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好课,是“折腾”出来的

2022-06-01 12:50:29

编者按:

        这是个人专访,也是经验总结;

        这是名师自我磨砺,也是一线教师学习榜样。

        名师成长有很多途径,有的名师是“写”出来的,有的名师是“评”出来的,有的名师是靠着一节一节好课,上出来的。

        本文原题《用一节一节好课,表达对母语教育的热爱和敬畏》,后经编辑修改,以《好课,是“折腾”出来的》为题,。


徐杰,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语文教研员,“精致语文”首倡者,连续两届全国中语“优秀教师”,江苏省全民阅读中小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无锡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参加全国课堂教学大赛,先后获得11次特等奖、一等奖。著有《精致语文》《听徐杰老师评课》《名师课堂教学细节设计艺术》。

                 

老师可谓是语文老师中的“获奖专业户”,一个人能在8年时间里获得11次全国特等奖、一等奖,可见他对语文、对语文教育、对语文课堂的热爱和研究的程度。

一线老师,潜心课堂研究,是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徐老师说,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他追求的是:用一节节好课,表达对母语教育的热爱和敬畏。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徐老师是怎样做课堂研究的。

 

老师最初的课堂研究,从“讲风太甚”四个字开始

1995年,工作第二年,南通,徐老师执教校内公开课,散文《三峡》,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口才,课堂上滔滔不绝,自我感觉极好,下课后,带着“讨赏”的心理,请他的同事、特级教师郭志明老师谈谈对这节课的评价,没有想到,郭老师给了他四个字“讲风太甚”!这简直是当头棒喝。

静下心来,徐老师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

“讲”得太多,看似展示了老师的口才,其实是剥夺了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讲”得太多,恰恰是教师在课堂上懒惰的表现,因为自己的“讲”,比启发和引导学生“讲”,要容易得多;

老师“讲”,学生“听”,传输的是结论,缺失的是实践,是过程;

老师“讲”得过多固然不好,但是,当讲而不讲,也是一种失责,那么,什么时候当讲呢?怎样的“讲”才算是一种启发式呢?……

就这样,徐老师以“讲风太甚”四个字为起点,开始了他的课堂研究。

 

要上好课,先研究名师名课

徐老师说,他的课堂教学能力,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

2004年,南京,徐老师执教公开课《地下森林断想》,听课老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只有一位老师含蓄地提醒:徐老师,你的课堂教学语言还可以再优化些。徐老师不信,晚上把课堂录像打开,回看自己的教学语言——一身冷汗!随意、拖沓、乏力乃至错误的教学语言,随处可见。

那一晚,徐老师彻夜难眠,开始思考转变。

他找了余映潮老师的20节课堂实录,开始进行课堂教学语言研究——

首先通读20个课例的教学语言,圈画出特别精彩的教学语言,反复涵咏体会;

接着对这些精彩的教学语言,从形式和功用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类归并;

然后,回到具体的课堂语境,隐去余老师原先的课堂教学语言,自己尝试着进行猜想和还原;

最后,整理自己的教学实录,在整理过程中,不断用红色字体,修改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

这样的研究,徐老师持续了两年多,他对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在潜移默化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006年4月,湖北荆州,余映潮教学艺术研讨会,徐老师应邀作了一个专题发言,题目是《余映潮课堂教学语言运用艺术》,得到了余老师和与会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尝到了研究名师名课的甜头,徐老师进一步把国内中语名师们的好课,黄厚江的,肖培东的,王君的,熊芳芳的,刘铁梅的……一一拿来进行微格研究。

他的研究是卓有成效的:

《教育科学论坛》给徐老师开设了“名师名课”专栏,连载12期;

“语文名师课堂教学细节微格研究”课题,被立项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

专著《名师课堂教学细节设计艺术》,由万千教育出版社出版;

徐老师自己的课,渐渐的,也成为不少一线老师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一节好课是怎样炼成的?徐老师说,两个字:折腾

