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去杠杆周年思考】对过去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

2022-07-07 16:56:25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有道云等方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使用本资料。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明明债券研究团队】


投资要点:

,金融去杠杆大幕拉开。2017年年后,逆回购中标利率两次上行,MLF利率也相应上行,债券市场波动性有所上升。本文系统地以去年以来的去杠杆政策进展、宏观经济变化为背景,对债市波动的原因、未来的去向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去年以来的去杠杆政策对市场形成的影响,目前的进展,未来的推演以及市场的风险和机遇。

今年基本面表现超预期,债市面临利率上行压力。2017年经济基本面韧性主要受益于供给侧改革的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好转、制造业企业景气度向好、消费平稳增长、进出口持续复苏等方面。上半年经济增速连续超预期,在不出现极大意外的情况下,今年完成6.5%经济增速目标已经板上钉钉,导致博弈经济超预期下行和债市上涨的投资者面临损失,债券市场情绪受此影响遭遇大幅波动。

去杠杆背景下,银行委外赎回规模大,但与整体规模相比较小,理财业务增速明显下行,,对债市带来冲击;非银机构杠杆水平明显回落,市场调整压力放缓;债市投资机构风险管控意识已增强,对债市波动抵抗能力提升。银行委外资金因体量巨大,其流向将对债市造成较大的冲击,近年委外赎回规模较大,但与整体规模相比较小,对市场的影响主要反应在情绪方面。资金池中债券是其投资的重要资产,而且资金池的负债端多为短期资金然而资产端配置长期资产,如果短期内存量资金池业务大幅减少,则很有可能导致债券资产的抛售压力增大,给调整幅度已经较大的债券市场进一步带来冲击。10月以来现券收益率的上行使得市场参与者利润明显受损,但由于去年10月份债券市场已经由牛转熊、,市场情绪整体保持谨慎,在此背景下,现券配置规模、杠杆及久期并未出现极端增加现象,所以10月以来收益率的上行不太可能出现导致机构的损失伤及其资本金的现象。

经济基本面表现与市场预期之间存在较大预期差,债市大概率将维持横盘震荡的行情;,抑制投资者信心的回暖;海外货币政策收紧,可能增加我国资金外流风险。在当前市场对多重因素存在较明显分歧的情况下,债市大概率将维持横盘震荡的行情。经济基本面实际表现与市场预期的一致或分歧将是影响债券下一步走向的关键风险因素。,悲观情绪或将进一步蔓延。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较为强劲,再通胀概率持续加大,年底加息或成定局;全球主要经济体存在通胀预期,全球主要央行开启加息窗口,增加我国资金外流风险。目前市场中交易型机构的风险也已经得到了较多的释放,在2016年延续至今的收益率台阶上行趋势中,交易者放大市场波动的效果将逐渐减小。

若债市利率高位持续,会逐渐将压力传导至实体经济。短期来说整体利率的抬升传导到实体经济会带来利息成本的提高和负债可得性的降低,反映在当期是企业盈利能力和潜在供给的降低;长周期来说,去杠杆对利率更可能是一个先上后下的过程。从市场的角度看,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长进入以“韧性”为特征的时期,不再出现过往年份中大起大落的过热与萧条周期,意味着债券收益率的波动并不完全来自于基本面。


正文:

总体回顾:去杠杆逐步推进,债券利率持续上行

,8月下旬央行启动14天逆回购品种,拉长资金供应期限,并在当季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防范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金融去杠杆大幕拉开。

2017年年后,逆回购中标利率两次上行,MLF利率也相应上行。4月,银监会重拳出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银监会表态要深入整治“乱搞同业、乱加杠杆、乱做表外业务”等市场乱象。8月,央行宣布2018年一季度MPA考核时将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指标,并叫停1年以上同业存单的发行。11月,一行三会一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直指资金池、期限错配和多层嵌套问题。

