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查经】往下扎根,向上结果(2):《》的形成

2022-04-29 06:10:44


如果有人问我们《》是怎么来的?相信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都是上帝所默示的”。这个回答无懈可击、滴水不漏!可是,“默示”究竟是怎么回事?未必每个人都能说得清楚,因为“默示”这个词会引出很多问题:首先,既然“都是上帝所默示的”,为什么《》里的有些书卷却有诸如摩西、大卫、所罗门、马太、路加、保罗之类的署名?他们甚至被称为这些书卷的作者,这些书卷的成书过程中,他们起到了什么作用?其次,《》里的数十位作者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他们的作品自然也成书于不同的时代,这些书卷什么时候被编订在一起的呢?又是以怎样的标准和方法编订的呢?再次,这些用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写成的书卷,是怎样传遍世界的?我们现在通用的中文《》又是怎么来的?这一系列问题,都涉及到《》的形成。《》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了《》的默示、写作、集成以及翻译。


一、《》的默示

《》之所以被称为“”,关键就在于它来自上帝的默示。上帝的默示,从源头上保证了《》的权威性。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曾如此说:“《》要么是好人或天使编写的;要么是坏人或魔鬼编写的;要么是上帝创造的。三者必居其一。我们可以断定,《》断不是好人或天使的创作,因为他们不会也不该自己编写一部书,又口口声声撒谎说:‘上帝如此说’。《》也决不是坏人或魔鬼的创作,因为他们不可能写了一部书,来命令别人克尽天职,禁止人们犯罪,判处犯恶的灵魂下地狱,叫他们永世不得翻身。因此,《》必须是来自圣灵的默示。”

1.默示的含义

“默示”,原文为希腊文,意思是“呼吸”,引申为“上帝呼气”。称《》为“上帝所默示的”,意思是要强调,这本书是上帝“呼”出来的产品,而非仅仅“吸”入了上帝的气息。

谈到默示,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启示。了解“启示”的含义,有助于理解默示。“启示”,原文也是希腊文,意思是“公开”或“揭开”。《》作者用这个词来描述上帝的工作,是要说明上帝乐意“揭开”他的旨意,使人能以明白。一般来说,启示可以分为两类——“一般的启示”(general revelation)和“特殊的启示”(special revelation)。一般启示是指上帝借着历史和自然对人类的启示,特殊启示则是指上帝借着《》和基督对人类的启示。通过含义上的对比可知,默示的范围比启示要小:启示可以在多种领域,默示则只局限于《》;启示是可以在不同人群,默示则只局限于《》作者;启示是没有止尽的,但默示已经停息。从功用上讲,上帝的默示,是要保证《》作者对上帝之启示的记录真实、可靠、有效。

2.默示的实质

默示的含义不难理解,但默示的实质却不易理解。历史上,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常见的看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看法,被称为机械默示论,认为默示对于作者是一种机械的方式,《》的内容都是由上帝口授、作者笔录而成的。《》的作者除了记录之外,再没有任何努力,所以他们所写的《》绝对不会有任何错误。第二种看法,被称为灵感默示论,认为默示对于《》作者只是一种超越的灵感,他们完全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意志和才华。不过,由于作者均会存在自身的缺陷,所以《》的记载就难免有错误之处。第三种看法,被称为字句默示论,认为《》里的每句话、每个字都是上帝的默示,但上帝并不抹杀作者的意志,允许他们在用词、语法、文体等方面进行自由的选择。不过,上帝会对作者的工作进行监督,不许他扭曲他的原意。

三种说法中,第一种说法强调上帝的默示却否定了作者的工作,第二种说法强调作者的工作却忽略了上帝的默示,第三种说法很好地把握了默示中上帝与作者之关系的平衡。因此,第三种说法最容易被人接受。殷保罗在(Paul P. Enns)在《慕迪神学手册》中对“默示”作了这样一个定义:“默示是圣灵监督作者,让作者虽然按着自己的风格、个性写作,但所写的就是神的话语——是具有权威的、可信的,及在原稿上没有错误的。”这个定义很好地支持和解释了字句默示论。


