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唐太宗及其群臣的特质与生平事迹

2022-04-04 14:26:28

一、简述唐太宗的一生

太宗生於西元599-649,为唐高祖李渊)二儿子李世民太宗4岁时,一位相师见其相貌不凡,将可济世安民,故取名李世民;聪明英武,身怀大志。十六岁时,隋朝已乱,世民广交英雄豪杰,暗自招兵买马,与其父李渊打天下,平定无数战役(东:李密刘武周王世充;西:薛举薛仁皋李轨;江南:萧铣;北:窦建德);24岁助李渊定天下,创立帝业。                      


世民(秦王)雄才大略,其光茫远超过太子建成,四弟元吉(齐王),为日后兄弟阋(xi)墙埋下导火线;兄弟三人各有集团,彼此勾心斗角。太子助手魏徵曾建议太子杀世民,曾多次暗杀不成;武德9年,秦王府臣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策发兵变,恳请世民先发制人,预伏在玄武门,太子及齐王被拭,李渊下诏正式封秦王为太子,隔年秦王即位(29岁),改年号贞观,为唐太宗

 

(一)太宗之德行与武略

太宗年少即有承担之心,发愿以苍生安乐为己任。突出特质分析如下:

1、勇气过人之特质

有一次他跟随高祖去攻打刘武周的时候,因为下雨,高祖心生退志,想要退回太原。太宗得知后,在高祖军营外大哭三天,劝他父亲一定要坚持下去。他劝请说:,退而为寇;进的时候,可以成天下大事,为生民谋求快乐的生活。”就这样,高祖被他感动了,以致最后居然成功了。太宗后来亦帮助高祖平定了隋朝时北方两个很有名的将领,即窦建德集团与王世充集团。

太宗勇气过人:最夸张的一次,就是他跟隋朝的一个将领宋老生打仗的时候,那次太宗高祖建成一起联合出去对阵。前方的阵线,在建成被俘后,高祖已经快被打败的时候,太宗就带了两个骑兵,三个人、三匹马,冲下来把人家的阵脚冲乱,居然那场战役反败为胜。这种事情,在太宗这一生的大大小小战役里面,发生过无数次。

另一次,是跟一个刚刚崛起的将领薛仁皋的部将宗罗侯打仗。那次打仗也是这种特征。宗罗侯是从来没吃过败仗的军队,结果被太宗打打败了。之后,就在他们准备退回大本营的时候,太宗率领二十个骑兵追到宗罗侯他们城下。太宗的骑兵,居然逼降了五万余人。

2、战场上瞬间决断力之特质

太宗另一个特点,就是在战场上瞬间抉断的能力。太宗其能深入了解缘起的状况,这是很特别的。像对宗罗侯的那场战役,在庆功宴的时候,太宗的将领就问说:“一般都讲『穷寇莫追』。你不但“追穷寇”,而且还“兵临城下”。那个时候,宗罗侯如果开城门进行反扑,我们不是太危险了吗?”

太宗回答说:“其实,一般的状况是这样子;但是,并不都是这个样子。因为这个宗罗侯一向打胜仗,这是第一次吃败仗,是他从来没有料想过的事情。而且,今天我们初次交锋,把他们真正杀掉或俘虏的士兵太少了。换句话讲,宗罗侯的大部分的实力还是在的。如果我们不急急地追着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回到城里休养生息,身心恢复过来,那时候要解决他们就难了。”所以,我们可以观察到,太宗对于临场情势的衡量和判断,有非常高的准确性,高到说他敢于用二十几个人去追杀人家的大军,直至追到城下。最后把人家逼降,这是太宗决断力的一个很突出的特征。

3、内心善良,保护百姓

太宗本身并不是一个好杀的人,我们可以从很多小地方看到这个特征。在他帮助父亲的战役里面,比如说打江南的萧铣。因为萧铣也蛮得人心的,所以那个战役打的非常惨烈,死了非常多的人,好不容易才攻下来。攻下来之后,所有的将领都劝太宗说:“你应该把这些顽强抵抗的人全部杀掉,因为他们实在让我们损失太惨重了!”

