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尔康制药重大会计差错!2亿利润瞬间消失,又一个财务魔术师被揭穿手法

2021-05-02 14:25:41

在财务报表上,中国资本市场能者辈出,真正的财务老司机,即便是会计准则里明文条款封死的路,也能给你一脚油门,杀将过去。


一个财务魔术,2亿营收、2亿利润,分分钟就能收入囊中。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二节“合并利润表”,第二十四条:


“母公司与子公司相互之间销售商品,期末未实现对外销售而形成存货、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资产的,在抵消销售商品的营业成本和营业收入的同时,应当将各项资产所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予以抵消。”


这段准则原文,我们来用吃瓜群众的话翻译一下:


我的公司卖瓜,我儿子的公司种瓜,我花10块钱从我儿子那把瓜买来。


然后,瓜是不是到了我手里?


如果我不把瓜卖出去,那么,年末做我家的合并报表时,我儿子收入10块、我收入0块,我家的合并母公司报表,总收入是我的收入+我儿子的收入=10块。


钱从我的手里流到我儿子的手里,只是左手倒右手,钱没有增加、瓜也没有增加,凭空就赚了10块钱!


不过,你有没有意识到,这里有一个巨大的BUG。


如果我养100个儿子,每个儿子都这么交易,那不是收入和利润想怎么玩怎么玩,分分钟秒杀茅台?


上述的会计准则,就是为了禁止这种行为。


准则规定,一旦发生类似的情况,应该作为“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抵消处理。


可是,有这么一家公司,要以身试法。它的名字,叫“尔康制药”。


重大会计差错调整

2亿净利润分分钟消失不见


尔康制药,主营业务分三块:药用辅料、成品药、原料药。


2017年4月21日,尔康制药发布年报,当时业绩相当闪亮:


2014-2016年,营收13.7亿、17.56亿、29.61亿;净利润为2.87亿、5.99亿、10.13亿;经营性现金流量金额为1.75亿、5.19亿、4.86亿。


注意看这业绩,飞速增长,还达到10亿体量,或许,你会觉得这公司还不错?


自年报发布后,它的数据被媒体接连质疑,它也随之停牌接受调查。


昨天,停牌超过半年的尔康制药发布了自查公告,还做了会计差错调整。


今天,它直接跌成了这个熊样:



追溯调减2.55亿营收,调减2282.07万成本,调减2.31亿净利润。



同时,还调减1101.32万应收账款、调减2.09亿存货、调增1103.65万应付账款。


究竟是啥会计差错,要调减2亿多净利?


其实是这么回事:


尔康制药从子公司内部采购备货,子公司确认了收入,但尔康制药拿到这笔货后并没有卖出去。


在合并报表时,它又直接把向子公司的这笔收入并进了报表。



母子交易一起吃瓜

想吃多少就能吃多少?


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母子公司内部交易,有十分明确的规定。


母公司与子公司相互之间销售产品所产生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应当抵消。


母公司与子公司相互之间销售商品,期末未实现对外销售而形成存货、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资产的,在抵消销售商品的营业成本和营业收入的同时,应当将各项资产所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予以抵消。       


这里明文规定:对未实现的销售,这部分内部销售在合并时必须全部抵消。


如果不这么严格规定,那可就会出大BUG,魔术师们可以用母子公司之间的交易,无限制疯狂变魔术,想变多少利润就能变出多少利润。


但是,这个世界上,仍然有真正牛逼的猛士,硬生生给做出了“母子卖瓜2.0版”,绕过会计准则,闯出了一条血路。


“母子卖瓜2.0升级Beta版”

老司机大智慧,避开会计准则雷区


准则是死的,但人是活的。


大家可以开动脑筋,想想,怎么能绕过会计准则这个“必须抵消”的规定,从而“造”出利润?


