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颛顼帝及颛顼时的大洪水

2022-04-01 09:53:57

点击蓝色字免费订阅,

颛顼帝及颛顼时的大洪水


  前面我们谈了女娲时大洪水和黄帝末期大洪水,又兼及炎帝大九州、大禹大九州,并对帝俊、太皓、少昊这些重要概念进行了厘清。现在我们来看看颛顼帝及颛顼时的大洪水。


  颛顼帝是谁?

  《海内经》说:“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zhuó)首、谨耳、人面、豕(shì)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原来颛顼帝是韩流与阿女(嫦娥)的儿子。我们从前面知道,鼓、延、殳也是阿女的儿子,只不过是阿女与祝融(伯陵)的儿子。由此可见,鼓、延、殳与颛顼帝实是同母异父的兄弟。

  《史记》是怎么说的呢?《史记》说:“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箰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史记》说颛顼帝叫高阳,为昌意之子。而《海内经》记载的颛顼帝却是昌意之孙,韩流之子。可见《史记》的记载有欠准确。至于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的更是将黄帝和黄帝后族混为一谈了,其准确性还不如《史记》。这一点,前面已经谈到。此略。

  《史记》说,颛顼帝高阳之母是昌仆,但据《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颛顼帝的母亲却是阿女,即嫦娥。可见《史记》在这一点上也错了。颛顼帝的母亲既然是嫦娥,我们也就明白《海内经》为什么要将韩流说成贰负(娥夫)、嫦娥说成“十有二”了。此是曲笔,不得不为也。实际上昌仆并不是颛顼帝之母,而是韩流之母。

  前面我们从《春秋纬.命历序》中看到,榆岡治54年,后是轩提。“号曰帝寿鸿,即轩辕,有熊之子也。......治百有五年,而其孙颛顼次之,号曰高阳。”寿鸿是什么意思?其实也就是少皓、少昊之音译。《春秋纬》说轩辕也叫少皓,可见上文说的少昊(少皓)只是泛称确是事实。

  黄帝时代到底有多少年?《春秋纬》有二种说法,一种是黄帝“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另一种说法是黄帝共105年,后传位颛顼。前后说法大相径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前人将黄帝和黄帝族混为一谈了。事实应是黄帝族自黄帝到轩辕时共2520年,轩辕时代治105年,轩辕只是黄帝后族,不是黄帝本人。

  《春秋纬》和《史记》都说轩辕和黄帝之后是颛顼帝。可是《古本竹书纪年》却又有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说:“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徹者,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黄帝死七年,其臣左徹乃立颛顼。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阳之穆。”《古本竹书纪年》说黄帝仙逝后,左彻造黄帝木偶,挟木偶而令诸侯七年,最后才立颛顼为帝。


  左彻是谁?中国南方音就是凿齿、淖子。淖子是谁?阿缘之父族也。分析至此,真相大明。原来左彻就是韩流的岳父,也就是嫦娥的父亲、颛顼帝的外公。


  我们知道,黄帝有二十五子,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从来都是大问题。显然黄帝族的韩流在立谁为继承人的问题上没有处理好。为什么他就不能先处理好再仙游西升呢?因为事发突然啊。为什么?黄帝族韩流杀了祝融(伯陵),炎帝族起兵活捉了韩流和危(羿),把他们绑在疏属山的大树上活活晒死、饿死了。韩流当时压根没想到会是这样一种死法,更谈不上立继承人的问题。

  这就给黄帝族出了个大难题。

  所以此时凿齿(左彻、淖子)----韩流的岳父、嫦娥的父亲挺身而出,凿齿瞒天过海,挟黄帝族韩流之木偶而令诸侯整整七年,直到颛顼长大,才传位给嫦娥的儿子、凿齿的亲外孙---颛顼帝。

  颛顼帝的上位,引起了羿族的不满。羿族鞍前马后为黄帝族打天下,羿族的首领危和黄帝族韩流出生入死,一起战斗,连死都死在一块,要功老有功劳,要苦老有苦老,现在却让战争的“罪魁祸首”(至少在当时人看来是如此)嫦娥的儿子继承了大位。羿族气不打一处来,就起来发话了。《海外南经》说:“羿(yì)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qū)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持]戈。”

