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专家视点】丁佐宏:发挥军事需求牵引作用,促进军民融合科学发展

2022-02-28 09:35:14

转载:【专家视点】丁佐宏:发挥军事需求牵引作用,促进军民融合科学发展

围绕“十三五”时期军队建设发展,把军民融合确定为“五个更加注重”的战略指导之一;强调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必须坚持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这一系列重要指示,是在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向实质性阶段推进的关键之时,对军民融合战略作出的重大部署,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围绕军民融合领域的“需求牵引”课题作粗浅探索。


1、军民融合战略是军事需求牵引,而不是经济发展需求或其他方面的需求牵引 

深刻理解关于军民融合系列讲话的精神内涵,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进一步搞清参与军民融合各方利益的重大关系,廓清影响军民融合的矛盾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计划,确保军民融合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军民融合的关键,。融合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能否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满足军队完成使命任务所需要的军事理论、编制体制、人才培养、武器装备及信息系统等方面的需求,都可以通过军民融合途径来实现。因此,牵引军民融合的主要驱动力,是军队建设发展的需求。


一是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应有之义。军民融合发展是实现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的必由之路。经济越发展,国家利益越拓展,安全需求就越迫切,强军要求就越紧迫。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复杂性、多变性愈益增强,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大的发展。,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差距都还很大,国防和军事实力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地位还不相称,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要求比以往更加迫切。军民融合不仅可以实现军事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双增长,而且利用军事科研项目的技术溢出效应,可以大大刺激民用科技的飞速发展,从而占领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从欧美及日本军民融合发展实践看,航空、电子、材料、机械加工等很多技术,都是由军用技术起家,尔后转化渗透到民用领域。如美国,先有B-47、B-52、KC-135等项目,然后才有波音-707飞机的市场爆发,如果没有C-5A军用运输机项目,就没有波音-747在全球客机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因此,在军民融合领域,军事需求较之于经济发展需求有着无可争辩的优先主导权。我们着眼于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就是要抓住当前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军队” “怎样建设军队” 等重大课题,搞好顶层设计,搞清建设需求,落实“应融尽融,能融则融”要求,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


二是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局的大势所趋。随着军队改革不断向实质性推进,新的战略环境、新的编制体制、新的技术条件都将在军民融合领域产生巨大需求空间。与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军民融合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民参军”的渠道还不够畅通,“军转民”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障碍、利益藩篱依然存在。世界新军事革命是全方位、深层次的,但突出反映的是军事科技突飞猛进。与美军的“技术控”相比,我们所谓的“以劣胜优” “剑不如人,剑法高于人”,只能是一厢情愿。跟上世界新军事革命浪潮,势必要加大压减老旧装备部队力度,为发展新型作战力量“腾笼换鸟”,加快形成新质战斗力,在国防现代化建设需求领域必将产生深刻变化。军民融合作为这次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做好这篇大文章,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改革强军战略思想,认清改革强军战略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切实读懂改革、吃透改革,瞄准建设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目标,以改革强军为根本遵循,以军民融合为主要路径,不断丰富融合形式,拓宽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


三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所迫。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逐步趋缓的新常态,供需矛盾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供给侧发展欠活力,传统模式难以有效满足新需求,行业产能过剩水平居高不下。供给侧改革,需要理顺供需关系,出路在改革、关键在创新。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一方面,可以抓住供给侧改革的科技创新机遇,利用军事需求牵引军民协同创新,培育开放性产业链和军民结合型创新主体,促使众多具有领先优势的科研资源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国防科技工业开放力度,激发军工市场活力,通过加强需求侧管理实现有效需求的总量增长,实现部分产能消解与转移,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三去一降一补”做贡献;再一方面,充分发挥军工企业掌握的大量高精尖技术和高端人才优势,释放军事需求动力,加快国防科技“军转民” 步伐,带动和促进涉军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加速构建新的供给生产体系,在国家利益平台上实现资源再配置,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国家整体建设效益。



2、军事需求牵引在军民融合战略中的作用机理

军民融合面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重大需求,,使军民融合焕发出的新动力转化为维护国家利益和长远战略利益的坚实支撑。牵引军民融合的军事需求怎样生成,如何建立与新编制体制相适应的制度机制,都是推进军民融合改革需要重点研究的重大课题。,是军事需求论证、提报、发布的责任主体,必将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军事需求作用于军民融合领域,主要体现为方向指导、供需桥接、资源集成三个方面的功能。


