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第六届上海国际大疱性皮肤病学术研讨会在瑞金医院顺利召开

2022-03-31 13:52:16


 头条新闻

       2017年 10 月 28日,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主办的“第六届上海国际大疱性皮肤病学术研讨会”在瑞金医院9舍14楼报告厅举行。会议由瑞金医院皮肤科潘萌教授主持,郑捷教授致开幕词。来自国内外的近100位皮肤科同行出席了此次会议。


       国内外大疱病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来自全国各地医院皮肤科的医生们齐聚一堂,共同交流、探讨大疱性皮肤病的研究成果。


      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国际天疱疮领域的元老John R. Stanley教授做首场报告,通过和大家分享外科麻醉剂、可植入式隐形眼镜、天花疫苗和肉毒杆菌素祛除皱纹的发现过程,过渡到自己发现天疱疮是一种抗桥粒芯糖蛋白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在大疱性脓疱病中葡糖球菌如何通过引起水疱进而突破皮肤屏障,表明了医学领域的一些新发现来自于是对事物的好奇和探索。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Aimee S. Payne教授从肿瘤的靶向治疗中受到启发,通过在小鼠模型中重组嵌合桥粒芯糖蛋白3受体 T细胞来清楚抗原特异性B细胞,并且未检测到非靶毒性,提示了其具有针对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高度特异性,为天疱疮安全及长期缓解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来自德国的 Rüdiger Eming教授建立了HLA-DRB1*04:02-DQ8转基因小鼠模型,采用重组人桥粒芯糖蛋白免疫小鼠引起强烈的Dsg3特异性IgG免疫反应,并且这些抗体具有致病性;若在免疫耐受的条件下,小鼠则发生免疫耐受,仅产生较低滴度的IgG,从而提示了Dsg3反应性CD4+T细胞可能成为天疱疮治疗的新靶点。 

      瑞金医院的潘萌教授通过对113例PV患者,84例PF患者的HE切片进行分析,发现异位淋巴结构结构普遍存在于天疱疮皮损处,发现聚集的淋巴细胞主要为T、B细胞混合浸润;局部浸润的B细胞以CD19+CD27+为主,可产生 Dsg1、Dsg3抗体;浸润的T细胞存可以分泌IL-17a及IL-21,对B细胞分泌抗体具有辅助作用,由此证实天疱疮皮损处存在有ELS[A1] 结构,为B细胞的增殖、活化提供了场所,使之在T细胞的辅助下产生特异性自身抗体,诱导或加重天疱疮,丰富了天疱疮的发病机制,为天疱疮针对皮肤的治疗手段提供了理论依据。


       来自北京大学的王明悦教授通过重组表达桥斑蛋白的N端和C端,在新生鼠上评估患者血清中相应自身抗体的作用,发现桥斑蛋白抗体可以导致体外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松解,证实PNP中的包斑蛋白和周斑蛋白抗原表位为线性的,而桥斑蛋白的抗原表位是构象的,PNP患者血清中的桥斑蛋白自身抗体在体内和体外均具有致病性。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的李志量探索了M3和α9 AChR在天疱疮发病中的作用,发现m3和α9 AChR在天疱疮的发病中起作用,且二者在棘层松解某些环节上的作用是相反的。

       来自法国鲁昂大学的Pascal Joly教授在多年研究和诊治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基础上,总结了该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并指出BPAB2 ELISA可作为评估BP患者治疗后的复发风险的有效工具。

       

     来自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的李福彬教授和大家分享了特异性IgG在落叶型天疱疮中的作用方式,发现在保证抗体可变区相同的条件下,IgG1和IgG4的致病性在新生鼠和Fc受体人源化的成年鼠模型中无明显差异,落叶型天疱疮病人体内的致病性自身抗体可能通过抗体的封闭作用发挥作用。

       North Carolina大学的Zhi Liu教授通过建立双人源化的hFcεRI/NC16A小鼠模型,诱导了嗜酸性粒细胞依赖的表皮下水疱,Anti-NC1A IgE刺激趋化嗜酸性粒细胞的相关趋化因子的产生和释放,提示了嗜酸性粒细胞参与了BP的发病。

      荷兰Marcel F.Jonkman教授第一次来中国,和大家分享了132例BP患者的非经典皮损,其中红斑、荨麻疹皮损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约占52%;丘疹结节占20.5%,其组织病理也有非特异性,造成了确诊的延迟,因此应对非水疱性皮损引起重视,采用直接免疫荧光锯齿分析模式可以与EBA[A2] 做鉴别;此外介绍了诊断BP的最低诊断标准:1)皮肤存在水疱和/或瘙痒,2)DIF和/或皮肤盐裂IIF阳性,以提高了 BP诊断的准确性。 

      西京医院的张洁瑜筛选出P14、P18、P21三条肽段可以显著刺激BP患者CD4+ T细胞增殖及分泌IL-4,同时可以激活B细胞分泌自身抗体,为表位特异性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候选表位,有助于探索BP安全高效的特异性新型治疗策略。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高金平通过基因组学研究在11q24.1区域发现一个新的SNP位点与天疱疮强相关,通过精细定位研究,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发现3个不同的变异位点与PV关联,并提示其参与PV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最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薇报道了1例硫唑嘌呤致白细胞减少症并伴有威胁生命的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中国寻常型天疱疮患者,并通过基因分型证实为NUDT15(rs116855232或C415T)杂合基因型,提出硫唑嘌呤治疗的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行前瞻性NUDT15基因检测可能避免严重的不良反应。


       接着,来自国内的皮肤科专家:朱学骏教授、陆前进教授、王刚教授、姚志荣教授、陈喜雪教授、左亚刚教授、徐哲教授和郑捷教授等分别就自身免疫性大疱病和遗传性大疱性皮肤病的诊断、治疗进行讲课,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临床体验。口腔黏膜病学的教授第一次参与上海国际大疱病会议——来自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黏膜科的周曾同教授带来了大疱性皮肤病口腔黏膜损害的相关介绍,使皮肤科医生长知识、开眼界。

       本次会议暨国家级学习班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同行的大力支持下圆满结束,会议内容丰富多彩,包含了最前沿的大疱病领域相关的研究,为国内外大疱病的临床和科研发展引领了方向,对大疱性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治疗靶点。此外,聘请了John R. Stanley和Pascal Joly为瑞金医院客座教授,由瞿介明院长为其颁发了聘书;瞿介明院长对此次会议做出了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并对瑞金医院皮肤科的发展寄予了厚望。与会者对此次会议的内容、形式非常认可,热切期待下一届会议的召开。


作者:刘芝翠

编辑:徐雯





微信:ruijinpfk

长按二维码关注“上海瑞金医院皮肤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