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周一贯:“核心素养”语境下的课堂改革走向

2021-03-18 07:42:00

转载公众号:京师书院BigData

微信号:Jssy-Bigdata


       周一贯,特级教师,曾任小学、初中语文教师区中心小学教导主任、副校长、绍兴县教委教研室副主任、全国语文教学研究会板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科编委会副主编,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绍兴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浙江省教育学院《教学月刊》兼职编辑等。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的发展体系。它把我国的发展理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关系到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为此,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郑重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当前基础教育的战略主题,其关键便在于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以实现我国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改革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深度推进,靶向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那是学生在面向未来社会实现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脚点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决胜环节在课堂。这是因为课程改革的理念、内容、过程和效益,最终都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承载、实行,并落实于人的成长和发展。“课堂”与“教室”是两个联系紧密但又截然不同的概念。确切地说,“教室”只是一个建筑空间,而“课堂”却是生命共同体同成长共发展的一个神奇圣坛,诸多大脑在这里产生了各种矛盾的冲突,引爆出多样奇妙的联想,闪烁着多少智慧的火花……于是,教育质量从这里落实,办学效益在这里体现,未来人才从这里起步,名校名师在这里铸就,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发展的。“十三五”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方向引领着教育的发展新格局,它必然昭示着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新理念。因此从“十三五”元年始,如何建立当下课堂教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体系,无疑是目前探索如何真正把提升儿童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必须予以认真研究、实践的重大命题。

       

一、课堂需要“创新”发展

       

把创新纳入课堂教学深度改革的理念体系,并排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创新。过去我们对于课堂教学的建设,更多追求的是全面、协调和效率。然而今天,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未来社会的挑战,如果我们不能以创新的意识去培养创新的人才,又如何在未来的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落实,“创新”是它的第一动力。课改的不断深化,带来了教育的诸多新常态:教育发展提速,课堂结构升级,必然带来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改变。“以生为本”“以学为重”正在不断颠覆传统课堂片面强调教师掌控一切、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课堂的时代转型能获得成功必然要呼唤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这不只是理念要创新,课堂教学的资源开拓、教材选配必须同步创新。更不容忽视的是在实践层面上至关重要的课堂结构、教学策略、导学方式等,也必须有相应的改变,方能使创新发展真正落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实处。

       

特级教师季科平的一课“《窗边的小豆豆》家校共读交流会”,比较充分地显示了语文课堂全方位创新的特色,颇值得关注。《窗边的小豆豆》这是一本小朋友爱读的书,淘气的小豆豆被迫退学后,来到小林校长主持的“巴学园”上学。在那里,小豆豆无拘无束地发展了阳光般灿烂的天性,成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孩子。课前,季老师已把这本书推荐给孩子和家长,展开了“亲子共读”的活动。同时又把孩子的课外阅读、家庭的“亲子共读”引入到课堂作为阅读的交流指导课。在课堂上,不仅有学生,还有部分家长和听课老师。大家一起快乐地聊读书感受。孩子聊的自然会更关注小豆豆在巴学园里那阳光灿烂的童年,家长更关注是豆妈的那份耐心,听课老师则更关注小林校长的学生观、教育观。大家一起回忆内容,链接内外,都有自己的获得感。从中,教师引导大家重点聚焦之后,让学生当堂写了“好书推荐语”,家长写“心愿卡”,并继续推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家庭的“亲子共读”。显然这是一堂很有创新特色的语文阅读指导课,把家校连动、亲子共读引进课堂,深度改变了传统课堂的狭隘、单调、僵化的局面,学生、家长、执导老师和听课老师都成了充满活力的课程资源。

       

二、课堂需要“协调”发展

       