  羿是何等之人,那可是帝俊的红人。“帝俊赐羿彤(tóng)弓素矰(zēng),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羿的那把神弓就是帝俊赐给他的。羿挟神弓之威,兵发寿华之野,与凿齿族展开了大战。羿族射杀了凿齿。

  寿华之野在哪?据《山海图》和《海外南经》叙事顺序,寿华之野就在今云南、广西之间。《山海经.大荒南经》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 有人曰凿齿,羿杀之。”据《大荒南经》叙事顺序和《山海图》复原图,此融天山就在广西,正与《海外南经》相印证。关于羿与凿齿之战,史载纷异,有说是帝尧时期的,有说是夏启以后的。但据《山海经》,羿与凿齿之战却是轩辕后期的事。

  此后事态是如何发展的,史册失传。但不管怎么样,颛顼帝终究是上位称帝了。

  颛顼帝生于若水,长于秦岭,初被分封于江西、湖南一带,是为《山海经》少昊之国,少昊之国的意思就是太阳国。轩辕称少昊(寿鸿)太阳,颛顼也自称少昊太阳,可见自古以来,统治者都喜欢以红太阳自居的。从前文我们知道至少公元前4000年时的女娲时代已能炼铜,时代发展了1000年,到轩辕时代已经有青铜器也就根本用不着怀疑;而现在我们知道江西、湖南上古是少昊颛顼国都所在,颛顼为轩辕孙族,颛顼时有高度的青铜文明也是理所必然。据此,江西上古必然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存在。 


  颛顼的疆域有多大?

  我们先看《山海经》怎么说的。


  《大荒东经》载:“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前面已谈到,中容就是颛顼帝八恺之一的仲容。据《山海图》复原图和《大荒东经》顺序,中容国在今东北。在颛顼时代,东北只是颛顼封国之一。


  《大荒南经》有二处提到颛顼,其一说:“又有成山,甘水穷焉。有季禺之国,颛顼之子,食黍。”此成山即《南次二经》之成山,据《山海图》,成山在今阿富汗和印度之间。《大荒南经》说在成山一带,有上古季禺国,也是颛顼封国之一。

  其二说:“有国曰[柏服],颛顼生伯服,食黍。有鼬姓之国。有苕(sháo)山。又有宗山。又有姓山。又有壑山。又有陈州山。又有东州山。又有白水山,白水出焉,而生白渊,昆吾之师所浴也。”此柏服国即苗族枫伯之后族。据《山海图》及《大荒经》顺序,其地在今湘西。上古湘西一带为柏服国,也是颛顼封国之一。


  至于《大荒西经》则有四处提到颛顼封国。其一说:“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此淑士即殳斯一族,为颛顼帝同母异父兄弟国。据《大荒西经》叙事顺序,淑士国在今秦岭一带。

  其二说:“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据《山海图》及《大荒西经》叙事顺序,此太子长琴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以东。 

  其三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上],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据《山海图》及《大荒西经》顺序,此嘘神已到了西亚。此日月山即亶爰山之中国南方音译,亦即后世夏后开之大运山,都是中国南方音译的结果。

  其四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谓大荒之野。”前文已谈到,此三面一臂即闪米特IBRIM一臂人,即希伯来人一族。在今叙利亚东北。


  而《大荒北经》也有三处提到颛顼封国。其一:“有叔歜(chǔ)国,颛顼之子,黍食。”此叔歜国疑是肃慎国之音译。据《山海图》和《大荒北经》,此叔歜国在今内蒙古高原以东,也是颛顼封国之一。

  其二说:“西北海外,流沙之东,有国曰中[车扁](biǎn),颛顼之子,食黍。”据《山海图》复原图和《大荒北经》叙事顺序,此中[车扁](biǎn)国在今雅布赖山一带,也是颛顼封国之一。

  其三说:“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huān)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xī)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据《山海图》复原图和《大荒北经》叙事顺序,此章山即钟山。在今酒泉至内蒙一带。此苗民国也为颛顼后族之封国。

