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古人是如何将万卷书变成实际能力的?

2022-01-27 06:41:16

作者:人生葵花宝典,简书作者

转载公会号:人生葵花宝典

微信号:rskhnd

 


古人考中就可以做官


中国古人的智慧,我们通过学习古文都能了解到。古代的科举考试,就像我们今天的高考一样,但是它的考试结果,那些入选的考生的命运,和我们今天的大学生相差非常悬殊。


过去考生考中之后,都可以直接当官的,而且一做官基本都是县长以上,从七品芝麻官,县令,一直到皇帝身边的官。这些人在具体工作中,也展现出很强的工作能力。


这个工作能力分为几个方面。第一,文章写得好,很有见地。第二,组织管理能力很强。第三,有很好的决断能力,能够为政一方,当好父母官。


这种情况和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我们今天的大学生读了四年,毕业之后,语言表达能力很弱,接人待物缺乏分寸,一般的同事关系都处不好,自我管理都做不好,更不要说是去领导别人,去为政一方了。


曾经有过一个新闻,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了十多年以后,三十四五岁的年龄做了副县长。这个新闻都上了全国各大传媒的头版。还有的是读研究生之后,带职下乡,做到乡镇一级的领导,这也都算是高就了。相比之下,我们看到古人的学习卓有成效。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做一下分析。


首先,中国古代的儿童教育和现代相比有一个非常大的差别,就是我们今天的教育都是教死的知识,一二三四五,衣服、汽车,简单的问好,从这些死的知识开始,大量的去教孩子记忆各种各样的知识。


古人不是这样的。古代的教育,在孩子启蒙时期,就叫他大量背诵古代的经典文章,四书五经,包括整个在他那个时代以前的历史、文化、哲学方面的文章。


因为古人发现孩子从开始牙牙学语到十三四岁之前,这个时候的记忆力是超常的好,因为他脑袋是空白的,你不管往里装进去多少内容,他能够很快记牢,没有障碍,不像我们今天的人,有很多其他的知识和问题的羁绊,使我们在接受一个新的知识的时候,很难迅速而准确的记下来。


古人发现孩子这个特点之后,他就利用孩子这个特殊的年龄段,把非常多的经典文章,叫孩子背下来。这样这个孩子生命的空间场里,就留存了大量的古代智慧和文化结晶。



古代儿童背诵经典


但是这个时候孩子并不懂他所背诵下来的这些内容到底讲了什么,只是牢牢记住了那些内容而已。古人就做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在启蒙的过程中,用一种教育方式和内容把孩子的大脑给格式化,让他装的东西有分类有系统。


这种分类和有系统,同我们今天学习过程中用学科来划分截然不同。它是用认识世界的规则和约束人的伦理道德法则,来给孩子们的大脑进行格式化管理的。


古人怎么去给他做系统呢?比如《三字经》,我们前次讲过,它教孩子就是要把仁义礼智信,亲情,道德,责任,对天地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这些都给孩子牢牢的打进他的头脑里。


这样这个孩子,他从小就有很多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做人的一个基本的底线。比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孟母三迁的故事,割席断交的故事。这些都是孩子未来成长过程中做事要遵守的原则和参照系。


当孩子有了原则之后,这个时候,孩子在启蒙时期所背诵的优秀古典诗文,带有丰富内涵的经史子集,在他整个人生的知识框架,和道德伦理情操的框架下,就随着他的不断成长,那些知识都慢慢的在这个孩子身上复苏,展现出它的内涵来。因为孩子全在脑子里记着,他又知道了这些做事情的原则和遵守的底线,当他每成长到一个阶段的时候,背后厚重的历史,过去所读的经典,就会在他的身心里开始显示出那样一种力量和光芒。


因为四书五经本身就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这样一来就使这个孩子就像背了一个原子发动机一样,他不断的成长,后面就有强大的能量包,在不断的分解,因为它带着整个历史。因为他十几岁以前所背诵的四书五经,是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这个历史都会随着这个人的一生在不断的滋养这个生命。



强大的能量包


我们今天要学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知识,比如古代历史的一些事件或者是古人说过的一些富有哲理的话,我们检索都检索不到。但是古代的孩子们在他生命空间场里就带着这些内容,这些内容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都会浮现在他的眼前。每当他成长一个阶段的时候,那样一些历史文化的内涵,过去所不知道的事件就会在他的生命空间场里再现,使他有新的理解和体验,使他一生不断地受益。