可是,太宗就跟大家讲:“你们要冷静一点,往后江南还有很多城池要待我们去收复。如果我现在就用这种杀戮方法来对付他们的话,后面每一个城池都不好收复。”于是传令他的军队不可以再去侵犯百姓,也正是因为这样,沿江下来的几个城池,全部都是自动归降,没有再花什么力气去攻打。

“内心善良,保护百姓”,这个特征不是太宗一个人才有的,跟他打仗的几个主要将领,如李靖或是李孝恭(他的叔父),他们打仗都有这个特征。李孝恭曾经有一次,去打一个吃人贼朱粲(càn)。隋朝末年,很多贼寇起兵都是因为饥饿。他们都是打到哪个城池,就把那边的人都抓起来吃掉,用这种方法喂饱肚子。太宗的叔父去讨伐,最后把打败,也把他捉到了。但是,李孝恭没有杀他,还把他们招降。人家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孝恭理由也是一样的:“如果现在是因为这样的一个作为,把他们杀掉的话,那向后所有跟他们一样行径的人,全部都不会归附,那战争不知还要打多久?”

事实上,后来证明太宗及其部将,这样做是正确的。这样做避免了以后的战争,。类似这种特征,发生在太宗以及将领身上是很多的。太宗即位后,其大将李靖李勣等人,亦帮助太宗开疆扩土,平定和经营西域,使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

(二)太宗文治,有知人之明,具纳谏之量

太宗于秦王府时,即设有“文学馆”,用以招纳文学之士。文学馆研讨各种学问,及国家政策,为建设和谐社会与贞观盛世垫下基础。太宗心胸宽阔,有知人之明、纳谏之量。太宗任用贤臣,建立制度,不仅广纳谏言,而且从谏如流;太宗以苍生安乐为己任,以德治仁政为国策,决志学做圣君,超越近代所有君主。

太宗实施了许多德政,如轻赋徭、均田制。例如:用法宽平,建立了上诉、合议,以及死刑复奏制,一改隋朝严刑酷毒的滥刑之举;太宗恭俭爱民,如贞观初年,值遇蝗虫及旱灾,太宗居然吞食蝗虫,发愿以己命换民之安乐。

太宗有此大胸襟,如磁石般聚集了具有相同理念的名臣,能够平衡民生及国家多方面的利益,使人民生活安定,形成著名的“贞观盛世”,是历史上极为难得明君。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逝,享年52岁。

 

二、太宗群臣的特质及生平事迹

1房玄龄

房玄龄出生于书香门第,博览群籍,聪明睿智。隋文帝开皇年间,天下太平,玄龄随父入京。他16岁预知隋朝将乱,18岁中进士。隋吏部侍郎高孝基,评价玄龄必成伟器。玄龄侍亲极孝,如其父生病,随侍在侧,衣不解带,目不交睫;后其父逝,玄龄五昼夜不饮不食。我们一般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

隋末,适逢李渊起兵,遂前往军中毛遂自荐,与当时秦王(太宗)一见如故,任军记室参军,为太宗招揽贤才;唐军每攻一城,房玄龄必收集律令图书,打探英雄豪杰或贤达之士,网罗至太宗幕府之中。如有良臣、猛将,他也会跟他们深交,一起为太宗效命。在房玄龄内心里,所看重的不是珍奇宝物,也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国君,以及整个的国家社稷。所以,房玄龄会特别留心寻找这些能人志士,就是“为天下人,找天下才”。


建成太宗两个阵营僵持不下的时候,那像房玄龄长孙无忌这样的人物,他们都要面临的一个决断:“是要把战争局限在宫墙之内,用死伤几十个人结束,还是要把战争扩展到整个国内,用内战去解决它?”于是,房玄龄长孙无忌去劝建太宗『为国者不顾小节』,应以国家社稷整体的考量为优先,遂而发动“玄武门之变”。

房玄龄任宰相二十余年,“既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史事,饬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玄龄在朝时,即被称为良相。玄龄太宗彼此君臣之间的这种信任跟坦诚,很特别。如太宗伐高丽时,将请玄龄留守京师,颁诏:“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 唯玄龄对太宗过失,不敢犯颜直谏。贞观22年病重,仍忧虑国事,始劝太宗勿伐高丽。一生尽忠,对贞观一朝,贡献甚大。

 

2杜如晦

杜如晦出生于宫宦之家,聪明好学,喜读文史,个性直爽,临机果断。应试时,主选官高孝基(隋吏部侍郎)对杜如晦甚为欣赏,言:“君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隋大业年间,曾任县尉之职,太宗攻占长安时,任为秦府兵曹参军。如晦一度将外调,为陕州总管府长史,房玄龄急向秦王道:『如晦这人,聪明达识,是王佐之才。如果大王仅满足于秦王的官爵,循规蹈矩不想别的念头,则不用此人;如果必欲经营四方,则非此人不可!』