有一次,在山东德州讲学,互动交流环节,有一位听课老师请徐老师谈谈一节好课是怎样炼成的,徐老师于是以《记承天寺夜游》的备课为例,介绍了自己的备课过程:

读《苏东坡传》(林语堂著),耗时两周;

搜索、打印、阅读与《记承天寺夜游》有关的鉴赏性文字(文艺评论),约5万字,耗时一周;

品读、分析部分名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堂实录,耗时一周;

解读文本,写文本解读稿,5000字,两天;

自己备课,做课件,找班级试上,听取评课意见,优化教案,一天。

徐老师说,我们平时的家常课,不可能如此“不计成本”的备课,但是,一学期,有那么一次两次,经历这样的“折腾”,是难得的历练。

徐老师经常这样来“折腾”他自己:

《夏感》,他在一年多时间里,应邀在五个地方上课,每次都是不同的教案;

作为教研员,他到学校去视导,坚持和一线老师同台甚至同题上课,课题由学校定;

外出讲学,徐老师一直坚持“课+讲座”的形式,徐老师说,所有的理念,都首先而且必须,用自己的课,来诠释;

徐老师源源不断地开发着新课,开发着新讲座,他说,那种把一节课上许多年且上遍全国各地的做法,是懒汉……

我们打开徐老师的电脑,他有个专门的文件夹“我的好课”,里面的好课,有50多节,“我的讲座”,有讲座近20个……

徐老师说,好课,就是折腾出来的。

我说,名师,都是在压力或自设压力中成长起来的。

 

研究课堂,不妨从“课型”入手

语文课有哪些课型?早在2009年,徐老师就提出了语文课堂的几类常规课型:阅读课、复习课、习题课、专题课、作文课、活动课,并就每一种课型的基本定位和基本策略进行过研究。

徐老师曾经策划组织过一次“非典型课展示”,在那次展示研讨活动中,与会老师观摩了四节课,分别是:一节作业讲评,一节单元复习,一节写比喻句训练,一节“狼”专题学习。

很多老师都说,从“课型”的角度来研究课堂教学,针对某一类课型的共性特征开展研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尤其是整本书阅读指导,很多老师苦于没有抓手,而徐老师经过6年的实践研究,提出了名著导读的四种基本课型:“引读课”(陌生化状态导读)、“分享课”(阅读过程中的分阶段推进)、“总结提升课”、“精段重读课”,有了“课型”这个抓手,面对厚厚一本书,老师们就有了信心和底气。

阅读课研究可以从课型入手,写作课呢?

徐老师说,写作课研究,同样可以基于课型进行研究。徐老师给我们打开了一份文件,是2014年江阴市作文教学全员比武的课型说明,这份文件对作文教学课型,进行了合理的界定:就一次具体的指令性写作指导科,可以有作前铺垫课、作中指导课、作后讲评课;就写作能力培养方式,可以有写作活动课、写作能力点训练课、写作思维养成课、作文提档升级课等。

我们笑着问徐老师,“课型”和“模式”有着怎样的区别?

徐老师说,“课型”,着眼于某一类课的共性特征,但是绝不排斥个性;而“模式”,一种套路,照搬套用,无视了个性,鲜活的语文,也就被教死了。

 

持续不断写教学反思,写十年,不做名师也难

有些对“反思”比较敏感,总觉得只有做得不好,才需要“反思”,徐老师说,“反思”,在课堂研究的语境下,是褒义词。

徐老师给我们列出了“教学反思”的内容:美点阐释、亮点再现、弱点剖析、环节优化、步骤调整、对比分析、再教设计……

徐老师说,从教以来,他对自己最为满意的,是坚持写教学反思,少则三五十字,多则一两千字,有感而写,一段时间以后,把零碎的教学反思连起来读一读,就发现了亮点或主线,于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教研主题就有了。

