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灯谜猜制100法(51~100)

2022-04-12 10:47:50

51、【双关法】

  谜的双关由谜的“回互其辞”特性所决定,与修辞学的“双关”名同而实异。用此法拟制的谜面,利用一字(词)关顾着文意和谜意两个方面(用现成句作谜面,即毋须关顾文意)。其中关顾谜意是主要的,关顾文意也很重要。如:

  张生待月在西厢(猜字一)胜
  谜面文意是说《西厢记》中张生待月西厢,期望与莺莺幽会的事。文意交代已很清楚。谜意则将“月”和“生”作核心词,由其他词抱衬关合谜底。试看:“张”作张望解,抱衬“生”字;“待月”的文意是等待在月下,谜意将“待”转读平声,作“逗留月字”解;“在西厢”本是约会地点,这里却作了安排“月”字在“生”字左边的方位词。此谜的两个核心词虽都显露,而五个抱衬词回互其间,能使文意关应得宜,谜意涉及无虚。这就叫双关得住。

  双关法如同其他谜法参合一起成谜,也必须在双关文意、谜意下施展技巧,不得间闲字,不能犯底字,不许用对头典。

  今有“公文包不装半个私字”谜,试猜一字。

  (参意法练习题谜底:称心如意)

52、【别解法】

  别解法用于谜底上,是改造底句的法门;用在谜面上,限于引用现成句作题面时,使之横生别解,进而使全句另成新意。如:

  说与旁人浑不解(字一)信
  谜面系撷取宋人刘季孙《题屏》七绝诗的一句,原意本说梦里的闲人被梁间的燕子吵醒,纵然听他呢喃之声,也不可理解。此谜把“与”(给与)别解作“和”义,“不解”别解作“不分开”。结果核心词“说(言)”和“人(亻)”按“浑不解”的提示组成底字“信”。又如:

  索非亚(猜成语一)交头接耳
  谜面是保加利亚的首都名。按中文译文,“索非亚”可理解为:索取的并非是第二等的(“亚”,次义)。谜底“交头接耳”,别义作:交来头等的才接纳。“耳”作语气词虚助。字经别解后,题面的文意便另生新的意境,但要求文通理达,读来无无佶屈聱牙之病。有一则“渊澄取映”谜,猜宋词人“李清照”。题面是《千字文》中的一句,为扣合谜底,便解为:(李)渊(向)澄(清的冰上)取映。此谜不仅别义费解,而且文意也不通顺。

  总之,别解法仅在成句中发挥作用。对于拟制的面句,制者自有“双关”安排,不是别解功能所及。

  今有“一切从简”谜,试猜证件名一。

  (双关法练习题谜底:交)

 53、【通假法】

  古文中有许多通假字。如《评注灯虎辨类》所说的“以鞠为菊、华为花”便是。这些通假字,在当代文法中使用,其释义都有一定的规范。但是,灯谜中仍有一些字保持与古义通假的关系。此类通借,便叫“古通”。如:

  莫里哀(猜五言唐诗一句)向晚意不适
  莫里哀是法国喜剧作家、戏剧活动家。此谜将“莫”通假作“暮”,这样便同谜底上的“晚”字合义。面句也别义作“暮里悲哀”,可以切扣谜底。又如:

  不知其所以然(猜情动名词)无明火
  此谜取成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半截为面。“然”本作“这样子”解,此处与“燃”通假,可与谜底上的“火”字相扣。“无明”原系佛家语。《大乘义章》:“痴暗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这里别解作“不明白”,照应“不知”。

  通假字是以此字通彼字,成谜时是用字义来表达的。如上两例中的“莫”和“然”,分别是以暮的“晚”义、燃的“火”义来扣合的。通假字安排在底或面上均可,但不能把它在底上面上作两厢通义照应,如孙扣逊、蜚扣飞、说扣悦、华扣花等。有时也有例外,即一方的字不是以本来的义与另一方的义相遇,可以互扣。如“朝朝不同价”猜《红楼梦》人名“贾代化”,这个“贾(jiǎ)”自然与“价(jià)”不同,因此完全可以在底面扣合中生效。

  兹将常见通假字列举如下:(略)

  (别解法练习题谜底:通行信)

54、【借代法】

  此事物与彼事物虽不相类,却又相关的,它们互相借代便是“借代法”。像曹操《短歌行》中“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诗句,即把杜康(传说中酿酒的发明者)借代作“酒”。此类谜中的借代词大都属名词,如以丁代男、口代女、云代龙、风代虎等,都已成了谜中惯取常拾之词。试看下例:

  樱桃玉粒值千金(猜字一)喽
  谜面解作供奉的果品和宝玉计千金价,或形容女子的樱桃小口排贝齐密如玉一样可贵,两解均可成立。谜中是把“樱桃”代“口”、“玉粒”代“米”、“千金”代“女”,合“口、米、女”成“喽”字。“值”作“当”义,关联全句。又如:

  高枕石头眠(猜成药名一)安宁
  题面取自太上隐者《答人》诗句,本说枕石头而眠。谜中将“石头”借代为“石头城”,即今南京,简称作“宁”;“高枕眠”拢意“安”,包含恰切。

  借代词与被借代词是同义的,均可在底上面上对露互扣,不必划定谁在底谁在面。借代词一般都是核心词,如果兼带别解成分入谜,便不易被人觉察,因此最好(并非一定)把它安排在谜底。

  借代法是处置文字的手段,一般都作为其他谜法的辅助。像后例即属会意谜。又如“雨走征蹄”猜“蓦”,虽以“征蹄”借代“马”,却属增损类谜。像前例单用借代法成谜的毕竟少见。

55、【通义法】

  谜中的通义,是指此词的义与彼词的义相通,如某人的名与他的字、号、职务通义,或某事物的名与它的异名、代称通义。像周公扣旦、孔子扣丘、诗仙扣李或白、坡翁扣苏或轼、甲乙扣东或木、子扣鼠,以及省名扣省简称等,都是直接表达同一个意思的通义词。它与借代法只差在相类与不相类上。试看谜例如下:

  藏龙卧虎(猜字一)蜃
  “龙”与“辰”、“虎”与“虫”都属通义直扣;“藏”和“卧”提示关联“蜃”字的结构。

  秦皇意欲并六国(经济词语一)政企合一
  秦始皇姓嬴名政,“秦皇”与“政”是帝号与人名通义,其馀的字融合无间,不挂剩义。

  通义词自身一般不带别解,它依赖其他词义的变幻而另生妙趣。如“山东省日照”猜“鱼”字。“山东”与“鲁”通义,没有别解因素。由于让“省”下读,别解作“节省”,即“鲁”字省了“日”照,则成“鱼”字。就谜法而论,此谜当归属损减法一类。故通义法仅是直释文义的手段,常作为其他谜法的补充。

  为了分清通义法与借代法,请看一例:“欲与天公试比高”猜“勾心斗角”。“天公”本指老天爷,这里经过转捩,别解作“天公将军”,才能扣“(张)角”。这就不是通义法,而是用的借代法。二者的区别在于互扣的是相类的词还是不相类的词。

  兹将几种通义词开列于后,以供参考。(略)

56、【歇后法】

  凡事物名称属偏正词组的,将此词组截分为偏、正两词,把对中心词起修饰或补充作用的偏嵌拟在面句中,?来扣谜底中的正词——中心词,这就叫“歇后法”。如以“梅花鹿”为例,“梅花”为偏词,“鹿”为正词。今引一谜加以说明。

  风动灰腾梁(猜字一)岩
  谜面语似说风把灰尘吹飞到梁上。其实它是用“风动石”(福建泉州奇景)和“灰腾梁山”(内蒙古东部的阴山山脉)两个名称,取“风动”、“灰腾梁”两个偏词组成题面句,将正词一“石”一“山”歇后构成谜底“岩”字。

  旧谜有“楚之春申”猜韵目“三江”者,谜文似乎在详战国时楚国的春申君,实则指楚(楚江,即岷江)、之(钱塘江)、春申(黄埔江)三条江名。全谜扣合也是用的此法。

  歇后法运法十分简易,底面诠释平庸枯窘,谜趣全无,所以多数情况下只作其他谜法的补充。

  歇后法易与大笼法相混淆。“芙蓉花”一词,是词与词互相说明的复指词组。若以“芙蓉”扣“花”,是小概念从属大概念,应归大笼法。若以“芙蓉”扣“剑”(还可扣糕、江、湖、峰、亭等),那就不是概念的从属关系,而是用“芙蓉”限制、修饰后面的“剑”。这便是偏正词组。依此成谜才是歇后法。今举用歇后和大笼两法成谜的例子,以供试猜:

  “富春归隐白头翁”,猜一字。

57、【挟前法】

  此法都用典籍中的成句谋面。成谜时,又故意将前词隐藏不露,让其在底上申明。正因谜底挟带面上成句的前词,故叫“挟前法”。试看谜例如下:

  不堪回首月明中(猜《孟子》一句)所谓故国者
  题面句出自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感旧》。原句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因为前面的“故国”一词卧底,所以谜底道明原句缺的前词是“所谓‘故国’者”。