一是方向指导。军事需求揭示的是军队现实能力与未来打赢能力的差距,是着眼打赢未来战争对预期军事能力的要求。军事需求论证的过程,就是以超前视野对军队未来发展进行科学预测、作出科学规划的过程。军事需求的前瞻性决定了它对军队建设发展具有强大的牵引作用,同时,军事需求论证所产生的军队能力要求、项目标准和功能指标,既是军队抓建设的方向标,也是军民融合的参照系。军民融合在军事领域发展推进,往往是被动性选择,如果缺乏科学、权威、管用的需求数据,将会导致方向偏离、成本增加、发展失衡,甚至导致战略性风险。防止军民融合在实践中走样,必须始终以军事需求作指导,做到未来打仗需要什么,就重点融合什么,军队建设急需什么,就加紧发展什么,确保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保持正确的主攻方向和供给质量。


二是供需桥接。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核心是要打破军民二元分离格局,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无缝连接。,要激活军事需求部门在军民融合中的职能作用,赋予其职责、明确其任务。发挥军事需求部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面向具有资质的军地有关部门、企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开放和共享需求数据,以便国家和军队安排预算、军地各部门衔接规划重大项目;依据使命任务与能力需求、作战体系需求,把宏观定性描述为主的军事需求,转化为以视图、数据为主的工程化描述,帮助参与军民融合的有关单位准确理解需求意图,促使参与军民融合的非军事机构能够看得懂军事需求,以便确定科研生产的主要任务和研发规划,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三是资源集成。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学科专业交叉群集、多领域技术融合集成的特征日益凸显,靠单打独斗很难有大的作为,必须紧紧依靠团队力量集智攻关。由于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一些重大领域存在着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的现象,军民融合整体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军事领域是高精尖技术的集大成者,现代战争形态更加注重“体系”、强调“联合”,对技术集成的要求更高。供给侧的集成度取决于需求端的集成度。例如,1架波音-747飞机,450万个零件由6个国家、万余家企业供货,如果没有高度集成化的需求牵引、形成统一规范的产品需求质量标准体系,飞机的高品质就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军事需求的集成,要从需求论证开始就搞好数据的融合,以高效的需求管理,促进科研力量的全域整合,促进军地资源的互通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面优势,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要在顶层设计上形成整体布局,努力把所有行业的领先技术、军地通用标准集成到需求方案中来,调动公司、大学、军队和其他社会科研力量展开研究、投资,形成技术、资本、人才等科研资源的聚合效应,以统一和规范的需求生成机制强力推动军民融合提质增效。


3、军事需求保障和实现军民融合科学发展的基本路径

军事需求作为军队建设发展“需求→规划→建设→评估”战略管理链条中的首要环节,同样也适用于军民融合领域,是保障其科学发展的基础支撑和重要前提。


一是充分论证。军事需求是作战使用要求、技术支撑能力、经费预算和进度要求综合集成的产物,必须充分考虑国家经济条件、国防科技水平、国防工业基础、部队训练水平等因素。从我军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的建设需求看,既要看到我军处于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看到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既要瞄准导致基础薄弱的关键环节,把“保底” 的能力需求论证充分,又要紧盯军事科技发展前沿,立足形成“非对称” 优势,围绕颠覆性技术需求开展前瞻性研究论证,在充分研究论证过程中捕捉具有战略价值的融合项目,坚持论证成熟一项,积极推进一项。付诸军民融合实践的军事需求行动计划,应该是技术先进、预算合理、实施可行的具体需求报告,必须充分研究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推敲验算。要把军民融合、联合论证的军事需求生成机制从一开始就要确立起来,主动把军地高端智库、国防科技专家、装备研发部门吸收到需求论证专家队伍中来,确保军事需求论证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是精确提报。军事需求与其他领域需求的区别在于,既有巨大的风险性,又是一个败不起的领域。准确提报需求,能够有效保证军民融合沿着精确的规划有序发展,有效防止一哄而上,盲目投入、无序发展。精确提报需求:一靠权威的需求理论。军事需求作为一门前沿学科,要努力形成支撑其发展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吸引军地理论界进行军事需求理论专项研究,鼓励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相关专业学科教育、成立实验室,加快建设完善配套的军事需求理论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体系。二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军事需求主要是基于军队现实差距,对未来能力标准、建设目标的系统性描述,它涵盖了作战力量建设、武器装备建设、战场建设、后勤建设、军事训练和人才培养,以及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具体需求。构建各领域相互衔接、各层次纵向贯通的军事需求提报系统,应加快开发军事需求分析方法、数据模型和工具手段,充分利用大数据的辅助决策功能加强军事需求数据的趋势性分析,确保军事需求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三靠严谨的审查程序。从军事需求向军事能力的转化,既要考虑需求建设方案对能力需求的满足度,也要考虑需求经济技术可行性,在付诸军民融合实践行动之前,必须经过严谨的审查,使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符合国家和军队建设实际、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程序,避免决策失误。军事需求的审查,应坚持行政审批与专家审查相结合,组成跨领域、跨部门的专家审查委员会,把专家委员会的集中审查作为必不可少的法定程序,定期对需求论证阶段性成果组织会商审查。


