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考教师】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块六 教学实施

2021-11-02 15:23:46

模块六  教学实施

 

第一章  教学与教学过程

 

一、教学的概念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构成学校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为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缺一就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是控制和制约教学系统运行的关键因素。

 

二、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小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小学生智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小学生体力,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题)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1)内涵及贯彻要求: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辅,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是理论联合实践、知行统一的体现。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发展性规律)

(1)内涵及贯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能力的发展,并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教育性规律)

(1)内涵及贯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获得理想的发展与进步。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4.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内涵及贯彻要求: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典型例题】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习(     )实现的。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生产经验 

D.生活经验

答案:B

2.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是指(    )。

A.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B.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C.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D.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答案:B

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答案:C

第二章  教学方法与模式

 

一、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1)定义: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2)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提高。第二,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第三,讲究语言艺术。力图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单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2.讨论法

(1)讨论法是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探讨、明辨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2)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第二,在讨论之前,教师不仅要提出中心议题,还要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做好准备工作。第三,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围绕中心议题,联系实际,进行发言,并且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3.谈话法

(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2)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第二,要善于提问。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第四,要做好归纳和小结。

4.演示法

(1)定义: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2)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做好演示前的准备。演示前要根据教学需要,作好教具准备。用以演示的对象要有能够突出显示所学材料的主要特征。第二,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第三,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5.参观法

(1)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际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它可以分为三类:准备性参观;并行参观;总结性参观。

(2)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做好参观的准备;第二,参观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第三,参观后及时总结。

6.练习法

(1)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运用知识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并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

(2)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教师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第二,练习的题目要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巩固以及基本技能的提高;第三,要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时间和次数,讲究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第四,教师要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反馈;第五,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端正学生的练习态度,使其能精益求精。

7.实验法

(1)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通过独立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而使学生在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直接经验,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

(2)运用的基本要求:一、实验之前,要明确实验的目标、要求、具体内容、基本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要制订详细的实验计划,做好实验的各项准备工作;二、要加强实验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学生实验的情况,及时给予学生示范性的指导;三、实验结束之后,要及时做好实验的总结工作,及时检查实验的结果,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编写。

8.实习作业法

(1)实习作业法,又称实习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等。

(2)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做好实习的准备;第二,做好实习指导;第三,做好实习总结。

9.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

定义: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包括对自然地欣赏、对人生的欣赏和对艺术的欣赏等。

(2)情景教学法

定义: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创设的情景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在线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等。

10.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得出原理。它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所倡导的。

【典型例题】

1.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指导法

答案:C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    )。

A.练习法   

B.实习作业法   

C.实验法   

D.谈话法

答案:C

3.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问题教学都属于( )。

A.以知识掌握为主的方法 

B.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方法

C.以陶冶感情为主的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答案:D

4.【简答题】简述教师使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  教学原则及组织形式

 

一、教学原则

1.直观性教学原则

(1)含义: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2)贯彻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②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③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教学原则

(1)含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2)贯彻要求: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3.巩固性教学原则

(1)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2)贯彻要求:①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②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③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4.循序渐进原则

(1)含义: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的顺序,是这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

(2)贯彻要求: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5.因材施教原则

(1)含义: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2)贯彻要求: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③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条件。

6.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1)含义: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2)贯彻要求:①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②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2)贯彻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典型例题】

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差距很大,为了使教学不脱离实际,必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这体现了( )的教学原则。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C

2.“欲速则不达”“盈科而后进”等话语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B

3.“学不躐等”体现了(    )的教学原则。

A.直观性   

B.启发性   

C.循序渐进 

D.巩固性

答案:C

4.贯彻启发式原则的基本要求不包括(  )。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C.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D.发扬教学民主

答案:B

5.地理教学中适用地球仪作教具体现了(    )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直观性   

C.巩固性   

D.循序渐进性

答案:B

6.【材料分析题】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学片段并回答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找出了小壁虎三次借尾巴时说的话,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些话。(学生七嘴八舌地读)

师:谁愿意给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朗读?(生读小壁虎说的话)师:读得很流利,但似乎少了一点儿什么味道。什么叫“行吗?”

生(依次回答):“行吗?”就是“好不好”、“好吗”、“可以吗”……

师:对了,这说明小壁虎讲话时怎么样?

生(依次回答):和气;小心翼翼;谨慎;礼貌……

师:你们从哪里看出小壁虎讲话时很有礼貌的?

生:小鱼比小壁虎大,小壁虎叫她小鱼姐姐,老黄牛年纪大小壁虎就称他伯伯,燕子比妈妈小小壁虎就称她燕子阿姨。

生:小壁虎走了之后都跟他们一一告别;说:“再见、再见。”生:小壁虎每次说话都用“您”很有礼貌。生:小壁虎每次借尾巴都要问别人“行吗?”