  其礼乐以俟君子(猜《论语》一句)如斯而已乎
  题面句出自《论语·先进》。原句是“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谜中将“如”字作卧底。“如斯而已乎”,本是子路听了孔子说的君子修身之道后的问话,意即“这样就完了吗?”现把“斯”作“这个”解,专指挟前词“如”字,“而已乎”作语气虚助词,全句便成了申明题面所藏的前词“‘如’斯而已乎”。

  从上面两例可知,挟前法只管题面成句前词的缺少,并由谜底作补述,所引的成句也只作为假借题面的形式。

  挟前法的挟前词即是核心词,用其他词作抱衬时,都不必夹用对挟前词叫进呼出的成分,否则就变成了其他谜法。今仍以“不堪回首月明中”,改扣元代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一句:“怀故国,空陈述”。此处对“故国”含有呼出成分,因而便成了“漏字谜”。(歇后法练习题谜底:鸿)

58、【漏纱法】

  漏纱,意谓在纱筛的小孔眼里漏出东西来。谜法是“用古人成句漏出一字以关谜里,亦恰巧为主。”(《增广讔格释例·漏纱格》)今行谜即以此为准则。例如:

  心比天高身下贱(猜《孟子·梁惠王上》一句)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谜面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副册“晴雯”判词中的“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句,漏脱“为”字。底句中“推”作推测解,不作推出去释。

  天何如苍苍兮,地何如茫茫兮(猜电影演员二)张连文、于是之
  谜面是由《芙蓉女儿诔》的“天何如是之苍苍兮,地何如是之茫茫兮”二句中,留“是之”卧底,再以谜底“张连文,于‘是之’”申明。

  漏纱、挟前和歇后三法,都是漏脱题面成句中的字作卧底,所不同的是所漏的字在句中有中、前、后之分。此外,三法只道明所漏之字,不使用进补、减免之类的示意词。兹举一例“漏纱格”的旧谜以作说明:

  嫂匍匐而行(猜《左传》一句)蛇出于其下
  谜面引自《史记·苏秦列传》中的“嫂匍匐而蛇行”一句,故意漏了“蛇”字,由底“‘蛇’出于其下”申明。其中“出”字应释为“发生”在句下,不当解作“离开”句中,若作后一种解释,“出”即带“减免”成分,便同“漏字法”混淆起来。可见,熟悉示意词的应用,也就容易区分各种谜法了。

 59、【姓同法】

  《孟子·尽心下》:“姓所同也,名所独也。”这本是说讳名不讳姓的道理,现代谜家谢会心引用此语规范谜的扣合。他说:“有以名扣姓者,有以姓扣名者,亦有以别号、名称、生封、死谥互相黏合者……以名扣姓,自然确切;以姓扣名,辄可移置他人。”因此,以姓名制谜应遵守“姓同法”。

  姓与名的关系,是一对专有的从属关系,具有固定性。但是,同姓者有不同名的,同名者有不同姓的,更有同姓名的人不同时代等情况,这是它的不稳定性。因此,它与一般的从属关系又不甚相同,故别立一法。试看下例:

  则天皇帝(猜战国时封号一)武安君
  “则天”是帝号,归姓入扣“武”。“皇帝”与“君”同义,“安”字起并联作用。又如:

  达开入川(猜字一)泵
  此谜详太平军将领石达开,因韦杨内讧而西遁四川的史实。“达开”以名扣“石”姓。“川”与“水”同义相扣,由“入”示意并合,终成“泵”字。

  名置在谜面,姓放在谜底,是“姓同法”的规则。否则,便犯“倒吊”。但是,也有例外。如:“逢人说项”猜“陈佩斯”、“击鼓骂曹”猜“凌操”谜中,虽把“项”和“曹”两姓放在谜面,因它是专指唐人项斯和三国曹操,成了同一关系相扣,故不算倒吊。

  姓同法运法简单明了,但如用于字谜,难免板滞;用在长句谜底上,方能显示其踏实明事作用。

60、【运典法】

  凡将书籍上记载的故事作谜题,与谜底相互关应入扣的,叫“运用典故”,简称“运典法”。如直引书籍原文的,叫“据典”;仅撮其故事梗概的,叫“用典”。据典和用典都是运典,一般没有区分,有时只把据典的谜题加一引号,表示引用原句。试举例如下:

  “碧眼儿坐领江东”(猜名词)自主权
  题面句引《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回目。此为运用孙权承孙策遗命,坐镇东吴掌握江东之典。谜底“权”,指孙权。孙权生得碧眼紫髯,人称“碧眼儿”。因是直接引用原句,此谜属“据典”。

  鸡犬超升(猜《水浒传》人物)安道全
  据《神仙传·刘安》载,汉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临去时,馀药器置在中庭,鸡犬啄舐之,尽得升天。此谜用这一神话的大意拟成题面,所以是“用典”谜。底中“安”字别解为刘安其人。

  据典和用典,也称书典和事典。运典谜把史实融合入谜,应是“典为谜用,谜有典证”,读谜学典两相佐长。但不能在底面上说同一个典故。如“负荆请罪”猜京剧目“将相和”,因其底面同说战国时蔺相如与廉颇和好的故事,这就犯了对头典。另外,也不能把书籍上无据的事,虚拟入谜,如“曹操出卖自己的灵魂”猜成语“以售其奸”,这就成了捏造事实的错典谜。

  运典谜应是底面相互关应的,若只谜面举出典事,谜底不以典解的,则称“有典化无典谜”。如互易法中的一例:“恍见于吉之形散而复聚”猜“珂”字。谜面虽撮合《三国演义》中的孙策斩于吉后的事,而谜仅利用“于吉”二字的字形互离互合扣底。故此谜不能算运典谜。

61、【白描法】

  张起南曾说:“有无典可用,纯用白描者,必须底面语意大方,扣合得当,方为能手。”后起谜人根据此语,便把不运典的成谜方法称为“白描”。“以其清空而不含典实者,亦曰白描”。(《邃汉斋谜话》)

  “白描”本是中国画技法之一,谜引以为法名。《增广讔格释例》释为“纯用浅说”。这类谜应是拟面通俗易懂,不加渲染;用底简明畅晓,别义显达;入扣触类旁通,一拍即合。此法择底拟面都比较容易,但要从素描淡写中见轻巧,见奇妙,却不易做到。白描法下的佳作,确也寥若晨星。今搜捡几例佳制,介绍如下:

  比武招亲(猜口语)许胜不许败
  题面通俗易晓。谜底“许”、“胜”与“败”的词性各有变化,成了只许配给胜者,不许配给败者。如此扣合“比武招亲”,便从平淡中解出奇妙的趣味来。

  中指切脉(猜《水浒传》浑号)病关索
  医师切脉,都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按在病者的手脉“寸、关、尺”上。谜题单说“中指切脉”,自然是对“病(者的)关(脉部位上探)索”。这是将通常医理入谜,纯用白描写来,扣合甚是得当。

  看白描谜,应似读白居易之持,老妪能解。拟白描谜,题面出语宜求通俗,但应忌粗俗。《橐园春灯话》中说:“谜之雅俗巧拙,其关系全在择面。”“谜之表面不佳者,内容亦不足观。如西子不洁,人皆掩鼻。”如此数语,足当运用白描法时安之座右。

62、【正解法】

  象形法中有拟实形,谐音法中有谐原音,会意会中也有直解字义。凡谜面与谜底有词相互作直解的,叫“正解法”。正解法是辅助谜法,它不能在谜中单独行使职能。如:

  金和尚(猜《聊斋志异》篇目名)西僧
  “金和尚”是《聊斋志异》的篇目。用“金”扣“西”,是天干相属配五行方位关系,谜中作通义处理,已因惯成律;“和尚”和“僧”乃是正解,完全是在文义上直释。由此例可见,正解法只能依附在其他谜法中相济成谜。

  正解法若用在字谜上,即被化解直释成分。如“成吉思汗”猜“玩”。“成吉思汗”是古代蒙古首领,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元朝建立后,被追尊为元太祖。谜底“玩”字,拆开解作“元王”切题。这里“元王”已非“玩”字原意,已化解了单纯正解直释的直遂之弊。

  正解法的谜不易出趣,却能出巧。如以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为题面,猜杜牧诗一句“绿树莺莺语”。“绿树”大拢“翠柳”,平平带过;“两个黄鹂鸣”扣“莺莺语”,虽把“莺莺”一分为二,却也离不开正解说合,所以未免缺少谜趣。然而两句唐诗粘合如此熨贴,岂非难得的巧合么?这就要另眼相看待,才不负作者的一番用心。

  总之,正解法以自身对词义的直释,时见夹杂在许多谜中,但它与通义的异名不甚相同,故备存一法,以补谜法之漏。

63、【换算法】

  换算法是会意谜中的特殊谜法。它依据题面上提出来的数量词,通过逻辑运算推出谜底中变换后的同等答数。如“斗”猜中药“百合(异读gě)”,是以谜底求出谜面的数量;“狡兔三只”猜“究”字,是以谜面推计谜底的总数。两者相较,以底求面要比以面说底生动。兹举一则通俗谜为例:

  150000丈(猜字)踵
  我国市制,150丈等于一里。谜底“踵”拆成“足千里”三字,变换“千里”之数,正求出十五万丈的足数。又如:

  五十四岁(猜宋人名)陆九龄
  “陆九”两数相乘,依据乘法口诀得“五十四”之数。“岁”扣“龄”自明。

  从上两例可见,换算法谜有个显著的共同点,即将数量(词)显露在谜面,而且谜文简洁明了,不事藻饰,这就很容易被人推算出究竟来,以致显得枯槁乏味。倘能巧藏数字和加强题面迷惑,也能弥补这个弱点。如:


  “董”字巧合“艹千里”。“艹千”合“二万”数,“里”与“行程”同义。“行程二万”已把“艹千里”算清楚了,而“屈指”,则反映出“董”字中不易被觉察的数字需要细心推算。二字潜入无形,凌空排出,独得神韵。

  另有一种纯用算术口气成面的,如“六一下加四,除八进十二”猜“童”,法是增损,不像换算,则是“算术格”。

64、【句断法】

  有一则笑话,说当初一个吝啬财主延请一位学究来家教儿读书。关于待遇问题,学究起草了一份没有标点的文书。财主接过来一看,只见上写“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无白干黄酒也可,唯青菜萝卜万万不可少,不得薪金。”不觉心中大喜,即签字画押,并订定一年期限。于是每日在吃饭时供给青菜萝卜之类菜蔬。三日后,学究拿文书与财主论理。他说自己写得明白:“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无白干,黄酒也可;唯青菜萝卜万万不可;少不得薪金。”结果,财主自认晦气,只得厚待学究一年。

  这个笑话中的断读法,也正是谜中惯用的法门,叫做“句断法”。即《评注灯虎辨类》中的“题面顿读”。试看下例:

  何用别寻方外去(猜谚语)久病老医官
  题面撷取唐代韩翃《题游仙观》诗中的一句,原意是不必另去寻找神仙的所在。这里在“方”处断读,并别解作配药的方子,谜底便成了对题面的解答句。谜文因而把不用去求仙的诗意,化为不用外出去寻方子的谜意。

  现代谜家谢会心对“题面顿读”能使句义变化,曾作了生动的比喻。他说,药材经过炮制去其偏性,能使成精品;原丝经过濡染变其素质,能光泽色相。事物的这种道理,与制谜的技法也是相通的。所以,对于这一法门,不可不知,不可不学。

65、【加注法】

  《增广讔格释例·缀珠格》:“旁缀别注,关切谜意。”此即现今的“谜面加注”。请先看一例:

  连翹(二分去心炮制全)(猜字一)遶
  括号内的字即为别注语。“二分去心”是指从“连翹”十字分别去掉中心的“车”、“羽”两个字素,“炮制全”提示“辶”、“堯”合成“遶”字。此谜如果抹掉括号,使别注语紧接“连翹”后读,便成了一则增损法的谜例。可见,此例“旁缀别注”乃是故意的装饰。且再看一例:

  妓(莫照本意商)(猜《西厢记》一句)休猜作路柳墙花
  “路柳墙花”借代“”,谜取借代法互扣。“休猜作”由别注“莫照本意商”扣成。此例的加注语恰好补足题面扣底不完的缺陷。

  从上两例比照中可以看出,后一例的别注才是题面的真正组成部分。它作为提示语,很具迷象;作为对题义的补充,又带有实义扣底。由此可见,与题面同时入底关切谜意,是加注法的特征。

  制谜如乱用加注法,则显得成谜过于繁琐。如:“褐(此谜出丑)”猜《儒林外史》人名“牛布衣”(可去加注,改标“落帽格”),“重排阵容添新人(此谜无新意)”猜电影目“车队”(可去加注,改“重排阵容添一人”),“皇帝的新装(此谜无新意)”猜“袭”字(此谜的“新”字不可改,可去注改目,猜《三字经》“王莽篡”)。凡此之类,把加注法作为“衍销法”,是多么不可靠!

66、【倒吊法】

  1957年出版的《打灯谜》(余真著),初次提出“倒葫芦”一词。原指把“别解”词错置在谜面,并举“不老实”猜“长生果”为倒葫芦谜例。

  “倒葫芦”或称“倒吊”、“倒吊葫芦”。据余真先生说,此词是借博戏“马吊”中的术语而名。如今之所谓“倒吊”,已撇开它原来“别解错置”的含义,专指两词的从属关系在底面上的错换,即把概念大的词安在谜面,概念小的词置在谜底。这样,便犯了倒吊之病。虽则倒吊被视为成谜大忌,但也有被人认可的谜,这就成了“倒吊法”。试看谜例:

  固体气体液体(猜饮料)冰汽水
  “冰”属固体物质,“汽”专指水蒸气,属气体物质,“水”属液体物质。这就非常明白,谜面中固体、气体、液体所包含的并非只有冰、汽、水,亦即后者应从属于前者。而按照成谜规则,小概念应在面,大概念应在底。此谜恰恰错置,应当说是违反了成谜法则。

  法虽相悖,但以理论之,此谜还是成立的。因为谜面所显示的三个大概念,并列组句,又无其他词混扰,这就给人提出了类比条件,让猜者在一定的射域范围内,从类比中推出“冰汽水”来,并很得巧趣。如果将此谜的底面置换示猜,便没有一丝儿谜味。所以不能单从词的概念大小来确定谜的形式,而应从谜的扣合关系上来考虑谜的结构。

  倒吊法一般都使用于并列句中,是以词的类比、推理为依据的谜法。从字(词)的音、形、义上很难考察它的具体运法形式,只有从大小概念之间才能认识它的法规所在。

67、【清面法】

  题面上有字没有踏实谜底文义,这个衍字又能用注销词叫出的,叫“清面法”,即“注销法”(法在底用的称“抵销”),也叫“题面叫出法”。

  《两般秋雨庵随笔·灯谜》载有:“赋得‘偃武修文’(得闲字)”谜。此题面仿封建时代科举制度的考试试贴。本以“赋得‘偃武修文’”为题,“得闲字”是规定押“闲”韵。谜中却把“得闲字”别解作:“得”是闲字,申明不必入扣。馀文将“赋”字偃匿“武”,剩“贝”;再修一“文”成谜底“败”字。此谜虽属增损离合,而“得闲字”三字却正为题面清除了衍字,成了注销法应用最早的谜例。下面再看注销法在成句和拟句中的用法:

  凤凰台上凤凰游(猜数学名词)相似三角形
  题面是取自唐代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诗句。前“凤凰”二字由后“凤凰游”明作注销,题面馀“台上”,指“厶”,而其形状恰恰“相似三角形”。此谜从成句中得自然注销衍字之巧。

  “梅香,泡茶。”“晓得,去泡哉!”(猜《千家诗》一句)春到人间草木知
  前句的“泡”字,被后句“去泡哉”叫出后,题面馀“梅香”,会意“春到”;“茶”拆析成“人间草木”,“晓得”以义扣“知”。此谜在拟制谜面上得巧嵌注销字之妙。

  《增广讔格释例》中有一“拨云见日格”,故意在题面上回互其辞,多次使用注销词,才露真正扣底的题面文义。如:

  此说万万不可,彼说万万不可。究竟无彼无此,亦无说不可(猜《聊斋志异》篇目)四十千
  谜面前两句的“此说”、“彼说”和“不可”,均被后两句注销一尽,馀四个“万”字,恰成了“四(个)十千”之数。此制诚如格名所言,犹若拨开云翳现红日,足见制者匠心。清面法主要是注销衍字,清理题面,自身并无直接影响谜底的扣合。

68、【删句法】

  凡引用较长的文句作谜面,又嫌其混扰主题,不得不删繁就简,这叫“删句法”。

  有一则旧谜,以《孟子》开篇的“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作谜材,制者因感其用语太长,于是改作“‘王曰:叟’三句”为题,猜《千家诗》一句“知汝远来应有意”。由此也避免了底面中“远、来、有”三字相犯。这是删句法的用法之一。

  《增广讔格释例·孝先腹笥格》有一例,题面是“浮云红叶之间”,猜底《论语》两章:“子曰:加我数年……皆雅言也”。“子曰:加我数年”的前一章末句二字是“(于我如)浮云”,“皆雅言也”的下一章首句首字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叶旧读shè,故用“红”示意圈读作yè。“之间”二字提示“浮云”和“叶”之间的二章文句。此例先删去原文二章,再巧妙敷设题面,重又提出猜射原已删去的二章亚。这是删句法的用法之二。

  删句法所删的是句,而不是注销字和词,因此与注销法不同。删句法的技法是剪裁文章章句,使之能组句成谜面。虽然前例中有“(‘王曰:叟’)三句”,后例中有“(浮云红叶)之间”的附加词,也都是对猜者而言的提示语,而题面的文义并不与谜底直接扣合。其剪裁粗而不细,运法简而不巧,一般谜人都不喜用此法拟制题面。