  仅据《山海经》,颛顼封国如上图所示。


  我们再看《史记》是怎么说的。


  《史记.五帝本纪》说:“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史记》说颛顼帝叫高阳,是黄帝孙族,昌意子族。颛顼帝的疆域史无明考。但结合《山海经》看,史迁所记并无虚妄。“北至幽陵”。幽陵在哪不明,但从《山海经》看,颛顼之封国中容国已到了黑龙江以北,则幽陵至少已到中容国;“南至交趾”,上古之交趾在今中南半岛;“西至流沙”,《山海经》中的流沙有多处,从《山海经》看,颛顼之封国“三面一臂”已到了叙利亚,则此流沙至少是现在的阿拉伯沙漠;“东至于蟠木”,蟠木在哪不明。史迁说颛顼帝乘龙而至四海,“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史迁是夸大其辞吗?从《山海经》来看,整个亚洲都在颛顼帝统治之下,说他乘龙而至四海一点也不夸张。


  奇怪吧?上古颛顼帝时竟然如此恢宏。,“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克伐。” 

  《书?吕刑》说颛顼帝:“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意思是在上古,天、地本是相通的,人神混杂。到颛顼帝时,颛顼帝命重、黎断开天地之间的通路。《山海经》对此的记载是这样的“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这一句殊难理解,有解释为颛顼帝命令重推开上天,令黎下按大地的;有解释为颛顼帝使政教分开,民、巫分治的。有解释为颛顼帝令重司天,令黎司地的。种种解释,不一而足。

  倒是《国语》中的昭王直白明快,《国语.楚语下》说:“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寔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在昭王看来,颛顼帝实是使天地不通的人,如果不是颛顼帝,那么人人都可以上天了。观射父的解释是:“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 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观射父的解释属于政教分离。

  绝地天通的解释可谓人言人殊。真相如何,交给读者自已判断。此处不表。


  颛顼帝之颛顼是什么意思?颛顼、扎西、祭司上古本是一音,为中国南方语音。以音释义,颛顼就是扎西就是祭司。颛顼既称帝,又称祭司,可见颛顼帝初期是的。颛顼“绝地天通”,也就意味着政教的分离。

  《山海经》说“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献是什么意思?祈也。邛是什么意思,降也。献与祈、邛与降,上古都是同音字,也是中国南方语音。后人不解,误将邛改为印。印下地是什么?一样不通。所以《山海经》此句实是:“帝令重祈上天,令黎降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颛顼帝为什么要重祈求上天,令黎降处下地?


  这实在是因为颛顼帝时期是一个天灾多发的历史时期。何以见得颛顼帝时天灾多发?


  因为《国语.楚语》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了我们:“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嘉生是什么,有专家解释为好的物产。其实这是误解。《国语》说的是无物充当祭祀,既然没有好的物产,那么意味着一般物产还是有的,可《国语》说的是无物以享,嘉生是“好的物产”之说明显不符合《国语》的意思。那么嘉生是什么?嘉生,稼穑也,为中国南方语音。稼穑不长,无物祭祀。祸灾接二连三地到来,不知何时是个尽头。以至于出现了“夫人作享,家为巫史”,用人作祭品、家家为巫祝的现象。前人对《国语》这段文字理解不深,不知道当时天灾非常突出。

  正是因为天灾频仍,所以才会有颛顼帝命其叔“重”祈求上天。同时由于物资贫乏,资源的争夺也就非常突出,战争也就频仍,颛顼帝就将“黎”放逐到了下地。


  为什么说重是颛顼帝之叔,黎是颛顼帝驱逐的对象呢。


  因为《春秋左氏传》说得很明白。《春秋左氏传》说“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此其三祀也。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 这里的少皞氏就是少昊颛顼帝。《春秋左氏传》说颛顼帝分封五正,其四个叔叔占居了金正、木正、水正三正的重要位置,另二正一为火正犁,即祝融族,另一为土正,即句龙。此处的子,并不一定有血缘关系。我们知道祝融本是炎帝族,祝融与黄帝族交战,战败后,有一支被驱逐到了西亚。另一支称句龙族,为共工的后代。

