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格律诗基础讲座(手记稿)

2022-04-06 16:12:18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其实是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过的,比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近体诗了,它属于近体诗中的“七绝”。

 

近体诗,是诗歌众多体裁中的一种,是自唐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关于它的历史渊源和来历,今天不做深入探讨,我们今天重点是要认识和学习近体诗的一些主要特点,以期今后更好的欣赏它和写作它。今天重点说两个方面,音韵,和格律格式。用时大约一个小时多一点,请各位给予耐心和包容。

 

近体诗的几个特点:

1,每一句的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2,四句一首的我们称为绝,八句一首的我们称为律。比八句还多的叫长律,也叫排律。
3,一韵到底,且只能押平声韵。所有的近体诗,第一句都是可押韵,可以不押韵的。除了第一句,单数句不许押韵,只能在偶数句押韵。
4,在律当中,第一二句叫首联(也叫起联),第三四句叫颔联(承联),第五六句叫颈联(转联),第七八句叫尾联(结联)。中间两联上下句(3句和4句,及5句和6句)要有对仗的关系,其他两联可以对仗可以不对仗。颔联对仗可以略宽些,但是颈联则要求工对。关于近体诗的对仗,我们以后有专门课程讲授。
5,要合乎格律诗的平仄规律。

 

学习近体诗,我们首先要知道一个工具,就是《平水韵》。因为近体诗里的平仄认定是不以汉语拼音为准的,每个字的平仄认定,都是以旧韵为准。《平水韵》就是这样一种旧韵的韵书。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知道它,而且学会通过它来查找确认哪个字是平声,哪个字是仄声。不要求很快把它背下来,但是要求尽快熟悉它。《平水韵》是配合古典诗词而产生的专用的韵书,学习古典诗词,一定要认识它,熟悉它,甚至记住它。诗乃韵文,近体诗又是对韵的要求非常严格的一种诗歌体裁,不熟悉平水韵,就不等于真正认识古典诗词。所以,在这里再一次强调,要想真正学好近体诗等古典诗词,必须熟悉平水韵。

 

我们汉语发音大致经历了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这三个阶段。上古音主要是指秦汉时期的发音,那时候没有什么韵书。中古音是指魏晋南北朝开始,直到唐宋。那以后的直到本20世纪初,都属于近古音。我们所学习的近体诗,是起源并成熟于中古音这一时期,唐诗宋词为我们留下大量的文化遗产,我们学习写作,也更多的是为了掌握学习欣赏他们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对中古音有所熟悉和了解。《平水韵》就是在这个时期编撰而成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相关的资料学习一下,这里不多讨论.我们关心的是,旧韵和我们现在的读音有很大的区别,特别在入声部分,因为现在汉语里取消了入声,而我们学习近体诗,以及填词等,又必须认识入声。怎么办呢?

 

声韵,是现在学习近体诗必须先解决的第一关。我们就必须把被取消的入声从现代汉语读音中区别出来,找出来,还原它。其实,《平水韵》中平上去声与现在的读音是大致相同的,主要是这个入声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麻烦。那么,慢慢熟悉它,哪怕强记它,也要把它记住。

 

其实,区别入声也不是那么可怕的难。其中还是有一定规律可言的。通过字形上的辨认,我们就可以掌握很多,比如,我们知道“白”字是仄声,含有“白”字的汉字,大多是仄声,如“泊、隙、舶、帛、伯、柏、铂”等,再比如,我们知道“弗”字为仄声,那么,含有“弗”的字基本上都是仄,象“拂、佛,怫”等等,类似的例子很多,只要用心,还是可以方便记忆的。

 

通过“反切法”的学习,我们更能知道哪些字是平和仄,甚至哪些属于入声。这里,我顺便介绍一下什么是“反切法”:反切法,就是以二字连读而成一字的声音,用前一字为声母(子音),后一字为韵母(母音)。慢点读是为二音,连续急读就成一个音了。比如:“田”字为“徒年”切,“偶”为“五口”切,“妻”字为“千西”切,“扭”为“你有”切,“兼”为“基添”切,“租”为“尊乌”切,“庚”为“歌亨”切等。平时不少字,我们都通过汉语拼音把它读成平音,比如白、竹、托、德、笛、蝶、喝等等。但是在平水韵中,它就是仄音字。为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上的“汉典”,或者《说文解字》来看看它的反切。大家可以试着用反切法读着试下,就会感觉到,它的确不是平声字。

 

在这里要说一句的是,声韵上,我们要从头学起,要先去认识唐宋时期之中原古音,再以它去诵读唐诗宋词,则一经出口,平仄立判,且亦最具有准确性。平、上、去、入四声,是汉字读音的最大特色,也是构成中国诗词最丰富之声调与节奏的元素。唐诗宋词之所以能傲视寰宇,历经千载而传诵至今,主要在于这个独特声调所构成之抑扬顿挫之旋律。今天着重说字的音韵,主要是为以后学习古典诗词排除地一道障碍。不过音韵这道关,难以在古典诗词的殿堂上登堂入室。不论你自诩为多么有学问,自诩为多么文采飞扬,不识平水韵,不通古音韵,你的学问都是虚的,而你就是个诗词的门外汉!

