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流信息联盟

二王书风对后世书法创作的影响

2022-08-05 07:35:00






本文摘自<书法>杂志




目录





二王书风对后世书法创作的影响
文 / 张卫东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时局动荡,但儒学作为统治地位开始弱化,人们的思想境界也开始挣脱各种因素的束缚,趋于自由散漫,继而玄学与佛道的兴盛,在积极和消极的观念中,学术、文艺的的空前繁荣,就表现在二五书风的异军常突起,各种观念的交融造成各种书体的互相促进与发展也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汉隶的规整,难免掩饰呆板,楷、草、行书在短暂的时间内,迅速完成了书体的裂变,尤其表现在行草书上,在二王父子的手上推向了历史的高峰。


但不得不承认,其实在晋代的许书家都有变革思想,且做得也很深刻,经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整合,创新、草书、行书以一种新的面目出现,逐渐成为一种时风,尽管当时也属于流行书风,但其生命力在于二王父子强调了用笔的使转,使笔势转折而连锦,结构上打破匀称,体势上富于变化,线条流动而极具韵律美,从而逐步摆脱章草的波磔,以及章草明显带有隶书笔意的程式化。


使行草的书写变得轻松活泼,更贴近人性自由率真的本性。二王书风主要表现在体势纵横,俯仰顿挫,上下映带,婉约妍媚,具有一种不偏不倚的中性美,即中庸大美,二王行草流传千百年来主要是这一审美的广泛认同得到延续,成为压倒多数书体、书风一直流传,应该说,二王父子缔造了一个最能体现出写者性情的艺术,使刻板规整的书写真正意义上升华到艺术的层面,并且在后世的演变当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感到行草尤期是草书成了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图一  王羲之远宦帖


王羲之(约公元303—361),字逸少,琅玡临沂人,官至右将军,会稽内史,故在繇世称王右军,他的书法初学卫夫人,诸体皆擅。临池学书,墨池尽墨。后在钟繇的基础上,吸收民间流行的行草笔法,精研体势,将各种笔法加以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创作出一种研美流变的新书风,把行草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被尊称之为“书圣”。


我们今天看到的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大都不是原迹,而是唐代人的勾摹影拓本。对于是否真迹,何人摹本我觉得没有必要去讨论,总之要审视,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取舍,至于《兰亭序》被后世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代表了王羲之行书的最高成就,流传下来的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三个人的摹本,其中以冯本为最精,笔意清晰,如同真迹,近代陆维钊先生喜用虞本,这也是个人偏好,而要看作者本人要在临帖中获取什么信息!《圣教序》为唐代僧人怀仁集字,以宋拓墨皇本为最佳范本,该帖虽是集字,但字字珠玑,端庄静穆之中,偶施流便动静结合,妙手裁成,丝毫不觉集字之生硬,或许也正是王字之妙,该帖字数多,便于书写者掌握更多的王字书写规律,然后能学以致用。


▲图二  王羲之忧悬帖


有人认为真正代表王羲之书法水准的是他的手札,也有人认为是唐人摹本或临本,我觉得这个也不是很重要的。而在于我们精选:《得示帖》、《远宦帖》(图1)、《初月帖》、《忧悬帖》(图2)、《寒切帖》、《二谢帖》、《哀祸帖》、《孔侍中帖》、《行穰帖》是王羲之手札的代表,其草书代表作是其归隐之后的手札汇编称之为《十七帖》,古人评价王书遒媚劲健,可谓一语中的。十七帖的草法成熟,起伏更大,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方而厚的转折显得十分遒劲,有论者以为是刻帖之故,我个人觉得此恰是精华处,值得学大王者一生深究。


▲图三  王献之中秋帖  


王献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出生于会稽山阴,王羲之第七子,历官建武将军,吴兴太守,中书令,人称“大令”,擅楷、行、草诸体,初从父学书,后学张芝改变制度,别创新法,虞和在《论书表》中说他“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至于绝笔章草,殊相拟类,笔迹流悻,宛转妍媚,乃欲过之”。《书议》中也说他“行草之外,更开一门,非草非行,流使于草,开张于行。”总之王献之的行草书大开大合,上引下带,离方遁圆,笔势连绵,传世墨迹有《鸭头丸帖》、《东山帖》、《二十九日帖》、《地黄汤帖》、《中秋帖》(图3)等。


对二王的评价,在唐之前,论者以“小王胜大王”,唐之后,因唐太宗李世民推崇大王,以为“大王胜小王”,其实二者用笔不同,大王内敛,刚健中正,静而流美,小王外拓,健而柔显,笔固实增。其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王内敛含蓄,小王恃才外向。