今年以来,债券市场波动性有所上升。特别是10月份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0月初的3.6%附近快速上行,截至11月上旬已升至3.9%一线;同期内,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则从4.2%附近升至4.6%左右。由于债券收益率上行较快,导致部分并不看空中长期债市的机构也被迫止损减仓,并可能已在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羊群效应,这进一步增加了近期市场波动的幅度。10月份以来的债券收益率快速上行,与今年4至5月份的债市波动有所不同。,导致政策力度短期内由于叠加而偏大,从而引发债市较大波动。然而,,都没有发生特别显著的变化,在此情况下发生了债券收益率的快速上行,值得引起注意并认真分析其成因。

去年以来的去杠杆政策,对市场形成了哪些影响?目前进展如何,未来将如何推演?市场的风险和机遇在哪里?为此,在去杠杆一周年之际,本文系统地以去年以来的去杠杆政策进展、宏观经济变化为背景,对债市波动的原因、未来的去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 基本面和去杠杆形势

1. 经济基本面“韧性”超预期,对债市利率形成向上推力

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消费增长总体稳定,进出口增长较快,投资增速稳中有降,主要指标好于去年,经济总体表现较好,经济基本面韧性有所凸显。

2017年,在经济面临长期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基本面体现出较为强劲的韧性,经济表现较2016年有所好转。前三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93288.1亿元,实际GDP同比增长6.9%,增速较2016年同期上涨0.2个百分点,已超年初制定的全年6.5%的经济增长目标。按季度看,前三季度实际GDP增速分别为6.9%、6.9%和6.8%,较去年同期均有所加快,其中第一、二季度增速连续超预期,三季度增速符合预期。分产业看,前三季度三大产业实际GDP增速分别为3.7%、6.3%和7.8%,增速较去年同期均提升0.2个百分点;上半年三大产业当季实际GDP增速较2016年同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大,第三季度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在市场预期之内。经济保持良好表现的同时,经济结构持续调整,第三产业增长持续加快,第二产业则保持较为平稳增长势头,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速贡献持续降低。

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制造业景气度向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7%,增速较去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1.6%,远超去年同期的8.4%,企业经营效益有所提升。今年以来,制造业PMI处于向好态势,制造业供需双端均有所回暖,制造业韧性较强,企业景气度较2016年有所提升。同时,上游行业供给侧去产能进展顺利,上游原材料行业产量明显收缩,价格上涨拉动利润增长,盈利水平有所修复。

消费方面,2017年消费增长总体稳定,尤其上半年增速较为高涨,三季度受物价温和抬升和基数效应影响,消费增速有所回落。与2016年消费增速稳中有升不同,受技术效应影响,2017年2月消费同比增速创历史低点后,随后几个月社会消费规模快速增长,下半年以来消费累计同比增速已经达到去年同期水平。其中,随着各地楼市调控政策不断加码,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速延续了2016年以来的下滑趋势,房地产库存逐渐释放。总的来看,2017年社会消费需求保持总体平稳增长,下半年以来受2016年“金九银十”消费旺季因素影响,消费转向低迷,其对经济的持续拉动作用或将边际减弱。

对外贸易方面,2017年以来进出口形势逐渐乐观,增速持续上行,进口增速高于出口,贸易地位有所转变。2015年以来,在外围经济发展疲软、内需较为低迷的背景下,进出口出现持续负增长,这一局面在2017年得到彻底改观。随着海外经济复苏势头渐起、内需的平稳增长,进出口金额重现正增长,2017年进出口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速,也成为经济韧性的支撑点之一。同时,国内经济需求较强,进口同比增速始终高于出口,对外贸易地位正经历转变。

投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中有降,民间投资增速较去年提升明显,房地产投资增速稍有回升。近年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下滑的态势,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势头有所遏制,增速保持平稳;2017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稳中下降的趋势,增速较2016年同期均有所下降。与之不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相比2016年有所提升,民间投资的复苏和房地产投资的稳定增长对经济韧性存在一定支撑作用。

