜四县,东南一具区也”,足见其水域之广大。在今兴化市境的地面虽堆积了2米厚的沼泽相土层,但其下部却可见到浅滩堆积的粉砂层,此带亦曾是该湖水域的范围。宋《太平寰宇记》也记道:“射阳湖长三百里,阔三十里”,它堪称里下河地区最大的湖泊(图2)。

(2)河湖通连,水道密集:光绪《阜宁县志》卷四又载:“其时江淮通波,湖薮贯络,数百里间,帆樯利涉,烟水苞沦,信淮南之奥区也”。由于洲渚间隔,宋以前湖区大小湖沼荡滩连片,它们统称为射阳湖群,有射阳湖、得胜湖、博支湖、夹耶湖等。湖区水道密集,互为通连,长江之水可通过水道入湖入淮。“其时黄未南徒,淮水庳下,里运一带地未壅高,故江流得以北注入湖,湖水又北泄入淮也”。《阜宁县志》(光绪)载:“邗沟东道由樊良至博芝至射阳,西道由樊良而津湖而白马湖,又东北贯射阳湖,始出夹耶而入淮也”。文中道出了湖群密集,水道通联的形势。

(3)南高北低,江水北流:这段时期,长江对湖区水体淡化影响很大。因其时射阳湖呈南高北低之势,故长江水可北流入湖再入淮。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北上攻齐,开挖邗沟引江水北上,经武广、陆阳二湖,入樊梁湖,转向东北入博芝、射阳湖二湖,西北至末口入淮,以通粮道,射阳湖成了江、淮之间重要的水路联络通道。汉时,射阳湖称“射陂”。《汉书·地理志》云:“渠水(即邗沟)首受江,北至射阳湖经淮水”。其大致反映了湖区北隅低于南隅,江水经射阳湖北流入淮的大势。由于长江水势浩大,冲刷淡化能力强,对古泻湖向淡水湖的演变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4)淤积明显,荡滩连片:由于里下河地区以东的砂堤拦截了河流带至区内的部分泥沙,加强了古潟湖区内的淤积,使湖区广袤的水域被淤为许多大小的湖荡,而射阳湖堪称是整个里下河潟湖区中最大的湖泊。据史书记载,本区春秋时期地属扬州,周代以前称“淮夷地”,系古潟湖演变的湖沼地。《禹贡》中述及“淮海惟扬州”,又载“厥土为涂泥”,证实了先秦以前此带滩地宽广,湖沼连片,湿生植被很多,泥土有机质含量较高,是一片浅水大湖的环境。《汉书》记:“广陵厉王胥传,相胜之奏夺王射陂草田以赋贫民”,是射阳湖区农业开发的早期记载。据盐城一带汉墓出土的炭化稻粒分析得知,汉时射阳湖滩地种植已具一定规模,湖水已明显淡化。

(5)海洋对湖区仍有一定的影响:黄河夺淮以前,尤其是唐代李堤修筑以前,湖区受海洋的影响仍较深刻,具有淡化潟湖的特点,在湖区东隅尤为显著。在湖区以东的岸外砂堤一线有数条古潮汐通道,如庙湾口、石(石达)口、草堰口潮汐水道等,海水通过水道可直入湖区。故宋时淮南盐场仍主要分布在常丰堰(或范公堤)西侧射阳湖区的东缘。由于射阳湖东侧还有西冈的阻隔,故范公堤与西冈间潟湖区的水比射阳湖区要咸得多,此带也是淮南盐场主要分布区。《新唐书·地理志》云及“盐城,有盐亭百二十三,有盐”。至宋时,盐城县辖九盐场,为伍佑、紫庄、南八游、北八游、丁溪、竹溪、新兴、七惠、四安,不久又省为七场。宋范公堤修筑以后,障蔽了海潮大规模西侵,在堤身的原古潮汐水道处也相继修建了涵闸,以防卤水内侵。唐宋时期,湖区西隅运河沿线陆续修建堤堰,如唐李吉甫在运河一带修筑了平津堰,宋张纶曾在高邮以北修运堤二百里,运堤的修筑对高宝诸湖的湖水起了拦截作用。高、宝诸湖及淮水皆呈建瓴之势,时常湖淮溃决,淡流浸灌,对湖区水体的冲淡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后又因海岸东迁,远卤难进,湖区东缘范堤西侧的盐场团灶也难以维持,纷纷迁至范堤以东了。

黄河夺淮与宋以后射阳湖的变迁

有史籍记载的黄河夺淮最早始于汉代,对苏北平原地理环境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次是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河决。其时,杜充为阻金兵,决开黄河大堤,使黄河南流入淮经苏北盐城市境内入黄海,从而导致了苏北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射阳湖区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5世纪前,淤积速度较慢:射阳湖区的淤积速度在时间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大致可以1495年为界。黄河夺淮初期,大约1128~1495年间,黄河河道不定,长期南北决口分流,其南流入淮的河道分汊颇多,十分复杂,河流挟带的泥沙多沿途散失,堆积于流经区域的谷地、洼地之中,所以本区接受的泥沙堆积数量有限,湖区淤积速度缓慢,水面仍较广阔。北宋范仲淹曾写了《过射阳村》一诗,有句“渺渺指平湖,烟波入望初”,元代文学家萨都刺写的《雨中过射阳》诗云:“霜落大湖浅”、“孤蒲雁相语”。从这些诗句中可以推知,宋时射阳湖水域广袤,烟波浩渺,而元时虽湖很大,但因淤积湖水很浅,菰蒲等湿生植物生长茂密繁盛,沼泽型湖泊特征已很明显。