  祝融族逃到了两河流域,前面已经说了,逃到西亚的一支为灵恝(拉甲或拉安)。这一支实际上就是《国语》所说的犁。犁之粤语读lai,其音正是灵恝(拉安)的快读。

  这同样能够以《南山经》首经互证。《南山经》首经说:“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瑶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gǔ)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据《山海图》复原图,此招瑶山在今叙利亚东北。此处的招瑶实际上就是祝融,二者读音完全相同。此招瑶山是以族为名的山。后面的祝馀草也是祝融族(蜀人)之图音,所指正为祝融后族。经文后面的榖木,实际上是句芒的图音。迷榖,前面说了,是蒙古的图音。蒙古之名自此始。《国语》说句芒名叫重。以此看来,颛顼帝其实是派其叔“重”监督两河流域的祝融后族。此迷榖实际上是鼓之后族,与颛顼族同母异父。两河流域的迷榖在血缘上可能要高出颛顼帝一辈,所以颛顼帝称其为叔。

  逃到两河流域的灵恝在考古上有发现吗?有!这就是《苏美尔年表》上的拉伽什。灵恝到了两河流域称灵恝神。后世考古学者据两河流域留传下来的方言翻译成了拉伽什。拉伽什后来到埃及建立了互人国,即法老国。此是后话。此处不表。

  颛顼帝封的土正共工氏的后代在《国语》中被称为句龙。其实句龙也是周饶的音译,此一支留守贵州和广西之间,即《海外南经》所说的周饶或焦侥国。《海外南经》说:“三首国在其东,其为人一身三首。 周饶国在其东,其为人短小,冠带。一曰焦侥国在三首东。”句龙就是周饶、焦侥的音译,实为一族,意思也是蜀人。上古周、焦二字在中国南方有的民族中是同音的。周饶与焦侥实属不同民族音译的结果。


  颛顼帝的都城在哪?

  据《吕氏春秋》说:“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而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却说:“始都穷桑,后徒商丘。”从《吕氏春秋》和《帝王世纪》的记载来看,颛顼帝的都城在空桑或穷桑是无疑的。只不过《帝王世纪》多了颛顼迁都一说,这意味着颛顼时期有一个迁都的过程。


  那么孰是孰非?


  都对。


  这不是和稀泥吗?


  绝不是。实际上穷桑和空桑是同音的,都是中国南方语音,实为同一地方。

  穷桑(空桑)在哪?颛顼帝之都城有二。其一为迁都前的空桑,即在湖南、江西一带,很可能以今之湖南衡山为中心;其二为迁都后的空桑,即在黄土高原,很可能以恒山为中心。穷桑、空桑、衡山、恒山,上古语音是相同的,它们是音译的结果。


  从《山海经》来看,颛顼帝的都城在哪。


  《山海经.大荒东经》说:“东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按《大荒东经》的表述,少昊国周围有大壑,之后是甘山(甘渊),然后是皮母地丘,再次是大言山。而据《山海图》复原图和中国南方语音,甘山就是光山,读gan(光山在湖北大洪山一带),甘渊即江渊,为今之江汉平原,上古为渊。皮母地丘是什么,据前贤注文,皮母为波母之误。而波母恰恰是白马之古音,所以波母山就是现在湖北、安徽交界处的白马尖;至于大言山则完全是大尧山的音译。按《山海图》复原图,其地正在白马尖东北。

  所以《大荒东经》此处的大壑实是指洞庭湖。上古洞庭湖处于东海之外。

  而且自洞庭湖到大洪山到白马尖到大尧山,一直到后面经文所说的地名方国,对应关系非常之好,且都在洞庭湖往东北一线上。

  所以据《山海经》,颛顼帝的少昊之国中心地域实在湖南、江西之间。一些学者说少昊之国在山东曲阜,从《山海经》看,实在是不通的。


  那么,“东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

  要弄清这段经文的意思,关键在于理解“孺”和“琴瑟”是什么意思。孺是什么意思,学者们说是“乳”的意思,义转为哺育,说是少昊哺育颛顼于此。可这与后面的“弃其琴瑟”语意不连贯,非常突兀。


  少昊孺帝颛顼是什么意思?孺,jyu也,即后世所读的“玉”,为中国南方语音。少昊孺帝颛顼就是少昊玉帝颛顼!少昊、玉帝、颛顼都是指同一人。


  颛顼是传说中的玉帝?


  是的。颛顼确是玉帝,只是颛顼被后人神化了。


  证据?


