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英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创始人Terry Peach:从牛津到上财,遥远的相似性

2022-02-27 16:52:48


Terry Peach教授,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原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著名经济思想史学家,英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创始人。曾担任曼彻斯特大学曼彻斯特—中国关系处主任、校长中国事务顾问,对西方经济学说史、中国经济思想史均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在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等国际知名经济史学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是《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李嘉图、杰文斯等著名经济学家词条的撰写者。他更喜欢“具有经济学观念的历史学家”这一称谓。


物理学家海森伯(Werner Karl Heisenberg)曾经说过:“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最富成果的发展几乎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思维方法的交会点上。”

上海财经大学2017年百年校庆之际,在经济学院举行的胡寄窗雕像揭幕仪式暨胡寄窗先生纪念展、纪念文集发布活动上,学院教师代表里有一位个头高大、蓄着络腮胡子的外国人,他安静地聆听着台上嘉宾们的发言,在英文讲解员的帮助下,专注地观看着胡寄窗先生纪念展的详细介绍,并不时的与身边同事及学生进行交流,最后他还在胡寄窗先生纪念展板前与同事合影留念,他就是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情有独钟、国际著名经济思想史学家Terry Peach教授。


❂ 志同道合,缘结上财

在2017年全职加盟上财之前,Terry教授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在曼大期间还曾担任Manchester-China Relations主任。Terry教授形容自己与上海财经大学的结缘是因缘际会、一拍即合的事情。“曼大与中国财政部有一个政府奖学金的合作项目,前后有6年的时间,是由我牵头并主持的。后来我提到想寻找一所对经济思想史感兴趣的中国高校, 就被财政部的熟人推荐到了上海财经大学,于是缘分就此开始了。”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全职加盟经济学院的时候,Terry教授并没有正面回答,当时多少有些不解,直到后来看到他与我校创始人郭秉文先生的雕塑合影时,突然间明白了。对于Terry教授来说,在遥远的东方国度,能碰到志同道合、相互欣赏的同路人是一件多么妙不可言的事情。“通才与专才的平衡、人文与科学的平衡、国内与国际的平衡”,郭秉文先生早期的办学理念早已深深融入后辈办学者思想里,学科草创、百废待兴,一批批的办学者励精图治,走出了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坚持面向世界,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办学之路。


百年发展历程中,上海财经大学始终坚持把人才引进策略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现任经济学院院长的田国强教授就是通过学校柔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途径回国服务,在他担任经济学院院长的13年里,引领和推动了我校乃至全国范围的经济学教育改革。在学校百年校庆大会上,他也被授予上海财经大学首届“郭秉文奖”。


田国强教授在胡寄窗先生雕像揭幕仪式上提到,“从学院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一定是要鼓励各学科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田院长的这句话恰好说到Terry教授的心坎里,这也正是他一直以来坚守的学术观点,“不要让经济学系成为某一个理论研究的主战场……中国在这个领域有很好的传统,中国几千年前有很多种思想的流派,是百家争鸣的时代,那么光一种主流的经济学理念我觉得是绝对不够的。”



❂ 似曾相识,逐梦上海

Terry教授在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方向是经济思想史,主攻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派代表人物的经济思想,但他本人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也有一定的了解,并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充满好奇,对中国经济思想史情有独钟。所有这些主客观原因相互作用促使他寻找重视并在这一领域做得很好的中国高校来更好地实现人生追求。


随着Terry教授2017年的全职加盟,经济学院“经济学前沿理论与方法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研究力量得到极大增强,这不仅意味着学院经济思想史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更上一层楼,更大程度上也印证了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共同体正悄然在经济学院这片思想“沃土”上生根发芽。


因为工作的关系,他从1997年起就曾多次到访中国各地,谈到广西桂林的山水等自然风光时,他赞不绝口;提到湖北宜昌人造景观三峡大坝时候,他念念不忘。而最让他难以忘怀的就是上海。Terry教授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在2000年第一次到上海时的情景,当乘坐浦江游轮观赏外滩两岸夜景,远眺岸上“连绵”的万国建筑群,仿佛刹那间有种回到家乡利物浦的感觉,一种似曾相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言谈中,Terry教授还回想起了当年入住的是外滩有名的绿屋顶和平饭店,以及饭店内的传统特色表演——老年爵士乐演奏。“这支乐队当时在上海很有名气,成员大都有70、80岁了,我想现在应该很多成员都不在了。那晚表演的曲目不记得了,只记得音乐美妙动听、曲调明快悠扬,演奏者们随着音乐的起伏而摇晃着身体,很放松、很惬意。”就像Terry教授记忆深处的那些年过古稀的老爵士乐手一样,昔日的老上海风情已经与爵士乐混为一体,他们演奏的已不仅仅是音乐,还有他们的人生回味。而于Terry Peach教授来说,上海这座城市既是他中国梦想开始的地方,更是他沿着个人学术兴趣,追逐梦想的地方,而坐落于上海城市东北角的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正成为他实现理想的“战场”。