通胀方面,2017年来CPI温和上行,PPI持续高位,价格传导粘性较强。相比2016年,CPI经历了2月份大幅下跌后始终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但亦处于温和回升态势之中。2017年以来,受高基数效应的影响,2月以来食品CPI当月同比持续为负是限制CPI保持低位的主要原因;非食品CPI同比增速较为平稳,始终保持在2%以上,其强势表现拉动CPI整体上行。PPI经过2016年的快速上涨后在2017年保持较高水平,PPI向CPI传导效果微弱。

综合来看,2017年经济基本面韧性主要体现在受益于供给侧改革的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好转、制造业企业景气度向好、消费平稳增长、进出口持续复苏等方面。而固定资产投资、民间投资、基建投资仍然保持平稳下滑态势,仍然是经济下行压力的体现。

2017年经济总体表现好于去年同期,上半年经济增速连续超预期,按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预测,在不出现极大意外的情况下,今年完成6.5%经济增速目标已经板上钉钉,大挫此前市场对经济的过度悲观预期,导致博弈经济超预期下行和债市上涨的投资者面临损失,债券市场情绪受此影响遭遇大幅波动。

2. 去杠杆已见阶段成效,市场抵御波动的能力提高

债市去杠杆已取得较明显效果

,检视工作效果可以看到至少以下这样几点:

一是在表外理财被纳入MPA广义信贷考核后,自2017年年初起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出现持续回落,表明央行对表外理财业务的宏观审慎管理开始见效,加杠杆的源头得到治理;

二是在央行、,同业存单的发行速度放缓,商业银行依赖同业存单为主的同业负债实现主动加杠杆的高风险扩张得到有效遏制,银行同业杠杆率稳步向下;

三是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与理财收益率倒挂得到修复,反映出依赖发行同业存单加杠杆套作同业理财业务的资金空转现象得到了控制;

四是得益于金融体系内部杠杆降低,广义货币M2增速自去年11月以来持续稳步下降,其中金融体系持有的M2增速远低于非金融体系。

总体而言,从过去一年来陆续推行的各项新政效果来看,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工作已颇有成效,、推进金融去杠杆的任务并不就此告一段落,未来仍会行稳致远地继续推进。

债市杠杆较年初降低,增强投资机构对市场波动的抵抗力

,以及央行有意维持流动性紧平衡、加大资金利率波动的货政举措下,今年截至8月末部分债券投资机构的债市杠杆率,尤其是城商行、农商行以及基金等机构的债市杠杆率,。

,2016年以来银行间市场的杠杆水平稳步下降。截至11月24日,银行间债券市场总体杠杆率水平为1.15(其中证券公司杠杆率为1.76,资管产品和信用社杠杆率为1.42,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杠杆率则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商业银行的投资规模较大,从2016年至今商业银行的总体杠杆水平较低且波动较小,不同类型商业银行杠杆水平有差异,但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信用社的杠杆水平下降最为明显。

在经常参与质押式回购的资管产品中,银行理财的杠杆率在2017年3月末达到最高点,其后波动下降,目前整体杠杆水平已经降至1.5左右。

因此我们判断,相比于去年底的“债灾”,最近的一轮市场回调对这些降杠杆机构的冲击预计会显著下降。尽管市场回调和杠杆率的下降都会影响机构收益,但由于整体债市杠杆率的下降,相信由此引发流动性风险、兑付风险,乃至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不大。


二、去杠杆对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影响

1. 商业银行:表内表外腾挪趋势逆转

银行委外业务

2015年下半年银行体系资金从表内绕道表外,分别进入股市、房市、债市,驱动整体利率下行,资金过剩与资产荒成为硬币的两面。表外业务不占用资本金,商业银行脱离传统的存款-贷款模式进入到了发起-销售模式,,商业银行将部分资产委托给非银机构,。

银行的委外业务主要是指银行通过外部资产管理机构进行投资管理。银行作为资金委托方通过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及保险公司与管理人进行合作并约定产品的投资范围。我们从委外的四种主要形式: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信托计划、保险计划来估算银行委外资金的规模约为14.29万亿(截至2017年9月)。

