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专家视点】应急物资保障物联网管理系统建设及推广的思考和建议

2022-03-17 14:46:37

一、背景

、数量大、价值高,还包含枪支、弹药、,、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还存在管理方式落后、数据不能共享、。具体表现如下。

(一)以手工记账方式为主,工作效率不高,难以满足应急保障需求

、调配和管理等主要环节仍旧以手工记账的方式为主,数据的传递主要依靠光盘或纸质文件,人员依赖程度高,管理人员工作量大,数据查询和统计需要时间长且非常困难,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较差,不仅工作效率不高,且很难满足自然灾害、、紧急处置的要求。例如,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管理人员很难准确掌握所需物资的存量是多少,应该从哪个应急物资储备库调物资,这些物资存放在那个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哪个库房的、哪个货架上、当前由谁保管,这些物资是否过了保质期,大约多久能够运送到事件发生地,等等。但这些问题对于每次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过程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数据不能共享,实现区域联动保障困难,容易导致资源浪费

由于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手段,,、省际之间和地区之间无法进行共享,更难以实现相邻区域之间的协调支援和联动保障。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常常由于无法掌握临近地区应急物资储备的情况,而远距离调运物资,导致应急保障时间滞后和浪费人力物力的情况发生。同时,由于数据不能共享,也常常出现相邻区域内某些种类物资的储备量过剩、另外一些种类物资的储备量不足、导致资源浪费的情况。

,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无法实现对装备物资的闭环管理

当前,、存储、发放、使用、回收等环节基本上是孤立的,。例如,在某一批应急保障物资管理过程中,目前很难掌握这批物资的采购生产任务什么时候能够完成、调运过程中的处在什么位置、存放在哪个储备库的哪个库房、当前的存储和使用情况怎样、、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对后续工作有哪些借鉴和参考意义等相关情况。

为此,在警用装备领域使用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实现警用装备的全过程动态可视化管理、实现警用装备的资源整合和共享,,、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已迫在眉睫。

二、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1999年提出。早期的物联网概念仅停留于“传感网”层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的物联网已发展成为对物体具有全面感知能力,对信息具有可靠传递和智能处理能力的连接物体与物体的信息网络。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如果把物联网用人体做一个简单比喻,传感器相当于人的眼睛、鼻子、皮肤等感官,网络就是神经系统用来传递信息,处理系统则是人的大脑,在接收到信息后进行分类处理。因此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和智能处理三大显著特征,已成为各国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和重塑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先导领域。

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物联网核心传感网、RFID的相关研究和应用试点的探索。1993年启动的国家金卡工程中,基于RFID技术的非接触式智能卡已广泛应用于移动信息终端、不停车收费、路桥管理,以及电子证照身份识别等方面,并开展了成功试点,智能卡发卡总量70亿张。遍布金卡工程30个试点城市的“一卡通”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系列利民惠民工程,推动了社会信息化进程。

,能够大幅提高数据的准确性、鲜活性,。因此,,。

基于上述情况,,在充分调研和需求论证的基础上,依托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三、
(一)系统组成

、警用装备仓库管理子系统、智能感知子系统和云计算存储运行中心等四部分组成,在部、省、市、。组成结构如图3-1所示。

图3-1

,,。该中心目前已经能够服务全国省级和地市级410多个管理管理部门和400多个仓库,。随着后续投资和建设,。

智能感知子系统由多种软硬件感知和传输设备(系统)组成,主要包含标签打印系统、轨迹监控系统、安全接入系统、信息汇聚节点、智能识别门、电子垛签、温湿度传感器、车载终端、手持机、智能钥匙柜、标准标签、异形标签等。主要实现对人(管理人员)、车(库内用车和调运用车)、事(出库、入库、装备维护、应急调运)、物(全部应急装备物资及其存储空间)、境(库内温湿度、安全及消防系统)的感知,并将信息自动上传到警用装备仓库管理子系统中。

警用装备仓库管理子系统为软件系统,即可部署于云计算存储运行中心,又可以独立部署于各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实现对感知系统提交数据的统计分析汇总,全面掌握库存装备物资、库内环境等状态,并可按照上级管理人员的指令,向仓库管理人员发出收、发物资的指令,对仓库工作实现全流程、全过程管理,提高仓储物资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部署于云计算存储运行中心,,可实时提取属地管辖范围内各仓库的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查询和快速调拨。