打下了这样牢固的基础,古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学习就会出现一种特殊的景象。


第一,他的学习有很强的穿透力,第二,他有很强的消化能力和理解能力,第三,他能很容易就把新学到的知识同自己大脑里原来已经形成体系的知识串连在一起,直接变成有用的知识,参与他人生中的思考、判断和决策。


我们人在社会上生存,就是不断的做判断,不断的做决策的一个过程。


我们每天都在做判断,这个知识来了讲的是什么,然后我是不是应该摄取,它讲的对不对,我学了有没有用?这是在知识上。我们在做事上,在与人交往上也是如此。人生只有两件事,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两件事,第一个是判断,第二个是决策。是什么,怎么做。


可是我们知道要做判断,你要想头脑清醒,目光敏锐,思维快捷的做出判断的前提,是你得有强大的知识体系,不是一种知识体系。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穿透,如果从一个角度去穿透的时候,你看它就不全面。当你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门类的知识体系去穿透它的时候,就能够快速看透事情的真相。


我们今天就看到我们在这方面的一种局限,就是一个事物来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迷惑,是因为这种综合的知识和综合的能力不足。但是古人成长过程中,幼年就带着这样一些四书五经的文化底蕴,再加上他后天形成的各种各样的规则、底线和世界观,就使他原来那些资讯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使用和再现。



古人的穿透力非常强


也就是说,古人在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其实是用中国古代过往的历史文化和智慧去看一件事情。当然我们讲的是智慧的生命,不是所有人都这样,但他整体的思维模式是这样。这样他的穿透力就非常强,对事情的把握就很准确。


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有很强的决断能力,必然是一个经多识广,有丰富阅历的人,如果我们见的少,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决策?你的决策就是拍脑袋,没什么科学依据。


但是古人,由于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后天教育里那样一种规则、法则,伦理道德情操的一种整体的价值观和模式为基础,所以他能够快速的决策。


同时,当他在接触新的知识的时候,由于他有原来的知识底蕴和门类的划分,所以能快速肢解新的知识,同时把这些知识直接补充到他原来已经格式化的生命空间场里。这样一来,同样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整个的境界就截然不同。



滕王阁


我们拿唐初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阁序》来解说。王勃作《滕王阁序》的时候才20多岁。这个《滕王阁序》它只是一篇不长的文章,像一个赋一样,是腾王阁建成了以后,人们要庆祝,写了这么一些庆祝的文章。


我们今天写文章,这个文章是没法流传的,因为它没有内涵。可是王勃这篇《滕王阁序》,他用历史的视角把过往的文化、智慧,都给凝聚在这篇《滕王阁序》里,就使这篇文章流传千古。也就是说,你读这篇文章,能看到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传统里面一些深远的智慧和美好的内涵。


比如说我们看那里面最精彩的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这样一种句子来展现环境氛围的美好。


比如说大量的用典。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就是一篇赋,它却带着历史和文化的精髓。


当我们做这些讨论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今天的教育里面有两大缺憾。


第一大缺憾,就是在孩子成长的最关键的时期,没有能够使他在记忆力超强的阶段,把中国文化的一些经典背下来,而是让孩子学了一些技能性的东西。技能性的东西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但惟有打基础的时候,在头脑里、灵魂里镌刻历史的过程,这是没有办法去学的。


第二个缺憾,就是我们太功利化,拼命叫孩子记一些没有用的东西。因为那些知识第一可以后天掌握,第二你不掌握都不影响你,比如说你今天教他认识了100种碗,100种汽车,那有什么用?小孩子不认识那么多种类的碗,也不会影响到他吃饭,他不认识那么多种类的汽车,也不会影响他跟随父母出行。



现代教育的缺憾


我们做一个对比就知道了。现在的孩子被大量灌输了很多数理化的知识,可是一毕业这些知识就全部扔掉了,除了学那个专业的人有用之外,等于那段时间的学习全部白费。对未来一个生命的成长基本不再有作用。而古代儿童教育的情况却是截然相反。


所以,古人学习中有智慧,这种学习给生命带来的重大的影响和实际的能力,那种胸怀和视野,我们就看到了。


作者简介:熙熙:曾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现居加拿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研究和探讨。现为自媒体撰稿人。微信公众号:人生葵花宝典。


本文已与作者联系授权,版权所属,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产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MOOC”公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内审核处理。


了解在线教育,
把握MOOC国际发展前沿,请关注:
微信公号:openonline
公号昵称:MOOC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