之后,秦王的一系列战役,从征薛仁皋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战役,如晦参谋帷幄,无役不胜。太宗在秦王府建立“文学馆”,招纳文才学者,作为谘询讨论之用,杜如晦则身为18学士之首。分享两则小故事:

(1)之间的互动情谊

玄龄主理考核,如晦则主理功勋,共同替秦王掌握人事权力。贞观3年,杜如晦升迁为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各种组织规模及典章制度,皆二人所定,当时均获美誉,同被称为良相。二人推心置腹,齐心协力,有“断”之美誉。贞观4年杜如晦病逝,太宗罢朝三日以示哀悼,并以自己所喜之食物,祭悼杜如晦

(2)太宗间的互动情谊

太宗常于玄龄前称赞如晦功德,在如晦前称赞玄龄功德。太宗与臣子,表面是君臣关系,但实际表现为朋友关系;房玄龄毛遂自荐,前往军中求见太宗,一见如故,交谈甚欢;后房玄龄杜如晦推荐给太宗太宗贞观之治典章规模是所建立。

太宗每攻一城,玄龄一定进城收集典章文藉,律令图书,为长治久安之制度做准备,降将中有杰出人才一定倾心结交,为太宗所用;太宗及其臣子,是因为国家建立长治久安制度而结合。


3魏徵

魏徵自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道士,任隋元宝藏书记。李密见元宝藏上疏文中,文辞优美,意理条达,甚为赞赏,知出魏徵之手,便任其为典书记。魏徵曾向李密献十策,李密虽奇之,而不能用;王世充大军来犯时,魏徵分析战局,建议宜采取持久战,必可破世充大军;然李密之幕僚长讥其为老生常谈,魏徵怒而拂袖而去,改投效李渊,后劝说李勣归降於唐。


魏徵后得太子建成赏识,眼看秦王勋位日隆,每劝太子先下手为强,直至玄武门事件后,太宗责备其“为何离间王室兄弟”时,魏徵却答:如果太子早从我言,必不死于今日之祸!太宗闻言,更器重其胆识才能,不入罪而任其谏官。

魏徵个性耿直,据理抗争,不委曲求全,犯颜直谏。王珪曾推崇:“每以谏诤为己任,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魏徵虽得荣宠,但一生简朴,居然宅中无正堂。

魏徵64岁病逝,太宗闻讯大恸,亲临痛哭,废朝举哀五天,以一品礼葬,魏徵之妻裴氏以此非魏徵之志,而辞谢不受;太宗对群臣感概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其实,对于像太宗这种人,要对他劝谏其实非常不容易。太宗非常的聪明,每一个谏言的臣子都会被他质问,而太宗质问都是对准问题的关键的。所以,太宗后来有把那个纳谏的标准讲出来:第一必须要能坦承表达的,第二是提出的这个观点,一定是基于一个很公正、很宽允的考虑,而不是为了个人的一己偏私。

例1:劝谏长乐公主之嫁妆

太宗五女长乐公主,是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甚得太宗与皇后的疼爱。长乐公主出嫁表哥长孙冲长孙无忌之子),太宗特敕嫁妆要倍于长公主

魏徵直谏:“汉明帝欲封其子,其封赏只可比照兄弟的一半。天子姊妹为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实因尊于公主的缘故!情虽有殊,义无等别,如果让公主的婚礼超过公主,于理行不通。”

太宗称善,即入内,将缘由转告皇后。皇后喜赞:以前曾听很多人讲,说这个魏徵很了不起,今天听你讲这段话,我才知道其确实了不起。

例2:如何教化人民之辩论

在贞观之初,唐太宗太宗说在创业之初,因战乱刚过,很多人民生活潦倒贫困,这样子要教化人民是很困难的。那时魏徵就回答说,其实不然。因为人民在战乱过后,其实是很希望得到很好的治安,在那时候去教化人民的话,正符合他们内心的需求,事实上是最好的时宜。

唐太宗就回辩说,就历史来讲,,如果要好好整治的话,也要等太平过后的三、五年,再来做教化的工作。魏徵就回答说,这是常人之见。但是,如果以圣王之法,以仁义礼乐去教化人民的话,其实根本就不用这么久。