二王书风影响到唐宋元明清各代,应该说唐宋元三代基本也是完全套搬二王笔法,唯唐颜真卿取外拓法在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中将悲愤之情流露于笔端,线条和其前代书风大大地拉开了距离,增加了结构的开合,姿态宽博舒展,线质苍茫浑厚。宋代书家的行书结字和线质拉开距离不大,只有黄山谷的草书承前启后,他在吸收张旭和怀素的基础上另僻溪径,形成敧侧错落,奇崛纵逸的书风,人谓宋人尚意,黄山谷可算尚意书风的代表。黄氏亦自谓:“近世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草书耳不知与科斗、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其自信至于如此,实可得到今人的认同。到明清两代,特别是明代开始出现大幅中堂和条幅作品,明代“三狂人”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在用笔和结字上和前代书家拉开了很大距离,运笔侧势翻转,连绵错落,气势逼人。


▲图四  沈伊默作品


清代则扬碑抑帖,隶书发展又上高峰,草书王铎与傅山雁行比肩,二王一路几无可圈可点之人,梁同书和王文治也似乎完全在守望前贤而不敢越雷池半步。明国后期与建国前后期出现的二王重镇在上海,重要人物首推沈尹默和白蕉,沈、白二位先生均重法度,同时也极富才情,实难分伯仲,但就整体而言沈书骨力更强,似来自唐楷之功(图4),白蕉先生人格襟怀磊落,风神潇散,笔墨圆润,沪上论家以为若能将二人合二为一,则二王完美合一(图5)。品评最难周全,常会顾此失彼,所以对人对艺没必要过于苛求,也苛求不得。

▲图五  白焦书法


新时代的二王书风似乎并不满足于现状,,时代步伐的快节奏和高新科学成果的应用,使得书法艺术也沐浴的时代的光泽迅速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以孙晓云先生为代表的二王一路小行草风靡全国书坛,其书风秀美而骨力洞达,在章法上较早地在行草作品中增加了小楷,其小楷结字端庄宽博,点画精到。一动一静相得益彰。2000年后张旭光先生一改其金农变隶写法而一头钻进二王帖学的海洋地探宝,他先后提出“新帖学”概念,并身体力行,他的“到位”和“味道”已广为流传,言简而意赅。他提到以现代审美意识去发掘传统,以现代审美观念,到传统长河中去发掘出现代审美的洪流,使得创作从传统长河而来,又立于时代潮头之上,从而能做到即古即新,而即古即新的东西或许正是区别过去二王书风的根本所在。在写实的训练过去后,他现在的写意二王行草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很多有识之士会担心书法会千人一面,形成展览书风,的确,书法作品由书斋到展厅,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二王素来都是小字,因此想到了拼接,因此想到了将二王字放大来练习和创作,这都是科学的,并不是我们现在的作者精不过古贤,至少有些时贤可与明清二王一路书风比肩的,真正的高手放大缩小都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千人一面也不必担心,,实际是有区别的。就拿沈尹默和白蕉二人的作品放在一起,是不难分辨的,不过是现在能写二王书风小行草的作者多越来越了,以前有人说全国真正达到较高高度的大概30人左右,其实现在也差不多少,真正高水平的盖掉姓名也能辩出。


▲图六  陈忠康书法


青年一代书家似乎更着力于临帖的准确性,从历代大家的临帖水平来观照当代,似乎没有一个朝代的书家有当代书家临的准确,因此出现了所谓的“半创作”,米芾称自己是集古成家,现在就更方便了,选古字复印放大或到书店找一体集古字的字帖,这为创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真正的创作是信手拈来,丝毫不能有集字的生硬感,食古能化,所以在取法上,现在取一家一法的创作少了,以前写个米字、董字或王铎都可以入展获奖,现在似乎要更丰富,吸收古帖的营养要更多,技法纯熟,墨法变化,章法新颖这样的作品才会耐看。


▲图七  陈海良作品


老的写法和新的观念冲撞,精美碑版的古代经典法帖的出版,甚至还不能满足当代书家的审美,有些聪明的作者开始借鉴日本友人的连绵细线组合,以丰富章法的变化。优越的学习条件,新潮的美学思想使得书家们的笔法更加丰富了,什么中锋,侧锋,裹锋,散锋,拖笔等等。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白,中锋取其厚实,侧锋取其劲健,裹锋、散锋取其空灵,拖笔取其意趣,墨法的水墨交融,气韵生动,写意的率真的翘皮的唯独缺一点生趣。


▲图八  张卫东作品


当代中青年取法二王并形成自己风格的如陈忠康的精致(图6)、陈海良的猛利(图7),李双阳的机巧,但不得不说的是就是高水平的作者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借鉴。(图8)书到生时是熟时,大家都在熟练地操持着,但还很少看到平和蕴藉,熟中透生的作品,这种作品可能靠技已经无济于事,要靠养了,学问深时意气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随着阅历和学识的增长,当然关键还在于审美趋向的不断修正,所以二王书风还有极强的可塑性,值得有志之士终生以求。



散怀草堂
商务合作:sanhuaicaotang@126.com
(散怀草堂拼音)
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朋友圈
 ▼请长按二维码添加关注
微信二维码:



散怀草堂原创精品,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物流信息联盟