“协调”在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是课堂教学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时空、同发展的综合体。课堂教学有许多矛盾存在,如师与生的矛盾、教与学的矛盾、人与物的矛盾、讲与练的矛盾、思与行的矛盾、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课内与课外的矛盾等。这是因为课堂教学关乎着学生的生命成长,也涉及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诸多的矛盾并不是坏事,正是课堂教学存在价值的本质呈现。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我们不能采取简单化的存此去彼,甚至也不能过分的厚此薄彼,而是要亦此亦彼,在“对立”中看到其中的“统一”,在“共生”中求得融通的“互惠”。这种课堂哲学的灵动视角,应当成为当下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公共理性。这其中得以融合的关键便是“协调”。《现代汉语词典》对“协调”的解释是“配合得很好”,可见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矛盾,不是两者之中选其一,而是要讲矛盾双方的“配合艺术”,求得平衡点,从而达到课堂的“协调发展”。

       

《特别的作业》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课文,说的是于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并把找到的春天带到教室里来。于是同学们带来了有紫丁香的花瓣、有杨花、有柳枝、有青草、有画下的画……“为什么课题叫‘特别的作业’,它指的是谁的作业?”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让小朋友去读、思、议。不料,同学们争论十分激烈。有的认为当然是小丽的作业,她不摘花,用画来代替,体现了她对大自然的爱护;有的说是小龙的作业,他带来了一只装在纸盒子里的蜜蜂,准备展示后放回大自然……不料,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听课老师的争论。执教老师在众说纷纭的当口,找到了一个争论的原点:老师布置的“特别作业”(课题)是什么?学生齐答“找春天”。现在我们不妨仔细读课文,深入思考一下,同学们的作业有不是“春天”的吗?对呀,既然找来的都是“春天”,就都是“特别的作业”,为什么只能是其中的一个呢?小丽的作业固然完成得很特别,小龙的作业也与众不同,但其他的作业难道就不特别吗?何况课文中老师还说“你们的作业都完成得很好,大家都找到了春天”。由此看来,语文课堂的协调发展,关键还得牢牢抓住语文课程之本,即语言和思维,对课文的语言做深入的合乎逻辑的思考,这不仅是抓住了语文之本,也是获得了协调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课堂需要“绿色”发展

       

如果说自然界或社会是个“大生态环境”,那么课堂就是一个“小生态环境”。有人说课堂是由三个“四十几”构成的“圣坛”,即四十几个个体(师生)、四十几分钟(一节课时)、四十几平方的空间面积,但这三个四十几构成的特殊环境,却关系到国家强弱、民族兴衰。因为那是未来人才的成长之地,称其为“圣坛”,自有它的意蕴。课堂的绿色发展乃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待。所以不能以为强调课堂的绿色发展理念,就只是要加强生态教育,美化课堂环境。当然,这也是应有之义,但不能仅仅于此。绿色发展的实质应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应突出育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真正让教学回归本质,。教学的以生为本,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充分尊重他们的话语权,在自主、真实表达见解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认知度和思考力。这样适合学生生命发展需要的课堂才真正是“绿色”的。教学《珍珠鸟》一课(人教版),学生对冯骥才写于文尾的那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提出了不少异见。有的说,小珍珠鸟不是因为作者的呵护而对他产生了信赖,原因是小珍珠鸟根本不知道人类会伤害他,当然就不会害怕。有的说,为什么笼里的大珍珠鸟一定要召唤小珍珠鸟回笼子,难道它和作者之间没有信赖吗?还有的说,既然作者这么信赖珍珠鸟,喜欢珍珠鸟,为什么不把珍珠鸟放了,还他们自由呢?把珍珠鸟关在笼子里,这也叫信赖吗?……当然,这些问题很复杂,关系到人与自然的相处,人类关养宠物的价值考量等,教师一时也回答不了,就说:“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好,很深刻,让我们一起把这些问题带到课外做深入的探讨,之后我们一起来解决好吗?”