  请看《马王堆汉墓帛书五星占》:“北方水,其帝端玉,其丞玄冥”,马王堆帛书表明上古北方是端玉帝和玄冥统治的;而《淮南子?时则训》则说:“北方之极,颛顼、元冥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而上古元、玄二字是同音的,都读两广语言的jyun,二者属同音通假,所以玄冥与元冥其实是同一人。马王堆“五星占”说北方之帝为端玉,《淮南子》说是颛顼。如果二者所载没错,那么意味着端玉就是颛顼。事实上玉、顼的南方语音也非常接近。顼,南方读yu,北方读xu。

  所以颛顼上古实应读端玉,为中国南方语音。而中国南方语的端、丹、德、帝是可以同音通假的。所以端玉就是帝玉。同时上古尧帝、舜帝、禹帝又可以称为帝尧、帝舜、帝禹,所以帝玉一样可以称为玉帝。

  此外据道教《上清大洞真经》记载,玉帝尊号叫赞耳。而赞耳的上古中国南方语就是端玉,“耳”,音近今粤语的ji。

  所以,从音读上分析,上古颛顼就是端玉,就是玉帝。

  同时从道教发源地来看,江西三清山是道教的发源地,在上古,这里正是颛顼帝中心区域所在。而中国传说中的玉帝,也是要管辖道教的,这正是政教分离的表现。


  可马王堆帛书和《淮南子》都说颛顼帝在北方啊。

  这其实可以理解,据《春秋纬》,颛顼时代共传350年,在这350年内,颛顼后族和封国遍及亚洲,有后族出现在北方不足为奇。

  从《山海经》看,少昊之国就是在湖南、江西之间。从中国古史看,这种将后族和帝王混同的现象非常突出,马王堆帛书和《淮南子》将颛顼后族也混同于颛顼帝不是不可能的。


  现在知道了“孺”是“玉”的通假,那么“琴瑟”呢?


  我们再来看一下唐代敦煌写本《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是怎么说的,敦煌写本《开地开辟以来帝王纪》说:“颛顼高阳氏,皇(黄)帝之孙、高昌意之子。治在雍州上郡。台(?)殿(?)。遭旱五载,自责无德,将神(身)投海,海神不纳,有一大鱼负顼而出。天感其心,须臾降雨,天下大丰。治经?五年(中间缺一字),遂即灭矣。禅位帝喾。”对于这则经文中的什么“治在上郡.”我们可以不必当真,因为上古之雍州远非春秋战国以降的雍州。关键是后面的语句。后面说颛顼帝时遭遇了五年旱灾(这正与前面所说的“稼穑不降”相吻合),自责德行不够,不配做帝王,就把自已投到大海中去了,不料海神不接纳他,有一条大鱼背着他出来了。不一会天上就降下了大雨,天下丰收。他又统治了不知多少个五年,就灭亡了,后传位帝喾。”

  从敦煌写本我们可以看出,颛顼帝是投海自尽了,不过没有死,又活过来了。

  敦煌写本的记载是真的吗?

  我们回过头来看《山海经.大荒西经》的记载:“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这则经文说:图上画着一条干鱼,它名叫鱼妇,颛顼死了又复活了。这是什么意思?经文后面进行了解释:大风从北来,天上降下大洪水,人就变成了鱼,这就是鱼妇。颛顼死了又复活了。从《大荒西经》看,颛顼死而复是活是确有其事。不过他不是敦煌写本所说的因大旱自责而投海,而是因为大洪水。在大洪水中颛顼差点淹死了,不过他很幸运,逃过了一劫。


  在大洪水中颛顼逃到了哪里?


  两河流域!


,即两河流域《苏美尔年表》上的“渔夫王”。


  我们现在基本了解了颛顼投海的前因后果,下面我们来看“琴瑟”是什么意思。据敦煌写本,颛顼是“将身”投海。那么这就意味着敦煌写本将“弃其琴瑟”理解成了“将身投海”的意思。从粤语来看,“琴瑟”与“亲身”读音非常接近。所以,敦煌写本十有八九将“琴瑟”译成了“亲身”。

  事实上,所谓“亲身”应该是空桑或衡山的音译。唐代敦煌写本不知是从哪听来的,误译为“亲身”。而后人更是望文生义,将“亲身”理解为自身,所以才有“将身投海”的说法。

  “弃其琴瑟”,实际上是“弃其空桑(衡山)”的意思。


  所以,“东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这一句实际上是:“东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国。少昊玉帝颛顼于此,弃其空桑(衡山)”的意思。


  颛顼为什么要丢下空桑?


