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1-10-11 14:23:12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下期期中试卷

高一  语文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朝的政府官员,通常都有退休(致仕)的保障。官员致仕,根据等级不同,规定有所不同。

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的年龄,所谓“悬车①”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办理致仕手续。比如唐高宗时的张行成,是尚书右仆射,加授太子少傅。因为天旱,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于是上表请求致仕,唐高宗亲手书写诏书,不允许,反而赏赐宫女、黄金、器物等等。但是,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到年龄便退,没有回旋的余地。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今年有多少官员致仕,报告后面附有一个长长的名单,通常照章办事即可。以制度应对多数,这是基本方略。

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唐太宗时期,尚书右仆射“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唐太宗表示支持,把李靖树成知进退的楷模,赏赐绢帛千段、御马两匹,所有待遇不变,还特意派人到李靖府上表达皇帝的关怀。可见,致仕制度在唐朝,对于中下级官员,多按照制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切。对退休官员的优待突破了制度的限制,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另一种优待的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这样相应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

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开元十五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与尚书左丞相张说矛盾不休,各自组织朋党展开斗争。结果崔隐甫免官,宇文融贬官,而张说致仕。甚至有的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是还可能受到追究。

    由于朝廷需要,致仕官员更有起复的现象。苗晋卿在天宝末年以刑部尚书身份致仕。至德二年,肃宗拜他为宰相,统领国务。安史之乱平定后,苗晋卿以太子太傅身份再次致仕。第二年,皇帝又重新任命他为侍中。代宗时,他最终以太保身份致仕。苗晋卿一生竟然三次致仕,是个特例。

唐朝官员的物质待遇主要是俸禄。俸是俸钱,禄是禄米。、地方和官品发放这些钱米。禄米,按年计算,每年春、秋各发一次。

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即一半禄米,同时给一定数量的赐物。致仕官员如果住在地方,,所在地支付。唐德宗时期,致仕官员待遇提高,增加了料钱(唐宋旧制,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的半额。如果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皇帝往往给官员普遍增加待遇,致仕官也在其列。唐玄宗、肃宗包括以后的皇帝,给予现任官提高待遇的一种途径是给现任官父祖授官,让他们享受致仕官员待遇。到唐后期,代宗、德宗、宪宗等时代的大赦文,常常有这样的内容。

致仕官也会出席朝廷的一些仪式性活动,唐朝明文规定,致仕官要回到原曹司,位在现任官之前。也许,这是致仕官们更重视的规制。

致仕官就是现任官的未来,这是官场生态重要的一环。老有所养是人们的合理期待,维护社会的稳定,相应的养老体系更是必备的。唐朝官员致仕之后的待遇,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致仕官享受俸禄全额不是制度,仅仅是皇帝特许的个别政策。

(摘编自孟宪实《唐朝的退休制度》)

【注】①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②牒: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朝的政府官员的致仕,通常都有退休保障,但等级不同,规定也会不同。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后来增加了半料。

    B.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的年龄,即“悬车”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致仕。

    C.在唐朝,致仕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朝廷大臣之间矛盾不休、朋党斗争就会有官员致仕,而致仕官员还可能受到追究。

    D.以制度应对多数,是唐朝退休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通常照章办事即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唐朝对退休官员的优待,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或退休前提职,让官员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使相应的待遇得到提高。

    B.由于朝廷需要,唐朝官员致仕之后也会有起复的现象。譬如苗晋卿就先后以刑部尚书身份、太子太傅、太保身份三次致仕。

    C.唐太宗时期,“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获得皇帝的支持,因为他是知进退的楷模,所以获得额外赏赐,所有待遇不变。

    D.致仕官在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往往普遍增加待遇,现任官的父祖也可能因为要提高现任官的待遇而被授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朝官吏的物质待遇以俸禄为主,致仕官员享受半禄。有时朝廷也会提高致仕官员的待遇,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

    B.唐朝的致仕制度,因等级不同而待遇不同,尤其对于高级别的官员,全凭皇帝好恶,或给予恩赏,或草草处理,或再次起复。

C.相对于物质待遇,更受致仕官重视的应该是朝廷的某些能体现其身份地位的仪式性活动,他们可以回到原曹司,位列现任官之前。

D.唐代致仕制度,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仅最大限度地免除致仕官吏的后顾之忧,而且也激励了现任官吏为统治者尽忠效力。

【分析】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解答】1.C、“致仕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就会有官员致仕”理解有误,原文第4段的表述是“有时”,不是“也是”,也不一定“就会”. 故选C.
2.C、“因为他是知进退的楷模,所以获得额外赏赐,所有待遇不变”理解和分析有误,原文第3段的表述是“把李靖树成知进退的楷模,赏赐绢帛千段、御马两匹,所有待遇不变”. 故选C.
3.B、“全凭皇帝好恶”的判断过于绝对,文中依据也不足.

