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当代文坛|名家视阈|马大康:多模态符号·具身性·审美活动

2022-07-15 16:12:00

名家视阈

《当代文坛》2017.6期

聚焦当代文学|荟萃文坛名家

多模态符号·具身性·审美活动

              马大康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

人对世界的感知必须首先将世界结构化才能纳入己身,这离不开符号中介,因此,无论视觉、听觉、触觉背后都潜隐着最基本的符号中介,即行为语言和言语行为的共同作用。言语行为的具身性主要根源于行为语言的肉身性,根源于两种行为(语言)相互关联。审美及艺术活动则是两种行为(语言)间的深度协作与融合。两种行为(语言)间的张力结构决定着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艺术的主要特征。媒介和表现技术的变革,首先改变的是两种行为(语言)的张力关系,进而改变视觉、听觉、触觉,引起诸模态艺术活动特征的变化。只有了解两种行为(语言)的不同性质、施行方式和功能特征,才能真正把握视觉、听觉、触觉诸模态符号活动的规则,把握各种艺术活动的规则。

关键词

多模态符号;言语行为;行为语言;审美活动

新世纪以来,随着多媒体的普及,多模态符号研究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二语言教学和对广告、图像、影视做出语义释解。虽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对各种感觉活动缺乏深入探讨,简单地将言语范式套用于多模态符号活动,也就不能真正把握不同模态符号的性质和功能特征,更不能把握各类艺术活动的实质,以致影响相关研究的理论深度和语义释解的准确性。



要了解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符号的性质,首先必须探讨上述各种感觉的工作机制。其实,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并非如镜子般直接反映外部信息,它更像是计算机,必须把外来信息编码,才能输入和输出。这就是说,人的感官之所以能够感知外部世界,就因为在看、听、触的过程,首先把世界结构化了,凡是不能被结构化的,人就不可能把它纳入己身,也就无法看到、听到和触及,它们就会被排除于感觉阈限之外。这也就意味着:人的所有感知的背后必然存在着发挥结构作用的符号中介,而最原初、最基本的符号中介就是行为语言和言语行为。人不仅依赖这两种行为(语言)来交流,而且依赖这两种行为(语言)的结构作用来感受世界、建构心灵和塑造身体,依赖它们来思维和行动。事实上,就因为这两种行为(语言)能将世界和心灵结构化,人与人之间才可以相互交流。这又提示我们,要深入了解多模态符号活动,以及各种艺术活动,就必须首先探讨这两种行为(语言),即行为语言和言语行为。


行为语言,包括动作、姿态、表情、声音(音调、韵律、节奏等),在人类之前就已经存在,是生物体在不断重复和模仿的行为过程中,把行为结构化,由此形成群体共享的意义。因而,行为语言即“结构化的行为”,它以“身体信息”为存在方式。言语行为则是在行为语言的基础上概括、抽象而分蘖出来的,是对行为语言获取的原初经验的凝聚、提炼、整理和提升,这是一个“概念化”过程,它以“概念/音响/形象”为存在方式,并因此具有相对独立性。唯有人类才能独享言语行为,人类就同时拥有两种行为(语言),即行为语言和言语行为,由此赢得区别于其他生物体的根本特性。


是否具有概念性和相对独立性,决定着行为语言与言语行为的根本差异。行为语言作为结构化的行为,它仍然牢牢地扎根于人的身体,是身体操演,不能离开人的身体而独立,在身体与行为之间没有确定的边界。

       克里斯蒂娃

巴黎第七大学语言学教授,心理分析学家,女性主义批评家。作品有《关于中国女人》,涉及女性的具体经历和体验。

克里斯蒂娃曾谈到肢体语言的“前在性”,她认为:“这种前在性不是相对于某种声音(所指—能指)的一种概念的前在性,而是相对于意识、思想的某种展示、指示、动作指示的前在性。在符号(这种前在性是空间的而非时间的)和任何意指问题(以及表意结构)之前,人们能够想到某种指示实践,某种肢体动作,它不是为了表意,而是为了把‘主体’、‘客体’和实践囊括在同一空间里(没有义与词、所指与能指的二元对立),我们不妨说囊括在同一符号文本中。”与此不同,言语行为的概念化过程则是与人的身体相抽离的过程,它因此获得了相对独立性。言语行为虽然无法最终离开人,仍然维持着具身性,但是,它毕竟完全不同于行为语言,总是超越人而享有相对独立性。正是这种因概念化而获得的相对独立性,致使言语行为跟行为语言发生了分裂,跟行为语言的性质、施行方式和功能特征发生了分裂。


一方面,人以自己的行为关联世界,以行为语言的结构把世界结构化并纳入己身,以此来把握世界,并且其把握方式是整体性的;另一方面,言语行为也以自身的结构来重塑世界,进而认知世界,其施行方式是具有意向性的。由于行为语言缺乏独立性,它固然可以通过把世界结构化来把握世界,却不能把世界与人区分开来,不能建构一个独立的“对象世界”,世界与人之间仍然是浑然一体的。人是通过行为语言把世界与自己相互关联并融合一体的,世界也因此获得了人性和情感性。人的直觉、移情和体验能力就建立在行为语言的基础上。同样,生物体也是以这种方式来感知世界,所以马克思说,对于动物来说,世界只是它的生命的自然延伸。言语行为则不然,它以其相对独立性和差异性把世界建构为与人相分离的独立世界,建构为人的“对象世界”,在把人与世界相区分的同时,也把万物相区分,让一个千姿百态的世界展现在人的面前。

