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见字如面”:古人写信的套路

2022-05-28 10:33:31

转载公众号:李节语文清话

微信号:ljyuwenqinghua


袁枚致西崖先生书


编者按


文化类电视节目《见字如面》 ,请影视明星读信,播出后好评如潮,一时引发人们追念先贤内心世界、体悟他人思想情感的集体文化怀旧。书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古人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思念家人时盼信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杜牧的《旅宿》);思念友人时盼信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杜甫《天末怀李白》);思念情人时更加盼信,“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一封小小的书信,更是得了“尺素、尺书、尺牍、鸿雁、雁帛、雁足、鱼素、鱼书、鲤素”等别称。从古至今,能打动人心的还是语言文字。信是用来读的,更是用来看的。古人的书面语是文言,用文言写就的书信,除了内容,还有形式。古人写信有着复杂的行文格式,这些格式也是书信文化的一部分,体现着古人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见字如面》节目将文言文书信翻译成白话文朗读,有观众评论,韵味失了不少。而且电视节目侧重传达书信的思想内容,格式方面却没有兼顾。若想深入了解古人书信文化,绕不开那些复杂的格式。本期特别推送此文,专讲古人写信的套路。(阿庐)


暗灯清话


“见字如面”:古人写信的套路

光明明


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时代,广袤的空间将人们分隔开来。所思所寄,在千里之外,惟有通过书信,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古人重尊卑,尚礼仪,往来的书信——即便是简单的家书,也十分讲究。假如你得到一封从古代穿越而来的书信,出于好奇拆开来看,读完多半是云里雾里,不明所以。一方面是文言的障碍,暂且不说;另一方面,即书信里有一套表达尊卑礼仪的形式要求,称呼、行文、问候、落款等都有一套固定格式,可谓“套路”满满。 对此不作些了解,就难免碰壁。本文就来谈谈古人书信的套路。


下面是清代名臣曾国藩给部下将领张运兰的一封军书。


曾国藩致张运兰书


书信全文如下:


凯章仁弟大人阁下,二十一日午刻接十九日

来缄,次青所派两营,在丛山者小挫,在楼下者幸全,想已召所闻矣。本日巳刻由鲍春霆带去敝信嘱

阁下酌量撤入岭内,是恐徽州被围,粮路或阻,乃万不得已之下策,实则行军以稳静二字为主。苟可不撤,仍以不动为妙。惟

阁下三思审度。即请

台安。

国藩顿首,八月廿一日申刻


这封书信的“套路”在哪里呢?以下分项约略谈一谈。


称    呼   


古人出生时取名,弱冠之时取字。明末顾炎武曾说:“古人敬其名,则无有不称字者。”(《日知录》卷二)所以,在日常交往及行文中,为了表示尊重,不能直呼对方的名,而应以表德行的字来代替。那么谁可以直呼其名呢?只有有父母长辈可以——当然,还有自己。《水浒传》里,粗俗如李逵,称呼宋江也必称“公明哥哥”,从不称“宋江哥哥”。


在这封信里,曾国藩称“凯章”(张运兰,字凯章),而不称“运兰”。表字之后又有称谓。“仁弟”是古人对下属或年幼者的敬称,“大人”是对父母长辈、处于高位者、年长者的敬称。而“阁下”作何解呢?据汉代蔡邕的说法,卑对尊、下对上不敢仰视,权宜的办法就是转而求其署阁或身边的执事者来代替,以示尊敬或敬畏。(《独断》卷上)与“大人”类似的措辞还有“先生”“前辈”等,与“阁下”类似的则有“座下”“座前”“左右”“执事”等。“凯章仁弟大人阁下”,这样一个短短的称呼语,就四次使用敬称,彬彬之风昭然。


称呼之后,依身份、年龄等不同,还常加上“台鉴”“钧鉴”“惠鉴”等,表示请对方阅信、裁夺之义。


还有一些书信,开头只将自己的名讳列出,名讳之后往往加上“白”“谨白”之类的话,表示禀告、叙说之义。如魏文帝曹丕《与吴质书》,开头为“二月三日丕白”。或加上其他礼节性用语,如“顿首”(叩首之义)“谨启”(恭敬地禀告之义)“再拜”(再三拜揖之义)等等。例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探春致书宝玉,邀其参加海棠诗社,开头即为“娣探谨奉”。“谨奉”,意谓恭敬地呈奉。


有的书信不但列自己的名讳,还加上写信的时间,甚至将对方的身份、辈分等一一列出。如柳宗元给吕温(字化光)的信,开头是“四月三日宗元白化光足下”。又如杨万里给张栻(字钦夫)的信,开头是“某顿首再拜钦夫严州使君直阁友兄”,“某”是杨万里的自称。“严州”是张栻的任职地。“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直阁”则是官名。“友兄”表示两人的关系,又有亲近之意。


给父母的书信,则又不同。既不能称名讳,也不能用“足下”“阁下”之类的词,而常代以“父(母)亲大人膝下”。下图是清末梁启超给父亲的信,开头即是:“父亲大人膝下:儿十六日由港起行,廿一晨到沪,途间甚安……”


