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胜利日报】一条路,走了30多万公里

2022-05-21 07:53:52

一条路,走了30多万公里

——东辛采油厂营二管理区营8更9井站采油工薛梅先进事迹报道之一

编者按:

  当前,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发扬严细求实精神,做好油田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工作,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学习弘扬榜样的精神,汲取标杆的力量。薛梅和田明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优秀职工代表,他们的事迹展示了新时期石油石化人“严细实”的作风和拼搏奉献的精神,彰显了当代企业劳动者的风采。日前,集团公司党组作出向两名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广大干部员工学习他们严细认真、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开拓创新、知责尽责的拼搏精神,忠诚敬业、乐于奉献的优秀品格。从今日起,本报将连续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单位把井站交给我们,凭的就是一份信任,越是没人监督,越要往好里干。 ——薛梅


  从东辛采油厂出发进入黄河路向东走,到庐山路路口左转,过北一路、北二路到达德州路西行5公里后,拐上一条向南的小路,于是颠簸开始了。采访车经过左拐右拐、七上八下地折腾,终于到达东辛采油厂营二管理区营8更9井站——薛梅和丈夫孙宾住了20年的家,一个在油田已经为数不多的夫妻岗。

  这里,距离东辛采油厂15公里,距离营二管理区12公里。除了这两年因为工作需要到管理区和采油厂多次,之前的18年,在薛梅和孙宾的记忆里,他们只去过两次,一次是开结婚证明,一次是给孩子落户口。

  这里,距离他们所在的注采站3公里,没法骑自行车,步行一个来回需要一个小时。为了送油样和资料,薛梅在这条路上一天走一个来回。

  在这里,薛梅和孙宾沿着7口油水井、一座计量房和2000多米管线走出了一条巡井路。巡井路全长有7.5公里,走下来需要一个半小时,一天最少要走六趟。20年走在这条路上,薛梅累计巡线42000多次,行程30多万公里。

上班23年,工作没挪过地方

  “上班23年了,我一直就在这里,没挪过地方。”说这句话时,薛梅满脸温情,更有自豪和骄傲。

  1992年,20岁的薛梅从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原东辛采油厂采油1队上班,和几个姐妹一起负责管理营8更9井站方圆16平方公里的7口油水井和2000多米输油管线。

  作为“油二代”,薛梅成长的每一步都受到了石油石化传统的影响。她的父亲当过兵、参加过石油会战,对薛梅影响最深的,就是父亲严细的作风和认真的劲头。

  她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白天在单位上忙一天,晚上回到家还要整理资料,“常常是我睡的时候他在写,一觉醒来他还在写,那种认真投入的情景,深深印在了我的记忆里。”

  参加工作后,薛梅所在的单位是油田第一支采油队,胜利油田前身——“923厂”的命名井也在这里,第一堂课就是在这口井上“忆队史、讲传统”。“特别是身边那些老师傅们,不管领导在不在,工作起来都一样严细认真,我真正明白了石油工人‘三老四严’和‘四个一样’的真正含义。”她说。

  上班不长时间,薛梅就给同事们留下了勤学好问、敢于吃苦的印象。与此同时,已经24岁的孙宾从武警部队退伍后跟随父亲的建筑公司来油田承包工程。

  1992年2月的一天,薛梅和孙宾好像两条原本平行的线条突然因为一条线的倾斜相交了。薛梅当时是油田职工中专工民建专业的在校学生,毕业前在钻井指挥部基建科实习,恰巧负责这个项目的质量检测,两人初次见面,就因为工程的一个小细节吵了一架。

  可谓是不打不相识。薛梅的较真、细心彻底征服了孙宾,加上比薛梅大4岁,孙宾决定去呵护这个小姑娘并获取了薛梅的芳心。1993年,建筑公司干完活走了,而孙宾却留下了。他一边打零工,一边和薛梅谈恋爱。薛梅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东辛采油厂当采油工。从此,薛梅每天巡井,孙宾在外干建筑,两人一天难得见一次面。

  1995年11月,为解决人手不足、职工倒班不便等困难,单位把营8更9井站调整为“夫妻井”站,允许一名职工带一名家属在井站安家落户,驻站家属每月有150元的补助,只是当时正式职工工资的一半。

  尽管这里位置偏,环境差,责任和工作量都很大,但薛梅还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她和孙宾觉得,吃苦不算啥,不但能更有精力和时间把油水井看好管好,而且两个人可以天天在一起,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出于对薛梅的信任,队上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至今两人还记得,队上带他们到营8更9井站选址盖房子时,看到河沟边一块光秃秃的地方,薛梅和孙宾不约而同地指着这个地方说,“就是它了!”

  这一年初冬,刚刚结婚7个月的薛梅夫妇搬进了刚刚盖好的三间房子,开始了他们充满憧憬的驻岗生活。

  从此,一对小夫妻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守着他们的承诺,一住就是20年。小夫妻变成了中年夫妇,一根指头粗的柳条在见证他们爱情和艰辛的过程中,长成了孙宾也搂不过来的参天大树。

再苦再累,也要把油水井和管线看护好

  从住进小站的那天起,薛梅和孙宾就承诺,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也要把油井管好,把管线看护好。

  尽管薛梅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两年多,对这里的环境也比较熟悉。但是一天到晚吃住和工作在这里,其困难和艰辛程度还是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抛开寂寞孤独和交通不便不说,吃水就是一大难题。没有自来水,单位给安装的用于盛饮用水的罐,由于生锈严重,里面的水不能喝,他们就吃房子后边一个水塘里的水。三年后,一个亲戚来站上感觉水有异味,才发现水塘边上有一个厕所,于是他们又改喝水罐里的水。遇到雨雪天气水送不来,他们要么存雨水,要么化雪水。