二、《》的写作

谈过上帝的默示,就来谈作者的写作。《》的写作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成书最早的“摩西五经”约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成书最晚的《启示录》约在公元一世纪末,两者之间跨越了1500多年。这些年间,先后有40多位身份不同的先知、使徒参与了《》的写作。

1.《旧约》的写作

奔向迦南的途中,摩西接受了上帝的启示,开始了自己的写作,但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的作品会成为《》(很多作者都是如此),他只是在记录他们的行程。临终时,“摩西将这律法写出来,。这便是“摩西五经”。

“摩西五经”之后的12卷“历史书”出自多人之手,这些作者多数已无从稽考,其成书年代亦无法考究。,或是先知,或是专职的史官(一种专门负责编纂历史的职务,参撒下8∶16;代下34∶8)。他们认真考察,谨慎选材,记载了犹太王国的兴起、发展、衰落、被掳及回归的漫长历史。整个写作的过程,背后有上帝奇妙的工作——默示,这样的工作保证了历史记载的准确性,更增强了这些作品的价值——使之成为远超历史之价值的《》。

“诗歌•智慧书”都是上帝的众仆人在灵程中得到的属灵经验的记录。他们将这些特别的经历记录下来,再经过后人的编辑,成了“诗歌•智慧书”。以《诗篇》为例,它是上帝的众仆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中对上帝发出的赞美或者祈祷。最早成书的第90篇是摩西的作品,最晚的第126篇是被掳归回后的作品,从时间上相差600多年。不过,其中的主题却并不矛盾。

“先知书”是上帝所呼召的先知们的作品,这些人受上帝启示,在民间传讲上帝的信息。起初,先知们只是口头传讲,到后来就把自己宣讲的信息记载下来,如此便有了“先知书”。“先知书”的时间跨度也很大,最早成书的《阿摩司书》和最晚成书的《玛拉基书》相差300多年。

2.《》的写作

初期的信徒聚会时,常常有跟从过的使徒亲口讲述的事迹以及他的教训,这些内容没有形成文字,被后人称之为“口传福音”或“口头福音”。后来,跟从过的门徒相继去世,一些健在的门徒担心后人对主的事迹的了解出现偏差,意识到将自己所传讲的内容记录下来的必要。于是,便有人提笔著书,主要记述的生平与教训,这便是《》的第一部分——“福音书”。四位使徒从四个不同的视角,记载了的故事,为后人认识基督留下了极好的根据。而路加又为他所作的福音书写了续集——《使徒行传》,记述了初期的发展史。

与此同时,使徒们在牧养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发现了所存在的许多问题,于是便写信给存在问题的,为他们解释福音、教导真理、剖析异端、协调矛盾。比如:《罗马书》、《加拉太书》是为了给信徒澄清信仰,《哥林多前、后书》是为处理哥林多的矛盾,而《歌罗西书》和《犹大书》则是为抵制异端。此外也有一些使徒给个人的信函,这些信函包括许多真理。

《启示录》充满了上帝的工作,约翰在拔摩海岛见了异象后,便照着上帝的吩咐将异象的全部记录下来。“你所看见的,当写在书上。”(参启1∶11)这句话告诉了我们约翰写作该书的情景。


三、《》的集成

《》的各卷形成之初,便分别在民间广为流传,且倍受欢迎。不过,在这些书卷流传的过程中,也有人在民间散发自己杜撰的作品,冒充从上帝来的信息。为了甄别真假,上帝的仆人们便在圣灵的带领下努力排除假冒的书卷,从而将从上帝而来的信息分别出来,这一过程就是《》的集成。公元100年左右,《旧约》书目最终确立;公元400年前后,《》书目最终确立。

这些被分别出来的书卷,被称为“正典”(canon),该词希伯来文中为“芦苇”之意,希腊文中为“竿”之意,引申为“尺度”或“规范”。公元4世纪时,“正典”一词始用于《》。被称为“正典”的书卷,就是说它是信仰的标准和为人处世的原则。其余的则称为“次经”或“伪经”。