银行理财风险偏好高,资质下沉较银行自营较多,投资品种范围广,交易特征大于配置特种,加剧了债市波动。例如:(1)2016年4月:债市的波动与大行收缩委外规模有着密切的联系;(2)2016年末:央行缩短放长提高资金利率而起,导致非银金融机构出现资金荒,12月底代持风波成为导火索,关于大行开始赎回表现较差委外资产的传言引发了市场的担忧,加剧了债券市场的动荡。(3)2017一季度:银监会曾在一个月内连发数文要求银行自查,除公募基金外的各资管子行业的资产规模纷纷下降。我们估计2017年2季度及3季度委外赎回规模较大,均为1500亿左右,截至9月末总计赎回规模约为3647亿。总的来看,赎回规模与委外资金的整体规模相比较小,对市场的影响主要反应在情绪方面。

银行理财业务

为规避信贷管制,银行将管制较严格的表内业务腾挪至表外,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再经通道业务为企业提供贷款。理财业务在经历了2013年至2015年高速发展阶段后,,2016年下半年后增速明显下行,银行理财总规模从2017年初的30.31万亿下降2万亿到6月份的28.28万亿。

银行对表外理财的追捧,,依靠期限错配与滚动发售,并且不占用银行资本金的理财业务在加剧债市波动后,。期限错配的理财资产池中,加权期限远大于资金池期限,则理财到期滚动的压力较大。利率的异常波动会冲击负债端的稳定,而资产端的期限又不匹配,将会导致整个链条产生流动性风险。,期限错配有所改善但仍存压力,理财产品的资产加权收益率约为5.17%,远大于负债端4.8%左右的预期收益率。总的来看,理财资金链仍然比较稳定,短期内不会出现大规模赎回与系统性风险。

“资管新规”影响可能几何

打破刚兑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指导意见》明确了刚性兑付的认定标准,并提出资管产品应该实行净值化管理。但我们认为,这一过程恐难一蹴而就。我们大致推测截至2016年Q2净值型理财产品资金余额占比不到10%。目前大多数投资者将银行理财产品视为存款的替代品,风险偏好低,一旦不承诺(或隐性承诺)预期收益率,产品净值发生大幅波动后,投资者赎回理财产品,银行抛售债券在内的资产,恐对债市造成一定的冲击。

抑制产品多层嵌套。《指导意见》规定:资产管理产品可以投资一层资产管理产品,但所投资的资产管理产品不得再投资其他资产管理产品(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除外)。“最多加一层”的规定,消除了层层嵌套的空间。我们测算,30家上市银行在2017年上半年的同业理财规模由去年底的2.69万亿元降至今年2季末的1.76万亿元,降幅达35%,随着“同业存单-同业理财-委外”这一链条的消解,委外和同业理财的规模还将处于下行通道,对债市的需求也会形成一定的冲击。

《指导意见》挤出非标需求,利好债市。《指导意见》第十条规定:公募产品主要投资风险低、流动性强的债权类资产以及上市交易的股票,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不得投资未上市股权。第十五条规定:资产管理产品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的到期日或者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的最近一次开放日。这两条规定如严格执行,将有助于挤出银行理财的非标投资。我们观测上2017年上半年,银行理财的非标投资无论从占比还是规模都在下降,非标投资如果被挤出,对债市将是利好,但是否能对冲净值化转型和抑制多层嵌套带来的冲击,还存在未知数。

:资金募集与投向久期匹配,封闭式资管产品期限要长于标的的非标期限,不能开展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银行理财多以3M~12M为主,而非标期限一般至少在2年以上,有些甚至5年以上,若严格落地,对于投向标的为房地产、城投平台的非标融资的理财产品,冲击较大。