答案:
1.C
2.C
3.B

【点评】完成论述类文本要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季羡林:鲁青未了,懿范长存

吕绍刚

第一次知道季羡林,还是在上高一。当时读到一篇《赋得永远的悔》,怀念母亲和故乡的散文。年少之时,懵懂无知,世间各种情分,唯独对亲情的体味最浓。所以,一位老人的悔,比年轻人更平淡却来得更深沉的爱,瞬间击中了一位少年的心。第一次见到他,已经是若干年后。我在北京求学,学校举办《胡适全集》的发布会。他依旧穿着那套中山装,依旧精神矍铄,面带微笑,坐在主席台上。

师长们曾对我说,季老最爱在未名湖边散步,带着他的猫,悠然自得。我没有亲见,但我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已经成为了北大精神的一种象征。

他一生求知不已,学问渊博,视野高远,深刻地契合了北大守正创新,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主义情怀。他待人和蔼,与人为善,为文恬淡,意境悠远,代表着北大的博大与平和。他一生以学术为业,以师者为尚,桃李满园,是百年北大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典范之一。时至今日,在北大,默默无闻、甘为人梯、勤奋笃学。涵养深厚的老师们还有很多,是他们扛起了中国文化脊梁的一角。季老广为人知,源于他一系列的回忆散文、学术谈片。即使是一位普通的老人,走过了近100年,总有些东西,可圈可点。季老的不普通之处,在于他见证了百年中国知识流变史。

跟同时代人相比,他的学术成就或许并非顶尖。然而,他以健康与乐观,见证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从留德十年,到解放前夕回国,创建中国第一个东方语言文学系,再到如今提倡传统文化,他的经历几乎可以符号化地阐述中国近现代以来,几代知识分子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从西出洋关,到洋为中用,再到反求诸己,树立中国意识,甘苦备尝的艰难历程。

总理曾去看望他。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他却依旧关心天下时事,,并写下《病榻思绪》,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位老人的智慧。他曾经与朋友相约,“何止于米(八十八岁),相期以茶(一百零八岁)”。后来又修改了目标,“要活到150岁!因为中国国富了,民也强了。”这份赤子之心,令人感佩,也传达出每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

于是,我在思考,一个人如何才能长寿。除了先天的身体素质和后天的养生保健,恐怕还需要一股浩然之气,一种博大的胸怀,一个远大的理想,一种将个人命运,与国与民充分结合的果决。只有这样,才能经受得住岁月的磨洗,才能在任何困难的时候,都不放弃自己的初衷,才能在泰山压顶的时候,也能超越一己之私,积极进取,进而拥有一个豁达、丰沛的人生。

这层意义上说,季老不仅是北大的财富,是文化的财富,还是国家的财富。他的远去,是一份巨大的损失,这是一个渴望大师的时代,虽然,季老公开撰文请辞大师的头衔。可


 

以料见,他的逝去,类似中国如何才能产生大师的话题,又将浮现在公众面前。

渴望大师,也是渴望知识,渴望一份在浮躁的时代里能让自己心如止水的景仰。这样的一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然而,正如季老坚信“只要我们多一点自信,少一点自悲,我们是大有可为的”一样,我们应该看到,还有无数的中国知识分子,正在以奔涌的热情、坚韧的意志、踏实的工作、默默的牺牲,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披荆斩棘,肝脑涂地。多年后,再回首,人们会发现,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大师的时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局与长足发展,注定了这一点。

季老曾写过一首《泰山颂》,“齐青未了,养育黎元。鲁青未了,春满人间”,表达着对中国发展与文化命运“屹立东方,亿万斯年”的相信。相信,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相信。

如今,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夏天,在纷纷扰扰的百年之后,他终于可以放心地歇下来了,一个人,安安静静。[来源:学科网]

相关链接:

。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②“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③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留学德国后,季羡林走上东方学研究道路。(《季羡林·学术大家》)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季羡林的亲情体味和平淡而深沉的爱打动了我,使“我”对这位跟同时代人相比学术成就或许并非顶尖的老人有着不一样的情感感受。

    B. “鲁青未了,懿范长存”这是季老一生的写照,时时提醒我们以奔涌的热情、坚韧的意志、踏实的工作、默默的牺牲,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披荆斩棘,肝脑涂地。

    C. 当今时代,是一个渴望大师的时代,也即渴望一份在浮躁的时代里能让自己心如止水的景仰,季羡林的离世,对当今社会,是一大损失。

    D. 季羡林留德十年,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留学德国期间,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东方语言文学系,走上了东方学研究道路。

    5.文章前面说季羡林“要活到150岁”,结尾又说“他终于可以放心地歇下来了”,为什么?(4分)

    6.“鲁青未了,懿范长存。”联系文章概括季羡林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6分)