例3:三公遇亲王于路,不合下马

谏臣王珪有一次奏报,依据法令,三公(三品以上大臣)遇亲王于路,不合下马。三公的地位应该是比皇子尊贵,就是说除了太子之外,唐太宗的其他皇子,他们的地位在法律上应该是比三公要低一点的。可是,现在三公在路上遇到亲王,他们都会下车致敬,那是不合于礼的,要把它纠正过来,魏徵也很同意这个事情。

太宗很不高兴,太宗说:你们这批臣下现在是想把自己抬很高,然后看轻我的儿子吗?魏徵就说:不是啊,以前的律法从古到今就是这个样子,三公的位置就是在一般的皇子之上。太宗进一步就说:不是这样子吧,国家立了太子,太子就准备要做君主,可是人哪没有什么三长两短的,万一太子突然去世,接下来在当太子的就是这些皇子啊,那你们怎么可以轻视他呢?

魏徵回答说:在以前的殷朝,他们讲的是兄终弟及,哥哥过世了,然后弟弟继续做皇帝。而周朝呢,一定是用嫡长子来做皇帝,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他这样做是为了杜绝祸乱的本源。因为名份不正的关系,每一个人都变得可以去觊觎这些权位,都可以公开地进行这些斗争,那些其实是祸乱的本源。所以,一开始在这个最初的缘起上,就应该把这个尊卑分出来,这才是国家常治久安的一个策略。魏徵这样一讲,唐太宗就点头同意了。

例4:劝谏不应让薛延陀之使进贡

一个边疆的部族叫薛延陀,他们要对太宗进贡,因为薛延陀被朝廷封上“天可汗”的尊号。此事太宗也同意了,可是魏徵却上疏说不要做这个事情。

魏徵说:边疆部落跟我们互相做贸易,当地居民都可以靠著经商而得到利益;可是如果让他们从远方来朝贡的话,那么沿途所经过的州县,都要负责照顾这批入贡的人,就变成很大的负担。事实上,他们从千里之外朝贡一次,对于地方老百姓都有很大的影响。太宗后来想一想,觉得也很有道理,就采纳了魏徵的建议。而薛延陀的使者已经出发,朝廷立即派人通知他,叫他不要进贡了。

例5:劝谏厌武修文

太宗有一次就跟长孙无忌讲:我即位之后,有人建议我“高掌军权,并发兵宣扬国威”。只有魏徵叫我“厌武修文”,不要再动干戈了。今天有贞观之治这种局面,也就是依循魏徵“厌武修文”的这个原则。

所以,太宗常常跟他的臣下讲说,以前打天下时,最重要的第一个人物是房玄龄;那贞观以后,最重要的首功就是魏徵

其实,整个贞观之治的灵魂人物,维系太宗治国始终没有偏差的,确实也是靠魏徵魏徵过世之后,太宗晚年就开始慢慢出现了一些偏差,一些很重要决策上存在偏失。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像魏徵这样的人,去对太宗劝谏。其他人只要跟太宗交锋两三次,就不太敢讲话了。


4、李勣

李勣(ji)生于594到669,原名徐世勣唐高祖赐姓,因避太宗名讳,改单名李勣出生豪门,家中富裕,父徐盖,乐善好施,拯济贫乏。李勣原投效李密,侍主尽忠,尽守本份。



当初跟着李密的时候,虽然李密已经被迫归顺唐高祖的时候,李勣还在帮李密、收纳人才,治理百姓,而且管理的井井有条。李勣后来把这些土地、户籍和军队资料全部封起来,送到唐朝的首都。但是,他没有拿给唐太宗,而是拿给李密李勣觉得李密的土地与百姓,也应该由李密来决定贡献给朝廷。所以,那时候高祖对李勣也很印象深刻,赞说:“李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

后来李密在归降高祖后,又因为叛变被杀了。那个时候太宗就问说:有谁愿意替李密发丧?只有李勣出来,然后他就极尽礼数的办了丧礼,太宗因此对李勣很看重。

李勣太宗王世充,贞观年间北平,漠北薛陀延,战胜所得金帛,皆散之于将士;受任并州都吏16年,政务清明。平王世充时,擒获单雄信李勣与其旧识,为其求赦,高祖李渊末准,李勣于临刑时,号啕痛哭,割股肉于单雄信啖之曰:“生死永诀,此肉同归于土矣”,于是收养单雄信之子。