       

说到底,学习就是学生的质疑,学生的探究,学生的成长。教师一时答不上不要紧,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再探究,直到问题的解决。这样的课堂才有了“绿色”的生命意蕴。

       

四、课堂需要“开放”发展

       

开放是大国崛起和民族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发展、课堂教学品位提升的必要前提。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践证明所有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一根本点。现代课堂教学的开放有两个方面,一是要传承中华传统教育的诸多精华,不应妄自菲薄,要让华夏文化的血脉,在现世继续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此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则要拓宽国际视野,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类教育资源于课堂教学,把全球优质的、前沿的课堂教学理念、策略、模式、方法引进来,为我所用。在课堂教育的理念研究和实践探索双层面,引入先进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当然,在开放发展的大格局里,有时会让我们觉得无所适从。这里的关键在于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去有选择地吸收,有创新地运用,寻求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让课堂教学获得健康发展。

       

《北京晚报》2015年10月13日有孙乐琪同志的一篇文章《这是什么课》: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北京革新里小学六(4)班的教室里传来了邓丽君的歌声,家长们以为这是音乐课,猜错了。曲罢,老师问:“孩子们,让你想起了哪个传统节日?”大家异口同声:“中秋节。”“那你们有哪些词语和诗句可以描写中秋节呢?”……听到这里,家长们断定今天上的是语文课,结果又猜错了。老师又问:“不错,从月亮你会想起了什么平面图形?”学生齐声回答:“圆!”老师接着说:,在所有的图形中,圆是最美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最美的‘圆’。”老师说到这里,大家仿佛才明白,原来这是数学课!可这时老师打开大屏幕说:“美丽的圆也是美术家们的最爱。大家来欣赏这幅梵高的名作《星夜》,大家数一数有多少圆形在里边?”

       

其实这是革新里小学“构建课程文化,师生乐学科学”课改推进的研讨会。开展学科间的有效联动,可以让学生在统整中超越传统课程间过度僵化的边界,从而在更加灵动、鲜活的情境中学习,学会整体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学需要开放,课堂才能在开放中发展前行,为未来造就新型人才。

       

五、课堂需要“共享”发展

       

“共享”既是新发展课堂的基本目的,也是课堂教学发展过程的必然展现。,也是课堂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之任务担当。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共享”已是现代课堂“以生为本”的出发点、过程和归宿,是教育发展的公平、民主、均衡的主要象征。课堂应当“让每一朵花儿都开放,每一只鸟儿都歌唱”,让每一位学生在这里都可以自由、自主地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课堂教学的共享发展,实质上体现了课堂教学必须有高位的学生参与度和话语权,实现真正的“民主”“对话”与“合作”“共享”。这也只有在学生拥有了充分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方能实现。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当代最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人教版),课文记叙了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的一件事:一位年轻的父亲安置好受伤的妻子后,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坚持不懈地对倒塌的房屋进行挖掘,一个人经历了38个小时的奋斗,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在一起的13位同学。教师的讲析解读,自然把主题集中在“亲情无价”“父爱伟大”,但学生不是这样想的,一位学生问:“怎么其他13位小朋友的父亲都没有父爱呢?只有一个父亲有父爱?”“课文中的警察是无情的,救火队长也是无情的,他们为什么劝父亲不要再挖了?课文中说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这些人也是无情的吗?”……老师觉得孩子们说得有道理,便说:“好,那就让我们再仔细读课文,找一找原因。”不一会,大家发现了决定父亲坚持挖下去应该是课文中的这一处“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有的说,“前面还有一句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还有的认为:儿子之所以坚信能被救出,他没有忘记“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老师很开心,同学们学得真好,便说:“大家说得对,这种父子亲情正集中表现在他们的相互承诺上‘永远在一起’!”谁说学生只能听老师的,老师也可以听学生。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才是共享的课堂。

       

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与“共享发展”是构成21世纪面向未来的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靶向的语文课堂的本质特征。五个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理念,也体现了我们在“改革课堂教学”方面当前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瓶颈问题和短板问题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新发展的靶向,瞄准的正是学生面向未来世界挑战和社会生存需求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9月定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综合表现为6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显然,我们强调语文课堂教学的五大发展,会更符合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人文特征,究其根本是关乎学生的发展;精神家园的建设。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课堂新发展理念具有长期的意义,也是改课的方法论指导,是今后一个时期课堂教学发展的思路、方向、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时代在前进,课改在深入,语文课堂育人的神圣使命,任重而道远!


产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MOOC”公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内审核处理。


了解在线教育,
把握MOOC国际发展前沿,请关注:
微信公号:openonline
公号昵称:MOOC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