 69、【标点法】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里用来表示停顿、语调以及语词的性质和作用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辞海》)制灯谜也使用标点符号。由于谜面多用一个单句,由于有些谜句含义双关,如照文意应用标点,反而会影响谜意,因此许多谜用不上标点符号,能用得上的只有一部分。

  开始注意在谜中使用标点符号,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事,当时谜界曾对引号的用法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设想。虽有一番争议,终究异调不同吹,难成定论。历经近十年的实践,对标点符号的使用,基本上已有了统一的认识和规范。

  首先,把国家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作为谜文中标点使用的准则。使用时,要体现谜文句子的鲜明性、准确性,充分发挥它助句入扣的功能。具体使用方法是:

  用于引用成句做谜面时,其文意必须入扣底义。如“开到荼蘼花事了”猜“毕春芳”,系引宋人王淇《春暮游小园》诗句。此句说荼蘼开后,一春的花事已终,扣底“毕春芳”,正解题义,面句可用引号。“《孟德新书》”也以本义入扣“操作”,所以面句也可以用书名号。凡非以本义入扣的,均不使用标点符号。

  用于分句时,或以两种谜法成谜,必须分开说明者。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猜泊人“林冲”。前句用拆字,后句用会意,句间可用逗号。如用诗词一首为题面,其标点类同此种用法。

  凡谜文句尾,按习惯都不加标点。并列的词一般不加顿号,只须在词与词之间稍留空间即可。冒号、省略号、间隔号视谜例情况或省或加。

  从前述各点看,标点符号是辅助谜文的标识,但并非完全以自身的用法职能介入谜意。因此,正确掌握标点符号在谜中的用法,是保证谜文不受干扰,谜法不让刮乱的条件。

70、【综合法】

  凡在一谜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谜法成谜的,统称“综合法”。如:

  枪林弹雨压轻舟(猜字)懋
  这则谜以“枪”会意“矛”,以“林”与“林”同形相扣,以“弹雨”象形扣“■”,以“轻舟”象形扣“乚”,“压”示意关联句子。此谜用了会意、同形、象形三法,将“矛、林、■、乚”四个字素组合为“懋”字。这是综合三法成谜的例子。

  为了说例方便,以下都引字谜为例,并在谜后简单点明其综合运法情况。

  节约一点,过好日子(绚)[损减、增加]
  多少心血得一言(谧)[借让、增加]
  空山栖止独斯人(齿)[损减、合形]
  人人树立四化志(德)[更形、嵌空]
  挖掉苦根翻了身(卉)[损减、倒卧]
  梧桐半落清霜后(霖)[三次损减]
  环山四面好耕耘(田)[重合、提义]
  南北山头多墓田(窟)[合形、会意]
  丹心一直图为国(匡)[二次增加]
  推心置腹结同心(佶)[三次示形]
  如今女排翻了身(含)[损减、移位]
  夺过鞭子揍敌人(做)[离合、增加]
  杀头犹似风吹帽(爻)[示形、损减]
  山田重叠搂云端(画)[重合、增加]
  山里乡乡变了样(幽)[合形、疑似]
  风雨空中雁阵斜(佩)[损减、象形]
  柳眼半舒卿见否(相)[半形、损减]
  板桥曙色添牛迹(星)[象形、合形、会意]
  六桥如画艳阳里(冥)[合形、象形、会意]

 71、【正面会意】

  凡在别义基础上谜底对谜面作析解的,叫“正面会意”。此类谜,表里关映浑成天然,庄重明达,所以张起南称用此法成谜,“为最正大,亦最普遍”。

  正面会意法,虽都以正面解谜,但因会意角度和取义内容不同,也有不同的解法。如以“《孟德新书》”为谜面,猜唐代诗人“曹著”,或猜生产名词“操作”,两者的猜射范围虽然变换,但仍从《孟德新书》的性质上猜,同是“曹(操)著(作)”。另有一例就不同:

  ①儿童相见不相识(猜宋词人)贺方回
  ②儿童相见不相识(猜《聊斋志异》篇目二)小二、顾生

  上两谜取自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同一诗句作谜面。谜①从诗人的感慨处取谜意,说贺知章多年在外做官,直至辞官后还乡,以致儿童见了他也不认识;谜②只在本句取谜意,别解作两个儿童相见各不相识。两谜虽都用正面会意,但因取意不同,解谜也就不同了。

  请看以下几则从不同角度取意成谜的谜例:

  千乘之国(猜明末人)侯方域[释义]
  曹操(猜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通义]
  解衣衣我(猜春秋人)韩穿[据典]
  相见恨晚(猜京剧目)遇太后[述事]
  诸葛一生(猜战国人)慎到[个性]
  反哺(猜《红楼梦》人名)乌进孝[特性]
  阎罗宴(猜《聊斋志异》篇目)鬼作筵[性质]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猜凭证)出门单[状况]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猜古生物)恐龙[状态]
  滕王高阁临江渚(猜成语)近水楼台[境况]
  举手摘星辰(猜机械名)轻便抓斗[动作]
  安眠药的功效(猜常言)解决困难[功效]
  天梯(猜数学名词)无限级数[程度]
  设阱(猜成语)等而下之[作用]

 

72、【反面申明】

  《评注灯虎辨类》:“天下事理,往往正言之不堪动听。何如反言之,转能显豁。”故谜有将正面的事从反面作说明的,叫“反面申明”。这类谜的底面上要求起码有一对同义(近义)词和一对反义词互作比照,并有一个否定词在谜面或在谜底上起“否定”一方的作用。如:

  不登大雅之堂(猜礼貌用语)光临寒舍
  “登”与“临”、“堂”与“舍”是近义词,在底面上互相比照;“大雅”与“寒”是反义词相对;“不”是否定词,否定了“登大雅之堂”,则自然“光(单只)临寒舍”了。此例是将否定词露在题面,容易被人窥测谜的运法。另有一些谜则把否定词放在底上。如:

  读新书,读好书(猜成语)不念旧恶
  “念”别解作念书的念后,与“读”同义,二字在底面上互作比照;“新”与“旧”、“好”与“恶”各成反义词相列;“不”是否定词,放在谜底。“念旧(书)恶(坏书)”便委婉地回解了谜面。

  同义(近义词)相应,反义词相列,否定词相斥,是反面申明谜的特征。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属此法。

73、【对面写照】

  用一对非同义、非反义,却是相属类的词,分别在谜底和谜面上互为因果,互作对应,以充分体现它写此意而言彼情,此法谓之“对面写照”。如:

  今日俸钱过十万(猜成语一)先天不足
  谜底“先天”别解为前些日子,与谜面上的“今日”作相属类的词,在底面上互为并列,互为对应。题面仍用唐代元稹《遣悲怀》诗的原意:今日有很多的钱。由谜底“先天不足”反衬出“往日的钱不足”,这便更显出“今日钱之‘过’”。

  此曲只应天上有(猜五言唐诗一句)斯人不可闻
  “斯人不可闻”全在对面反衬,这就更突出“只应”(在天上才有)二字。

 74、【旁面提义】

  谜底不从正面回解题面句义,而从旁面说明它的意思的,叫“旁面提义”。此法要求有一对相属类的词,分别在谜底和谜面上互作相承关系,并用以表达全谜文义。如:

  金(猜成语)行将就木
  《白虎通·五行》:“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金下是木,联接相承;以“行”提示“金”和“木”同属五行。因而,谜底从旁面说明“金”属五行,将靠近的是“木”。此例的谜底由下而承上。

  夏后氏(猜江西县名)上高
  上古的禹,国号夏,也称夏后氏。这里将“夏后氏”别义作夏姓以后的姓氏。按《百家姓》的第三十九句“高夏蔡田”,“高”在“夏”上。故谜面以夏后之姓氏作提问,谜底的回解,便从旁面答以“上(之姓氏是)高”。此则谜底是由上启下。

  “旁面提义”是相属类事物间的联系、相承,“对面写照”是相属类的事物作对面写照,故两法有所不同。

75、【两面夹击】

  谜面安排两个相属类的词,或前后、或左右、或上下夹击谜底中相属类的词。这类谜必须有三个相属类的词并列在底面上,另有一对反义词作“周旋中规,折旋中矩,直如常山蛇首尾相应之势。”(《评注灯虎辨类·两面夹击》)例如:

  瞻前顾后(猜成语)中无定见
  “前”、“后”与“中”三词相属类,分别在谜面和谜底中作比照;“瞻、顾”与“无定见”是反义词,互为对应。此谜的题面只肯定“瞻前”和“顾后”,夹击谜底时,则说“中无定见”。

  左右皆曰不可(猜词汇一)中肯
  题面句出《孟子·梁惠王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此谜中“左”、“右”、“中”三词相属类,在底面作比照;以“不可”与“肯”作反义对应。此谜用左边和右边的都说“不可”,来夹击中间“肯”。