李勣太宗倚重,并托孤于李勣李勣晚年辅佐高宗,为三朝功臣。


5、李靖

李靖出生于将门之后,父李铨为隋赵邵太守,舅舅韩擒是当时名将。李靖文武之才,不但弓马娴熟,且深通兵法,足智多谋,心拥大志。李靖常与人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岂可作章句儒”。



隋大业末年,任马邑郡丞,李渊异志密谋起兵,李靖欲走告隋炀帝,途中被唐军所伏;李渊欲斩之,太宗求情,后入太宗幕府之中。

李靖戴罪立功,大破江南萧铣,擒辅公佑,平,讨吐谷浑李靖善用兵法,常能绝处逢生,反败为胜,用兵如神。王珪他曾经说过: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李靖待人宽容,能包涵别人之短,谋事则从久远处思考,策划则变化多端。

贞观4年,李靖进而迁拜右仆射,执政稳重无私。每次与诸相会议,总是恂恂然似不能言;与房玄龄同年,精于吏治,李靖则长于军政,两人皆以“慎谋谦退”著称,同样得到太宗的亲信和敬重,也得到群臣的佩服。晚年著兵法三卷,以献太宗,史称为『李卫公兵法』,为兵家所宗。贞观23年逝于家中,享高寿79岁。


6、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之兄。聪明好学,精通文史,机智多谋,从小与李世民关系友善。隋大业13年李渊入关中,长孙无忌在朝邑长春宫谒见,被授渭北道行军典签之职,后来又因功被授兵部郎中,封上党县公



武德九年,因参与决策玄武门之变,升任左武侯大将军。贞观二年,又授予尚书右仆射之职,长孙无忌固让,仅加开府仪同三司。贞观七年,册拜司空长孙无忌又推辞,太宗不从。后来,太宗当著公卿大臣们的面评述无忌说:“善避嫌疑,长于应变,机智灵敏,先哲难比,但带兵打仗,是其所短。”

贞观23年,唐太宗病重弥留之际,下遗诏令长孙无忌褚遂良二人辅政。唐高宗李治即位以后,进拜太尉,兼领尚书及门下二省政事。唐高宗想把武则天昭仪立为皇后,遭到长孙无忌严厉拒绝。

此后,唐高宗不顾长孙无忌等人强烈反对,册封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因册后之事而怀恨在心,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勾结监察御史李巢等人图谋反叛,唐高宗未加分辨,就将长孙无忌削去官爵,流放黔州,其子长孙冲被流放岭南。同年七月,长孙无忌在流放所在地,身死。


7、长孙皇后

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被册封为秦王妃。当李世民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也殷勤恭顺,极力争取她们对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解。



“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深明大义,尽守本份。太宗经常与其谈论国家大事,但长孙皇后却郑重地说: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呢?

长孙皇后的兄长长孙无忌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在唐朝创建和玄武门事变中都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视为知己,欲任为宰相,执掌朝政。皇后听说后,即对太宗说:“妾既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劝太宗勿任兄长为宰相,这是长孙皇后对家族受封的看法。

贞观8年,长孙皇后身染疾病,愈来愈重,太子李承乾就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却遭到皇后的坚决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必定会有损于国家的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

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太子宫婢女,向皇后报告,太子宫物资不足,皇后即说:太子勿忧物资缺乏,应忧名声及德行之不够。这是长孙皇后,对太子德行的观察。

贞观10年,长孙皇后弥留之际,与唐太宗诀别说:“吾家无大功勋、大德行,唯有缘与皇上结姻亲,始身价百倍。若要久保家族名誉、声望,请求陛下今后勿以吾之亲属任朝要职。此为吾对陛下最大期望!”进一步,长孙皇后表达了对自我丧葬的观点:“吾活时,对国家毫无功绩。死后千万勿厚葬,仅依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须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如能如此,即是陛下对我最大纪念。”长孙皇后死后,葬于昭陵。


8、王珪

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王颇收养。后王颇因事被杀,王珪受株连,逃避南山之中十多年。李渊率兵进入关中,因受丞相府属官李纲推荐,被李建成引为谘议参军。



玄武之变后,太宗拜为谏议大夫,专司进谏之职。王珪是贞观诤谏之臣,知人处事、耿直无私,在当时是无人能及,只是被魏徵之名所掩盖而已。王珪内心存有感恩之心,常常加倍回报有恩之人。