梁启超致父书


人在孩提时代,常依偎、嬉戏于父母膝旁,受到父母呵护。用“膝下”一词,一来有感念父母的养育之义,二来令父母忆及儿女年幼时种种亲昵的场景,更加深了一层读信时的亲近感。这样的词,在书信这样一种特别的语境中,不但表意,更有一些情感的分量。汉语言和传统文化魅力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行文格式


称呼语之后的行文,除要措辞得体之外,仍然得处处留心,以示尊重。曾国藩的这封信,各行长短不齐,还偶尔错格书写,是无心为之吗?当然不是!这也是有“套路”的。


这封信在“来缄”“阁下”“台安”处四次换行,并顶格书写。不难发现,这四处均与受信人有关,不论人或事。写信人用这种郑重其事的方式表示对受信人的尊重。这不但适用于写给长辈或上级,也适用于写给平辈友人,甚至晚辈后学。


但这种格式也并不绝对,也有不顶格的,而以空一格代替。这在近代鲁迅、胡适等人的书信手稿中也可以见到。下图是鲁迅致合众书店的函,开头为“迳启者,得  惠函”,“惠函”是对对方来函的敬称,在“惠函”之前,就空了一格,以示尊重。


鲁迅致合众书店函


与此相对应,书信中写信人自称时,则要小一号,并且错半格,以示恭敬、忝列之义。曾国藩的那封信里,第五行的“敝”字是曾国藩自称,就比别的字小一号,并且错了半格。


除了以上格式,书信要收束时,要有一些客套用语。如用“不具”“不宣”“不悉”“不一一”等,或表达信写完了不再啰嗦之义,或表达信虽完了,有许多意思还没能尽述的歉意,等等。


问候与落款


信写完了,少不了要问候一番。现代人写信,不论对方身份如何,都可以用“此致敬礼”来作为问候,比较简便。在古代,情况就要复杂了。写信的对象不同,祝颂的措辞和内容就不同,否则就是失礼。


曾国藩的这封军书,用了“即请台安”。“即请”是对平辈或下属的用法,这类词还有“顺颂”“即问”等。但如果反过来,就要用“恭请”“敬颂”之类的词,以示对长辈、尊者或上级的尊重了。


祝颂的内容就更讲究了。对长辈,要祝颂“福安”“金安”,意谓祝身体健康,多福多寿,像金玉一样尊贵。对同辈、友人,要祝颂“大安”“台安”等,表示仰慕、尊敬之义。对上级,可以用“钧安”“崇安”,表示对方地位崇高。要祝颂全家,可用“府安”。


此外,可以随季节变化,祝颂“春安”“夏安”“秋安”“冬安”。可因对方职业,祝“教安”(对教师)、“编安”(对编辑)等。


以上用语,如不用“安”字,也可以改用“祺”“祉”“福”等,含义大略相同。


至于落款,与前述开头列出自己名讳的用语类似。在名讳后加“白”“敬上”“谨奉”“顿首”“再拜”等用语及日期。曾国藩的这封信落款即为“国藩顿首 八月廿一日申刻”。

 

古人尚礼仪,明尊卑,以彬彬君子为人格追求,故书信讲究繁多,以上也不过说了个大概。这些讲究,总的原则,就是要表现出谦逊的态度和对受信人的尊重。从称呼语、行文到落款,从家书到绝交书,无不如此。现代人看这些书信,总觉得烦琐之极。诚然,我们写信不必再照搬古人,但人与人之间交往,礼貌总是有必要的。试想,我们向前辈请教问题,写一封邮件,称呼既不恰当,也无片言问候,行文随意,对方读了,心中能无芥蒂?


下面这封信是寿镜吾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书时将头“拗过去,拗过去”的那位塾师)给鲁迅先生的信,试着读读,看看你能找出多少“套路”吧。


寿镜吾致鲁迅书


附:寿镜吾致鲁迅书全文


豫才仁弟礼鉴:兄前日奉

令弟巢峰一片,为阮港山头人茹老秀图谋  尊府管山事,嘱兄一荐。兄以多年老坟邻情面难却,暂为一通。其实,该山是否与该人人地相宜,全然不谙底细。后闻

令堂太太谕以初四日等信,在彼理宜届期诣  府侍候。乃今日又来兄处恳情,万分急色。此真乡愚梦梦不知事体。兄仍令其遵初四之约,彼始回去。究竟  尊府别管已有人否?如已有人,兄亦不便冒昧越俎。倘尚在觅招,则其人情实可悯,不妨录用也。总之,兄此中毫无适莫,初四日来时,请迳直告之。幸勿因兄而有误公事耳。专此顺请

侍安。

兄 寿怀鉴顿首,五月朔日



慕编组成员:大叶子


产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MOOC”公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内审核处理。


了解在线教育,
把握MOOC国际发展前沿,请关注:
微信公号:openonline
公号昵称:MOOC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