四个子系统互联互通,在功能上互为补充,。

(二)系统作用

首先,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大大增强,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通过该系统,应急物资管理人员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应急保障物资数据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等工作,。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管理人员可以准确地掌握所需物资的存量及状态信息,所在库房、货架及货位信息,可以很方便地将出入库任务直接下达给仓库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实时查看应急储备物资配送过程中的位置、分发、回收等方面信息。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工作量大大减轻。

其次,数据高度共享,区域之间可以实现联动保障和支援。

使用该系统,配合区域警务合作机制,、省际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共享。当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该系统就可以及时掌握临近地区应急物资储备的情况,实现就近调拨。还可以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应急保障物资实现统筹规划、分级存储、动态调拨,减少资源浪费。

此外,,管理精细化程度大幅提高。

通过该系统,可以方便地实现对应急保障物资的采购、存储、发放、使用、,可以轻松地确认采购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调运过程中的位置状态、当前的存储和使用情况、物资的使用和流转情况,,并对后续的相关工作提出参考意见和工作预案。

四、建设推广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推广工作,、原理验证、典型应用示范、试用改进、成果鉴定等工作,正在进行推广应用。

(一)完成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已经正式通过验收。在研发初期,联合项目组对应用需求进行总结提炼后申报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警用装备智能管理系统及其应用示范”。依托该项目,联合项目组先后完成了关键技术攻关、原理验证、软件系统试用及鉴定和全功能应用示范等工作,其中的软硬件产品均已通过行业权威检测机构的检测。该项目还引起了科技部、工信部等部委的高度关注,、观看成果展示。

(二)两套软件子系统已全国部署应用。,经过包含部、省、市三级装备管理部门和警用装备仓库在内的28家单位的先后两轮试用和项目组的多次改进,并通过专家鉴定评审,试用单位和鉴定专家认为,试用中系统运行平稳,功能齐全,。

近期,,,。目前,已经完成广东、广西、安徽、浙江、。从目前情况看,各地对这两套软件系统的认可度较高。部分已经研发并使用了自有软件系统的省份,在全面了解了这两套软件系统之后,认为这两套系统考虑更科学、功能更全面,明确提出废弃本省自有软件系统,启用这两套软件系统。

(二)硬件感知子系统已在部分仓库完成建设和试用,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联合项目组按照质量体系管理标准和行业规范,对硬件感知子系统的硬件产品进行了严格的功能测试,形成了完善的生产和加工图纸,委托加工生产部门进行了产品的批量生产和加工调试。

目前,,部属12个地方库的硬件感知系统建设工作已经逐步启动。,。

目前,系统云计算存储运行中心已投入使用,正在为全国地市级以上装备管理部门提供软件系统和数据集中存储服务。项目组正在进行论证,计划将该运行中心扩容,。

(四)成功申请了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将该项目列入“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国家发改委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后认为:该示范工程建设完成后,将会建成覆盖22个省、30个示范点、、、最具代表性的警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维护公共安全以及保障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效率都将大幅提高。

五、思考和建议

观点

01


,、各业务环节衔接不够紧密、信息共享和利用程度较差等问题,将得到明显缓解。同时,随着智能感知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将能够大幅提高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极大地减轻管理人员的劳动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观点

02


当前物联网技术在应急物资保障工作中的应用,已充分展示其高智能程度、高可扩展性、高资源共享能力、高安全性、节省人力物力等特点和优势,。,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减轻管理人员负担、增加管理精细程度。因此,可以预见,、所用工具的管理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能。

观点

03


,,管理流程正规化和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应急物资的分类和编码逐步得到统一、基础工作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这充分说明,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

六、结语

总的来说,,,降低了管理成本,,。在部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多个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3年来的多次试用、持续改进、应用示范和建设推广,,实用性和稳定性已经得到验证,已经具备了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的必要条件。随着该系统应用推广工作的逐步深入,、应对复杂形势、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该系统也将为物联网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积累和案例参考。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