【分析】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6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7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的能力.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分析的每一个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注意语言表述的不同.D.“留学德国期间,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东方语言文学系”错误, 原文是“到解放前夕回国,创建中国第一个东方语言文学系”,所以选D.
6.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读懂文章,再筛选和题干句 子有关的信息,并归纳.此题的相关信息在第五段和后两段. 从“要活到150岁!因为中国国富了,民也强了.这份赤子之心,令人感佩,也传达出每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齐青未了,养育黎元.鲁青未了,春满人间,表达着对中国发展与文化命运‘屹立东方,亿万斯年’的相信.相信,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相信”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
7.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再筛选和题干句子 有关的信息,并归纳.此题可筛选文中对人物评论性的语言,相关信息是第三段和“相 从“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可以具体把握.

答案:
5.D
6.前面说季羡林想要活到150岁,是因为他有一份赤子之心,虽然国强了,民富了,但仍想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智慧(2分);结尾说“他终于可以放心地歇下来了”是因为他对中国发展与文化命运“屹立东方,亿万斯年”的相信(2分).
7.①求知不已,笔耕不辍,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以健康乐观的心态面对;②有信仰,有梦想,将个人命运与国与民充分结合;③有博大的胸怀,能放弃一己之私,有浩然之气,敢说真话;④待人和蔼,与人为善.

【点评】如何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
①明观点,即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②引论据,即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③作论述,即就所引论据作必要的阐述以证明自己的观点④作小结,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同时注意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借给你的温柔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用舌头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的结尾照应了题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且,使得王老汉“诚信”的形象更为突出。

    8.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4分)

    9.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分析】7题综合考查小说的主题和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题主要考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答】7.B项,对王老汉没有外貌描写,对吴亚龙没有心理描写;C项,小说并非在讲述“感恩的故事”,是关于“淳朴的人性”的故事,“大饥饿时代”于文无据;D项,不是表现王老汉“诚信”的形象,应是吴亚龙的.
8.作答本题首先要了解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然后找出文中对应的环境描写的句子,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第一处为开头,“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从内容上看,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从而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第二处在第四节,“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这一处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沿着清晰的脚印追寻偷苕片的人做铺垫,再结合故事的结局,可知“也暗指了吴亚龙选择在雪停之夜偷苕片,其实意并不在偷”.
9.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结合文本分析问题,答题时首先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谈理解首先要观点明确,然后根据文章分析为什么得出这种认识,做到有理有据,不要抛离文章大谈特谈.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映衬作用.如本题我认为王老汉是主人公.形象塑造上,作者在塑造王老汉时,着墨最多,运用了动作、神态、心理、细节以及正侧面等多种描写手法进行塑造.内容主题上,小说的结尾写到“门口堆了一些东西”“竟找不出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虽只字未提王老汉,但很明显能看出是王老汉的善举,从而体现人性之美,深化了主题.情节结构上,作为明线,王老汉的活动贯穿情节始终.当然,本题的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7.A
8.第一处:“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渲染气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1分】引出下文王老汉因冷不出门、吴亚龙留借据拿苕片的故事的叙写.【1分】
第二处:“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1分】为下文沿着清晰的脚印追寻偷苕片的人做铺垫,【1分】也暗指了吴亚龙选择在雪停之夜偷苕片,其实意并不在偷.【1分】
9.答案示例:
(一)我认为王老汉是主人公.
①形象塑造上,作者在塑造王老汉时,着墨最多,运用了动作、神态、心理、细节以及正侧面等多种描写手法进行塑造.【2分】②内容主题上,小说的结尾写到“门口堆了一些东西”“竟找不出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虽只字未提王老汉,但很明显能看出是王老汉的善举,从而体现人性之美,深化了主题.【2分】③情节结构上,作为明线,王老汉的活动贯穿情节始终.【2分】④题目上,“借给你的温暖”中的“借给”也昭示着主人公应是王老汉.【2分】
(二)我认为吴亚龙是主人公.
①形象上,小说虽然对吴亚龙的描写刻画着墨不多,但吴亚龙勤劳、憨厚、淳朴、善良、诚信的形象非常突出.【2分】②内容上,正是因为有吴亚龙偷“苕片”留借条,有吴亚龙与他父亲的那番对话,才有了结尾的那幕感人场景.【2分】③主题上,小说《借给你的温暖》宣扬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诚信,一种互助,一种信任,一种大爱,吴亚龙用偷“苕片”留借条、准备靠做帮工来抵粮钱的憨厚淳朴换来王老汉的无私帮助,正好揭示了小说的主题.【2分】④结构上,吴亚龙借粮食作为一条暗线贯穿小说始终.【2分】
(三)两位都是主人公.
①形象上,两位都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2分】)②主题上,吴亚龙用偷“苕片”留借条、准备靠做帮工来抵粮钱的憨厚淳朴换来王老汉的无私帮助,正好揭示了小说颂扬人性美的主题.【2分】③结构上,两个人物的活动作为明暗两条线索贯穿小说始终.【2分】④内容(题目)上,“借给你的温暖”是建立在两人的高尚人格上的.【2分】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理由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只有观点没有分析不给分】