  因为大洪水啊。

  颛顼帝时有大洪水吗?


  有,这就是《》中记载的大洪水。我们从前文看到,《》中的大洪水即挪亚大洪水,它实际上是人类历史上几次大洪水的混合记忆。上帝(God)即(上古读gan)、灵恝(读拉安或拉甲)、鱼凫王、尧帝的混合体。它明显来源于上古民间传说,因此其记载的上古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失真和错位。


  在《》中,亚当和夏娃因偷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而被上帝驱逐出了伊甸园,目的是为防止亚当再次偷吃生命树上的果子。而在《山海经》中却是炎帝族的伯陵因偷了嫦娥而被族(黄帝族)驱逐到了两河流域,以防炎帝族争夺神民(三苗)帝国的霸权。炎帝之与亚当、之与God、嫦娥之与善恶、生命之与神民(三苗),读音如此相同,事件结果都是被驱逐。这能是巧合那么简单吗?显然不是。它们其实都是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只不过《》与《山海经》相比较,《》对此的记载明显是失真了。


  虽然失真,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历史。特别是关于世界上古史的记载,《》是可以和中国古籍相参校的。在《》中,挪亚是亚当之子,是被流放的亚当的后代。而在《山海经》及中国典籍中,灵恝(拉安)也是炎帝后族,即黎之一族,即《春秋左氏传》所说的火正----黎之一族,也是被驱逐到那里的。


  颛顼帝是如何驱逐黎族(黎,上古读两广语言的lai)的呢?


  我们知道,炎黄时期,炎帝族的蚩尤、祝融、伯陵、共工都和黄帝族发生过规模颇大的战争。黄帝族战胜炎帝族后,对炎帝系采用的是恩威并施的手段,一方面是安抚、分封炎帝后族,实行民族自治,另一方面是战争,对反叛的炎帝族以战争手段解决,并对战败后的叛军施以流放。


  祝融之后族---黎族也是这一政策的结果。从《山海经》来看,炎帝系的祝融最初从云南发展到了新疆及甘肃一带,炎黄大战时,祝融族地盘不断缩小,退至秦岭、四川一带;后又战败,退至湖北、湖南以南,最后到祝融之后代黎的时候,祝融族已退至湖南以南了。


  黎时候的祝融族,《山海经.海外南经》有二处提及。其一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其二说“周饶国在其东,其为人短小,冠带。一曰焦侥国在三首东。”据《山海图》复原图及《海外四经》复原图,南方祝融和周饶就在广西、云南一带。也就是说在颛顼帝时,祝融的后代已退至广西、云南了。这一点,同样可以在《大荒南经》得到互证,《大荒南经》说:“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幾(jī)姓,嘉谷是食。”据《大荒经》复原图,焦侥国也在湖南以南。《是周山海经》说焦侥就是周饶。而周饶恰恰就是祝融之南方民族语音译的结果。


  我们从前面敦煌写本和《国语.楚语》知道,颛顼时期曾经连续遭遇五年大旱,“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而此时颛顼南方的祝融却是“嘉谷是食”。颛顼帝为转移国内矛盾,必然发动战争。电影《2012》中的情节说什么人类面临重大天灾时同舟共济,共造方舟,这只能是人类的一种理想,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存在的。

  就这样,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颛顼先大战共工。共工是谁?我们从前面的解读中知道,共工也是祝融后族,所以颛顼与共工之战实际上也是颛顼与祝融族之战。战争肯定有反复,《列子》对这场战争记录如下:“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共工地盘在哪,前面我们已经解读了,共工原分封在秦岭、甘肃一带。可见祝融族的共工曾经发展到了秦岭、甘肃之间。 