2. 非银行金融机构:杠杆水平冲高回落

非银机构10月份以来杠杆水平明显回落。

近期市场波动中,信用债收益率受影响较小。与利率债相比,信用债的配置需求相对更加稳定。从二级市场数据上看,5月-10月份信用债净加仓规模月均值600亿元左右;仅只有10月份利率债收益率大幅回调,信用债收益率跟随上行,致使信用债配置力度较三季度相比明显减少,其中券商在10月份减仓明显。但整体上,由于信用债收益率高于利率债,在资金成本高企的环境下,市场对信用债的配置需求相对稳定,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抛盘,导致信用债相对利率债收益率更加稳定。

三、去杠杆与利率上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1.目前的利率水平是否偏离了实体经济的情况

去年11月以来,随着债券市场利率的攀升,全社会融资成本也在逐步抬升。首先利率的传导分4个阶段:

1)流动性边际趋近,短端货币市场利率上行,资金拆借利率大幅上扬,相比于整体的抬升,结构上的不对称冲击更大,一些中小机构,尤其是券商、基金等非银机构的资金可得性变得更差,经常能借到8%的隔夜的水平,短端利率大幅调整;

2)短端利率传导到长端利率。国债利率大幅度攀升,委外的赎回带动广义基金抛盘,信用利差也大幅度走扩,信用债二级市场利率也大幅度攀升;

3)二级市场利率与需求的不足传导到一级市场,驱动了发行量的收缩和价格的抬升。诸多债券取消发行,另外缺钱的中小银行通过发行高利率的存单续命,投资机构增多了存单的认购而减少的实体企业债券的认购,另外一方面,银行贷款端的成本调整相对滞后,根据我们的微观调研,直到2017年一季度,诸多企业(主要是债券发行人)仍然保持着基准利率贷款,上浮仍然较少;

4)银行的成本逐步抬升,虽然贷款基准利率没有调整,但是新增贷款有不同程度涨幅,连带企业的贷款利率跟随上升,银行信贷额度消耗较快,一些发行人又侧重于债券发行。2017年2季度到3季度,有一些发行人指出,甚至是一些城投平台,银行对他们的贷款都要上浮基准20%~30%,有一些以基准利率批的贷款,在总行审核的时候以“总行的资金成本都接近5%”为理由驳回来。

微观上看,压力较大的是边际抬升较高的财务费用,尚未传导到融资量拿不到引发的流动性危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月的利息支出同比提高5%,今年以来的信用风险主要还是个案,与系统性的利率抬升还关系不大。

从实体经济内涵的利率上,目前的利率是否偏离了实体经济要求的水平呢?简单的以GDP+CPI来当做国债利率的锚,可见以2013年钱荒前后为分界点,经济基本面与基准利率的关系出现了一些变化:(1)经济进入新常态,更加平稳,GDP增速稳定在7~8%非常平稳的区间窄幅波动,与过去10%平台、且波动较大经济态势有较大区别;(2)CPI从2~5%的平台滑落至0~2%区间,PPI等一路跌破深度负值区间,通胀目标已经成为一个难以追求而非回避的指标;(3)金融市场中金融创新加速,各类资管产品爆发,,叠加市场参与者的增多,市场利率大起大落,经济较小的波动便能引发金融市场利率较大的波动。

所以过去的GDP与CPI的操作目标,并不适应现在的利率调控,那么以近两年的数据比较来看,十年国债的利率略偏高,但仍在合理区间。

2. 压力测试:10年期国债利率升至4%,对基本面影响几何

利率的抬升是经济各部门债务成本的大幅度上升,从而引发分部门行为的变化。假设10年国债上行到4.0中枢,较今年平均3.5的中枢上升了50BP。(1)地方政府再融资成本提高,预计从3.87%抬升到4.3%,届时将会有诸多4.3%~5%左右的地方政府债券,以每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2万亿左右测算,则多付出90亿利息成本;(2)预计产业债利率平均抬升60BP,但从微观调研和上市公司数据匡算,平均容易成本可能上调100BP~150BP,工业企业付息成本再会抬升5%左右;(3)从收益率曲线上看,城投债融资成本和产业债比较接近,但是实际内部分化较大,尤其是叠加城投债信用资质的改观,实际融资成本将会抬升的更高,保守估计城投平台利息支出会抬升6%。