 

下面,再简单说一下近体诗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就是以两平两仄间隔分布的规律来分配字句的。个别处有调整,但是总的原则是这样的。(以下所说的平和仄,都是以《平水韵》为准的,请注意。)

 

所有近体诗的句式,只有这样的四种: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所有近体诗所用的句子的平仄,都是由这四种组成的。五言的,只不过是把前面2个字去掉而已,其余是一样的。很好记吧?其实,仔细看一下,甚至可以简化为两种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外两种,只不过是把它们反过来罢了,是吧?那么,只要记住这两种,把它们反过来就是另外两种,构成近体诗格律的最基本的句式你就掌握了。很简单嘛。大家在初学近体诗的时候,都会按照一个什么平仄格律表去比照着写,是吧?我的建议是,把那个平仄格律表,不论是七律五律的,还是七绝五绝的,都统统扔掉!按表写诗,边写边看,累不累啊?等你写完了,也累的一脑门子大汗,哪里还有什么诗意可享受呢?下面跟着我的讲解,只要稍微用心理解一下,那个平仄格律表,对你就一点用处都没有。

 

第一,首先记住我上面说的这四种句式,如下:

 

1,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仄平平平仄仄

 

我现在说一下关于“对”和“黏”的概念,知道了上面句式,再理解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黏”,那么,我们就知道了什么是格律,我们也就记住了格律,从而可以扔掉“格律平仄表”了。让我们现在开始卸掉包袱,轻松写诗!

 

近体诗的诗句都是成对出现的。前面讲近体诗特点时说的第4条,我就说了“首联”、“颔联”等名称。其实,近体诗就是可以看成是“联”的组合。这里所说的联,是指句子和句子的平仄对应关系。怎么对应呢?就是上下句的字平仄要相反,就是“对”。

 

比如起句我们用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第二句)我们该用什么?对!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上下句平仄相反,这叫“对”,上句如果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呢,那下句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了,很简单吧?

 

第一句如果用的是平字收尾的,就要押韵。比如我们用了这个“仄仄平平仄仄平”,那我们第二句是偶数句,也要平声收尾,用哪个呢?本着平仄相反的原则,我们自然会选择“平平仄仄仄平平”。请注意,我说的平仄相反,主要是指一句中的第二第四第六字。而且,我们前面说了,所有近体诗的句子句式,都是又这四种组成的,那么选择对的关系,也只能在这四句中选。第2、4、6字对应上了,就OK了。

 

这样,1和2句对,3和4句对,5和6句对,7和8句对,就是按照这样的规律来的。除了第一句的尾字可平可仄外,单数句只能仄收,也就那两个选择“1,平平仄仄平平仄”和“4,仄仄平平平仄仄”,双数句只能是平字收尾,也只能有两个选择“2,仄仄平平仄仄平”和“3,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就是近体诗中所谓的“对”

 

诗毕竟是诗,它不是单纯的“联”的堆砌,它是个有机的整体,那么,把这些“联”连接起来的,就需要所谓的“黏”了。上一联的下句,和下一联的上句,平仄相同(也是看第2、4、6字判断)就叫做“黏”。2句和3句,4句和5句,6句和7句。平仄同,这,就是所谓的“黏”。对是相反平仄,黏是相同平仄。简单,好理解

 

好,知道了什么是“对”和什么是“黏”,我们就可以写了。上面四句格式中,我们拿出任何一个作为起句的平仄,那么,这一首诗的平仄关系就确定了。写律,按这规律写八句就行了,写绝,写四句。平仄表,还有什么用呢?格律已经在你脑子里了。我们试举例一下:

 

起句用“平平仄仄平平仄”。

 

根据上面讲的原则,第二句是偶数句,必须平收,所以只能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和“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两个选择,写七绝。那第二句的平仄应该怎么写?根据上面讲的原则,第二句是偶数句,必须平收,所以只能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和“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两个选择,但是,我们又要求有“对”的关系,那么,唯一的只能选择“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句了。前两句的平仄出来了: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句呢,是另起一“联”,与上一联的下句要有“黏”的关系,也就是说和第二句的平仄要一致(第2、4、6字)。又因为是单数句必须是仄收尾,那么选哪句呢?当然是能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四句,又要和第三句“对”了,用哪个?对,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就成了: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七绝格律的平仄格式。这七绝的平仄格律,就出来了噢。如果按这个规律再“黏”“对”下去接四句,那就是七律的格律了。如果把每句的前两个字去掉,那就是五绝和五律了。格律,就是这么简单!


敬请关注醉月诗苑ylpzzysy,投稿邮箱1451057278@qq.com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