  下上其音(猜杜甫诗一句)中间作者寂不闻
  “下上其音”句出《诗经·邶风》。“下”、“上”与“中间”三词相属类并列,以下音和上音夹击中间“寂不闻”。

  “两面夹击”比之“反面申明”多了一个相属类词,少了一个否定词。同相属类的词,一般都用方位词担任,这样才能形成两面夹击之势。

76、【承上启下】

  承上、启下的谜,谜面都取材于诗、文中的句子,扣底时凡能击动原诗、文上句文意的,叫“承上法”;凡是击动原诗、文下句文意的,叫“启下法”。如:

  家祭毋忘告乃翁(猜报名一)宁夏日报
  题面句出自宋代陆游《示儿》诗,是说家祭时别忘记告诉你死去的爸爸。告诉什么呢?便是诗的上句“王师北定中原日”。此句文意化作谜底“宁夏日报”(即宁靖华夏那一天报给),恰巧“承上”切题。

  庆父不死(猜电影演员二)鲁非、全静
  春秋鲁国庆父为患,鲁人欲诛之。仲孙曾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题面只说“庆父不死”,便自然衬托、击动下句“鲁难未已”(鲁国时刻不得安宁),故文意化为“鲁非、全静”,恰能“启下”切题。

  用承上、启下法成谜,都能专实题旨,扣合紧密,很难在题旨上更移原意。过去谜人认为,它是在特定的诗、文内拣句,撮其文意要旨,构成特殊的结合体。因而,传统上也称它为“章旨法”。

77、【推果求因】

  依据谜面所述的事实,作为一种结果提出来,由谜底分析它的缘何关系,或说明它的原因,此种谜法叫“推果求因”。如:

  花的变化(猜草药名)省头草
  此谜用美术书名作面,经别义后作“花”字变成“化”字解。此即告诉大家发生情况之后的结果。谜底是对“花”变成“化”的成因进行分析,从“花”与“化”的形体上作比较,从类似联想中推出“花”字省去了头上“草(艹)”的关系来。所以其因便是“省头草”。这是说明因果的例子。承上、启下、章旨等谜法,也含说明因果关系。

  姓张的,姓李的(猜口语)老三老四
  名与姓是特殊的从属关系,一般都把名放在谜面,姓放在谜底。如果位置颠倒,便很难从面上的姓去推断出谜底的名来。此谜题面并列两个姓氏,扣底“老三”和“老四”,是凭借着习惯称呼“张三李四”,故意把姓与名颠倒安置在底面上。猜此谜,须把“张”和“李”作为相接近的事物联想,才能推出谜底来。这是推论因果的谜例。如倒吊法、字字双、乘除演数、逆转顺扣、归纳扣合等谜,都含推论因果关系。

  当年若赂毛延寿(猜电影片名)王中王
  题面句取自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的《咏史三首》中。据《西京杂记》,汉元帝使画工毛延寿等画后宫美人,以按图召幸。诸宫人皆贿赂画工,独王嫱(昭君)不肯,遂不得幸。事情本是没有贿赂毛延寿,谜题却作假定:“当年若赂毛延寿”,则必定“王”(汉元帝)看中“王(嫱)”。此谜是假定因果关系的扣合。

  因果关系的谜,大致有上述三类。

 78、【分扣切底】

  凡谜面句以几个层次扣底的称“分扣法”。有的是用一个单句中的词一一扣底,有的用几个句分别扣底。用单句中的词扣底的,多见于北派会意扣字。如“云里轰轰星斗明”,猜晋人“雷焕”。“云里轰轰”指“雷”,“星斗明”会意“焕”(“雷焕”不能组成词意回解题义)。而常见的分扣谜例,都用几个分句扣底。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猜成语一)风平浪静
  谜面撷取王维《使至塞上》诗的颈联,以上句截扣底句“风平”,下句扣“浪静”。

  童子六七人,复有友五人。只道三人中有人,谁知道还有二千五百人。(猜古美女名一)李师师
  “六七人”加“五人”,共十八子,扣“李”字;《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而“三人中有人”扣“师”;古代军制以二千五百人为师,故末句也扣“师”。此底分三截入扣。

  有用连句分别扣两个底的。如: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猜字二)房、肤
  谜面撷取杜甫《春宿左省》诗两句,解底时便撇开它的原意,从形意上释字。上句以“丶”象形“星”,到了“万户”二字的中间(二字上下位置移动),才成“房”字;“九霄”会意“天”,“多”指“天”上多出一些而成“夫”,加“月”相傍,便是“肤”。这是分扣同一射目的两个谜底。倘若谜底能自成对仗的,即是“双谜”;不成对仗的,则属分扣。

  分扣法如能用得恰当,还可以纠正“断句”之病。参见“分咏谜”。

 79、【提示类对】

  根据谜底句的字或词,拟制与此字或词相对应的题面,并附加类对词关联底面,这种谜法叫“类对法”。如:

  与牛僧孺作对(猜《红楼梦》人名)马道婆
  此例引自《跬园谜刊三种》。牛僧孺,唐大臣,穆宗、文宗时曾为相。他与李宗闵等结为朋党,同李德裕为首的一派斗争几十年。当时与他作对的人很多。题面上“作对”含义双关,在谜中充当了类对的关联词,以提示“牛”与“马”、“僧”与“道”、“孺”与“婆”并立相对。

  东道征联(猜《聊斋志异》篇目)西僧
  “东道”本指款待或宴客的主人,这里则由“征联”提示它与底句类对。“东”与“西”是方位词相对,“道”与“僧”是普通名词相对。

  如将类对法的谜底句改作题面,将题面句挪到谜底上去猜,便与“求凰格”谜相同了。因而此法也可称“反求凰”法。

80、【解答章旨】

  解答章旨,即章旨法。此法是把文著诗篇,或把文著诗篇中的一个章句,撮其要语,提出大意,让人说出其宗旨要义,犹如文章开头的按语,说的是内容提要。如:

  醉翁亭记也(猜诗韵目)二十一箇(个)
  《醉翁亭记》是宋代欧阳修写的散文,“句式上,则骈散结合,又由二十一个‘也’字构成反复咏叹句式”。谜中拿此篇名设面,并妙用一“也”附后,似乎作语气助词,实则提问这文章当中的“也”字。“也”便成了全谜的题旨,由谜底答出是“二十一箇(个)”来。这是选择一个字求解的例子。又如:

  浮云红叶之间(猜《论语》两章)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的“饭疏章”末尾是“浮云”二字,“叶公章”的首字是叶(古地名,旧读shè,用“红”提示圈读yè)。此谜射目说明猜《论语》两章,便是“浮云”与“(红)叶”之间的“加我章”和“子所章”的两段文字。这是由底补述整段章句的例子。

  上述两例比较特殊,一般的章旨法谜,大体如下例:

  “王曰:叟”三句(猜会计名词)企业利润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题面所说的,即此三句。而三句的大意,是梁惠王问孟子有什么利国兴盛的道理。谜底“企业利润”,别义作:梁惠王企望本国事业的利益,正可以申明这个章句的要义。

  章旨谜类同问答谜。如“‘舍南舍北’见何诗”,“顾客至上”,谓在(杜诗)《客至》诗句上。这是章旨谜,但也像答问谜。

81【设问求答】

  题面句设问,谜底句承题解答,一问一答有“脱口而出,无求甚解”之意的,叫“问答法”。如

  何谓正视(猜成语)义无反顾
  “义无反顾”本说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决不能退缩回顾。这里别解“无反顾”三字,作为不是回过头看的“义”,这便婉转的回答了题面“什么叫‘正视’”的问题。

  问君能有几多愁(猜成语)对答如流
  题面撷取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中的一句,下句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谜底“对答”为自然衬句,针对题面所问;“如”贴切“恰似”;只一个“流”字便概括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境。答题言简意赅,很得“无求甚解”而让人遐思不尽的旨趣。

  问答谜的题面多具提问口气,而谜人则千方百计地在遣词造句时避免提问的迹象。有一则谜,借用数学名词“三角几何”作谜面句,猜《水浒传》人名[折巾格]“阮小七”。它是利用“几何”二字的词义别解,设问求解“三角”是多少。谜底则按折巾格法要求,将首字“阮”折去一边,读作“元小七”,意谓(“三角”)是一元短小七角。此“几何”的词性变用,便不是明显的提问语,因而更增加了谜味。

  问答谜也属会意谜。因为底面特设问答词互作呼应,如文章中的问答句,也似诗中的流水对,一扣一击,谜趣颇为浓郁。

  “解答章旨”和“承上启下”两法,也有一定的问答成分。

82、【申明通义】

  《评注灯虎辨类·底句申明通义》:“于两项分见之句,当由下句解释上句,然后关映题面,便觉水乳交融。”此法犹如前人读书时,对每句的字义进行训诂,以申明其义,务使人人明白所释的道理。这类谜的谜材不易索检,制作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再者谜法久疏,佳例少见,故仍引原例介绍如下:

  上天下地(猜“四书”二句)仁在其中矣——仁也者人也
  《幼学故事琼林·天文》:“天地与人,谓之三才。”题面上设“上天”、“下地”,两厢夹击谜底前句“仁在其中”。据《说文通训定声》:“仁,假借为人。”故后句训“仁”即“人”,以申明三才乃上天、下地、中为人。