(2)1495年以后,淤积速度加快:1495年以后,黄河得到初步治理,尤其是刘大夏、白昂、潘季驯等人“束水攻沙”等一系列的治河方略实施以后,两岸修筑了大堤,黄河全流入淮,使大量泥沙能在苏北平原及附近沿海堆积下来。地处淮河南侧的射阳湖区淤塞的速度比黄河夺淮前显著加快,湖面缩小,许多地域已成为荡地,另有许多小湖分布在本区。清代张希良在《虾、须二沟告成记》中记道:“泰州新河以至兴(兴化)、高(高邮)、宝(宝应)、盐(盐城)之间,为湖者五十有奇”。这个地区正处本区范围,可谓湖泊星布。同时,黄河大堤也时常溃决,使倾注到射阳湖区的泥沙量迅增,淤积作用增强。据史书记载,在1495年~1855年间黄淮决口漫溢本区就达40次以上,其中有草湾、苏嘴、清水潭、荷花塘、新沟、童家营、老坝口、张家庄、黄浦口、范家口、建义港、柳浦湾等多处决口。如明隆庆六年(1572年)七月廿七日,黄河骤涨,;明天启元年(1621年),淮俱决,里下河为巨浸;清康熙九年(1670年)五月廿三日,淮河在清水潭决口,水灾较前二年尤甚,盐城一带大水,至次年春积水未退,黄河河决挟带泥沙汇入湖区,加剧淤填。光绪《阜宁县志》载:“嘉隆间,河患日剧,填淤日远,西北入淮之迹不复可考,而射阳湖亦渐受淤”,史籍又曾载道:“自禹王庙起至仲家寨,淤塞七十余里,虾、须二沟,戛梁河共淤六十余里,朦胧西首之射阳湖淤塞四十余里……

(3)湖区洪患不断,水退沙淤:射阳湖区地势低洼,呈“锅底”之状,洪患不绝。除了黄河多次河决外,西隅的洪泽诸湖及大运河亦是俯泻之势,时时侵袭本区。据载,1495年~1855年间,运堤及洪泽、高宝、邵伯等湖堤的决口屡屡发生,据史料统计,灾情极为严重者达60多次以上。如明隆庆三年(1569年),淮河在高家堰黄浦口决堤,田地淹没,水患为最烈;明万历四年(1576年)淮河于高家堰、清水潭等地决口十多处,,清康熙八年(1659年)运河决堤,高田水深四五尺,闾邑尽淹;清道光四年(1824年)十一月,洪泽湖决口,农田沉水底;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十八日,运河决堤,平地水深五尺,民大饥,人相食。

由于黄、淮、运河及洪泽诸湖的溃决,射阳湖区洪水潴积严重。洪水退后,挟带泥沙亦多堆积湖盆,促使了射阳湖的迅速淤垫。据载:“南渡以后,大河南徙,黄淮合流,浊沙分注,而夹耶等湖先淤。明永乐间,平江伯陈瑄改运道,出淮安迳达黄浦,不复经射阳湖,迨嘉隆间,河患日剧、填淤日远,西北入淮之迹不复可考。而射阳湖亦渐受淤”。可见“黄淮合流,浊沙分注,使湖区填淤很快。天启、祟桢间,范家口、苏家嘴、柳浦湾、建义诸口先后决溢,湖身半成平陆”。

(4)潮沙溢入,促进湖区淤填:湖区淤积如此之快还与海潮侵灌有关,“潮沙溢入”使湖区“日见淤浅”。据清《王永吉重浚射阳湖议》云:“盖黄河南徙淮泗东注,引黄而合趋,以高宝一线漕河容纳南北两河,滔天浴日之水,而下流壅淤无所宣泄”,又云:“射阳一湖,全然淤垫,中间隔断,上下不通”,可见淤浅十分严重,并指出“嘉隆以来,湖乃大淤”,“射阳湖化为平陆矣”。至此,射阳湖实际上已成了较为典型的沼泽型湖泊,湖区荡滩无垠,广阔的水域已为沼泽、荡滩及小型湖泊所代替。