王珪最大的政绩,是协助并促使太宗重整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并建立谏官入阁的制度。这些制度的重建,使朝廷的决策更加慎重、更加合理化,避免了隋朝的乱政重演。王珪的谏臣风范,不像魏徵一般抗直激切,但却是雅正而不屈的。贞观13年,王珪病逝家中,诏赠吏部尚书,谧曰

例1:王珪谏言太宗,效法古代的天子,身边设置诤臣。太宗接受并下令,尔后凡三品以上大官上朝议事,皆须谏官随从。

例2:谏言太宗,古代帝王为政,崇尚清静无为,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帝王则多损害百姓以适其所欲,所用大臣都非知书达礼之士。汉朝宰相无不精通儒术,朝廷若有疑难之事,都要引经据典,用以决疑。

太宗王珪所言,深表赞同。此后,百官中凡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大量破格提拔。于是,官吏中的学习经史,蔚然成风。

例3:庐江王李瑗强占人妻为妃,因谋反被太宗所杀。其妃子没籍入宫,沦为奴婢。王珪引春秋齐桓公郭国君王,“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致亡国之喻,劝谏太宗勿如君。太宗恍然大悟,当即将这些女子遣返家乡。

例4:太宗王珪点评群臣,王珪当即答道:“孜孜不倦,克尽职守,知无不为,尽心竭力,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身临繁杂事务,有条不紊,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处事详明,决断无误,臣不如温彦博;以谏诤为己任,耻君不及,臣不如魏徵。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如仇,奖善褒直,臣比以上诸公,亦有一技之长。”太宗满意,大臣满意,大家佩服不己。


9、尉迟敬德

唐朝另外一个很骁勇善战的人,叫做尉迟敬德(尉迟恭),就是门神里面黑黑的那一个。当初敬德是枭雄宋金刚的部下,在战败后他和荀相同时去找太宗投降。可是,荀相投降不久就叛变了,敬德也被抓起来。太宗观察敬德是一个壮士,是刚烈之人。于是,太宗就亲自看望敬德,挽留之。最后,敬德决定留下来了,辅佐太宗


尉迟恭和秦琼被尊为门神

 


敬德一辈子骁勇善战,他最特别的一个故事,就是有一天,太宗说:“我想把我的女儿嫁给你?”然后,敬德居然跟太宗说:“我这个人虽然不太懂什么道理,但是我还明白一件事情,人不可以因为富贵,就换掉了他的妻子,人也不可以因为金银,就换掉了他的主子。”

事实上,尉迟敬德的家族,延续了一千多年。子孙都一直很富厚,代代荣华,这个对于一个打天下的将领来讲,是很稀奇难得的事情。因为战争的杀业是很重的,通常子孙还能够这样子富厚不绝的人,是很少见的。

历史上,就只有郭子仪范仲淹韩琦等,这几个少数的名将,真正内心有修为的人,才会显现这种效果。

10秦琼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将。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军领袖李密,瓦岗败亡后转投王世充,因见王世充为人奸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



投唐后,随太宗南征北战,是一个能在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的勇将。武德九年(626年),秦琼参与玄武门事变,随太宗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事后被拜为左武卫大将军。唐统一后,秦琼久病缠身,于贞观十二年(638)病逝。死后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谥曰“壮”。贞观十七年,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以上,介绍了唐初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前后的一批文臣武将。然而,太宗成就不仅如此,唐初是中国历代佛法的最高峰,如华严宗、天台宗、南山律宗、唯识宗,皆在当时出现成就者,太宗与这些高僧大德熟识,并了解其中佛法极深的内涵。

例如:太宗推崇玄奘大师,曾经数次希望大师还俗从政。有一次玄奘大师将所译之《瑜伽师地论》一百卷交给太宗阅览。太宗看后,仰天叹息,激动地说:“我以前知道,佛法是可以和儒家、道家相匹敌的;而今日方知,儒、道是完全无法与佛法精深内涵相比啊。”

还有特别的一点:唐太宗的女儿文成公主,携带释迦摩尼佛12岁等身像,出嫁松赞干布王,帮助松赞干布王在西藏建立统治,广泛传播佛法的利生事业。


【注】资料来自于网页检索收集,如百度百科等,再次深深感恩原创者的精心工作。2005年12月26日编辑整理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