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古代变法与质量发展

2022-08-23 06:34:13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上海检验检疫局  赵文斌


我国古代每个朝代几乎都组织过变法,变法目的之一是富国强兵。质量发展既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又是重要标志,自然成为变法的题中之义,历史上变法时期往往成为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从管仲变法到商鞅变法,从汉武帝变法到王安石变法,无一例外地注重质量发展,往往从制度管理、度量衡保障和工匠技能三个方面推动质量。


一、以制度管理质量


质量发展离不开制度管理,古代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变革,其中包括质量制度,质量制度建立和完善又包括组织管理、法律法规和责任体系等。


(一)技术官员的起用。我国古代虽未出现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但在一些重要产业设立专门的官员进行生产和质量管理。如,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相,设立管理冶铸的铁官。公元前359年,商鞅变法,在一些重要城市设立盐铁市官。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组织变法,由少府监、将作监和军器监分别掌管器物、建筑和兵器的生产与质量。质量管理技术性要求高,古人很早就注意到管理者专业要求,大量起用技术官员。农耕时期,水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管仲提出:“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即选派熟悉水利工程技术的人员担任水官之职。汉代设立少府、大司农、将作大匠等手工业产品的官署机构,形成生产工匠、主造官吏、监造官的生产管理体系,使用了大量技术官员。汉武帝开掘漕渠时,起用了水利工程专家徐伯。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农学家赵过被任命为搜粟都尉,推广代田法,创新农具和新耕作法,取得“用力少而得谷多”的良好效果。王安石对技术官员同样情有独钟,让著名科学家沈括先后主持汴河疏浚工程、巡察两浙农田水利。“澶渊之盟”后,天下久不用兵,北宋兵器生产陷入混乱,各地作院常常采取减克物料或使用劣质物料等进行生产,造成兵器质量普遍非常差。熙宁六年(1073年),王安石设立军器监,网罗天下,广收人才,“天下知军器利害者”,可以随时到军器监谈论自己的想法。次年,任命沈括兼任军器监负责人,负责兵器铸造储备和质量管理。沈括不负众望,一方面,加强技术改进,亲自研究冶炼钢铁方法,研制冷锻铠甲等兵器;另一方面,加强管理,制成兵器标准样式,颁发给各地作院,令按照规格和标准制作,并派员到各地指导督促,将质量优劣分为三等,如果武器制作不精者,视情节轻重,“黜陟其官吏”。很快北宋武器数量显著提高,品质大为改观,曾巩评价为“凡诸兵械置五库以贮之,戎具精劲,近古未有焉。”


(二)质量法规的建立。古代变法始终注重法规制度的建立,而法规是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变法之法和质量之法一直相辅相成。管仲首创食盐官营制度,制定了我国最早的盐政法——《正盐箧》。商鞅变法时,以李悝的《法经》为基础,制定成文的律令,后经秦始皇补充、修订,形成了更为缜密的《秦律》,颁行于全国。《秦律》多处作出质量规定,要求制作同一器物,其大小、长短和宽度必须相同(“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狭必等”),用量化的数据规范饲养、种植的质量,并严打质量不法行为。汉初,私铸铜钱现象非常严重,“盗铸如云而起”,造成质量低劣的奸钱充斥市场。汉武帝一方面将铸币权收归朝廷,由“上林三官”负责,“上林三官”为水都都尉的三个属官,“钟官”负责主铸造,“技巧”负责刻范,“辨铜”负责检验成色,由此发行了质量上乘、规范统一的五铢钱,另一方面颁布严禁私铸的法令,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之后,铸币制度保持稳定了120多年。为了保持水利程完好和发挥工程效益,汉武帝制定了灌溉制度和用水标准——《水令》,成为我国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灌溉规范。王安石变法期间,采取“市易法”,在汴京设立都市易司,在重要城市和边境地区设立了市易务,。组织制定了著名的水利政策法规《农田水利约束》,规定了各级机构的责任和奖惩措施。在《农田水利约束》推动下,熙宁三年至九年各地共兴建水利工程10793处,灌溉农田361170顷,官地1915顷。熙宁六年(1073年),编著成《军器法式》,所谓“法式”,即供当时官营手工业遵循的标准制式。《军器法式》共110卷,其中47卷为军器制造标准,1卷为材料标准,可见当时标准化已经比较发达。


(三)责任体系的发展。质量离不开责任,我国古代很早就建立以物勒工名为主体的质量责任体系,并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健全。物勒工名是指将器物制造者、监造者等名字刻在器物上,以便考察质量、追究责任。即“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吕氏春秋》)。商鞅变法时,在兵器上刻下督造人的名字,秦国开始实施物勒工名制度。吕不韦为相后,秦兵器所刻的名字扩展到制造者和各级监造者,包括相邦、诏事、工师、寺工、丞、工等。汉承秦制,“物勒工名”制度逐渐成熟,不仅在器物上铭刻纪年、生产机构、官员名、工匠名、数量、编号等,。目前所见的骨签均出土于汉长安遗址,最早的年号为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既包括名称、数量,也包括生产日期、生产工官、官名、工名、强度、编号等物勒工名要素,以便质量溯源。王安石变法前,北宋质量检验和监督不力,名将庞籍为此说:“造甲之所,多不择间长之官!”王安石不仅恢复物勒工名制度,而且采取不同地区相互监督质量。北宋时期商业逐渐发达,民间产品出现了图文并茂的标识,将物勒工名与广告、防伪结合起来,“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白兔商标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枚完全意义上的商标。