【点评】常见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渲染故事气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二、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三、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还可以为下文发展做铺垫.
四、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副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五、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查.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来源:Zxxk.Com]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来源:Zxxk.Com]

刘文静字肇仁,倜傥有器略。与晋阳宫监裴寂善。寂夜见逻堞传烽,咤曰:“天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高祖为唐公,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既又见秦王,谓寂曰:“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祖、魏大祖之徒欤!”寂未谓然。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私入视之。文静喜,挑言曰:“丧乱方剡,非汤、武、宣、光不能定。”王曰:“安知无其人哉?今过次,非儿女子姁姁相忧者。世道将革,直欲共大计,试为我言之。”文静曰:“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诚能投天会机,则四海不足定也。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王笑曰:“君言正与我意合。”乃阴部署宾客。唐公乃开大将军府,以文静为司马,文静请与连和,唐公从之。遣文静使始毕可汗,始毕曰:“唐公兵何事而起? ”文静田:“先帝废冢嗣以授后主,故大乱。唐公,国近戚,惧毁王室,起兵黜不当立者。愿与共定京师,金币、子女尽以归可汗。”始毕大喜,即遣二千骑随文静至,又献马千匹。公喜曰:“非君何以至之?”

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贫臣共榻,文静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 ”

文静自以为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顾旧恩居其上,意不平。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帝遣裴寂、萧瑀讯状。帝遂杀之,年五十二。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B.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C.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D.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取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如文中“刘文静字肇仁”。

    B.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可汗:源自语,含义类似中国古代的天子、国王。

    D.践:文中特指皇帝登临帝位,如:践祚,践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文静有胸怀识见。当社会动乱时,文静认为这正是英雄豪杰建功立业之时。他看出唐公有大志更看重秦王之才。

    B.刘文静有洞见谋略。当秦王私下入狱探望他时,他用激将法迫秦王说出探狱动机,紧接着又分析形势,给秦王出谋划策。

    C.刘文静善于进谏。唐公登上天子之位,不拘礼仪,多次和贵臣共处一床,文静用“太阳俯同万物”作比,婉转进谏。

    D.刘文静恃才招祸,他自认为才能超过裴寂很多,又多次建立战功,在讨论问题时,总要唱反调,终于招来杀身之祸。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私入视之。(3分)

   (2)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3分)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4分)