  房子的西南方向有一片坟地,大概有50多座坟,但这里是巡井的必经之路。薛梅最怕夜间巡井,“夜风吹的芦苇哗啦响,手电筒一照,墓碑还发出阴森森的光,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每次路过这里,薛梅都是盯着脚底下的路,什么都不想硬着头皮快速地跑过去。

  “但这并没有影响我和丈夫当初的承诺,也不会让我们退缩。”薛梅说。尽管没有暖气、冬天盖三床被子还是冷,尽管孙宾巡井时摔进水沟,医生钻开孙宾的头骨抽出瘀血才捡回一条命,但他们深知,“单位把井站交给我们,凭的就是一份信任,越是没人监督,越要往好里干。”

  之前的巡井路是以队部为起始点,现在的巡井路则是以他们住的房子为起始点。几年时间,薛梅和孙宾走出了一条巡井路。“每到雨季过后,我们都要来拔芦苇,不然芦苇很快就长高,没法过人。”薛梅说。

  路上细细的沙土扑在鞋面上,一会就积了厚厚一层。薛梅说,晴天挺好走,要是赶上下雨天,那可就得踹泥了。有的路段平坦,就骑自行车巡井巡线,但更多的是步行。由于常年在坑坑洼洼巡井巡线路上行走,薛梅的脚严重变了形,阴天下雨便疼痛难忍。

“就怕出什么差错,给原油生产带来损失。”薛梅和和孙宾至今还记得刚到小站时的一次雪夜的坚守。1995年的冬天,一场大雪扑面而来,不大一会儿就下到一尺多厚,因为原油堵住管线,导致一口油井出油。

  此时正值深夜,小两口缺乏经验,不知道是管线被堵的原因,盘根加不住,吓得不知所措。小站没有电话,孙宾冒雪到附近找到了一个有电话的单位,好不容易叫开门给队上打了电话。可是由于大雪,车辆和设备进不来。

  于是,孙宾又返回到井场。感觉没法向领导交差,浑身是油的小两口就守在油井旁边,一直到天亮上班时,队上派人来采取措施。

  干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是薛梅时常对自己说的话。小站远离单位、地处偏远,除了单位的干部定期来巡查,平时很少有人来。一天巡几次井、记几次压力,没有人监督,都是薛梅自己说了算。

  但薛梅从来不打折扣,甚至会主动加码。不管酷暑严寒、风天雨夜,薛梅都严格按照岗位职责,4小时巡一次井,2小时记录一次压力,从不走样、从不变通。她认为,岗位职责怎样要求,就该怎样干,“要是遇到特殊天气,最多时一天巡井10多次。”

  孙宾心疼薛梅,很多活都是两个人一起干,巡井巡线两个人倒替着,或分头进行。但天气不好时,孙宾有时对薛梅那种认真是有意见的,就劝她,少去一趟不要紧,有时吵架。“我犟不过她,看她拿起工具就走,我也没办法,赶紧紧跟上。”

把最普通的工作干成管好井的大事

  跟绝大多数人不一样,薛梅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安静了睡不着,没有灯光睡不着。于是,每次睡觉,薛梅住的房间里总是要开一盏灯和一扇窗。

  这是为什么呢?薛梅解释说,房子的东南就是一口油井,听惯了抽油机的声音,一旦没了动静就知道是油井停井了,要迅速采取措施。开窗子就是为了好听到油井的动静,“一安静下来,我会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

  开灯则是为了第一时间知道线路是否停电。薛梅家和油井用电是一条线路,沿线共有30多口油水井,只要家里的灯不亮了,就知道油井线路停电,可以第一时间通知队上检修线路快速恢复生产。

  2008年的夏天的一个夜晚,隔着水沟与房子相望的一口电泵井因为雷雨高压线故障导致线路停电。薛梅和孙宾担心电泵井,巡查后再越过水沟回家,还没到家就看到家里的灯不亮了,于是又返回到井上开井。这样反反复复以家里的灯为信号,两口子往返了6次,直到线路正常。

  对采油工来说,量油、取样、测压是最普通的活儿,但薛梅不认为这是小事,“不管哪一个环节做得不到位都有可能影响油井生产,我要做的就是把看似最普通的工作干成管好井的大事。”

  就拿取样来说,怎么取、分几次取效果大不一样,直接影响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这么多年来,薛梅从不偷懒,始终按照操作规范,取样前先放掉井口死油,分三次取够油样,每次间隔都在2分钟以上,取样后及时送单位化验。

  一年初夏的一天,自从凌晨2点巡完井,薛梅就一直没睡着。她的心跟屋外的风一样,一阵紧似一阵,刚5点就匆匆地出门,赶到了营6-44井。

  营6-44井接连几天产量和动液面都有波动,薛梅天天取样天天去单位问情况。来到井上,薛梅赶紧取样。眼瞅着雨就要下来了,薛梅赶紧用塑料布把油样包裹好,急匆匆地向单位赶去。

  没走几步,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下起来,薛梅赶紧把样桶抱在怀里,徒步往单位送油样。一进院门,薛梅的样子把大伙吓坏了——雨帽滑落、头发湿透,雨裤上的泥齐腰高,只有被密封包裹的样桶安然无恙。薛梅淡淡地说,“怕送晚了化验就不准”。(文:记者 庞世乾 特约记者 田 真;摄影:记者 朱克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