二、以度量衡保障质量


计量,古代谓之度量衡,是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维护公平市场交易的基础。纵观古代度量衡发展历程,其侧重点在于推行统一性和准确性。



(一)维护统一性。统一的国家必然建立统一的度量衡,我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常把度量衡看作权力统治和社会公正的象征。管仲认为度量衡的统一是最重要的规范,《管子·君臣》说:“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丈尺一綧制,戈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此至正也。”然而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各国度量衡各行其是、大小不一,管仲希望在诸侯间建立统一的度量衡。《管子·幼官》记载,在第四次辅佐齐桓公同各诸侯结盟时,曾下令:“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由于齐国的结盟多为小诸侯,齐国度量衡未能推广到更大范围。公元前344年,商鞅辅助秦孝公第二次变法,对度量衡进行了统一,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战国策》)。同年,齐国派遣由卿大夫等人组成的外交使团到秦国,商讨两国度量衡统一事项,说明当时统治者已经看到统一度量衡的重要性。秦朝和汉初大小亩并行,汉武帝将一亩步数统一为二百四十步。此后,一亩广二百四十步,至清末未有变化。王安石同样认识到度量衡统一的重要性,在《九变而赏罚可言》中说:“修五礼,同律度量衡,以一天下”。


(二)保证准确性。在变法之路上,管仲认识到度量衡准确公平的重要性,提出这种准确和富贵众强、贫贱卑辱无关,只有公平才能防止奸诈。“尺寸之度,虽富贵众强,不为益长。虽贫贱卑辱,不为损短。公平而无所偏,故奸诈之人不能误也”(《管子·明法解》)。为了维护度量衡的准确,商鞅借鉴齐国量制,制成了流芳千古的度量衡瑰宝——商鞅铜方升,并亲自督造一批度量衡标准器具,发到全国各地,定期检定。北宋为保持度量衡准确,每月抽查一次器具,王安石变法后,把抽查周期缩短为每月三次。


(三)推动法制性。度量衡一经制度化,必然具有很强的法制性。实现度量衡的统一和准确,一靠技术,,用强制手段加以控制。《管子·七法》中说:“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形势解》又说:“以规矩为方圆则成,以尺寸量长短则得,以法数治民则安。”《侈靡篇》还说:“法制度量,王者典器也”。商鞅说:“故法者,国之权衡也”,用度量衡的准确一致比喻法律的公正性。为了维护度量衡的统一,专门颁发了律令。西汉竹衡杆上墨书文字记,如果使用不合标准的称钱衡器,主人就要到乡官“里正”受处罚,服徭役十天。


三、以工匠技能推动质量


手工业时代,产品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艺水平,所谓“器成于僇”(《管子》),提高工匠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技能培训古代技术培训主要采取“父子世以相教”,手把手地父传子承,兄传弟继。管仲认识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将各种工匠集中起来,相互观摩讨论学习,教授经验技巧,提高技术水平,推动工匠培训从家传制度向艺徒制度转变。《管子·小匡》说:“令夫工群萃而州处,相宾材,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协制断器,尚完利。”管仲已经注意到工匠的专注精神,同样在《管子·小匡》中说:“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这种集中式的工匠技术教导与职业训练的方法后来被沿袭下来。汉武帝在推广新田器和新耕作法时,命大司农选取有技巧的工匠制造新田器,组织大规模培训,令全国郡守派遣所属县令、三老、力田、乡里老农到京师学习新田器使用方法和耕种养苗法。为了改进兵器质量,王安石令军器监“凡利器以法式授徒”,继《军器法式》后,又编撰了《弓式》《陶说》等法式,既是制造产品的标准,又成为教科书。


(二)工师制度选择好的老师是培训的前提,我国很早就建立工师制度。管仲认为,工师除了组织培训外,还负有考查工匠手艺、辨别产品质量等职责。“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上完利,监壹五乡,以时钧修焉;使刻镂文采,毋敢造于乡,工师之事也”(《管子·立政》)。好的工师应能在规定周期内完成培训任务,《均工律》说:“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王安石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集合各地的优秀工匠到京城,交流经验,提高技术,从中发现优秀人才,《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记载了熙宁六年十二月两名工匠因为技术精巧而被赋予重任,“弓匠李文应、箭匠王成,技皆精巧,诏补三司守阙军将,以教工匠。


(三)考核机制。古代训练工徒十分重视考核并极为严格,一般以所制产品而评定优劣、采取奖惩,对不能完成培训和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工徒,惩罚甚至连带到保举人和工师。“能先期成业者谒上,上且有以赏之。盈期不成学者,籍而上内史”(《均工律》)。宋代形成更为严格的训练与考察制度,用法式考察学徒。“庀其工徒,察其程课、作止劳逸及寒暑早晚之节,视将作匠法,物勒工名,以法式察其良窳”(《宋史·职官志》)。


今天,我国深入推进改革开发,同样高度重视质量发展,,把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确定为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全面制订和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正成为改革的重要任务。


 


请关注


您好!欢迎进入“质检内参”微信平台。让我们一起构建质检智库,播撒改革火种。

请联系我们:010-84617483,neicanbjb@aqsiq.gov.cn


扫一扫质检内参二维码

听一听政策研究南北风

看一看理论探讨东西潮

聊一聊改革实践大小事



主编:冯红文      编辑:徐铮

来源:《质检内参》2017年第8期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