按照现象学的观点,人的意识总是关于对象的意识。因此,当人运用言语行为构建对象世界之际,也就同时构建了自己的意识。实际上,言语行为、人类意识、对象世界这三者是同步构建的,自此,世界第一次以“对象”的方式明晰地显现了。正因如此,几乎所有民族的神话都赋予言语行为以创世功能。与此相反,行为语言因不能构建人的对象世界,也就无法构建人的意识,从而只能构建无意识。这也是动物只具有本能的原因。


由于言语行为以行为语言为基础,它势必与行为语言相关联,双方是相互协作的。譬如在我们谈话或演讲时,言说者所关注的是说话内容,他的意识专注于言语行为,而行为语言(包括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则处在无意识状态,然而,这却构成话语交流不可或缺的语境,两种行为(语言)相互协作、相互阐释、密切配合,共同达成意义交流。设想在交谈时,我们只使用言语行为,一种概念化的言语运作,排除所有的行为语言,如手势、姿态、表情、腔调等,交谈就会变得极其僵硬,以至无法继续。

或者我们刻意关注自己的行为语言,有意识操控行为语言,往往也反而显得忸怩作态、过于做作。对行为语言的省思和有意干预,恰恰极容易妨碍行为语言的自然流露。但是,言语行为与行为语言之间所存在的根本性差异,言语行为与身体相对分离,以及语言概念的离散性和语言组织的线性、逻辑性,则注定它无法穷尽行为语言的意义,无法取代与身体没有明确边界的行为语言,这就是我们经常遭遇言不尽意、词不达意的困窘的缘由。两种行为(语言)的不同特性必然决定着双方既相互沟通又不能通约的复杂关系。

 乔治·莱考夫


24岁时就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并去了哈佛大学任教。32岁时发表了第一篇认知语言学论文,成为认知语言这门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在《身体哲学:具身心智及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中,乔治·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提出人的身体与心智的关系,他说:“心智本质上是具身的,思想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抽象概念大多是隐喻的。”行为语言本身就嵌入于人的身体,既是身体操演,又是经验结构和意义表达。从这个角度看,心智本质上就是具身性的。而言语行为的具身性,则主要起因于言语行为总是关联着行为语言,起因于两种行为(语言)间的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使得人的意识与无意识相互贯通,心灵与身体相互贯通,语言概念则象征着人的无意识经验,象征着行为语言记忆。实际上,象征就是以语词之“此”来暗示、映射混沌经验之“彼”,暗示、映射行为语言记忆。至于在各种隐喻中,源域与靶域间的隐喻关系,就奠基于共同的行为语言记忆上,享有共同的经验结构。我们的所有身体经验都是通过行为语言来构建的,言语行为则是以它为基础的,是对这种经验的筛选、凝聚和重构,因而,言语行为的具身性就扎根于行为语言的肉身性,言语行为的隐喻性就扎根于行为语言结构的可转换性,扎根于两种行为(语言)的关联性。

正因如此,兰艾克说:“归根结底,我们所建构的世界植根于我们作为灵肉之躯的经验之中,我们的身体通过感知和动觉活动等物理过程与周围环境发生互动。这在认知语言学中名曰‘具身性’(embodiment)。但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精神生活超越了当下具身经验的界限。”

正因如此,身体感知、动觉活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必须借助于行为语言,经由行为语言将周围环境结构化,才能接纳为人自身的经验;而言语行为则让我们从这种具身经验的界限中获得了超越,它把这种原初经验加以筛选、凝聚、整理、提升,以言语行为的结构,过滤和重塑原初经验,使人类精神不再局限于当下经验的界域。当我们把握了两种行为(语言)的根本特性,再结合不同媒介的具体特点,我们就可以更为准确地把握各种模态的符号活动。


在所有人类文化活动中都同时交织着这两种行为(语言)。卡西尔说,文化是人类象征符号活动。对于人类而言,最原初、最基本的象征符号活动就是行为语言和言语行为,其他各式各样的符号活动都以这两种行为(语言)为范型。文化只能是人类独享,而非动物所占有,其原因就在于人类同时据有两种行为(语言)。正是言语行为构建对象世界和人类意识这一功能,使人能够把自己的行为抽象为意识对象来认识和反思,从而使人类行为成为可调控的行为,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成为自觉自为的文化行为,也同时让人成长为理性主体。自此,人类脱离了自然的掌控,超越了动物界,开始以自己的文化创造来应对自然、改造自然,不再被动地追随自然、适应自然。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者注:

本期《当代文坛》名家视阈推出马大康老师新作《多模态符号·具身性·审美活动》一文,因篇幅限制,此为全文第一部分,其余部分将陆续推出。


当代文坛编辑部


         执行副主编 |杨青

责任编辑 |赵雷 童剑

         网络编辑 | 任皓

             投稿邮箱:dangdaiwentan@sina.com


订刊须知:

本刊逢单月1日出刊,每本定价20元,全年120元。欢迎到各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62—173。我社随时办理邮购,款寄: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收款人:当代文坛编辑部;邮编:610012。


本文已在《当代文坛》2017年第6期刊发,如需引用或转载请点击“阅读原文”并注明出处!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