  非礼勿听(猜《论语》二句)必闻其政——政者正也
  题面句出《论语·颜渊》,是说不合乎“礼”的声音,不要去听它。此“礼”作为“正”解,以扣谜底前句“必闻其政”,因政与正通,故谜底后句训“政”为“正”。全谜释作:“非礼(的)勿听”,则所听闻的必然是正礼之声了。

  此法的后句专为训诂前句之字而设。今谜虽然也有古通文字在谜中扣合,但已不再是申明通义的关系。如前两例完全可以删去后句,作“古通法”成谜。此法已成陈迹。下面列举几则今日代替此法的谜例,以供参考。

  政(猜古书句)正字通
  注:“政”与“正”通假。

  许(猜中药名)白马通
  注:《本草·马》:“时珍曰:马屎曰通。”“言”扣“白”,“午”扣“马”,以文义相通。

  道谜(猜古书名)白虎通义
  注:“道谜”是宋时猜谜的一种方式。《白虎通义》为东汉班固等编撰。此以“道”与“白”、“谜”与“虎”通义相扣。

83、【乘除演数】

  谜底依题面之数,经过一番换算,得出与其同等数量之值,称“乘除演数”。如:

  五尾(猜诗韵目二)六鱼一送
  “五尾”是诗韵上声部韵目名之一,借作五尾鱼释。谜底换算成:六尾鱼送去一尾,结果与题面“五尾”数量相等。

  此类谜法所取的谜材,大都是数量词,特别在诗韵中取带数韵目成谜最多。兹录若干,以作参照。
  一帖失灵(猜诗韵目一)十九效
  三失伍(猜诗韵目二)十一队、八齐
  赫(猜诗韵目二)三绛、一送
  十五合(猜诗韵目二)七遇、八齐
  一再保留意见(猜诗韵目二)六语、三讲
  一个不当(猜诗韵目二)五物、四质
  一个不遂心意(猜诗韵目二)十五合、十四愿
  呆头三(猜诗韵目二)二十一箇、十八巧
  两块铜番钱(猜诗韵目二)十三元、十一真
  六匹(猜诗韵目二)二十一马、十五删

84、【归纳混扣】

  谜面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语组成联合词组,谜底句依这些词语的数目及其共同含义进行归纳说明,这种谜法叫“归纳法”,也称“混扣法”。如:

  鳏寡孤独(猜凭证)四联单
  《孟子·梁惠王下》有:“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此谜撮其“鳏寡孤独”四词列作题面。谜底“四”概括词数,“单”字归纳此四词之义。与此谜取法相同的还有“函札信简”猜契约名及数“一式四份合同书”。

  上游、中游、下游(猜无线电名词)三波段
  “三段”概括题面词语数,“波”归纳说明三词的义。

  题面用并列词组成联合词组,易被精细人看出破绽。有些谜人便注意巧拟谜题,力求弥补行谜的缺陷。如有一谜用两个电影演员的名字挂面:

  陈述白云(猜电器名词)四声道
  陈述和白云虽是电影演员名,也可理解为四个单独的词,并由“四声”概括,与“道”通义扣合。此谜用了藏词方法,比前例就显得乖巧。

  这类谜中,也有不用数词归纳说明题面的,如:

  点横撇捺(猜四字常用词)总而言之
  点、横、撇、捺四种笔画构成了“之”字的形体。但谜中没有举出这些笔画的数目,而以“总而言”加以概括。

  下面再附录一些归纳混扣谜例:
  期期艾艾(猜《三字经》一句)三百载
  大饼油条豆腐浆(部队用语)早点名
  无偏无颇无反无侧(猜字)罡
  “赤橙黄绿青蓝紫”(猜国名)以色列

85、【击面双义】

  凡“以底说面”的谜,越能说得透彻,谜趣越足,越见巧妙。击面双义法是谜底对题面的句义,用两种不同的意思进行解释。故用此法成谜,常见佳构。如有一则旧谜:

  闻(猜《孟子·尽心下》十句)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
  谜底的上句释“闻(wén)”为听闻,意谓耳闻为声;下句释“闻(旧读wèn)”为臭(同嗅)闻,鼻闻为嗅的意思。这两种解释从人体两种器官所产生的感觉来反击“闻”的含义,说得入情合理。今人也有一例:“白”猜《前赤壁赋》二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上句说听见的是“说白”之声,下句说看见的是“白色”。其扣合方法与上例相同,成谜各有千秋,一样讨好。又如:

  鹊(猜《西厢记》二句)果然是神针法灸,难道是燕侣莺俦
  “鹊”,一作“扁鹊”解。扁鹊姓秦名越人,是战国时的医学家,故谜底上句说“果然是神针法灸”。下句“燕侣莺俦”,是补述“鹊”与“燕、莺”同为飞禽。两句各自作不同的释义,可谓备说周详,自不空泛。其中尤以“难道是”三字出语空灵。此类谜中的佳作,正如《评注灯虎辨类》说的,其“神妙处,直如双管齐下”。

86、【双义扣底】

  题面扣谜底,一般的谜都是一次性互释词义。双义扣底法是“以面说底”的一种方式,其题面说底必成两句,即对谜底中某个字要分别用两种不同的含义进行解释。试举例说明:

  或说属狐,或言类犹(猜陶潜《移居》诗一句)疑义相与析
  题面语两句,似乎在分辨“狐”和“犹”两种动物的形。实际上借二兽性情来释“疑”字的义。《埤雅》:“狐性疑,疑则不可以合类。”《说文通训定声》:“犹豫二兽皆多疑。”故谜中以“狐”和“犹”释“疑”义,并由“相与析”笼括题面“或说”、“或言”两个句意。

  你说你的事,我走我的路(猜交通宣传语一句)各行其道
  谜底上的“道”,本作道路解,此谜题上句释它为“道白”,下句才按本义释。因有“道”的不同解释,底中“行”字也随着变成“行使”和“行走”两义。

  受得十分义,相酬必力争(猜数学名词)互为补角
  题面上句的“十分(的)义”,从币值上与“(一)角”相同;下句据《后汉书·隗嚣传》:“角力,犹力争也”,把“力争”释作“角(斗)”之义。“角”的两义,因为“受得”和“相酬”提示其互为相补,使谜得以全扣。

  双义扣底法吸取了“分扣切底”和“合咏谜”的某些特点,但不完全相同。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猜成语“各行其是”,形式上似为双义扣底;从内容上看,题面的两个“有理”,并没有以“双义”去解谜底中的“是”字。所以,此谜形似“分扣切底”,实是一则“合咏谜”。

 87、【面为底圆】

  凡将谜底句作为某个字或人物、事物来联想,又感到句中少了某些因素的,再由谜面申明添补来自圆其说的,叫“面为底圆”。如:

  更加便利(猜字)俐
  如将“俐”作“便利”看,尚缺“更”字。故谜面上申明“更(字)加(入)”,才是“便利”。这是为底字补明圆说的例。又如“不置可否”猜“呵”,“或说多子为好,或说少生为妙”猜“女”,也都是用此法成谜。

  有了儿子便是老子(猜食品名)木耳
  此谜把一般称呼“老子”,别解为专指古人李耳。如将谜底“木耳”视作“李耳”,则缺“子”这一字素。故谜面用“有了儿子”申明当补进一“子”,这样便适成老子李耳了。这是为底假设人物的补明谜例。

  以上两例都是为底补字素圆谜,另举一补字圆谜的例:

  此公后至,乃鹿门隐士也(猜《三国演义》的名)庞德
  三国庞德,乃陇西名将,人称“白马将军”。谜面说的是后汉庞德公,荆州刘表屡次请他出山,他却甘愿与妻子同耕不仕,后隐居湖北襄阳鹿门山,人称鹿门隐士(唐孟浩然亦隐于此)。而后“鹿门山”便成为诗人咏栖隐的代名词。谜面前句为谜底提示,后面来“公”字,即是“庞德公”。

88、【底为面圆】

  “面为底圆”是谜底缺字由谜面申明补缺的自圆其说谜法。而“底为面圆”,恰正相反:题面上的词假定作某字、某事物或某人物名联想时,其中缺少的字或字素,由谜底来补缺圆谜。如:

  余(猜财会用语)存入一笔现金
  题面“余”字,若假定作“金”字,尚缺“一”这个字素。于是谜底为谜面的“余”圆说:如果存入“一”笔便出现“金”字。这是为假定补明字形的谜例。另如“尹”猜“进口连衣裙”,“吧”猜“加(+)纳、古巴”,都是用此法成谜。

  至于“一”猜“此日登临曙色开”,谓此“日”登“一”上成“旦”,再以“曙色开”提示“旦”的义,则类同以下两例。

  八十五(猜电影片名)月到中秋
  “八十五”是个数字,这里将它假定作中秋节“八月十五”来联想,中间还缺个“月”字。谜底申明“‘月’到”才是“八月十五”,即“中秋”。这是为假定事物补明的例子。

  太公(猜《水浒传》人物二)史进、时迁
  “太公”是一般称谓,暂将它假定作“太史公”(汉司马迁,人称“太史公”)时,中缺一“史”字。谜底“史进时/迁”,意谓:“史”进入时,便成了“(司马)迁”。通过谜底补缺、谜面的普通名词“太公”被变作专有名词“司马迁”。

