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心理研究所近期科研信息概览

2021-11-05 11:42:14

荟萃心理学各领域新进展、新动态

来源 | 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官网



01

—— 心理所研究发现表达障碍与动机/愉悦缺乏不仅出现在精神症患者中,还存在于家属和型特质个体中 ——

作者:  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陈楚侨研究组


精神症患者的阴性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是精神症残疾的主要预测因素,因此,阴性症状的评估和干预对于精神症的研究非常重要。最新研究显示,阴性症状可以汇聚成“动机-愉悦”和“表达”两个维度。阴性症状临床评估访谈(CAINS, The Clinical Assessment Interview for Negative Symptoms)是在这种评估需求下发展的新型临床评估工具,国外的研究已验证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但其在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的验证,而且,是否能基于CAINS评分对精神症谱系中的不同人群进行区分尚不清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神经心理和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NACN Lab)的陈楚侨研究员及其团队开展了两项研究,使用CAINS考察阴性症状在精神症患者、未患病的一级亲属以及高社会快感缺失个体中的表现。 

  

在第一项研究中,对185位精神症患者进行CAINS和其他阴性症状临床评估,以验证CAINS的结构。各项指标表明,CAINS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从“动机-愉悦”和“表达”两个维度评估精神症患者阴性症状的有效工具。 

  

第二项研究探讨了CAINS在精神症谱系中的区分度,研究招募了44位精神症患者、43位未患病的一级家属及44位健康对照组,并通过筛查招募了37位高社会快感缺失个体及36位对照组大学生,结果显示,精神症患者在“动机-愉悦”和“表达”上均存在严重缺损,未患病的一级家属在“动机-愉悦”因子上的评分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高社会快感缺失个体在“动机-愉悦”和“表达”上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大学生。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CAINS中文版可以从“动机-愉悦”和“表达”两个维度评估精神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更重要的是,本研究发现表达障碍、动机-愉悦缺损不仅在精神症患者中出现,在未患病一级家属、型特质个体甚至非临床群体中也存在。CAINS的因子分具有辨别精神症患者、未患病一级家属、高危大学生及健康对照组的敏感性。这些结果表明,CAINS中文版是可以稳定有效地评估我国精神症患者(甚至是表现出类似症状的其他临床人群)阴性症状的临床工具。 

  

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北京市科学与技术领军人才项目、北京市科学与技术基金及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的资助。 

  

文章已在线发表于 Schizophrenia Bulletin。 

论文信息及链接

Xie, D. J., Shi, H. S., Lui, S. S. Y., Shi, C., Li, Y., Ho, K. K. Y., Hung, K. S. Y., Li, W. X., Yi, Z. H., Cheung, E. F. C., Kring, A. M., Chan, R. C. K*. (2018). Cross cultural valid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Clinical Assessment Interview for Negative Symptoms (CAIN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Evidence from a spectrum perspective. Schizophrenia Bulletin, https://doi.org/10.1093/schbul/sby013


https://academic.oup.com/schizophreniabulletin/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schbul/sby013/4880446?redirectedFrom=fulltext) 


02

—— 心理所研究揭示负债会影响人对物理世界的知觉判断 ——

作者:  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李纾研究组


要具备独立的人格和国格,没有负债是很重要的。19世纪的埃及由于欠下英国巨额债务,不得不签下的条约,一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新第一部歌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由于欠地主黄世仁的债无法偿还,不得不饮盐卤自尽,落得个家破人亡的惨剧。人向来不喜欠债,视负债如负担。 


在物理世界,负债(财务)与沉重(身体感受)是毫不相干的两个变量。然而,在多种文化里,负债大都被赋予了与身体负担或沉重感相关的暗喻。例如,将债务说成是“背”债、“负”债,背负的东西定是可被重量量纲所度量的。有句俗话说“无债一身轻”,类似地,英语中也有“Out of debt, out of burden”这一对应的说法。但是少有研究证据表明:负债与身体沉重感之间真的有关联。 


