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妙不可言】无所得,因此也无所执着、无所住

2020-11-13 09:26:52

马祖的学生大珠慧海,在其《顿悟入道要门论》中,彻底肯定关于无念的看法:“无念即是在一切情形下都无心的意思,也就是说,不受外境所限,不要有任何情识眷恋。面对一切客观外镜,却完全摆脱一切激动,这就是无念。因此,我们知道无念确是自觉的。但是,所谓知觉到心念,乃是假的无念。为什么呢?因为经中有云,使人知觉六识,即是具有妄念,增进二识是错误的,当人脱离六识时,才具有正念。”

“见无念”并非表示任何一种自觉,也非堕入一种扫除所有平常心念的恍惚忘形、冷漠无感或漠不关心的状态。

“见无念”即是知觉到但也不知觉到自性。因为自性是不受有无等逻辑范畴所限制的,如果这样去限制自性的话,就是把自性带到经验心理学领域之内,在经验心理学范围以内,自性就失去其本来面目。

相反,如果无念意指心念的丧失,那么,便招致死灭,或者充其量是生命本身的暂时中止。但就自性即本心而言,这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下述我们在般若波罗蜜多和其他大乘经典中到处所看到的话的意义:“在一切境中,无念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万物的究竟本性为空,又因为究竟无相可得。万法的不可得性便是实相,此乃最妙的如来相。”

因此,无念即是究竟实在,即是真实相,即是最妙的如来体。当然,它不是模糊的抽象观念,不是单纯的概念假设,而是最深刻的生活体验。

下面是神会对无念所作的进一步描述:

“见无念即是了解自性;了解自性即是不执著任何东西;不执著任何东西即是如来禅……自性本来清净,因为其体是不应执著的。因此,见自性即是达到如来,即是离一切相,即是除去一切虚假梦想,即是具绝对无染的功德,即是得真正解脱等。”

“真如之性即是我们自觉的本心,但是既无知觉者,也无知觉所对者。”

“对那些见到无念的人来说,业(Karma)不再发生作用,那么,抱持妄想以及用迷破业,对他们又有什么用呢?”

“超越有无的二法对立,重入中道——这就是无念。无念意指知觉绝对的一如;而知觉绝对的一如则意指具有一切知,此即般若。般若即是如来禅。”

这里,我们又回到般若与禅定的关系上来。事实上,这是佛家哲学中一再出现的题目,我们无法避免它,尤以参禅时为然。神秀和慧能两派的不同之处,就是他们对这个关系的看法不同。

神秀从禅定的观点看这个问题,而慧能则把般若看作禅悟中最重要的东西。后者告诉我们,最主要的是“见”自性,意指在无念中得觉悟;相反,神秀却要我们“静坐”,以便除去心中一切烦恼和令人不安的思想,而使自性的固有清净自己显现出来。

在禅学史上,这两种看法并肩进行,这也许是由于我们内心的两种心理形态即直觉的和道德的、理智的和实践的心理形态使然。

像慧能和他的宗派一样强调般若的人,都有把般若和禅定看作相同的趋势,同时坚持无念中的刹那顿悟。从逻辑观点说,这个无念中的悟可能是一种矛盾,但因为禅具有另一生活世界,所以,不在乎矛盾的表现,并继续使用特有的词语。

因此,慧能派反对神秀派的观点,因为他们认为,那些虚耗光阴于静坐以求心定的人,都是追求某种具体所得的人,都是本来清净说的倡导者,他们认为这种本来清净说是一种可用理智加以证明的东西;他们都是注意特殊对象的人,这种对象是可以在其他相对性对象之间获得,并可像手指月一样向他人指出的;他们执著这个特殊对象,把它当作最宝贵的东西,因为他们忘记了这种执著可以把他们所持目标降为与自身立于同一层次的东西而减低它的价值;由于这种执著和留住,他们便抱有一种确定的意识状态而将它视为自己应该达到的究竟处;所以,他们永远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没有切断使自己仍然停留在此岸的最后联系。

根据慧能般若派的观点,般若和禅定在无念中是同一的,因为当无念中生悟时,并不是生悟,而是无念永在定中,定而不乱。

我们决不应把这个悟看作由这种用力而来的所得或成就。因为在无念中生超般若,并无所得,所以也就不住于它。这是所有《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最强调的一点。无所得,因此也无所执著、无所住,这是指住于无念或住于无住。

点击阅读 慧能所谓的无念和心理学家所谓的无意识,有着根本的不同




昌列寺官网:www.fojiaochangliesi.com

新浪微博:@嘎玛仁波切和@昌列寺

根让仁波切开示:「智者妙音」

喜马拉雅FM:宁玛昌列之声

新浪佛学昌列寺专题:

fo.sina.com.cn/zt/nmcls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