❂ 教研融入,扎根中国

早自2011年4月起,Terry教授就受邀担任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在经济思想史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在担任特聘教授期间,他与经济学院程霖教授、王昉教授共同主编英文版论文集“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Economic Thought”,该文集由国际著名出版社Routledge出版面向全球发行。此外,在Terry教授及德国法兰克福大学Bertram Schefold教授的共同组织协调下,经济史学系程霖教授、王昉教授等于2017年上半年参加了第21届欧洲经济思想史学会年会,并在其中以“中国经济思想”为主题的专场做了主旨报告,有效促进了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海外传播。


目前,Terry教授正在紧锣密鼓地与程霖教授、王昉教授就“汉代的政治经济学及其遗产”新项目再次合作,该项目的初稿已经完成。Terry教授从国际的视角对此项目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此外,Terry 教授还与学院教师合作进行多项课题研究,且均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如参与由程霖教授主持的课题《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学构建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获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他与学院本土教师的未来合作清单上还有“中西经济思想史比较”等诸多研究项目。


自2011年担任经济学院特聘教授以来,Terry教授每年都会为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专业的研究生开设外国经济学说史课程。在Terry教授的学生眼中,他的时间观念很强,课堂上善于采用启发式教学,会花大量的时间来鼓励引导学生们表达不同的观点,课程结束前会要求学生依次进行主题陈述。“一学期课程上下来,我感觉自己在课堂上可以很自如的用英文来表达观点、交流想法,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一位2016级硕博连读学生说道。


为了照顾学生的语言习惯,上课过程中Terry教授还常常将语速稍微放慢,并尝试用各种方法鼓励引导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敢于表达不一样的观点。“当我课上抛出一个问题的时候,一开始气氛会有点尴尬,大家通常会有很长一段的沉默,但当我逐渐引导,慢慢启发,彼此熟络起来,他们就会变得很热情,慢慢地他们会发现原来参与课堂讨论并不难,很容易就能参与进来。”Terry教授希望通过尝试与努力,逐步改变学生们惯有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为他们今后走上独立科研之路开好头,立好规矩。



谈及对于学生们的寄语及期望,他举了一个例子,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曼彻斯特大学的学生自发组织成立了名为‘post-crash’(后危机)的经济学社团,他们抨击经济部门,因其未能处理全球最紧迫的社会问题,包括不平等和全球气候变暖;他们也批评学院教授讲授的一系列经济学课程主要聚焦新古典主义模型,难以解释2008年金融危机。Terry教授认为曼大学生在这次的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和勇气以及为争取自身权益而自发组织、调动起来的精神值得深思,并鼓励学生们要有批判性思维,尤其对于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说,更要善于学习和接纳不同的理论及观点;而对于未来想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他建议大家要努力学好经济思想史。Terry教授认为如果不能很好的了解和重视历史,就不能称其为一名合格的经济学家。


无独有偶,上世纪70、80年代,一位来自东方的学者也基于自身多年研究说过,“我们的祖先不仅有科学技术上许多伟大发明和文学、哲学上的光辉成就,也有他们卓越的经济思想。”与此同时,他以一个经济学家睿智的目光,预见了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必将面临的挑战后强调,新一辈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学者的知识结构“首先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素养,其次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西方经济学说史,又次一定程度地掌握当代西方经济学。”这位东方学者就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奠基人胡寄窗先生。如今在胡老学术思想“开枝散叶”的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史这门学科方兴未艾,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吸引着更多像Terry Peach教授这样的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的加入。


采访札记

notes

“相似的灵魂终会相遇。”在采访Terry教授的始末,这句话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对于一位学者来说,学术观点的相互欣赏,学术研究的相互补充,再加上肥沃的学术“土壤”的滋养,是一件何其幸运的事情,研究的未来也终究是可以清晰展望的。 

整个采访下来,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Terry教授语言逻辑的严谨,他思维活跃、言语温和、思维缜密且待人周到,总是用一个例子接着一个例子来引导你思考,鼓励你表达自己观点,或许,这就是他的为师之道,让学生们亲自去感受、去领悟,这样悟出来的道理才是更深层次的体悟与收获。在这一点上,他又一次与前辈胡寄窗先生的育人理念不谋而合。最后感谢2013级硕博连读研究生张铎同学在采访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撰文:胡倩楠  供图:张铎等

来源: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