师:对,小壁虎每次说话都很和气都是用商量的口气跟人借尾巴的,说明小壁虎很有礼貌,谁能够很有礼貌的语气试着朗读小壁虎三次借尾巴时说的话呢?(生读)

师:读得有点味道了?朗读的时候还要注意……(教师指导朗读)

师:请大家用有礼貌的语气再读一读。(学生品读小壁虎说的话)

师:读得更好了,请同学们回家后再读给爸爸妈妈听,注意读出礼貌的语气……

(1)教师在该教学片段中贯穿了哪些教学原则?(要求写出三条原则)

(2)结合材料分析其中两条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

【参考答案】

(1)教师在该教学片段中贯穿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就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材料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还注重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这一道德品质的培养。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教师在面对学生朗读时的不足,通过提问的形式进行了一步步的引导,通过三次朗读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才算是有礼貌的语气。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

(1)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和发展:①产生标志:1632 ,奠定了理论基础。②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3)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①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②按课教学。“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③按时授课。把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个单位时间称为“课时”,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4)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个别教学制

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它是现代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我国古代的各级官学和私学、欧洲古代和中实际的教育均采用个别教学,它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3.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按学生能力或学生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小组教学的关键是有效地分组。分组教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

4.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于 1920 年提出的,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5. 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6.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 1918 年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7.导生制

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是由英国教育家贝尔和兰卡斯特于18世纪19世纪初创始的。

【典型例题】

1.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是(    )。

A.课堂教学 

B.复式教学

C.现场教学

D.小组教学答案

答案:B

 

第四章  小学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小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实施主要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以及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基本环节。

1.备课:教师的备课主要是做好三件事: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与设计教法;写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单元)教学计划与课时计划(教案)等。

2.上课:上课就是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导入、课中和结束过程的不断调整和控制,顺利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以达到预定教学目标。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结构合理;(5)表达清晰;(6)教态自如;(7)气氛热烈。

3.作业的布置与修改

4.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外辅导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包括:给学生解答疑惑;指导学生的课外作业;给缺课或者基础差的学生补课;为优秀生和有专长的学生作进一步的指导,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掌握优秀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外阅读以及课外活动等。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方法主要有: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其中,测验法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法。测验有口试、笔试、操作测验等多种具体方法,其中笔试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

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1)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

(2)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3)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4)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典型例题】

1.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到的结果的一致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称为测验的()。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A

2.老师很担心同一批学生在第二次参加同样的内容的人格测试时分数与上次不同,他所担心的哪一个概念反应的内容(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答案:A

3.【简答题】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二、课堂教学实施的常见策略

1.直接教学策略:直接教学策略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策略。它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信息,教师的作用是以多种方式把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传达给学生。

2.自主型教学策略:自主型教学策略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的过程中,从而取得行为复杂层次更高的成果。

3.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是以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达成小组共同目标,并且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的教学策略。

4.“探索—发现”教学策略: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事物现象本质及关于现象间规律联系的知识,发展智力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的教学策略。

 

第五章  学习动机及方式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

 

二、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的分类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1.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这种内驱力,一般说来,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

2.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自我提高内驱力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它显然是一种外部的动机。

3.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它是一种外部的动机。

【典型例题】

1.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      )

A.学习动机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答案:B

2.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通过反复演算,不仅掌握了数与数之间奇异的关系,而且觉得探索神秘的数字世界其乐无穷。驱使他们这样做的是(    )。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

D.内部动机

答案:A

3.学校利用评“三好生”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主要是发挥( )的作用。

A.认知的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

C.附属的内驱力 

D.期待的内驱力

答案:C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

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高尚的学习动机、低级的学习动机。

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近景的直接性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

4.根据学习动机在活动中的作用大小:主导性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

【典型例题】

1.,为未来参加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而学习的动机属于(  )。           

A.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 

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答案:A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论述强调的学习动机类型是(    )。

A.自我提高动机

B.外部动机 

C.社会交往动机

D.内部动机 

答案:D

 

四、学习动机理论

理论名称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强化理论

巴甫洛夫、斯金纳

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某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关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因此,不断强化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

成败归因理论

维纳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

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而人具有 5 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

麦克里兰、阿特金森

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学习与成功的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

【典型例题】

1.教师常用表扬、称赞等方式,激励学生学习进步,其针对的学习动机理论是( )

A.自我效能感理论   

B.成就动机理论

C.强化理论 

D.动机归因论

答案:C

2.【材料分析题】在某班,甲同学受父母离异的影响,由一个自觉学习的好孩子变得上课容易走神、不按时完成作业。乙同学因教师的公开辱骂而厌恶上课、经常逃学玩游戏。甲乙两个同学的学习成绩都下降了。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甲、乙同学的学习成绩下降分别是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造成的?

(3)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就如何满足甲、乙的需要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3.一般而言,把学习成败归因于以下哪一因素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   )。

A.努力程度

B.能力高低

C.任务难度

D.运气好坏

答案:A

 

五、学习动机与效率的关系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 U 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得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

【典型例题】

1.当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要求学习效益达到最佳水平,则合适的学习动机强度应当(     )。         

A.很高 

B.较高 

C.较低 

D.以上都不对

答案:A

2.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      )。       

A.呈倒 U 型曲线

B.呈 U 型曲线  

C.线性关系 

D.函数关系 

答案:A

 

六、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简答题)

1.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设置合适的目标;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 学习动机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七、知识学习的类型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以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

【典型例题】

1.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再学习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概念,属于(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强化学习

答案:B

2.奥苏贝尔根据学生内容及其知识过程的复杂程度,把意义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

A.操作学习 

B.知识学习 

C.技能学习 

D.命题学习

答案:D

 

白云智慧是由一批优秀、资深、具有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组成,开展学校创新创业大赛指导、就业指导、毕业论文指导、考证培训、创新创业基础、管理学以及公选课等课程辅导。

记得长按以下二维码加入公众号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