已有文献研究表明,身体沉重感会影响人对物理世界的知觉判断。例如,负重的个体会将山坡判断为更陡峭、将距离判断得更远,对环境更易做出极端的判断。此外,个体对自身心理资源的感知也会影响其对物理世界的知觉判断。通常来说,心理资源的减少会影响人对环境的知觉判断,其模式与物理沉重负担影响知觉判断的模式一致。例如,有研究者发现,负有秘密的人群会将山坡判断为更加陡峭,从而支持了“秘密使人感到沉重”这一假设。与之相似,负债体验作为一种心理感受,也会导致心理资源的减少。而关于负债体验是否会导致人的知觉判断产生与负重体验相似的变化,尚缺乏实验证据。


近日,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李纾研究组的一项研究考察了负债与身体沉重感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无债一身轻”这一俗语的科学解释。 


为了验证负债与身体沉重感之间的关系,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在实验1-3中,研究者让受试者回忆自己曾经欠过的尚未偿还的最大一笔金钱(金钱债)或者尚未偿还的最大的一次帮助(人情债)。结果发现,与没有回忆负债的人群相比,这些回忆了金钱债或人情债的受试者会做出与负重体验一致的知觉判断模式,例如把物体扔得更远(实验1)、把一段距离知觉得更远(实验2)、把山坡判断得更加陡峭(实验3)等。在实验4中,研究者调查了负有助学贷款的大学生这一真实负债人群。结果发现,相比于没有负债的大学生,负有助学贷款的大学生体验到更高的主观体重知觉。在实验5中,研究者采用预注册(Pre-register)的方式来重复实验3的结果,以考察以上发现的效应是否稳定。研究者基于上述实验的效应量来计算所需样本大小,以保证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统计检验力。实验重复了实验3的结果模式,证明负债与身体沉重感之间的关系是稳定存在的。 


该研究成果首次提供了负债与人的知觉判断之间联系的证据,证明负债会使人产生类似于负重的心理感受。这一研究成果与心理资源影响人对物理世界的知觉判断的理论解释相一致,并将“个体的社会心理资源会影响其知觉判断”这一理论解释拓展到一个新的知觉模式。此外,该研究成果可帮助理解不同文化下对负债看法的差异。美国人不喜储蓄,大都是“月光族”;而人的储蓄率却异常高,因为人不喜欠债。本研究成果可帮助理解人对负债的态度,未来研究也可进一步考察不同文化下由负债驱动的不同行为模式。 


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1166; 31471005)、、。研究论文已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论文信息及链接:

Liu, H.-Z., Li, S., & Rao, L.-L.* (2018). Out of debt, out of burden: The physical burdens of deb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76, 155–16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103117306418.


03

—— 心理所研究新范式探索挑战风险决策理论的期望价值规则 ——

作者:  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李纾研究组 周蕾


风险决策(risky decision-making)指人们对具有多个结果,且各个结果发生概率已知的选项进行的权衡(Kahneman & Tversky, 1979)。股票是买还是抛?选择治愈率高但有风险的手术方案还是保守治疗?是否选择转基因食物?等等。风险决策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和经济行为之中,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如何进行风险决策是人类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遇到的未解之谜。经典决策理论认为风险决策是一个补偿性的、期望值最大化的过程:人们会基于概率的大小,对选项结果进行加权,然后计算各个结果加权效用之和,最终选择总效用最大的选项。但是,越来越多的基于启发式的决策理论认为,风险决策的过程是非补偿性的:人们只依据选项的部分维度进行决策,符合启发式等规则,并不包含期望价值规则所假设的“加权求和”过程。这一谜团一直没有得以破解,或许是因为人们未找到揭示决策心理过程的令人信服的证据。 


为了拨开迷雾,拓展并加深人们对风险决策内在机制的认识,近10年来,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李纾研究组着眼于决策过程,开发了一系列新的实验范式,以系统地探索风险决策的过程,并检验期望价值规则适用的边界条件。研究人员将这些范式应用到一系列选择行为、眼动追踪、事件相关电位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中,为回答“风险决策是否遵循期望价值规则”以及“期望价值规则何时适用”两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基于结果和基于过程的汇聚性证据。该研究组近日在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New paradigms for the old question”论文,系统地从方法学角度回顾并梳理了该系列实验范式。 


探索风险决策过程的范式

  