【分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11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1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1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0.C “者”这里为“…的人”,与前面的部分共同构成主语,其后不可断,排除A;“十万众”为名词,意思还是“十万军队”,作“可得”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B;“从”的意思是“跟从”,作“谁”的谓语,“一下令谁不愿从”的意思是“命令一下,谁不愿意追随呢”,因此,“从”后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现在汾、晋等地躲避盗贼的人都在,我平时就知道他们都是豪杰,一旦号召,十万军队是可以召集到的.加上公府士兵几万,命令一下,谁不愿意追随呢?大张旗鼓进关,以此来威震天下,王的大业就成了.
11.A “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取名”错,幼时取名,成年取字.
12.D 说刘文静因“恃才招祸” 而被杀不准确.主要是妾兄污其谋反,原文为“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
13.①俄:不久;坐:因为;私:私下.句子翻译为:文静不久因李密姻属关系牵连入狱,秦王私下里入狱探望.
②应天受命:受上天之命做了皇帝;宿昔:以往;嫌:顾虑.句子翻译为:我虽然受上天之命做了皇帝,但以往的好友怎么可以忘记呢?你千万不要有什么顾虑(疑惑、疑忌).
③罪:归咎,归罪;岁:年岁、年成; 斯:则、那么.句子翻译为: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答案:
10.C
11.A
12.D
13.①文静不久因李密姻属关系牵连入狱,秦王私下里入狱探望.
②我虽然受上天之命做了皇帝,但以往的好友怎么可以忘记呢?你千万不要有什么顾虑(疑惑、疑忌).
③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参考译文:
  刘文静,字肇仁,潇洒不羁有气度才智.与晋阳宫监(官职)裴寂关系很好.裴寂晚上看见烽火台传递烽火,叹息说:“天下正乱,我将何处安身?”文静笑着说:“按照你说的,正是英雄豪杰所依仗的条件.我们二人难道可以终身依附隋朝吗?”
  高祖当时为唐公,文静看出他有大志向,用心去结识他.又见了秦王后,对裴寂说:“唐公的公子,不是普通的人,心胸开阔神明英武,是汉高帝、魏太祖那样的人!”裴寂并没有认同.文静不久因李密姻属关系牵连入狱,秦王私下里入狱探望.文静心里惊喜,故意用言语挑逗(观察他的态度)他说:“混乱局面正严峻,除了汤、武、宣、光这样的圣君不能平定.”秦王说:“怎么就知道没有那样的人呢?现在来看望你,不是想同情安慰你.世道将变,只是想同你商议大事,请试着为我分析.”文静说:“皇帝南巡,军队都在河洛一带,盗贼到处都是,以万来计算,必须有真命天子来收复使用它们.如果确实能顺应这个机遇,那么天下还不够你平定的(平定天下很容易).现在汾、晋等地躲避盗贼的人都在,我平时就知道他们都是豪杰,一旦号召,十万军队是可以召集到的.加上公府士兵几万,命令一下,谁不愿意追随呢?大张旗鼓进关,以此来威震天下,王的大业就成了.”秦王笑着说:“您的话正与我的心意相合.”于是暗地里部署宾客.
  唐公于是打开大将军府(调兵遣将),任命刘文静为司马.文静请求与结盟,唐公答应了.唐公派文静出使结交始毕可汗,始毕可汗说:“唐公因何事起兵?”刘文静说:“先帝废除太子把王位授予后主,所以天下大乱.唐公,国家的近亲,害怕毁掉王室,起兵罢黜不应该继承王位者.希望与共同稳定京城,金币、少男少女都可以属于可汗.”始毕可汗非常高兴,立即派两千人马跟随文静回去,又献千匹骏马.唐公高兴地说:“没有您哪里能够做好这件事呢?”
  唐公登上天子职位,善于听取大臣的意见.当时多次把尊贵的大臣引到内室共处一床.文静进谏说:“现在境域之内,都是您的臣子.您延请臣子,皇帝的位子尊贵,您屈尊与臣子同卧一床,这就是王导所说的‘如果太阳也和地上万物一样,那么老百姓该到哪里沐浴光辉呢?’”皇帝说:“我虽然受上天之命做了皇帝,但以往的好友怎么可以忘记呢?您千万不要有什么顾虑.”
  文静自认为才能超过裴寂很多,又多次建立战功,但裴寂唯独因为故旧的感情位居自己之上,心中不服.每议论政事,多与裴寂唱反调,于是生出嫌隙.刘文静的妾失去宠爱,告诉她哥哥告发刘文静反叛,、萧瑀审问情况.皇帝就杀了他,时年五十二岁.

【点评】完成文言文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整体,观照局部.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要弄清,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弄清,整体的中心意思要弄清.
2.审读题干,明确指向.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题干常出现的词,“分析”“概括”“理解”及其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选“是”还是选“非”要看清楚;是分析原因还是概括品质,切勿马虎.
3.重视注释,寻求“外援”.文后注释绝非可有可无,关于人物和事件背景的注释,往往关系到考生对选项正误的判断.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目。(10分)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5.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6分)

【分析】14.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B项是借喻,不是借代.C项“喧闹和生机”错误,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15.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

【解答】14.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B项是借喻,不是借代.C项“喧闹和生机”错误,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15.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这两句使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月像波浪涌起,空中云朵稀疏的场景,极其形象鲜明的表现出月色美好,同时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清爽的意境,凸显诗人追求美好,向往自然静谧的美好景色.这两句诗歌句式整齐,对仗极为工整,形象表现诗歌的音乐之美.