  后来颛顼又大战三苗。三苗国在哪?《海外南经》说:“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按《山海图》复原图及《海外四经》复原图,三苗国就在云贵一带。其实此三苗国本缘于炎帝时期的三苗(神民)帝国,只是由于后来衰败,才偏安于云贵一角的。颛顼时期,颛顼竟然攻到了云贵之间。据《墨子?非攻》记载:“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高阳就是颛顼帝,在《墨子.非攻》一文中,颛顼大战三苗,三苗惨败,就此衰亡。《列子》中的“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是什么意思?古往今来的学者都把玄宫禹当成了一个人。这是很可商榷的。实际上此一句属断句之误。这一句应该读作:“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

  证据?据《庄子.大宗师》记载:“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可见玄宫是一个地名。玄宫在哪?即《南次三经》之禺槁山!据《山海图》复原图,其中心区域在今江西、浙江之间,禺槁山也在今浙江云和附近。实际上禺槁、禺号、袁何、云和都是同音的,属同一地(或人)。

  既然《庄子》说颛顼处玄宫,足见此时的颛顼已迁到江西、浙江一带了。可见上古颛顼帝的都城就在中国南方,即湖南、江西、浙江之间。这与前面所说的少昊之国在湖南、江西之间也是吻合的。这又可以与《古本竹书纪年》互证。《古本竹书纪年》说:“黄帝死七年,其臣左徹乃立颛顼。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阳之穆。”,实际上据有的版本,天阳之穆原作“天穆之阳”。天穆之阳在哪,就是天目山之阳。也就是说鲧是出生在现在的天目山南面的。鲧既然出生在天目山之南,可见颛顼的都城也当离此不远。即在江西上饶一带!这是颛顼迁都后的都城。上饶即皇甫谧《帝王世纪》所说的: “始都穷桑,后徒商丘”中的商丘。商丘、上饶,古音一也,都是南方语音。据考古发现,中国南方的青铜文明远比中原的发达,江西新干大洋洲发现的青铜器连农具都是青铜的,并且相当之多。而中原地区青铜农具却是不多见的,并且都是商周以后才出现。学者们说南方的青铜文明是由北方传入的,这实在大可怀疑。作为青铜发源地的中原,其青铜文明竟然比南方要低,这不值得怀疑吗?关于中国的青铜文明起源于哪,这个问题先放下。

  我们继续看颛顼与三苗之战。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颛顼其实是在江西、浙江一带发号施令,命令禹族进攻三苗。最后三苗战败了,就此亡国。

  颛顼战胜祝融族的共工和三苗后,就将祝融后族----黎族中的一支流放到了西亚,这就是灵恝一支,即两河流域考古中发现的《苏美尔年表》上的拉伽什(拉伽神)


  三苗当时那么强大,怎么会亡国了呢?

  由于天灾!


  据《墨子?非攻》记载:“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

  墨子说高阳颛顼时,三苗遭遇天灾,太阳竟然在晚上出现,《竹书纪年》也记载了这一重大事件。《竹书纪年》说: “日夜出,昼日不出。”可见三苗亡国之时确有异象发生。《墨子》还说,连续三天下血雨,龙卷风出现在三苗祖庙,犬在街市上号叫哭泣,夏天陨冰,地裂深及黄泉,五谷乱长。五谷乱长是什么意思,就是五谷不按时令生长,如桃李冬花、竹生米、李树生黄瓜之类。百姓大为震恐。高阳颛顼帝就在玄宫发布命令,禹亲持天子之令征讨有苗。上古赫赫有名的三苗国就此衰败了。

  另据《淮南子》及《列子》记载,高阳颛顼帝时“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列子》和《淮南子》都说颛顼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天文地质事件。

  这也就是《》的记载的大洪水的原由。


  下面我们来考察颛顼时期大洪水的真正原因。

  《列子》、《淮南子》都说颛顼时期遭遇了巨大的天文地质事件“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天当然没有柱子,那么天柱是什么?柱,中国南方话读cyu,与极ji音近。天柱折可能是指山崩,也可能指天极吻乱。结合后面“绝地维”来看,地维就是地极,即地之四极,地之四极断了,四极自然也会紊乱。


  那么“天倾西北”呢?


