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基于“心理技术计量系统”计量模型的行为会计计量研究

2022-07-17 10:25:32

本文作者赵艳是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现行会计计量是技术范式和手段范式的综合,在组织管理中显得日趋乏力,日益沦为一种量化工具,而这种工具又存在众多缺陷,华为、海尔等企业先进的业绩计量方式、绩效管理方式已将会计计量理论远远抛在身后。

20世纪80年代,西方会计学界提出了“心理技术计量系统”的计量模型,该模型从心理学、行为科学的角度阐释会计计量过程的行为特征和功能,解释会计计量的行为过程对组织的经营决策者的心理结构、决策动机和管理行为的影响和作用Flamholtz1980)。在这个模型中,行为是会计计量的起因和归宿,技术是影响行为主体动机和行为的各类措施和方法。可以说,该模型是对会计计量功能的重新阐释。本文运用该模型的基本原理,综合运用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将影响行为正确性的因素纳入计量范畴,探索以行为为主线的会计计量的基本模式和应用框架,通过会计计量的有效设计和实施,优化组织和个体行为,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和行为人的决策能力、经营意识、效益意识。

行为会计计量模式构建

行为会计计量模式以目的为基础进行整体架构,通过对行为内涵和特征的分析,确定了现行市价- 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计量模式。

首先,对计量对象——行为进行界定。会计计量中的行为特指组织资金运动过程中为了实现价值增值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行为特征表现为自发性、因果性、目的性、持久性、可改变性(聂永有,2009)。

其次,根据行为内涵与特征选择恰当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经济活动中行为产生的动机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增值。为了有效激发行为主体的行为动机,应实行按行为贡献分配的收入分配体系。行为贡献以货币为计量尺度,用行为产出或行为价值表现来度量。对于行为产出或价值表现的度量应反映行为带来价值增值的整体情况和整个过程,将影响行为正确性的因素纳入计量范畴,而不局限于业务交易的货币价值结果。通过对行为整体情况和过程的价值度量,实现事前行为影响和事中行为优化,促使行为主体改进行为手段和行为方式。考虑到物价波动因素会影响行为价值的准确性,因此日常选择名义货币单位,期末选择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进行调整。计量属性选择现行市值,而非各类成本和现值。选择现行市值有利于行为贡献衡量,并且现行市值价值公允、易取得,业绩的衡量更加客观。如现行市值缺失,可选择类似行为的市值或采用成本加成的方式予以确定。

再次,确定计量模式。 根据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的选择,行为计量模式为现行市值 - 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计量模式。

行为会计计量的应用框架

应用框架按照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构建:

1. 事前计量。主要是对行为过程进行分析,确立行为指标和行为标准。行为过程分析是指对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寻找其可度量的关键属性,在此基础上,确立行为指标和行为标准。行为指标要全面,行为标准要量度客观。我们选择时间、数量、质量、价值四个方面作为一般指标,同时根据行为特性设定补充指标,如风险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行为,对上述指标进行组合,就可以实现行为价值的度量。价值标准的设定以现行市价为主,根据市场行情即时调整;时间、数量、质量标准的设定以企业实际需要为主,根据企业实际即时调整。

2. 事中计量。首先,行为过程的计量包括:一是达到行为标准,按标准附加值计量;二是优于行为标准,量化处理后确认行为价值收益;三是劣于行为标准,量化处理后确认行为价值损失。其次,提供行为差异量表,包括行为结果与行为标准、行为预算以及同工种行为的比较。最后,行为计量中,对于不可控因素如不可抗力等,予以必要说明,不能计入行为价值收益或损失。

3. 事后计量。包括行为贡献计算、行为绩效的评估和改进、行为预测三个环节。一是行为贡献计算。计算每类行为贡献和个人行为贡献,以行为贡献作为员工收入分配的标准。行为贡献等于“行为标准附加值+行为价值收益-行为价值损失”,期末用一般物价水平进行调整,消除物价波动因素。二是行为效果的评估和改进。一方面对照行为标准,进行行为绩效评估,改进不增值或带来损失的行为;另一方面行为效果也是对计量效果的反馈,据此修订完善行为计量的标准及过程。三是行为预测。包括行为贡献的预测、行为预算的编制等。

此外,行为计量一般直接对应到个人,对于难于区分的群体行为,可以先按群体行为价值计量,然后按照贡献度在群体内部分配。

实际应用中,行为类型应根据企业实际划分,行为标准应根据企业实际确定。可以预见,在行为会计计量中,管理类行为的计量会是难点,但是仍然可以选择其中可以度量的属性。

 

    该文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财务与会计导刊》(理论版)2017年第6期上转载,原载于《当代财经》(南昌),2017.3.126~133

 



Hey,guys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