1.《旧约》的集成

摩西写完“五经”后不久便与世长辞,他的作品却很快在以色列人中受到高度重视。约书亚时常在百姓聚集之时宣读这些作品,作为对上帝的崇拜(参书8∶35)。但当时的“五经”尚未集成,也未被当作一个整体,往往只是宣读其中的一个部分,尤其是《申命记》。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从约书亚到约西亚,再到尼希米都注重“律法书”,但都未将之集成。直到被掳归回后,才有祭司、文士将这五卷书编在一起,形成了现在《旧约》中的第一个重要部分。

由于“历史书”和“先知书”各卷在写作时间上的跨度较长,所以它们集成的过程也相应较长。各卷书形成之初,便在民间分散地流传,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珍爱。在此期间,不断有人将不同的书卷编订在一起,但其篇数与书目各有不同,最终形成当在公元前4世纪至3世纪之间。

“诗歌•智慧书”写成之后,和“先知书”一起流传,在每年的重要节期颂读,如逾越节(1月)读《雅歌》,住棚节(7月)读《传道书》。以斯拉时期,将这些书卷收集在一起,但并未视为正典。在时代,已被视为正典,且与律法书、先知书有同等的地位。(参路24∶44)

这三个部分形成后,仍未编在一起。直到公元1世纪末,犹太拉比在雅麦尼亚召开会议,宣布这三部分为《希伯来》的正典。这些书卷以外的任何著作都不得列入正典,从而排除了次经和伪经,划定了希伯来正典的范围,也形成了今日的《旧约》。

2.《》的集成

《》的各卷写成后,便开始在里分散地流传。以书信为例,某收到书信时,便在聚会时公开诵读,慢慢地也传到了别的。不久,这些书信便在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公元一世纪末,《》的27卷均已形成(其时也有其他一些假冒的书卷),但尚未编订成册,没有哪个有一本完整的《》,也没有人意识到将这些书卷合订成册的重要性。

140年前后,一个叫马吉安(Marcionite,约110-约160)的异端领袖从众多的书卷中选出11卷,将之编在一起,成为《》的第一本“正典”,这11卷书分别是《路加福音》(删去了前两章)和10封保罗书信(“教牧书信”未在其内)。“马吉安正典”出现后,遭到人士的大力反对,因为他排斥了已被当时普遍接受的一些书卷。与此同时,马吉安的举动也引起了人士的注意,他们也开始编订《》书目。此后不久便出现了多种书目,但内容和各有不同。367年出现了“亚大那修正典”,这个正典包括27卷,与今天的《》完全相同。393年召开的一次宗议上,决定了正式的正典书目为27卷,《》正典正式形成。

 

四、《》的翻译

用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写成的《》能够走向世界,成为销量最大的一本书,翻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从古到今,上帝感动并帮助了许多人参与《》的翻译,译出许多译本,为喜爱阅读《》的人提供了方便。目前,全世界已有2000多个不同语言、文字的《》译本。

1.古代的《》翻译

公元前4世纪以后,一些散居外地的以色列人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已不熟悉希他们的母语伯来文,于是有人萌生了将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的想法。公元3世纪,在埃及王托勒密二世(Ptolemy II,Philadelphus,285-246 BC)的支持下,首先将“摩西五经”译成希腊文。这便是《》的第一个译本。相传这个译本是由72位犹太学者用72天的功夫译成,所以被称为“七十士译本”。之后,又有人将“摩西五经”之外的其他部分以及一些次经也译成希腊文,一并收进了《七十士译本》,成为第一个完整的《旧约》译本。时代所用的《》,就是这个译本。