  天,既可指天体,也可指天空。“天倾西北”也就意味着可能有天体陨落在西北方,当然也可能指星空向西北偏离。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结合《墨子》所说的“夏冰”来看,当时肯定遭到了慧星的袭击。我们知道慧星是由冰、干冰和尘埃组成的,慧星袭击地球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夏冰等异常气候。由于慧星的袭击,引发地球火山爆发、地裂、龙卷风和海啸也就在所难免。

  另外从《墨子》的记载来看,颛顼时期还有一个突出的异常现象,这就是“日妖宵出”,也就是说太阳在晚上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这恐怕也是陨星袭击的结果。陨星袭击地球,加快了地球的自转,本来是晚上的时间,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突然加快,太阳在晚上出现也就并非不可能。


  从《列子》和《淮南子》的记载来看,颛顼时期“地维绝”,“天倾西北”,可见当时还出现了极移现象。这颗慧星能引起地球自转轴方向的西北偏离,可见这颗慧星块头一定不小。


  对比女娲时期、黄帝时期的大洪水,我们惊异地发现,女娲时期“四极废、九州裂”、黄帝时期“斗拔纪”,它们都和天文有关,和极移有关。女娲时期也出现了地裂、火山爆发现象,因此极移很可能和陨星有关。地裂地陷、火山爆发、海啸甚至陆沉现象也是陨星的伴随产物。当然这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流星,而是较大的星体袭击。

  星体的袭击,引发大海啸和大洪水。这恐怕是中国古籍记载的大洪水的真正原因。所以,从这点上来看、女娲时期也好、黄帝时期也好、颛顼时期也好,这三个时期的大洪水绝不是地球倒转的结果,而是陨星袭击的结果。


  大洪水前的征兆是什么?


  是大旱!


  我们从《国语.楚语》知道,颛顼时期,“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敦煌写本说出现了五年大旱、《墨子》说“五谷乱长”。可见颛顼大洪水之前,最先出现的是大旱和节气的吻乱。如果依照现在的流行观点,恐怕要说是全球变暖的结果。可当时事实并不是这样,而是有一颗陨星正在向地球袭来!只是当时的地球人不知道而已。陨星向地球飞来,可能加快了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所以才会出现大旱和五谷乱长现象。陨星离地球越近,地球的地质活动也就越活跃,火山爆发、地震、地裂、海啸也就不可避免;如果陨星再进一步飞近地球,就会出现地球自转轴的偏离,甚至出现陆沉和板块运动加剧现象,最后就真是陨星撞地球了!


  陨星的袭击,那绝对是人类的浩劫。


  人类的苦难太多了。此前已有,此后也会有。倘有不然,试看三九。


  就这样,颛顼时期的大洪水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颛顼时期,中国东南灾害尤烈,据《列子》及《淮南子》说,东南大片地陷。颛顼时期真的地陷东南了吗?


  不知道。


  但从《山海经》看,中国东南曾经发生过大片地陷是无疑的。至于是否是颛顼时期大片地陷的,殊不可考。这个问题只能留给地质学家研究了。


  从《山海经》看,贵州西北---湖南中部---江西中部,湖北东部---河南南部---安徽西北---江苏南部,河南熊耳山一直到江苏连云港,河南安阳至今黄河三角洲,山东半岛到今之南韩,上古都是大山脉,现在统统不见了。这些显然是山崩、地陷的结果。


  大洪水中,颛顼族有一支逃离了中国东南,一直到了西亚,这就是希伯来人的祖族,一臂人Ibrim。炎帝族三苗帝国祝融的后人灵恝又有一支逃到了西亚,此即《苏美尔年表》上的拉伽族。拉恝族后到埃及建立了法老国,这就是埃及考古发现的圣甲虫。在埃及壁画及图坦卡腾墓中发现的圣甲虫,实际上是西方的误读。圣甲虫的形象上面是一个太阳,下面是一只甲虫。它实际也是一种图音文化。日,上古读"re"音,如所谓苗蛮的湖南、鄂东南一带就是如此读音。它实际上应读作中国南方语的拉甲,即苗族的祖宗(炎帝系)龙工。灵恝、拉甲、龙工,上古是同音的,实为一族,均系中国南方语音。

  以此看,上古埃及文明和炎帝族或三苗族实在是有紧密关系的。



前沿资讯公众号:世纪风云潮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