军事需求部门参与对军民融合的战略管理,应参与到需求管理、过程管控和结果评估全过程,。军事需求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一成不变,而是一个渐进式获取过程,需要在落实过程中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评估结果是获取军事需求数据的依据,,。评估的重点是:对军队在能力、体系、装备等方面的情况作出客观评价,对军民融合的技术实现、成本可控、知识产权、安全保密等方面的风险作出预估;武器装备研制成功后,还要对其技术水平、作战效能及兼容性、经济性、维护性、可靠性等进行测试评估。:对落实到军民融合领域中的重大项目进度、质量、,,对军民融合的科研方向及科研项目实施修正和干预,缩小“现实”与“预期”的差距,确保军事需求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要求,确保军民融合的质量效益符合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


(本文全文节选自《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作者:丁佐宏)


关 于 韦 加

        北京韦加航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韦加”)成立于2005年,下设指挥控制、通信导航、人工智能、精确制导事业部和控股子公司北京韦加无人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837999)。       
       韦加目前拥有35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30多项软件著作权,拥有100多种自主创新产品。国内首创的“天地通”无线宽带网络多媒体指挥系统能将远方的现场实况,以视频、图像、声音、数据的方式实时传回后方指挥部,实现了让元帅如临前线直接指挥士兵的类似“打拉登”的可视化移动指挥调度。       
      韦加的产品已在装备发展部、、、战略支援部队等单位列装和试用,在北京、天津、宁夏、,在地震、石油石化、电力、气象等部门都有应用。
        北京韦加无人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7月,主要从事工业级无人机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及培训,为国内知名的工业级无人机产品及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于2016年8月新三板挂牌,证券代码:837999。公司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和持续创新能力,设计、研发了多种固定翼、多旋翼无人机机型。公司无人机产品广泛应用于测绘、农业、、林业、石油、电力、环保等多个领域,并已在测绘、农业植保等行业拥有了较好的口碑,在无人机测绘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公司为国内首批获得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AOPA-China)认证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训练机构,拥有固定翼和多旋翼无人机驾驶员及机长的培训资质。公司开展无人机培训以来,已经为全国输送了上百位优秀的持证无人机驾驶员。同时,公司积极推动无人机标准制定和行业发展,为无人机系统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和北京无人机与航空应用服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单位。

韦 加 全 线 产 品 链



机载4G基站


双信道单兵电台

双信道背负电台

车载电台



“翔宇”Ⅰ型电动固定翼无人机


“翔宇”II型电动固定翼无人机

燃料电池型固定翼无人机
垂直起降型电动固定翼无人机

植保无人机 - JF01-10 

植保无人机 - JF01-20 
系留式多旋翼无人机


      北京韦加无人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话400 0996 946)申明:本文文章摘自“微信公众号 - 仰山智库 【专家视点】丁佐宏:发挥军事需求牵引作用,促进军民融合科学发展”,版权属于该文版权的拥有者。韦加无人机团队向版权人致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09:00-18:00

客服热线:400-0996-946
地址: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康定街11号康盛工业园3号楼
微信号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