用希腊文写成的《》能够满足成书时期的基督徒的需要,因为他们大多懂得希腊语,但当信仰普遍传入罗马之后,却不能满足使用拉丁文的罗马基督徒的需要。于是,将《》译成拉丁文,成为一项重要的事工。这个时候,教父耶柔米(Jerome,347-420)站了出来,经过25年艰苦工作,于407年译成了《武加大译本》(又称《通俗拉丁文译本》),成为当时最为著名的拉丁文译本。该译本问世之后,一度成为西方的官方《》。由于有了这个较为权威的译本,。,读拉丁文《》,所有神父都要学会拉丁文,然后读拉丁文《》给信徒听。只有神甫才有《》,平信徒没有《》,所以就不重视《》的翻译了。)由此,《》的翻译工作停滞了。

14世纪以后,随着力量的兴起,改革者们意识到了《》的重要地位,于是开始着手翻译《》。约在1384年,英国人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1380-1384)将拉丁文《》译成了英文,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个英文《》译本。之后的家们也都将翻译《》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如德国人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将《》译成德文。

2.中国的《》翻译

中国的《》翻译史,几乎与中国的传播史同步。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早在唐代贞观九年(635年),作为之分支的景教就传入中国。《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叙述景教传入时,有这么一段:“帝使宰臣房公玄龄总仗西郊,宾迎入内,翻经书殿,问道禁闱。”其中的“翻经书殿”表明,景教传教士就已做过《》的翻译工作,可惜这些译文没有流传下去。 of Montecorvino,1247–1328 )来华传教时,曾经翻译了《》和《圣咏集》(即《诗篇》)。一般认为该译本为蒙文,但也有人疑为汉文。此译本也未流传后世。,阳玛诺(Emmanuel Diaz,1574-1644))将“福音书”中的许多经文译成汉语,于1636年编纂出版了《直解》。,但出版者甚少。17世纪末,白日升(Jean Basset,约1662-1707,音译巴设)将大部分《》译成汉语,这个译本被称作“巴设译本”。18世初末,会士贺清泰(Louis Poirot,1735-1814)将《》中大部分书卷译为汉语,这本译本被称为“古新残稿”。

新教传入中国后,马士曼(Joshua Marshman,1768-1837)最早将《》全部译成汉语并印行。此后,翻译《》成了新教传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不同的译本纷纷问世。至1877年,《》译本已达11种之多。由于译本较多也较杂,给信徒带来诸多不便。一些传教士意识到翻译统一译本的重要性。1890年召开的第二次传教士大会上,各差会派代表成立了三个翻译委员会,分别自负责翻译《官话和合本》、《浅文理和合译本》及《文理和合译本》。《官话和合本》,就是现在通用的这个译本,1907年出版《全书》,1919年出版《新旧约全书》。


以上所述,便是《》这本书从写作到集成再到翻译的全过程。《》的形成过程,会让我们对这本书产生深深的敬意。仅仅90多万字的一本书,居然有40多位作者,又耗时1500多年。如此庞大的文字工程,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写作大纲。然而,我们所看到的《》却浑然一体、天衣无缝,没有一点支离破碎、自相矛盾的感觉。何以如此?只有一个答案——“《》都是上帝所默示的”。如此奇妙的《》,我们怎能不喜爱它、阅读它、研究它、宣扬它呢?


下期预告:第3课 《》的权威


思考题

1.怎样理解上帝的默示?

2.《》大约有多少位作者,历史多少年写成?

3.什么是正典?

4.最早的《》译本是哪一个?

5.《官话和合本》完成于哪一年?



一点说明

本查经课程提供音频版,在喜马拉雅FM上发布,如果感兴趣,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进行识别、关注。另外,也可以通过文末的“阅读全文”轻松地找到。

李世峥工作室 

李世峥,汉族。牧师、作家、编辑、兼职教师。
1979年1月出生于陕北农村的一个基督徒世家。受家庭熏陶,自幼跟从基督。蒙上帝选召,16岁时成为家乡的义工,18岁时开始在校求学,先后毕业于陕西学校、金陵协和。2010年,接受牧师圣职。
1998年以来,已在《天风》、《教材》、《金陵神学志》、《燕京神学志》、《陕西》、《中国民族报》等教内外刊物发表文章200余篇,逾100万字。
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shizheng
微博:http://weibo.com/lishizheng
邮箱:lishizheng@126.com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