于是,就有了下一幕,母子交易卖瓜2.0版:


我直接买我儿子的瓜,合并报表要抵消处理,没法增加利润,可是,我可以招呼经销商朋友来帮忙啊。


注意这个逻辑:在我和我儿子之间,只要加上一层经销商,一切便会不同。


我儿子卖100块钱的瓜给经销商,经销商再卖100块钱的瓜给我,这样一来,合并报表时,我的直接交易对手就不是我儿子,而是经销商;我儿子的直接交易对手也不是我,而是经销商。


虽然会计准则说:


“母公司与子公司相互之间销售商品,期末未实现对外销售而形成存货、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资产的,在抵消销售商品的营业成本和营业收入的同时,应当将各项资产所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予以抵消。”


可是,注意,会计准则并没有说,当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不是直接销售商品,而是插入了一层经销商,应该怎么办啊。


这样一来,自然就可以钻空子,把我儿子的收入做进合并报表。


本案,尔康制药的操盘手法,便是类似的思路:


它不直接向子公司采购原材料,自称出于“商业保密”的考虑,所以中间套了一层第三方经销商。



据它自己说,为了保密,在年报中,并不直接披露大客户和供应商信息,全用****给代替了。(可是,请问你有没有交易所给的信息披露豁免权啊?)



但是,不管怎么说,过了一手经销商,两边的交易看起来是不是合理多了?


更牛逼的是,尔康制药的这家子公司竟然远在柬埔寨,因此,两边沟通疏漏之下,导致母公司增加了2.29亿营收、2.09亿净利润。



这种手法挺少见,几乎没人分析过,尔康制药算是给大家扫了盲。


但是有一个公司做过类似的事儿。它的名字叫钜泉光电,主营智能电表器件,2017年11月3日上会被否。


钜泉光电通过经销商,把产品卖给自己的参股子公司,这个销售比例在申报期内不断提升,到2017年上半年,子公司成了它的第一大最终客户。


钜泉光电,2014年-2017上半年,营收1.47亿、1.50亿、1.63亿、8706.77万;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936.93万、2295.85万、2241.63万、1418.17万。


注意,扣非归母净利润低于3000万,对IPO来说体量太小。


一家体量本就很小的拟IPO公司,在临近上会前会上演这样的一幕,被证监会直接拍死。


当时,证监会的问题极其狠辣,直捣心窝:


请发行人代表说明:


(1)报告期前五名经销商销售占营业收入持续95%左右,主要最终客户仅为23个,上述客户是否存在关联关系,销售变化情况,详细阐明原因,分析销售的可持续性;结合可比公司销售政策进一步分析说明,采取经销商买断模式的合理性;


(2)经销商买断模式对发行人收入确认真实性、准确性的影响,收入确认政策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3)报告期发行人对其参股子公司前景无忧最终销售占比不断增加,2017年上半年已成为第一大最终客户,不认定为关联方和关联交易的依据,未直接向北京前景无忧销售的原因,说明业务合理性、真实性;


如何堤防老司机

动笔算勾稽关系


会计准则分析完了,总结三个结论,需要谨记:


1)真正的老司机,绝对不会直接买自己儿子的瓜,多一层经销商,可以调节利润;


2)而作为投资机构,看到母公司和子公司做大额交易,你必须抓住关联交易详细提问。


3)如果母子公司中间还插一个供应商的,直接让丫滚蛋。


最后,再让我们回到2017年4月21日,来看尔康制药发布第一版年报,看看作为投资机构,从哪里能找出蛛丝马迹。


当年营收较去年的增幅为68.62%,净利较去年的增幅为69.78%,但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却下降了6.25%。




注意,营收净利同比暴涨近七成,现金流却反而下滑了,看到此处异常,你应该对它的业绩增长提起警惕。


随后,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它的业绩为什么能迅猛增长?


年报中的答案是,药用辅料业务大幅增长。


当年,药用辅料销售提升265.71%,产量提升了326.66%,库存量提升了1075.59%。



先不管销售和产量突然暴涨,库存竟然暴涨1075.59%。


注意此处数据,考虑到经营性现金流反向下滑,我们可以通过勾稽关系来检验它的采购款。


我们测算数据,当年它的含税总采购额为22.25亿。


2016年,现金流量表中,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20.53亿。


测算下来,账面采购额比购买商品付出现金流多出1.72亿。


纵览它的资产负债表各科目,这处差额,只可能反应在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等债务类项目的变化中。


再来分析资产负债表:


1)2016年,应付账款比去年增加1.21亿;

2)应付票据比去年减少9425.74万;

3)预付账款比去年增加8917.76万


应收账款增加额+应付票据增加额-预付账款增加额=-6259万。


也就是说,实际的差额,高达2.34亿(此处为简单推算,因为税率差异,可能无法做到完全精准)


这部分在报表里找不到的采购额,去哪儿了?


如今,尔康制药在会计差错中调整的净资产,可以佐证。



对于这种啥也不披露,保密工作做的极好的老司机,我们只能多动笔算一下,才能提前察觉到风险。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