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新华区·德华福特】婚姻是否是爱情的坟墓?

2021-12-06 14:30:25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大概是婚姻被黑的最严重的一句话了。








很多人会认为婚姻生活的琐碎会磨灭掉爱情,把不满意的婚后生活归因于婚姻,认为是婚姻葬送了自己的爱情,这也让很多未婚人士对婚姻产生了担忧甚至恐惧。


我们必须要承认很多人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像视频中爷爷奶奶一样,爱情或许会随着时间流逝日渐平淡,却从未因为婚姻而离开


有人可能会说那是电影,没有那么真实。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令人向往的美满婚姻。比如,我们时不时会被参与课题的夫妻们喂狗粮。曾经有一对年轻夫妻过来参加问卷调查,当他们填到“你们恋爱多久”的问题时,丈夫宠溺的看向妻子说:“难道我们现在不是在恋爱吗?一直都是啊。”




认为婚姻是爱情坟墓的往往分为两类人群:没有历过婚姻的人和经历了失败婚姻的人


经历了失败婚姻的人对婚姻充满失望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婚姻的人来说产生这种观念,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目睹了身边不幸福婚姻的例子,从而产生对婚姻的怀疑;另一方面,可能是易得性启发式判断:某些例证在我们记忆中是现成可得的,我们就会觉得其他类似例证是常见的,我们倾向于认为越容易回想起某个东西,那个东西就越可能是真的。比起家庭和谐、婚姻幸福的事件,那些关于出轨、离婚等负面事件的报道更能引起大家的关注。我们会自然的把婚姻和这些负面事件联系到一起。


不是婚姻葬送了爱情,而是婚后生活的不满意日益积累,让我们开始怀疑最初的感情。为什么有的夫妻可以从黑发到白首,有的夫妻却在婚姻中伤痕累累?实际上,很多因素会影响婚姻满意度,但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幸福的主动权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个体的人格特质会影响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伴侣,以及影响我们的婚姻满意度


人格(Personality)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彭聃龄, 2012)。


心理学中关于人格有很多理论和分类,在婚姻研究方面,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是Tupes等人提出的五因素模型(Five-Factor Model, FFM),又称大五人格,即把人格分为:


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宜人性(agreeableness):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


神经质(neuroticism):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开放性(openness):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彭聃龄,2012)。



关于择偶,没有“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那么简单,你喜欢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伴侣不是简单的含情脉脉的四目相对。携一人白首远比择一城终老复杂的多。




Trivers的亲代投资模型认为,男性和女性在抚养后代上付出的亲代投资程度不同, 在择偶偏好上具有性别差异(乐国安, 2005)。男性会寻找具有多育潜力的伴侣, 偏好生理取向,女性则寻找能够提供资源的男性,偏好性格取向和经济取向。开放性、外倾性代表有机会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责任心表明能够和他人分享自己的资源, 女性选择配偶时多倾向于具有这些人格特质的男性。


Botwin(1997)对新婚和恋爱伴侣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新婚女性和恋爱中的女性都看重男性的开放性和外倾性, 同时新婚女性对伴侣的责任心和宜人性也有较高要求,而男性则偏好和善、宽容、善解人意的女性



另一方面,伴侣之间在各特质的匹配上,Klohnen(1998)认为个体选择什么样的伴侣不是简单的与伴侣人格特质的相似或互补, 而在于个体的实际自我-理想自我的一致性。一致性高的个体满意自身人格特质, 倾向于选择与自己人格相似的异性; 一致性低的个体则选择与自己人格互补,接近其理想自我人格的异性。


根据这种择偶偏好的规律,Zentner(2005) 既而发展出了“理想伴侣人格” 概念。


从“理想”角度讲,个体理想自我与其理想伴侣在人格上是相似或一致的, 遗憾的是, 并不是所有个体都能找寻到自己的理想伴侣, 因而伴侣之间在实际人格上的相似性复杂不一。



人格不但决定个体对伴侣的选择,还会影响个体未来婚姻的满意度。


Karney等对 115 项研究的元分析发现, 神经质与婚姻满意度呈中等负相关,即个体神经质水平越高,婚姻满意度越低。这可能是因为神经质的人通常会报告更多的负面影响,他们对负面事件的敏感程度比情绪稳定的个体更敏感(Hampson, 2012)。


宜人性、责任心、开放性与关系满意度呈正相关(Robins, Caspi, & Moffitt, 2000;Roberts et al., 2007)。宜人性的人倾向于与他人保持积极的关系并参与一些有利于亲密关系的社会行为,比如宽恕(Allemand & McCullough, 2012),他们在婚姻生活中有更少的消极互动模式。


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更善于控制自己的冲动,通常会遵循规范和规则,并且,丈夫的尽责性比妻子的尽责性对于双方对婚姻质量的满意度更具预测力(Donnellan, Conger, & Bryant, 2004)。


Donnellan(2004)提出,开放性水平高的个体在面对婚姻冲突时,能灵活的解决甚至提前避免,从而减少了夫妻的消极互动。


此外,一些研究发现外向性和关系满意度之间存在微弱但积极的联系(Dyrenforth et al., 2010)。这可能是由于外向的人有很高水平的积极影响的倾向,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更加开放、积极和快乐(Lucas & Diener, 2001),此外,外向的人在问题解决等方面倾向于使用更多的建设性应对策略(Carver & Connor-Smith, 2010)。


婚姻幸福不是一个人所能决定的,那么,伴侣的人格特质是否会影响婚姻满意度呢?


尽管有研究发现具有高神经质的人容易对其伴侣产生消极影响(Caughlin, Huston, & Houts, R. M. , 2000),从而降低婚姻满意度。但是,也有研究表明,个体对伴侣认知存在积极偏差,具有理想化倾向(Kelly & Conley, 1987),也就是说影响个体婚姻满意度的不是伴侣的真实人格,而是个体对伴侣人格的积极感知。我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道理(点击查看往期文章)。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有这样的疑问:难道某些人格特质的人就注定不会拥有幸福的婚姻了吗?


这并不是绝对的,一方面,这些研究只是提供了人格特质与婚姻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而非必然性,另一方面,有研究发现,婚姻这种重大事件的发生,也会相应改变我们的人格(Caspi, & Roberts, 2001)。所以婚姻就像一个课堂,它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懂得如何在爱情里成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去爱一个普通人,让我们学会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大人。




储安平在《给弟弟们的信》中曾写到:“憧憬的现实就是幸福。”可有些憧憬一旦变成现实,人们往往无法感知到幸福,不是幸福消失了,而是我们身处其中却不自知。


愿你拥有美好的婚姻,更愿你永远拥有爱情。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