  “底为面圆”的扣合方法与“面为底圆”相同,不论底上、面上那一方有假设词,必须与另一方联想的字、事物、人物形成通义,以便两厢呼应。有此基本条件,才能有目的、有对象地申明补义。

89、【反复补底】

  凡谜面句从各个侧面对谜底反复扣合,补明其义的,叫“反复补底”。用此法成谜,一般多是双句式,并用增法补字说底。如:

  居心不善,有口难言(猜字)亚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猜字)覃
  用心还是记不牢,抬目反而看不见(猜字)亡

  也有用多句式,或以形,或以音,或以义说底的。如:

  有水可养鱼虾,有土可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马能走天下。(猜字)也
  此谜用题面四句说谜底字“也”。有“水”成“池”字,就可养鱼虾了。“可养鱼虾”是对“池”的作用的提示。以下有“土”成“地”字,有“人”成“他”字,有“马”成“驰”字,都是以字形增补说字。各句里还分别用“可种庄稼”、“不是你我”、“能走天下”作提义说明。

  羊来羊叫声,狗来狗叫声。虎来吓一跳,马来象牛声。(猜字)口
  谜底“口”字,如加“羊”成“咩”字,“咩”是羊叫的声音;加“狗(犬)”成“吠”,即犬叫声;加“虎”成“唬”,与“吓”同义(这句用义释);加“马”成“吗”,“吗”借作牛叫的象声词。这是以音补义的例。另一则是以义说底的例:

  小时叮人,长时咬人,大时吃人(猜字)虫
  题面的“小”、“长”、“大”三词都是形容词,用来表示“虫”的形状。小虫,指蚊虻类,会叮人;长虫,指蛇,会咬人;大虫,指虎,会吃人。

  以上三例中多句式的谜,类同民间谜语。

90、【先擒后纵】

  凡将谜底或谜面词假设作某个事物或人物,因感其尚有缺义,便先取词外文义补足,而后再申明舍去他义,重归本词释义,这种谜法叫“先擒后纵”。如:

  伲(猜《史记》一句)折中于夫子
  “伲”如假定作“仲尼”(孔丘字仲尼,儒家尊称孔夫子),则缺一“中”字。因而谜底先求“中”字外援,往“伲”字里补进,使之成“仲尼”,与“(孔)夫子”对应。这是“先擒”。而后以“折”字说明“仲尼”折损“中”字,重归本题。这是“后纵”。此谜是谜底为面申达亏缺字素(“中”)的谜例。

  诸(猜古官名)太子中舍人
  “诸”字假定为“储”(储君,即太子),缺一立人。因此“诸”加“亻”成“储”(先擒),才与“太子”通义;“中舍人”由官名别解,指在“储”中舍去“人(亻)”(后纵),重成“诸”字本形。

  上引两例,均是“以底说面”。另举“以面说底”的谜例如下:

  慰亭去世(猜明代人名)袁凯
  此谜先把“袁凯”联想作近代军阀袁世凯(缺一“世”字)。题面的“慰亭”是袁世凯的字,与名通义;再别解“去世”,以“去”作消脱词,申明排除“世”字,重成原来的真底“袁凯”。

  “先擒后纵”与“面为底圆”、“底为面圆”两法的不同处是:一是用消脱解谜,一是添补说谜。其共同处是:都于谜底或谜面用联想事物或人物入谜,都必须经过通义借代互为扣合。因而,底和面上的通义借代词,便为此类谜定下的基调。如无这个关系,消脱词和添补词便会成为无目的的闲词。如有一谜,以“兴青苗,倡新法,介而推之”猜《三国演义》人名“王甫”。其中“兴青苗,倡新法”是王安石(字介甫)做的事,本指事物非指人

91、【逆转顺扣】

  题面词直扣谜底不顺,须经谜底词转捩运动,才能使题面词义有序地顺从谜底词义相释,这种谜法叫“逆转顺扣”。《评注灯虎辨类》称之为“转捩法”,并说此法:“以谜底字句,读之如辘轳旋转,运动自如。”如:

  武昌(猜《诗经》二句)颠之倒之文王孙子
  题面词本是湖北地名。上字“武”别解作春秋时孙子的名,下字“昌”别解作周文王姬昌。此顺序扣底时与“文王孙子”不一致,故用“颠之倒之”申明二词转捩,才得逆转顺扣。

  程婴(猜《论语·微子》一句)使子路反见之
  程婴,春秋晋国人。谜借此名分扣“子路”,次序不顺。以“使……反见之”申明转捩,才使“程”与“路”、“婴”与“子”顺序相扣。

  前两例都是“以底说面”的例子。另举“以面说底”的谜例如下:

  还看今朝(猜国名)日本
。“还(hái)”异读“huán”后,与“看”配搭成斋志异》篇目“小二”,也同此运法。

  又如,“谈心”猜常用词“反对意见”(求凰格),“贿赂不收货币”猜成语“各有千秋”(卷帘格)之类,也有“逆转顺扣”成分。

92、【前后取形】

  前后取形是示形法的特殊谜法。它在谜底或谜面的一方,用两个方位词分别对另一方的两个核心词(字)的前部与后部字素作提示,即以两字的两头示形。如:

  台湾始终归一体(猜字)弘
  此谜以“台湾”二字作核心词立在题面作为取形对象。方位词“始”与“终”,一指“台”的上部字素“厶”,一指“湾”的末部字素“弓”。由“归一体”提示“厶”与“弓”组合成“弘”字。也有不用提示语的,如“前呼后合”猜“吕”,此类谜是题面取形解谜底的谜例。

  芯(猜黑、贵地名各一)萝北 思南
  “芯”字上面的“艹”在“萝”字的北部,下面的“心”在“思”字的南部,恰好互为照应。这是在谜底取形的谜例,它没有附加组合两种字素的提示词。

  此法的提示词,一般都在题面,如果出现在谜底,就会成为“以底说面”谜。如后例的“萝北 思南”若加“同安”(福建的县),释作:“萝”之北的“艹”与“思”之南的“心”,一“同”“安”排。其语意便有以底解面字(芯)的意思。又如“不去上头,只去下头”猜《周礼》一句“谓之王公”。题面“不去”二字的上头“一”、“土”合成“王”,“只去”的下头“八”、“厶”合成“公”。因有“谓之”附着提示,也同样成了以底解面的谜。

 94、【审辨字形】

  《评注灯虎辨类》:“鱼目混珠,珷玞乱玉,故天下之物往往有形属类似,因疏忽而致失真。如是辨之不得不审也。”“审辨字形”法门故意利用字的形似寓谜,但又要审辨清楚,申明并校正其“指鹿为马”之误。如:

  同焉(猜古人名二)司马相如、司马错
  “同焉”是同也的意思,这里只借二字与“司馬(马)”形似来成谜。谜底中先以“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来肯定两者字形相似,继而以“司马错”(战国秦将)校正“司马”非“同焉”之“错”。

  恩准(猜文学名词)形象思维
  此谜不取“恩准”是天子准允的本义,而仅借其同“思维”二字形似入谜。同时,由“形象”申明辨误。

  辨形法的题面词,只表达一种潜形的存在,并不与谜底发生义扣关系。谜底上除有词与题面上的词彼此作比照外,还要有鉴别、矫正、辨误语意的词,以便说明成谜关系。审辨字形常用的词,有“如”、“似”、“若”、“类”、“比”、“形”、“象”、“依稀”、“仿佛”、“莫非是”等。

95、【勘校误字】

  勘误,本是出版用语。《评注灯虎辨类》将它作为法门之一,并说:“运法务从题面上字部,或用类似,或稍参差。其措词先作正误语气,然后以底句扣之,确得正误之证。”如:

  奏字误作春字(猜谚语)有天无日头
  题面语申明本是“奏”字,误排成“春”字。因“奏”与“春”的上部同形,误在下面的“天”与“日”字,故谜底以校正口气说明:当勘误作有“天”而没有“日”。

  环字误作珂字(猜成语)不置可否
  将“环”字误排作“珂”字,误在“不”排成“可”上。谜底校正作“不”置“可”否。

  勘误法的底必须作勘误语气,要明确地指出此为正字,彼为误字。前两例的谜底说面就比较清楚。有一则谜,“将杭字写作航字”猜成语“木已成舟”。虽然拟面大同小异,但谜底“木已成舟”只说明“杭”与“航”二字的变换,未有勘误的意思。此例仅是说明字的某部变换,可作为更形法成谜来看。