(5)清以后,沼泽性湖泊形成:清代以后,射阳湖淤积为典型的沼泽性湖泊。史籍对射阳湖演化为沼泽型湖泊记载颇多,光绪《阜宁县志》云:“湖身之犹存者,名为马家荡是也,昔之射阳湖渐被所及湮没无传”。又,《宝应县志局征访员汪朝鼎调查记》云:“马家荡本湖之东北隅出口,即阜属之潮河,昔名须沟,长贯全县,不过湖水由此泄于海耳”。可知马家荡并非射阳湖的全部,湖区东北隅大片边缘区确已淤为陆地。民国《盐城县志》水利篇中记道因黄淮盛涨、浊沙壅阏,“湖之西者乃变成陆”,“田之东者乃沦为荡矣”。宋曹《会秋堂诗集》中“射陂古意”诗云:“那知千余年,波底惊沙塞”,指出了经千余年的淤积,湖底泥沙淤塞很严重。随着湖区淤积,本区不少荡地已成农田,:“虽经黄淮决淤,唯阜境半成平陆,他如山盐界内溪涧市诸河,东穿入湖,两岸仅百余丈可插秧,此外犹是水天一色,万顷菇蒲”,可知山阳、盐城一带位于本区境内一些河流两岸都有秧田,古诗中亦有“一自桑麻开沃壤,几多篱落接沧州”、“最是西畴好时节,稻香风景似湘沅”的湖区垦为农田的记载。

至清末,湖区的主要湖荡有大纵湖、平望湖、蜈蚣湖、得胜湖、郭正湖、广洋湖及马家荡、九里荡、白蚬荡、火盆荡、獐狮荡、沙母荡、洋马荡、马奔荡、董家荡、乌金荡、棋盘荡等,射阳湖已成了一个长条状的河道型湖泊,大部分地区已淤为荡滩沼泽或已垦为农田(图3)。射阳湖明清时期的迅速淤垫仍与黄淮、高宝、洪泽诸湖溃堤冲决、泥沙汇集区内有关。有时,为了减缓黄淮及运河、西部诸湖的水势,还人工放水入射阳湖,使射阳湖中“胶泥填淤,入海路大阻”,“泥沙不可捞浚”,所以射阳湖的淤填速度呈西北快于东南的大势,水体也呈向东南渐移的形势。另外,湖区东部入海河道不断疏浚,湖区积水能迅速排出,所以陆地不断扩大,水面不断缩小,即使地势低洼区也会“积水消而低地涸”,湖荡多湮废,陆地淤长迅速。

图3 明清时期的射阳湖

(6)人类屯垦,湖区多淤积为平原:射阳湖区人类屯垦历史悠久,宋元时期人们在开发湖滩中发明了“垛田”,田高出于水面3~5米,四周环水,田上长禾。这种人工地貌现时尚可见到,有些地方如大垛、荻垛、垛田等皆以它命名。明万历《盐城县志》载,明以前湖区已是“沃原膏土,鲡鲡乎百利可兴也”,又载“盐城人咸把锄犁而耕,至秋,黄云蔽野,社鼓相闻”,描绘了本区农业兴旺发达的景象。至清代“射阳两岸农田遂成上腴”。如,盐城“县西湖荡,逐年淤垫,日就湮狭,附近居民围田蕹萟稻,岁增月进”。经过人类的历代开垦,古代著名的博支湖,沙母荡、马家荡、九里荡等都大部成为沤田区。《阜宁新志》载马家荡“自坝水不常东注,荡已渐固为田,孙家庄向在荡中,今则陆行可至,非复当日茭苇盘错、凫雁为邻,,马家荡已名存实亡,皆辟为农田。至清末“自火盆荡以下为湖者十有九,今大半淤为陆地”,“因积水消而低地涸”,湖区逐渐呈现出一片“茭苇盘错、溪田沃壤”的景观。

经过近代人类的进一步开发,射阳湖已完全失去旧日“洪波接天”、“风涛浩渺”的风貌,仅有大纵湖,得胜湖、九龙口等面积较小的湖泊分布本区,荡滩也大部辟为农田。


参考文献《 江苏省及上海市区域地质志》《里下河平原的形成及整治》《全新世以来里下河地区古地理演变》《沙洲并陆与长江口北部岸线的演变》《全新世以来硕项湖地区的海陆演变》《全新世以来苏北平原古地理环境的演变》《历史地貌学浅论》《盐城市境内全新世以来的海陆变迁》《滩涂盐业开发与江苏沿海城镇的演变》《黄河夺淮后里下河平原河湖地貌的变迁》《江苏地理》。

文章回顾

最后一位发言者夜游华山
游江南第一家信仰
先生组像外公琐忆
撑船三十晚上
跟着姐姐去割草笆门干子
母亲的味道白发
老家老㚴
流泉忙年
爸爸的味道腊八粥
忆父亲年的记忆
马良传说与龟息宝地泥火盆
也说秋天奶奶的小匾
锅巴怀念我的外公
毁灭黑山头
炒螺螺满洲里
大年初一呼伦湖与贝尔湖

特别鸣谢

阅读者 关注者 转发者 赏赞者

点赞者 留言者 投稿者

免责声明

  本文系署名作者原创文章,由“行摄冲冲”公众号负责编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插图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删除。“行摄冲冲”发布记述旅行游乐、乡音乡情、亲情友情、地方民俗、民间工艺、美食特产等纪实短文,公众号对文中观点不置评价,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赏赞经费将用于“行摄冲冲”公众号作品汇集出版,所有作者均没有稿费。

投稿邮箱

570971765@qq.com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