有一天,徐老师发现自己最近的教学反思中,出现了一个频率比较高的词语“课中活动”,他发现一节好课总是跟“课中活动的组织”有关,于是,他就把“课中活动”作为一个年度的课堂研究核心内容。

他研究听黄厚江老师讲课的课中活动,写成了《把课堂活动作为学生素养生长的土壤》,发表在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引起了很多读者的阅读研究兴趣;

他研究自己教学反思中的课中活动,写成了《读写结合的三种基本形式和操作策略》,发表在《江苏教育》,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

徐老师的专著《精致语文》,从出版社约谈,到书正式出版,才两个月,其中的诀窍就是,所有的书稿,都来自徐老师平时所写的教学反思,他只用了两个礼拜,“复制粘贴”,就拿出了25万字的书稿初稿。

教学反思,是一种文字的积累,也是一种思考的积累,更是一种智慧的积累。

徐老师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就是在思考中前进,我们的教学,因为有了“反思”而呈现出探险的魅力。

 

美丽的语文课堂,需要一群人,一起来研究

    团队、砥砺、合力,是一个老师教学生命能够持续蓬勃的保证。

徐老师说,语文老师,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小团队”,应该有志同道合的“同行者”,团队的人数不在多,三五人可,七八人也可,经常交流和碰撞,是成长自己,也是成就他人。

在徐老师成长的道路上,有好多个这样的团队,他们的智慧,为徐老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养分。

通州区金沙中学语文组。徐老师在这个团队里找到了具有生长力的课堂研究“起点”;

南师附中江宁分校语文组,徐老师在这个团队里完成了课堂研究的“原始积累”;

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语文组,徐老师在这个团队里实现了太多的“教改设想”;

此外,徐老师还参与创建了颇有影响力的民间草根教研团队“煮酒论语文”,这个团队定期开展活动,成员带着课,带着思考,定期聚会,互相“吵架”;

徐老师从一线教师转为教研员以后,他着力打造三个层面的科研团队:全国名师黄厚江江阴工作站、江阴市初中语文骨干班、江阴市初中语文学科基地核心成员,这三个团队,每个月集中一次,每次两天时间,围绕专题进行研讨学习。

除了本地区的集中研讨,徐老师还经常带着团队成员,到省内外名校去,到市外的名师工作室去,以课会友,开阔视野。

把自己曾经得到的帮助,曾经成长的营养,传递出来,让更多的同行者,汲取力量,有展示和历练的平台,这真是一种美好的事业。

徐老师是江阴的教研员,但他也有着令人感动的语文人情怀,他应邀在深圳龙华、四川南充、常州市北建立工作室,担任导师,帮助当地培养优秀团队;他每年都去西部地区支教,在贵阳、四川、重庆等地,收了好几个弟子,不厌其烦地指导弟子们进行课堂研究……

徐老师说,跟尺码相同的人同行,一定能走得更远。

 

分享徐老师的教学格言

徐老师的教学格言,是他课堂教学研究的智慧结晶,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教学活动中的迁移拓展,好似蓝天下的风筝,要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

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及时适量的讲析,仿佛一缕清风,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讲”得好,也是启发式。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犹如风景名胜的解说词,与美景相辅相成,是学生的第二文本。

教师,是课堂活动丰富的第一责任人。

教师研读文本的深度,决定了他课堂站立的高度。

所谓的读写结合,不是“读”与“写”的机械叠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课堂预设如作文谋篇布局,要关注重心、详略、过渡、升华。

“教什么”与“怎么教”,犹如“吃什么”与“怎么吃”,你说哪个更重要?

语文教学的“精致”,与“洒脱”、“宏阔”、“大气”等词语并不矛盾。

 

上出一节一节好课”,“用课堂来诠释和验证自己的教学理念”,徐杰老师对待课堂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语文老师对母语教育的热爱和敬畏,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名师的成长之路。

也许,你也可以那么做,也许,你也能成长为那样的人。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