答案:
14.BC
15.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译文:
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赏析:
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它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篇写得很优美的散文,可与其《记承天寺夜游》媲美.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此两句暗写月光.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晋书•王济传》:“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乾障泥,前有水,终不肯渡.济曰:‘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渡.”词人在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把典故融化于景物描写之中,这是很成功的一个例子.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可以说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过片二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溪”作一个量词,巧妙又无痕地把风,月与溪融为一体,并洗去了风尘世俗之感.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微风轻轻吹拂,溪中波光粼粼,水月交辉,真像缀了一溪晶莹剔透的珠玉.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由于感情的挚浓,使比喻的客体升到了突出的地位,因而它的形象显得更鲜明,更生动.这种表现手法是从生活中来的,不背理,更不违情.月色皎洁,加之以醉人痴语,怪不得异想天开,这是“理”;十分珍惜美好的月色,这是“情”.“情理交至”,这就更巧妙地揭开了词人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帷幕.这个境界是极为幽美、静谧、纯洁的,如果有一丁点儿外物羼入,就会被损害,被践踏.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春天的黎明又是一番景色了.这个结尾如空谷传声,余音不绝.妙在又将展现一幅清新明丽的画卷,却留下空白,让读者自己用丰富的联想去感受它.作者在词中不去写“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的景致,而是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睛的提示.这是因为他是从杜鹃啼叫声中醒过来的,由杜鹃之啼才首先感到这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词人真实地记录了他第一次难忘的感受,因而也就给读者留下了第一次动人的印象.
此词所描绘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处处有“我”之色彩,景物成为塑造“我”的典型性格的凭据.词人不论是醉还是醒,是月夜还是春晨,都能“无入不自得”,随意而成趣,逐步展示词的意境.作者善于把意和境浑然凝结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点评】鉴赏诗中的那些妙字和诗眼呢?我们一般从这样几个角度考虑:
(1)辨析词义、词性、用法(修辞手法、语言技巧等),看是否在打破常规后具有了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的特点.比如我们做过张先的《天仙子》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2)分析描摹物态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征,描摹心理传递了什么心绪,描摹情景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看是否能集中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2004年上海高考卷中杜庠《赤壁》诗中颔联的“诸葛心中空有汉”的“空”字,就流露出作者对汉朝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的无限感慨.
又比如杜甫在《旅夜抒怀》中这样描写所看到的景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人为何要用“垂”、“涌”二字来描述星和月呢?原来诗人抓住了“平野阔”这个特点.在此前提下,用此二字才符合视觉规律:仰望天空,因原野空阔,星星近者高,远者低,就像往下掉的样子,故用一“垂”字;平视前方,因原野空阔,月亮从江边升起,给人的感觉就像从江中升出一般,故用一“涌”字;而“涌”又带有一种强烈的动感,不是从江水中浮起,而是“涌”起.
(3)品味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看是否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比如南宋梅山寺僧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句中的“欲”字,其妙处简直笔墨难以形容.你想啊,那杏花的花瓣带着早上的露珠被吹面不寒的春风吹落成飘飘洒洒的花瓣雨,像淘气的小孩子一样和你嬉戏着:欲湿还舍不得,不湿还不甘心.本来无感情的花瓣似乎对人产生了浓浓的情谊,美不美?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过秦论》描写秦末军得到百姓大力支持和积极追随的两句是  “                  ,                  ”。

   (2)杜甫《登高》中写诗人漂泊客游、病弱孤独的两句是“                      ,

                     ”。                

   (3)白居易《琵琶行》中写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上句写人,下句写景,情景相生,境界全出的诗句是“                  ,                  ”。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                  ”。

   (5)《寡人之于国也》中写出诸侯贵族奢侈浪费不顾人民死活的两句是

“                  ,                  ”。[来源:学科网]

【分析】此题考查了名句默写.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填写下句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二是注意难写字.

【解答】(1)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重点字:景)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重点字:作)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重点字:舫)
(4)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重点字:钩)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重点字:彘、莩)

【点评】《蜀道难》
1.《蜀道难》的主旨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4.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虚写映衬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6.表明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噫吁嚱,危乎高哉!”.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来源:学&科

    ①孔子和弟子们在一起,谈的都是事关天下苍生的大事,他们不会求田问舍,不会蝇营狗苟,他们是胸怀天下而又洞穿未来的大丈夫。

    ②如果校园足球能够突破现有瓶颈,推进体育真正融入、回归到教育体系之中,无需拔苗助长,足球苗子自会源源不断地涌现。

    ③《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④1992年11月17日这个冬天的早晨,路遥那双一生紧握着陕北的大手松开了,一个想要诉说的声音归于缄默,一个苍劲的手势在半空中戛然而止。

    ⑤中国电影人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因此冯小刚、张国立等人欲创办电影职业学校来提升电影创作队伍的水准。

    ⑥世界把他忘了,他也好像忘了世界,从37岁至50岁,他只是和他的学生们厮守,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①②⑥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解答】①求田问舍:本意是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房价.用来比喻没有远大志向.使用正确.
②拔苗助长:把 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使用正确.
③抑扬顿挫: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多用以形容悦耳的声音.这里用于形容故事情节,对象不当.
④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断,不能用于形容手势.
⑤良莠不齐 :意思是好人坏人都有′,这与前面的 “专业素质 ”搭配不当,应改为 “参差不齐 ”.
⑥优哉游哉:悠闲的样子.指生活悠闲自在.使用正确.
故选D.