另外,融资成本的上升还会带来融资可得性的降低,融资成本的抬升带来付息成本的提升对于企业主体并不伤筋动骨,但是信贷整体可得性的降低,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企业部门在投资的意愿,尤其是房地产行业。

3.若债市利率高位持续,会逐渐将压力传导至实体经济

目前利率的抬升更多的是金融去杠杆的一种表现。短期来说整体利率的抬升传导到实体经济会带来利息成本的提高和负债可得性的降低,而其中的非对称冲击更令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冲击企业投资意愿与利润,反映在当期是企业盈利能力和潜在供给的降低。

适度从紧的利率水平可以挤出一定的低回报率、低技术含量的低端产能投资,而且对于偏资本性的如房地产、一些过剩产能等,对经济长期动能正面作用不大的投资项目,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加速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优胜劣汰。

长周期的视角来看,去杠杆对利率更可能是一个先上后下的过程。目前利率虽然偏高但对实体的冲击仍然在可控的区间内。去杠杆之后,主动去杠杆的周期后再次迎来加杠杆的过程,而且继续上行的利率持续压制企业投资与侵蚀利润,从挤出低回报率、过剩产能企业到带来实体经济的整体下行的压力,则货币政策也有放松的空间。

四、市场走势与策略

1.市场走势回顾:经济韧性强,预期波动大,风险持续释放

经济基本面“韧性”运行与市场投资者预期之间的差距

如前文所述,近期债市大幅波动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基本面表现与市场预期之间存在较大预期差。在经历了5月以来的长期横盘后,债市对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等的预期分化较为严重,随着关键经济数据的陆续公布,预期差的兑现和破灭对原本已经杯弓蛇影的市场情绪产生显著影响,债市随之遭遇大幅波动调整。

在众多预期差中,经济基本面韧性凸显带来的预期差对债市影响极大。10月假期结束后,债市便开启此轮下跌,其直接原因是节后公布的9月经济、金融数据表现较好,经济基本面持续下行的压力继续受到强韧性保护,投资者对经济超预期的担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当前债市情绪走弱的基础;,此番言论引爆了投资者对中长期经济复苏的预期,债市连续两日大跌。10月27日公布的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数据同比增速加快,企业经营效益改善再次印证了经济基本面韧性较强。工业企业利润向好、企业经营效益改善,市场对将于10月31公布的10月官方制造业PMI继续向好存在预期,加剧了10月30日投资者的抛售情绪。

在当前市场对多重因素存在较明显分歧的情况下,债市大概率将维持横盘震荡的行情。但经济基本面实际表现与市场预期的一致或分歧将是影响债券下一步走向的关键风险因素。

,仍将抑制投资者信心的回暖

就一年多来债市的整体下挫来看,,受到投资者的密切关注。自2016年10月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触底回升以来,债券市场共经历了两次收益率持续性攀升过程,第一次为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收益率上升约79个BP,第二次为2017年3月至5月,收益率上升约40个BP。回溯近一年多以来债券市场的两次大幅下挫历程,、,。

而就近期债券市场走向来看,。自2017年5月以来,,除同业存单纳入MPA考核外,,,,。10月19日上午,,未来将会加大对银行业资金脱实向虚的整治力度,,加剧了10月份债券市场的悲观情绪。

,金融系统的大部分“乱象”已得到有效控制,但类如资管产品标准不统一、资管产品多重嵌套以及银行理财的现象依然存在,由此带来的资金脱实向虚、底层资产无法穿透等问题使得金融机构间业务关联更为密切,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加大。我们认为,。,,悲观情绪或将会进一步蔓延。,,将始终悬于投资者头上。