  勘误谜的题面句子千篇一律,选用的两个形近字除了互为比照外,也只取其差误的一半说谜,其相同的一半仅在虚位上作陪衬,成谜不够严谨。因而,此类谜中很难出佳例。

96、【故意犯底】

  《评注灯虎辨类》把“故意犯底”也列为法门之一,并说:“制谜于底面相犯者,犹之有干例禁,见者无不指为瑕疵。”“何竟有故意违犯而破格为者?其法须先审读底句,然后悬挂题面,击动侵犯处,由底句一一叫明。灵活显豁,有如画龙点睛,破壁飞去。”该书还在此法下,附有一例说明: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猜《孟子·尽心下》二句)二之中,四之下也
  题面句撷自《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此谜不在谜的文意上扣合,全在句中六个“之”上立谜。由谜底指出它:二“之”(在句)中,四“之”(在句)下也。谢会心先生评此谜时说:“可谓别具只眼,独运匠心。运法如斯,直为谜学界开一新纪元。”此谜虽能巧合妙扣,但还须标“露春格”,否则谁敢猜底?我也仿拟一例:

  南枝才放两三花(猜词牌三)雪梅花、疏影、花犯
  题面系宋代葛长庚《早梅》诗的首句,其下句为“雪里吟香弄粉些”。两句是说“梅花初放而遇雪,雪方见而见花”,本为诗人写吟香弄粉徘徊其下之情。谜仅依“两三花”句义扣出“雪、梅花疏影”。因“花”字在底面对露,故在谜底补“花犯”,暗予提示。

  此法与谜规抵牾很大,纵有现成句子相互谋合成谜,总为制谜者所避忌。在此备存一例而已。

97、【为面注音】

  为面注音是根据“本无其字,依声托借”原理,将谜面上的字通过“同音假借”,由谜底解注字音。此法虽属谐声法的一种,但谜面上不使用提示语来说明此字即底上的某字。只取其音谐,无训字之义。试看谜例:

  54(猜家具名)沙发
  “1234567”在音乐上叫唱名。这里谜底的“沙”和“发”,是“54”的同音(或近音)假借,注出其发音。

  zhě(猜报刊栏目)读者之声
  题面的拼音“zhě”,读成“者”;读“者”之声是同音假借,恰切题面之zhě。注音法成谜都比较简单,底面扣合也直遂平淡。因而有人改用提示方法,婉转地来说明此字读来与何种音相似。如:

  处得以狂(猜成语)紧锣密鼓
  题面句取《诗品·豪放》中的一句。此四字如果快速读之,就很像锣鼓紧密相催的声音。谜底“紧锣密鼓”,就是从“处得以狂”四字的谐音上说解的。

  上举三例,前两例是直谐,后一例是曲谐。曲谐谜比较隐晦,题面如无提示“据音谐猜”等字,是很难猜得的。曲谐谜,对制者来说,谜材狭,制作难;对猜者来说,谜路生,不易猜。所以,制者、猜者问津的人不多。

98、【组音释义】

,即“同形异读谜”。这使我回想起童年时曾听说的一条谜。如今谜面记忆不真,谜底是“乐(yào)乐(yuè)乐(lè)”。据说它是神庙戏台上的匾额题词,因三字读音互异,连义释作“玩爱音乐之乐”的意思。如果重新为它拟一“玩弄丝桐心喜悦”的谜面,当作多音字猜一个“乐”,。

  “多音多义”是谜的新品种,也是新谜法。按照《多音多义字谜初探》一文的阐述,以“多音义字”作谜底,利用它能读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连成词义,与谜面文义扣合,这就是“多音字谜”。由于这类谜的底字虽能变读多音,歧生双义,但都是从观念上成谜,实没有字的形骸存在,所以将它归入底面扣合法门类中,作为“组音释义”介绍。兹释谜例如下:

  顿号使用法(多音字谜)读
  据国家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旧时叫“句读”的“读”,即念文章过程中语意未尽处的停顿。按谜法,把谜底“读”字读成“读(dòu)读(dú)”二种音,并以音组合成词,正好切合题义。

  星球大战(多音字谜)斗
  谜底读成“斗(dǒu)斗(dòu)”,前“斗”字作星斗解,后“斗”字作战斗解。两音组合成“星与星相争斗”,切题。

  此法只能用一个多音字作底,其异读的音又要能组合成词,制起谜来吃力又难讨好。下面另录几则“组音释义”谜例,以供参考。

  十勺(多音谜)合(hé/gě)
  本蚀光(多音谜)空(kòng/kōng)
  一吐为快(多音谜)说(shuō/yuè)
  万紫千红开更丽(多音谜)华(huā/huá)

99、【点化传神】

  唐人司空图论诗时认为: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咸之外者何也?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凡能传达这种神韵的,便叫“传神”。

  传神作为谜法,全在一“传”字。在谜中如何传达神韵?同昌韩振轩论“传神格”时说:“此格与会心、拢意不同,彼以事体言,此以动作言。”这说明“传神”是在谜意中从事理上作点化,动之以情,达之以理。这种点化有从一字上传神与一句上传神情之别。

  侍儿扶起娇无力(猜食品名)玉环酥
  题面句出《长恨歌》,紧承前两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是写杨贵妃出浴时婀娜乏力的娇态。谜底三字回解题面。“玉环”仅作当事人交代,平淡无奇;独“酥”字点化全谜,“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此即一字传神,像顾长康画人点睛一般生动。

  惊倒珍珠,吓坏琥珀(猜《诗经》一句)鸳鸯在梁
  《红楼梦》第一百十一回“鸳鸯女殉主登太虚”中写:丫环鸳鸯在贾母死后,也上吊了。珍珠和琥珀两个丫环来找她,一见鸳鸯悬梁,一个被惊倒,一个被吓坏。题面语据此情状拟谜,已尽把谜底整句神韵传达出来。

  传神之作称“神品”,即“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上述两例,都是在事理上“以动作言”,从动中点化其神;欲窥其巧者,只有从味处体味出它的神韵来。

  附“点化传神”谜例:

  捉蟋蟀(猜《西厢记》二句)侧着耳朵听,蹑着脚步行
  “伙伴皆惊惶”(猜七言唐诗一句)看花犹自未分明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猜《孟子·告子下》二句)
  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

100、【空灵超逸】

  空灵,本是国画技法之一,留着空白以寓情寄意,妙在无中。谜借“空灵”为法,指谜底有词虽未受题面句义扣合,却能超脱逸越,主动为谜渲染物外之情,来衬托谜的轻灵、活泼气氛。如:

  裹足不前(猜《西厢记》一句)应料他小脚儿难行
  “裹足”本谓止步不前,这里别解作旧时女子缠小脚。因而,题面句入扣谜底“小脚儿难行”,已尽解其义。“应料他”是曲律中正字以外的衬字。它可以入谜,也可以删去不入谜。(这是选用曲句作谜底的特殊情况)。如民初郭仁钦作的“囊扑二弟”猜《西厢记》二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便是删去“兀的不”,留着“人”入谜的例子。前谜留着“应料他”三个衬字入谜,既为“小脚儿难行”抱语势,又能主动反击“裹足不前”。居间灵动超逸,尽得活动。在空白处起了“寓情寄意,妙在无中”的作用。

  禾(猜《焚书》二句)千载之下,犹可想见其人
  谜底本是赞颂秦始皇语,取作谜材后,便成了对“禾”字结构的分解。其中衬入的“犹可想”三字,虽未入题,却也能逼出“人”字,抒发了谜外之情。

  空灵往往体现在实义扣合以外的衬句上,这种衬句依附谜句间要能增添情趣。空灵有时与“传神”混为一谈,今举一例,以资区别。

  不得到辽西(猜《西厢记》一句)我为你梦里成双觉后单
  唐人金昌绪的五绝《春怨》诗,写闺中人正在做梦,被那春枝上的黄莺啼声惊醒,不能与在辽西远征的亲人在梦中相会。“不得到辽西”是诗的结句。谜底“梦里成双觉后单”尽传个中之神韵,“我为你”正从空白处补述闺中人对远征人的情感。两者虽各以情动,一从情中见,一从情外见,便是传神与空灵的区别。

  附“空灵超逸”谜例:

  葉(叶)(猜《西厢记》一句)世间草木是无情,犹有相兼并

编者按:灯谜艺术大师柯国臻/1957年组织温州市职工业余灯谜兴趣小组,编刊《强弩》、《白鹿文虎》。1978年主编《鹿城谜苑》,先后编写过《漫谈谜格》、《谈虎色变》、《谜谱》。谜作见于《文化娱乐》、《知识窗》、《北京晚报》等,部分谜作选入《中华谜语大辞典》、《佳谜鉴赏辞典》、《古今优秀灯谜鉴赏辞典》、《新时期灯谜佳作集》等。1982年、1986年先后获《文化娱乐》评选的“最佳谜手”和“中华佳谜手”称号。1987年应邀担任“首届中华杯电视猜谜竞赛”和青岛“双星杯”灯谜邀请赛评委。曾参加匡庐谜会、庐州谜会、曹娥谜会、漓江谜会、北京全国谜艺研讨会等,多次担任评委或顾问。为《中华谜语大辞典》编委、《古今优秀灯谜鉴赏辞典》艺术顾问和撰稿人。1990年与吴仁泰、金瓯合著《中国灯谜知识》(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1991年与吴仁泰主编《佳谜鉴赏辞典》(黄山出版社出版),并为《中华谜书集成》作序。个人编印《微山谜话》。《经济生活报》、。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