【点评】谦辞和敬辞
敬谢不敏:客气的拒绝某事,谦词.
不情之请:不合理的请求,常用作向别人求助的客气话.
不矜不伐:不自以为了不起,形容谦逊.
一得之见:谦词,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自谦之词. 刍荛之见: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尸位素餐:谦称自己未尽职责.
避让贤路:常做老年人隐退的自谦词.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10月27日,“翰墨中国——全国书法作品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参展作品围绕“中国梦”为主题,用书法的艺术形式传承中国文化精神。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自身优势,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C.针对游客反映的故意弄枯小麦,相关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有村民未按规划,在预留的游客通道播撒了小麦,因此用农药弄枯了部分小麦。

    D.《凤凰卫视这些年》记载了一个优秀企业崛起的过程,是一部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伴随读者精神成长、时代变迁和人性光辉的回忆录。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解答】A项,结构混乱,“围绕‘中国梦’为主题”句式杂糅,将“围绕”改为“以”;
B项,正确;
C项,成分残缺,“反映”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弄枯小麦”后面加上“的问题”;
D项,搭配不当,“伴随”与“读者精神成长”能搭配,但是与“时代变迁和人性光辉”不能搭配,可改为“伴随读者精神成 长,体现着时代变迁和人性光辉”.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了解常见病句类型以及掌握划分句子结构的能力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正确表述,也可以和同学多交流,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的语感.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有人认为   ①   将基因研究清楚了,在生命科学领域   ②   可以随心所欲了。基因专家杨焕明认为,了解了基因,我们   ③   可以做很多事情,   ④   合成所需要的蛋白质,改良生物品质,有效治疗人类疾病,延长人类寿命等。   ⑤   基因不能决定一切,环境因素   ⑥   很重要。再说,人们利用基因组什么事情,都应该考虑到社会的影响,考虑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科学家不应该生活在脱离社会的“象牙塔”里。


      ②

A

只要

的确

比如

但是

B

如果

/

例如

如果

其实

C

/

其实

可以

D

只有

一定

能够

其实

/

【分析】本题考查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要分析句子间关系和关联词语的搭配.宜用排除法.

【解答】从全段内容看,语段首先表明了有人对“基因”错误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否定.所以①②应该使用“只要”“就”,如果填“只有”“才”的话,“才可以随心所欲了”表达不合理,应表达成“才可以随心所欲”,所以排除BCD;
故选:A.

【点评】常见的关联词语的种类有:
1、 因果关系中的关联词有:因此、因为…所以、既然…就、因为(由於)…所以(因 此、因而)、之所以…是因为、既然(既)…就(便、则、那么).
2、并列关系中的关联词有:有的…有的、一方面…一方面、有时候…有时候、那 么…那么、既然…又、一边…一边、也、又、还、同时.
3、选择关系中的关联词有:是…还是、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宁可…也(决)不.
4、转折关系中的关联词有:可是、但是、虽然…可是、虽然…但是、尽管…还、 虽然(虽是、虽说、尽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却) 、却、不过、然 而、只是.
5、 条件关系中的关联词有:只要…就、只有…才、凡是…都、不管…总、只有 …才、除非…才、只要…就、无论 (不论、不管、任凭)…都(也、还).
6、递进关系中的关联词有:不但…还、不仅…还、除了…还有、不但…而且、 不但 (不仅、不光)…而且(并且)、不但…还(也、又、更)、何况、而且、况且 、尤其、甚至.
7、假设关系中的关联词有:如果…就、要是…就、即使…也、哪怕…也、如果 (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那么(就) 、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纵使) …也(仍然、还是).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4分)

睡眠是生命的必需品,      ,就会受到惩罚。保证睡眠,才符合生理科学。学习时间占用了睡眠时间,看起来是整天在念书学习,结果      ‚ 。这不仅仅是科学的事,也是法律的事。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要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显示:七成以上的中小学生,在6点半之前就起床了;      ƒ ,在高中生群体中尤为突出,高中生的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在6至8小时之间的,比例高达65%。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补写语句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认真体会各道横线的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解答】语段论述的是睡眠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的重要性.解答时,首先要分析所给例句的特点,然后再看几个分句内容上的联系.放些表面上追求“形似”,但追求“神似”才是其根本.要注意在句式上、修辞上、风格上均与例句保持一致.本题第一空根据前后句意可以看出,此空应是与第一句句义相反,与“就会受到惩罚”衔接;第二空应该填“学习时间占用了睡眠时间”的结果;三空根据前后文可知应该是强调睡眠不足的,按照这个基本格式,写出与例句句式一致、逻辑严密、简明准确的句子.

答案:
①如果缺少睡眠(1分)
②学习效率反而降低(2分)
③睡眠不足是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2分)

【点评】上下文句式要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21.下面是某高中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得超过80个字。(5分)

 【分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解答】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的图表题,此类试题一般通过图表提供数据的对比(横比和纵比)或材料之间的关系,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或得出相应的结论.可根据题干及图表的内容仔细分析,表述时,可从最下层的“高三复习”开始,其次表述“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复习计划,最后表述最上层的那些具体内容.第一阶段有三个专题,第二阶段有两项复习计划,分别为“综合试题”“弱点强化”等方面的内容.