海外货币政策收紧,可能增加我国资金外流风险

在众多市场风险中,海外因素对国内债市的影响力越来越显著。总的来说,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较为强劲,再通胀概率持续加大,年底加息或成定局;全球主要经济体存在在通胀预期,全球主要央行开启加息窗口。

首先,美国经济复苏势头正强,三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环比初值3.00%,远超预期值2.60%,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物价指数年化季环比初值1.30%,较前值上升0.4个百分点,在飓风灾害因素影响下,美国经济数据和通胀仍然保持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此外,2018年美国中期选举在即,特朗普政府将背水一战保证执政地位不失,税改落地以刺激复苏将成为其主要政策考量之一,进一步加大了特朗普税改落地的可能性,税改方案将通过减税等宽松的财政政策,促进美国企业盈利增加,促进产业资本回流美国,进一步提振美国经济,将对美国的再通胀形成正面影响。在美国经济复苏逐渐明朗、通胀预期渐起的背景下,美联储未来加息和缩表步伐的调整将对全球市场产生深刻影响。

其次,金融危机后,全球各大央行纷纷通过降息刺激都刺激本国经济,随着全球经济逐渐步入复苏通道,各主要经济体或将迎来再通胀,各国央行也开始陆续开启加息窗口。美国在今年3月、6月实现两次加息,年底大概率进行第3次加息;加拿大于今年7月和9月连续加息;英国9月通胀率跃升至3%,达到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英国央行于11月初宣布加息25个基点,为10年来首次加息;欧洲央行以将逐步推出QE并缓慢开启加息窗口。


2. 市场策略:杠杆降低,波动趋缓

从市场的角度看,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长进入以“韧性”为特征的时期,不再出现过往年份中大起大落的过热与萧条周期,意味着债券收益率的波动并不完全来自于基本面。在经济基本面稳定的大环境下,。,,银监会拟制定、推进、研究26项规范性文件,12月6日新鲜出台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便是其一,这都将抑制银行的配债需求,债券收益率还难以看到趋势性的下行。但在当前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体系下,资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已经是政策严密盯住的变量,不易发生海外金融危机前曾出现的因为宏观政策过度盯住物价目标、忽视资产价格目标,从而导致的资产价格大起大落现象。此外,3季末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86%,比6月上升了0.15个百分点,金融市场利率的上升已经反映到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上。

从机构的角度看,自2016年四季度债市开启去杠杆以来,以基金、资管为代表的债市投资机构已经陆续降低了杠杆水平及期限错配水平,从而对债市波动的抵抗能力有所提升。10月以来的债市震荡期间,收益率上行明显的是利率债,而信用债收益率上行有限。可见对于配置型的债市机构,在近期的市场波动中受到损失比较有限;而对于持有长久期利率债进行交易者,由于自去年底以来资金利率持续抬升成本,而利率债收益率台阶上行导致估值损失,可以看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及行为均已较2016年有明显下降。显示去杠杆政策取得一定效果,长期来看债券市场将逐步与基本面拟合。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达到4%附近,前期操作不激进、流动性管理较高的机构也会逐渐认可债券的配置价值。我们维持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在3.8—4.0%的判断不变。


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请详见报告《利率债专题——去杠杆周年思考》。

特别声明:

本资料所提供的服务主要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其他类型的投资者在分类结果和分类结果和评级结果评级结果与卖方研究服务风险等级相匹配的前提下,在接受卖方研究服务前,还应当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对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

关于本资料的性质。本资料的性质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该项服务通常是根据专业机构投资者的需求或特点,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和研究方法所提供的中长期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而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投资操作性意见:(1)该项服务所提供的分析意见仅代表中信证券研究部在相关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因此,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2)该项服务是一项“标准化服务”,侧重于提供中长期的投资价值判断和相对指数表现。其所包含的观点及建议并未考虑每一位使用者的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目标、需求等个性化情况,也不涉及每一项具体投资决策的“选股”和“择时”判断,因此,不能够将其视为针对特定投资者的、关于特定证券或金融工具的投资操作建议,也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