在科学研究中,理论的发展主要为了回答“是什么”(what),“怎么样”(how)和“为什么”(why)这三方面问题。研究人员开发的第一类范式着眼于“what”问题,直接探索风险决策过程是否符合期望法则假设,包含加权求和过程。 

  

这些范式主要特点是: 

  

其一,在任务逻辑上,包含了一对任务:决策者自主地进行风险决策任务和基线任务。由于基线任务中包含了加权求和的心理过程,因此通过比较自主决策任务和基线任务的加工过程是否一致,就可以判断人们自主进行风险决策时是否包含加权求和过程。基于此逻辑研究组开发了多组实验范式,其中基线任务分别为“比例任务”、“判断决策任务”、“多次风险任务”、“‘迫选规则体验’任务”等。通过不同的过程追踪技术,研究组采用这些范式检验了眼动过程和脑功能活动的一系列决策特征。例如,根据“加权求和过程”的假设,人们需要对每个选项进行加权再做出决策,那么会出现更多在选项的概率和结果之间的信息比较,即“基于选项(alternative-based)”的比较;而根据启发式规则的假设,人们需要对选项不同维度进行比较进而做出决策,因此会出现更多基于不同选项同一维度之间的信息比较,即“基于维度(attribute-based)”的信息比较。研究组利用一系列眼动研究发现,被试进行基线任务(如比例任务)时,他们基于选项的眼跳次数多于基于维度的眼跳次数;而如果被试自主地进行风险决策,他们基于维度的眼跳次数会多于基于选项的眼跳次数(见图 1)。 

  图1 风险决策的眼动轨迹示意图 

  (a)基于选项的信息比较模式;

(b) 基于维度的信息比较模式 

  

其二,这些范式采用了双分离逻辑,从调节变量的角度检验决策过程。其具体思想是:如果任务A和B包含同一个心理过程C,影响C的变量,会同时影响A和B;反之,如果仅有A包含C,那么影响C的变量只影响A,不影响B,即出现双分离效应。研究分别选取了只影响加权求和过程的调节变量,如计算难度、算术能力等,以及只影响风险决策过程的调节变量,如概率能力、感觉寻求、最小结果维度差等,按照双分离逻辑对风险决策过程进行考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计算难度和算术能力等只影响基线任务, 而不影响风险决策任务,而概率能力和感觉寻求等只影响风险决策任务,不影响基线任务,因此不支持加权求和假设。 

  

总而言之,通过基于这些范式的一系列研究一致发现,人们在自主进行风险决策时,不遵循补偿性的期望规则假设,不包含加权求和的认知过程。相反,决策者更倾向于采用非补偿规则,比如启发式策略。 


检验决策规则边界条件的范式

  

科学研究中检验理论的“边界条件”是为了回答“何人”(who),“何处”(where)以及“何时”(when)的问题,以描述理论的适用范围。研究组所开发的第二类范式着眼于“when”问题,检验在什么时候,期望价值规则可适用于风险决策。 

  

因此,研究设计了“单次vs.多次”风险决策任务,以及“为自己vs.为众人”风险决策范式,探索期望规则是否可解释多次执行或为众人决策的情境。系列眼动研究比较了目标情境(单次、为自己)和基础风险决策(多次、为众人)任务情境,发现决策者的信息加工模式在基础风险决策情境中和加权求和规则的假设相一致;但在目标情境中与加权求和规则不同。这说明期望规则仅适用于多次执行,或为多人执行的风险决策情境。 

  

该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使用基于期望法则的相关参数来解释人类风险偏好的缺陷,同时从方法上为未来的风险决策研究提供了一套新的任务范式工具。研究加深了人们对风险决策机制的理解,为建立、健全与风险决策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提供了理论依据。 

论文信息及链接:

Zhou, L., Zhang Y-Y., Li S. *& Liang, Z-Y.* (2018). New paradigms for the old question: Challenge the expectation rule held by risky decision-making theories. 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 12, E17. doi:10.1017/prp.2018.4.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journal-of-pacific-rim-psychology/article/new-paradigms-for-the-old-question-challenging-the-expectation-rule-held-by-risky-decisionmaking-theories/C7B516DAD3D667FBBB5E6E92B0B7C0C1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

不代表三仓心理学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

联系合作、投稿等请长按二维码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