答案:
(5分)高三语文复习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专项复习,需要落实基础背诵,强化阅读分析和写作能力;第二个阶段是综合复习,主要做综合试题,同时对自己的弱项进行强化训练.(答出层级关系1分,各层级表述清晰完整各2分)

【点评】框架示意图类转换,这类题是较为新颖的题型,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以2014年新课标全国两卷考查的初步构思框架图 题为代表.它一般给出一个框架示意图,要求用 文字准确转换出来.答题时一要看清题目要求; 二要读懂框架关系及流程,要尽量把它体现在答 案中,对“初步构思框架示意图”还要注意正确 分类;三要注意准确、连贯的要求,符合字数要 求.另外,“初步构思框架图”是指尚未执行的 路线图,不能写成已经完成的事情.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喜剧演员在《木兰从军》小品中,身穿古装、嘴啃烧鸡走上舞台,将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恶搞成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节目中,“花木兰”因贪生怕死而不敢奔赴前线,被父亲骗去从军。在军队中,木兰因吃亏被迫上战场成为将军,回归故乡后,去世的父亲留下一封信,从信中得知因邻居恶霸看上她,父亲才骗其去当兵等等荒唐情节,严重颠覆了花木兰聪慧、孝顺、刚毅、勇敢等英雄形象。节目播出后,立即引起众多网友和观众不满,要求该演员及剧组公开道歉。

    对此,有人认为仅仅是娱乐而已,并无恶意,国外还有恶搞总统呢,因此无需道歉;有人则认为是对传统文化毫无敬畏,应该道歉。你认同哪一种看法?请根据材料,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分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综合写作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性的语句进行具体分析.材料从某喜剧演员在一个小品的表演中,颠覆花木兰爱国、孝顺,刚毅、聪明、勇敢的英雄形象,要求喜剧演员道歉,各界的呼声却不一致,有人认为这是恶搞,对传统文化没有敬畏之心,也有人认为这仅仅是娱乐,毫无恶意.
参考立意:
1、对传统文化应保持敬畏之心.
2、娱乐要遵循原则,要适度.
3、喜剧演员需要道歉吗?

【解答】喜剧演员道歉,娱乐圈还有救吗? 某戏剧演员最近出了点事,节目中喜剧演员的小品因为“恶搞花木兰”,结果被一个叫做“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的组织要求道歉.
起先所有的一切都像是一个段子,一边是省级卫视和著名演员,另一边是闻所未闻的神秘组织.巨大的话语权差距,使得整件事看上去都像是媒体炒作出来的一个不存在的争议.
当段子忽然变成了事实,看客们脸上的笑容就僵住了.这感觉像是演员在表演打脸,起先是挑逗和搞笑,画风忽然一转,真的动起手来,打出了血打掉了牙,喜剧一瞬间变成了恐怖剧.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艺创作的一个特点就是疆界模糊,这当然会带来一些争议.比方早年霍元甲的后人就因不满电影《霍元甲》,将其告上了法庭.但是喜剧演员事件却不是这么简单,要知道花木兰作为历史人物,其实更多的是作为虚构者存在的.我们且不管“木兰文化研究中心”是个什么组织,起码能肯定的一点是,花木兰本身就是一个被反复演绎的历史人物.
即便我们退一步讲,作为英雄人物的花木兰,一旦被喜剧恶搞会带来受众的不适.那么问题也应该是观众与电视台、演员的,“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又有什么立场,竟然能将历史人物“花木兰”占为己有?
更让人感到无语的是,喜剧演员道歉引发了连锁反应.中国道协副会长孟崇然道长发表公开信谴责陈凯歌,称其作品《道士下山》下流,肆意丑化道教,要求停播.以饰演孙悟空知名的六小龄童在微博说,“好开头!那恶搞玄奘大师及世界名著《西游记》的影、视、剧、网络小说的诸位怎么办?”
你看,花木兰不能碰,道教不能碰,孙悟空也不能碰…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导演冯小刚直言:妖协要求《捉妖记》道歉.又有段子手表示,煎饼是我国传统美食,深受全国各地群众喜爱.电影《煎饼侠》丑化了煎饼的形象,作为一名资深的煎饼爱好者,我要求道歉.
段子成了现实,现实又变成了段子,你当然能把一切当成笑话,,文艺创作到处都是不能碰触的禁区,无数文艺工作者会因为碰了某个题材和人物,又或者表达了某种不被接受的观念,结果遭受批斗,甚或精神、肉体遭遇伤害.难以想象的是,在娱乐昌盛的今天,一个花木兰,牵出了娱乐圈的巨大阴影.
网友的段子们固然好笑,但喜剧演员和花木兰事情的源头,似乎也是一个段子.喜剧演员关于花木兰的道歉,不管是出于胆怯,亦或是炒作的目的,都起到了极坏的一个示范.娱乐圈会因此损失的不只是一个题材,一个人物,更加是丧失了批评和讽刺的勇气.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 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 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 立意.材料关键词“你在网上这么孝顺,你妈妈知道吗?”.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 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 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 述、 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 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 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 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